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了子女卻害了孫子,帶娃的奶奶該背鍋?淺談隔代教育的功與過

2020-09-19 神逗奶爸

當今社會年輕人的壓力普遍較大,老一輩父母們為了幫子女們分擔壓力,本到了該享受生活的年齡卻又不得不站出來幫子女帶娃。

主動出力還好說,對自己的人生還有所追求不願幫忙帶娃的,或者身體原因不能帶娃的,往往會被推向比較尷尬的境地,「你不幫我帶娃,我不給你養老」的說法甚至都曾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據一項調查顯示,在我國的城鎮有接近50%的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長大的,而且集中在上孩子幼兒園前的那個年齡段,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到孩子上小學的也不在少數。

我們把這種由爺爺奶奶負責撫養及教育孫子的現象稱為「隔代教育」。

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成為父母以及人口老齡化的顯現,越來越多的老人參與到孫子輩的撫養和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現象在我們的社會中已經極為普遍。

可是,因為時代背景下一定程度的文化斷層,老一輩的父母們很多都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從相對極端成長環境走過來的他們,在育兒觀念和育兒方法上難免跟現代的年輕人有著很大差異,生活中因為帶娃方式產生意見分歧甚至家庭矛盾也是常有的事。

對很多爺爺奶奶來說,因為擔有責任,幫忙帶孩子的時候都是小心翼翼,生怕稍有差池就不好給兒女交代,多數時候也只能保證孩子不餓著凍著、只要孩子身體上健健康康就能交差,而且他們當初帶自己子女的時候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知識的普及,人們養兒育女已經不局限在讓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年輕一代的父母們對育兒有了更高、更「科學」的要求,為了讓孩子更早更好地適應將要面對的社會競爭,年輕的父母們更希望孩子各方面的素質都不要輸給別人。

再加上各渠道媒體的宣傳和科普,育兒方法越來越「精細化」、「超前化」,重視孩子教育的年輕父母們也越來越「矯情化」。

到最後,辛苦幫忙帶娃的爺爺奶奶們,儘自己所能幫了子女,卻往往被認為「害」了孫子孫女,落得沒有「功勞」也沒有「苦勞」。

這實在是一件讓人心酸的事!

我們始終認為:孩子養育的不成功,不應該讓幫忙帶娃的爺爺奶奶來「背鍋」,「隔代教育」有功也可能有「過」,而子女們應該感念父母們幫忙帶娃的「功」,爺爺奶奶們也要了解並避免幫子女帶娃的一些「過」。

隔代教育的「功」:犧牲晚年休閒時光,繼續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如果問這個世界上最負責任的是哪裡的父母,那我們中國式父母無疑是最最負責任的,沒有之一。

相比西方國家的父母普遍在孩子年滿18歲後的爽利放手,我們的父母往往心甘情願做孩子一輩子的「保姆」、做孩子成功的墊腳石。

說西方國家的父母這樣做是他們「先進」教育觀念所決定的其實也不是事實,因為在他們未崛起的時候已經就是這樣了。

而我們的父母從古至今都有功成名就後「封妻蔭子」的觀念,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眷顧無人能及

到了現代,父母們辛辛苦苦養大了自己的子女,本可以享受一下退休後的輕鬆生活,可是子女們不得不面對越來越繁忙的工作和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更有一些因為婚後生活不如意選擇離婚的,子女們沒有足夠精力撫養自己的孩子,只能把孩子託付給自己的父母。

父母們即便心中不是十分樂意,但也都挺身而出,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可是社會上的育兒早教機構數量與質量都不足,即便請得起保姆,但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以及保姆能夠替代的。

父母們的挺身而出不僅給孩子帶來了安全感,還為年輕子女全身心投入工作提供了支持,讓子女們沒有後顧之憂。

他們犧牲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卻直接地為家庭做著貢獻,也間接地為社會發揮著光和熱,可謂功不可沒!

當然,雖然我們一直強調父母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並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對拼命為孩子賺取養育費用的父母們加以指責,如果父母有能力有條件幫我們帶娃,我們一定要心存感激。

而處於善意幫我們帶娃的爺爺奶奶們,既然接下了這個「千斤重擔」,便也要了解並避免帶娃中的一些「過」。

隔代教育的「過」:不弱於孩子親生父母的愛,卻少了一些原則

身邊很多父母幫忙帶娃過程中與子女產生的意見分歧,多數來自孩子的性情培養方面,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子女們有著比較全面的育兒觀念,深知我們始終無法保證讓孩子一輩子不愁吃喝,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才是關鍵。

而老一輩的父母們因為一些原因,曾經餓過肚子或者讓子女們餓過肚子的他們一般更注重讓孩子們吃好喝好,身體健康,哪怕長得很胖很肥、營養過剩也覺得是養得好,整體上只注重孩子的身體發育,而忽視對孩子良好品質的培養。

我們總結由爺爺奶奶帶娃的一些問題,歸結起來有兩個方面:

