如今生活壓力大,早已不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模式,需要夫妻雙方共同賺錢養家。對於有孩子的父母而言,想要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是十分不現實的,於是出現了一種新趨勢「老人帶娃」。在中國,這種現象是比較常見的。
雖說社會快速發展,但大多數家庭還都處於普通家庭,有了孩子後,家庭開支變大,需要夫妻雙方並肩作戰,家裡沒有經濟實力請保姆幫帶孩子,於是只能雙方的父母幫忙帶孩子,有的是姥姥帶孩子,有的是奶奶帶孩子。看看你的生活圈,大多數都是奶奶追著孫子小區跑,奶奶帶著孫子公園玩,姥姥推著孩子遛彎,姥姥抱著孩子去買菜等場景,不知何時起,「隔代養育」變成了社會趨勢。
一部分老人願意幫忙帶孩子,他們想減輕子女們的負擔,他們覺得只要自己還能動,多幫子女一點忙,自己累不累都無所謂。也有一部分老人表示不願意幫忙帶孩子,不想付出了不落好,通常這部分老人會多少被說老人「自私」。無論老人願意還是不願意幫忙帶孩子,你要明白老人帶孩子不是他的「義務」,也沒有哪條法律規定必須幫子女帶娃,誰都不能「道德綁架」。
老人都是愛子女的,想減輕子女們的生活負擔,想著多幫子女們一點忙, 也願意去付出,奈何老人帶娃經驗相對落後,與年輕人的育兒觀念不一樣,帶娃過程中會造成一系列的家庭矛盾,使家庭陷入一種尷尬的氛圍。很多子女一邊依賴著老人能搭把手,減輕自己的生活負擔,一邊又嫌棄父母做的不好,只顧老人看孩子的結果,卻忽略了父母帶孩子的辛苦,所以很多老人帶娃都是費力不討好。
子女們總是抱怨自己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雞早,一天下來累死人,但其實,帶娃的老人們也一點不比上班的輕鬆。想想本該是安享晚年的年紀,還要幫著帶孩子,本是自己一把屎一把尿養的孩子家,卻要小心翼翼說話做事,生怕惹孩子不高興,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這樣的年輕人既沒有做到尊重父母的意願,又少了一份感恩之心。
如果老人幫忙帶孩子,子女們做到這五件事,家庭會更和諧:
1)多與老人溝通
老人和年輕人的育兒觀念不同,比如年輕人覺得老人不注重衛生,怕給孩子餵一些不該吃的食物,有可能會對老人發脾氣。而老人覺得自己就是這樣養大孩子的,也沒有什麼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及時和老人溝通,糾正一些做得不對的地方,但前提是要尊重老人,讓她慢慢地接受科學育兒的觀念,化解不必要的一些家庭矛盾。
2)注意態度
老人心疼子女或孫子孫女,才願意付出來幫忙帶孩子,所以要體諒老人的一番心意,不要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在出現育兒觀念不一致時,要注意對老人的態度,切不可大吼大叫,指責老人的不是,是人都會犯錯,沒有哪個奶奶或姥姥不是真心疼孩子的,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家庭才會和睦。
3)給一定的生活費
孩子的日常開銷必須是父母負責,這點是毫無疑問的。老人幫忙帶孩子,肯定不是為了賺錢,但老人需要錢來帶娃和一些日常開銷,給老人一些零花錢,可以讓老人給自己和孫子買點東西。同樣給老人一部分錢,也是肯定老人的付出,讓她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讓她老有所依,這是一份心意,不在乎多少,只要有這份心,就能哄得老人開心。
4)適當的放假
老人幫忙帶孩子,身體肯定是透支的,年輕人再忙,也要給老人適當的放假,不能讓老人一直處於帶孩子的狀態。適當的接孩子回身邊,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關愛,也能讓老人體會到你對她的關心,這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對維繫親情有很好的幫助。
5)出去玩,想著帶老人
在休息的時候,可以帶孩子、老人一起去旅遊,這樣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也能讓老人更開心。
沒有老人後方的付出,哪有年輕人的歲月靜好,所有不願意看孩子受苦的父母,都默默地委屈了自己。所有家庭中「隔代養育」的背後,都是老人對子女們愛的奉獻,他們成就了二代人,讓我們心懷感恩,多與老人交流,遇到事情一起解決,才會讓孩子更加快樂的成長,家庭更加和諧。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結婚後,你是否願意幫忙帶娃呢?
ps: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