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又引起了人們的廣泛熱議。農村老太太伺候兒媳婦兒坐月子,沒想到卻被要求只能洗尿布,不允許碰小孫女兒。在兒媳的強烈要求下,全家只好忍痛花錢請專業月嫂精心照顧孫女。
這事一出,再一次把老人帶娃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老人好心幫忙,卻幫出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那麼老人帶娃,你害怕嗎?
老爸是個電視迷,有事兒沒事兒電視機都要開著,連午睡都要聽著電視裡的聲音才能睡著。所以我兒子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桌上的遙控器遞給姥爺,這樣的畫風我看一次就心痛一次。
再科學的育兒經驗最終都敗給了無奈的現實,老爸卻不以為然,電視裡經常上演著抗戰的血腥場面。無數次的拌嘴和反抗都沒能扭轉老爸的頑固思想,最終兒子出馬,發現了畫面緩和的小豬佩奇,老爸只能退居二線,父女倆的矛盾衝突才得以暫緩。
這樣的事,不止發生我家,好朋友慧慧說,她的兒子一到周末就迫不及待的要回鄉下的奶奶家。用兒子的話說,那叫一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耳邊沒有了催促寫作業的聲音,電視想看哪個頻道就換哪個,還有愛吃的零食供著,鄉間小道在打打鬧鬧,玩玩水和和泥巴,好不歡樂。
等回到家裡,兒子之前的習慣又需要時間來重新養成,還沒等鞏固好呢,奶奶家過一個周末全摧毀了。她曾一度禁止兒子回奶奶家,結果她和兒子都身心俱疲,效果甚微。慧慧和我抱怨說現在已經進入了無限的死循環,不知道該如何扭轉這種局面。
在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中,這樣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
我們推崇科學育兒,堅持不把尿,老人們卻對紙尿褲深惡痛絕;我們不願追著餵飯,生怕慣出了毛病,老人們又擔心孩子餓壞了肚子;我們看穿了孩子的假哭把戲,還沒怎麼開始教育,老人們就攬入懷中,怕孩子受了委屈......
這種兩難的問題,經常讓做父母的很為難。一方面深知老人帶娃的辛苦和勞累,不想與他們正面衝突;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被過度寵溺,長大以後不服管教。
調查顯示,50%的中國家庭正在經歷著同一個困境:一邊是老人辛苦撫養孫子輩,一邊子女在抱怨老人帶孩子有問題。甚至有人說:隔代教育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必須強烈拒絕老人帶孩子。
在老人帶孩子這個問題上,我認為真沒必要走向極端。雖然老人帶孩子確實存在一些弊端,但要承認的是,老人幫忙不但可以讓他們慰藉晚年時光,而且還幫助年輕父母騰出時間拼搏事業,而且他們對孫輩特有的耐心與陪伴也是很多年輕父母無法做到的。
因此,如果家庭中父母能親自帶的,當然是最好不過;如果條件不允許,父母想辦法解決好矛盾與衝突,老人帶孩子也未嘗不可。
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沒必要拿著科學育兒的標準去死磕自己,要求老人。
平時總覺得自己的父母已經落伍於新時代,和他們的代溝問題也無法解決,他們總是以他們的價值觀和所謂的經驗來綁架我們,根本不理解我們。
可是現在我突然在想反過來不也一樣嗎。我們自以為已長大成人,現在是社會的頂梁柱,掌握著主流的三觀,和最新的知識,面對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父母親,我們不也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嗎。
於他們而言,理解、寬容又何在呢?換位思考很多時候都被喊成了一句口號,只有真正處在對方那個位置的時候,很多問題才會想明白透徹。
兒子每天都要跑到沙發上摸爬滾打,媽媽不停地嘮叨,要小心胳膊,讓我阻止兒子的行為。我很不以為然,還暗自高興兒子又開發了一個在家玩耍的好項目。
一次我接電話的瞬間,兒子摔下沙發,去醫院檢查才知道胳膊脫臼。
事後我反思自己,為什麼會發生事故,根本原因就是自己對老人的經驗之談並不認同,總覺得他們太大驚小怪,束縛了孩子的自由發展。
同時自己對潛在的危險預估不足,自以為已經做好了防護措施,就應該鼓勵兒子多做運動。如果我對老人言不是一味的排斥,如果我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或許就能避免這次意外。
很多家庭都上演過這樣一幕:
「媽,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真是給我添亂!」
「哪裡不對了。我好心幫你,居然這樣說我。」
你那經驗早過時了,你得聽我的啊!
你有沒有養過孩子,聽我的!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溝通,效果會好很多。
比如姥姥非要追著孩子餵飯,我們可以說:「媽,你先歇歇吧。或許孩子還不餓呢,一會我們看看孩子能不能做到自己吃飯。」
這樣商量的語氣更容易使老人接受,如果用抱怨的口氣和老人說話,辛苦了一天的老人火氣會更大,矛盾只會升級。
父母最崩潰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孩子闖禍,才剛舉起巴掌,老人就過來護著孩子,還當面教訓:「你要是敢打孩子,我和你沒完!」於是不歡而散。
孩子天生有著很敏銳的感知力,總能很精準地找到自己的保護傘。因此每當我板起臉剛要訓斥的時候,兒子就會一臉委屈的滿眼淚花狀的依偎在姥爺懷裡。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全家人要統一戰線,保持一致。
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要承擔主要的教育角色,在原則問題上正確引導孩子;同時照顧下老人的心理感受,不要太過激烈。如果問題嚴重,儘量避開老人進行教育。
在是非問題面前,父母教育時,老人要儘量做到不幹涉,不寵溺,講原則,否則孩子很會利用老人的心軟來逃避懲罰。
電視劇《幸福有配方》裡,歸亞蕾飾演的奶奶到兒子沈越家生活後,輔導孫子小駒的功課,讓他成績進步不少。然而媽媽出爾反爾並未實現給小駒的諾言,小駒竟離家出走。
找到小駒後,奶奶並沒有為他撐腰,反而對小駒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認識到離家出走的錯誤,教會他和媽媽良好的溝通。
網友紛紛表示贊同:「終於看到一個不溺愛孩子的奶奶了。」
做到了以上四點,我發現家庭比以前和諧了很多,老人的經驗之談也不再顯得那麼囉嗦絮叨,相互理解妥協之後換來的是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現在再看到那一張戲精般的小臉,我居然沒有了先前的憂慮和擔心,反而心態平和,感受到的是一幅隔代親的溫馨畫面。
我突然覺得以前的自己對愛的理解有些狹隘了,為什麼要剝奪父母輩們對孩子的這種無條件的寵愛呢。父母親的愛是有規則,有約束的,有機會享受老人相對沒原則的愛,不也是一種幸福嗎。
讓孩子能毫無顧忌的鑽進老人的懷抱,大哭抑或是大笑,體會來自父母之外的無限包容和愛,長大以後回憶起來一定也是滿滿的感動。
不妨讓我們放下思想包袱,在對孩子嚴格管教的同時,也讓孩子更多的感受那些無節制的愛與呵護,相信未來我們一定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作者:謙謙君子328,一個愛看書、愛寫作的職場媽媽,願與天下媽媽一起探索育兒之道。 歡迎對所分享的主題進行點評和留言,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