1、爺爺奶奶基於「補償心理」而來的溺愛和過度保護孩子,讓「隔代親」成了年輕父母的育兒障礙

對於70/80甚至90的幾代人來說,小時候兄弟姐妹多,那時候的物質條件也不豐富,老一輩的父母雖然極為負責,但也很難有足夠精力來精心照顧每一個孩子。

因為一些疏忽,讓孩子餓著凍著生了病,不僅孩子們心裡會有遺憾,老一輩的父母心裡一樣難過。

現在子女們有了孩子,作為爺爺奶奶難免會想要通過「補償」孫子孫女來彌補自己心中的遺憾。

於是溺愛孩子和過度保護孩子便來得順其自然,孩子們在爺爺奶奶那裡總能得到庇護,「隔代親」也是順理成章。

對於溺愛孩子和過度保護孩子的弊病其實我們都清楚,我們容易誤解的卻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隔代親」,孫子孫女倒是與我們更親近了,可是這種親近卻成了子女們的育兒障礙。

因為我們的護短,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很多時候會跟子女們持不同意見,認為「孩子還小」什麼的,正是這種意見的不統一,讓年輕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教育「權威」,難以約束孩子的言行,嚴重的甚至會讓親子關係變差,產生隔閡。

2、基於溺愛和過度保護而來的不良習性,讓「隔代教育」失去了最重要的意義

雖說很多小孩都有任性、依賴、自理能力差等小毛病,但不可否認的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往往在這幾個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有資料顯示中國六成以上的問題少年都與父母關愛缺失、並且長期接受「隔代教育」有關。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逃離痛苦的欲望遠比追求幸福的欲望要強烈,這種心理也導致了人對反面教材的印象更為深刻。

而歷經風霜的老一輩父母們看得多、積累的也多,這裡面正面的例子卻遠少於反面教材,吃過虧、上過當的他們,很容易試圖用反面教材來限制和阻止孩子的一些探索活動,這時候經驗教訓反而成了約束孩子自由探索天性的枷鎖。

再加上爺爺奶奶們身體條件有限,經不起小孩子們的折騰,很多時候爺爺奶奶帶孩子的時候都有一個統一現象:這不能做,那不能碰,有什麼問題都是自己衝上去解決。

這樣做一方面給自己減少了一些麻煩,一方面也讓孩子遠離了一些潛在危險。

可是帶來的影響卻是孩子不敢嘗試、不願嘗試,其結果是兩個極端:要麼孩子顧慮太多,太「慫」或者太「熊」,要麼是孩子毫無顧忌,任性胡為,想著反正有人「擦屁股」。

這裡想說,照顧孩子的生活,保姆就能輕而易舉地做到,而隔代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爺爺奶奶傳授給孩子自己積累多年的人生智慧,如果沒有了這份意義,爺爺奶奶落的「吃力不討好」也是自然。

良好的教育絕不是放任的,切莫因為一時的心軟而放棄了原則,爺爺奶奶在幫忙帶娃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一些好品質,杜絕孩子養成惡習,很多時候孩子餓一頓沒有關係,但教育不好,可能會「餓」一輩子,幼年時期的教育太為重要。

結語

不得不提的是,世界上現存的很多大家族(國內外都有),在培養後代方面都有隔代教育的傳統,就是由德高望重的爺爺奶奶來傳授孩子做人做事的經驗,他們的子孫受到的教育自小就是「精英化」的,因為爺爺奶奶就是精英中的精英。

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具備先進育兒觀念的老人,他們也並非都很有成就,也並非個個是社會精英,但他們在帶娃方面也能做得非常的成功。

「隔代教育」或許是迫於無奈,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方式,如果有,那是子女們的幸運,如果沒有,子女們也不能介懷。

自始至終,「隔代教育」也只能是家庭教育的一種補充,有「功」也難免會有「過」。

——END——

【文/神逗奶爸原創,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說話,3歲才查出先天性耳聾,帶娃的奶奶豈能「背鍋」?
    可是很多爺爺奶奶在幫子女帶娃的時候會遇到不開心的時候,或是因為兩代人養育觀念的不同,或是因為自己擔著責任放不開手腳,奶奶帶娃中「無過就是功」的情況是很常見的。如果奶奶們過于堅持自己的育兒主張,很容易落得個「吃力不討好」,這樣一來親子之間的關係可能就會受到影響,辨不清「情分」和「義務」的子女一度讓身處其中的奶奶們十分難過。
  • 要不要隔代帶娃,老人帶娃矛盾多?子女做到這五件事,家庭更和諧
    ,有的是姥姥帶孩子,有的是奶奶帶孩子。看看你的生活圈,大多數都是奶奶追著孫子小區跑,奶奶帶著孫子公園玩,姥姥推著孩子遛彎,姥姥抱著孩子去買菜等場景,不知何時起,「隔代養育」變成了社會趨勢。也有一部分老人表示不願意幫忙帶孩子,不想付出了不落好,通常這部分老人會多少被說老人「自私」。無論老人願意還是不願意幫忙帶孩子,你要明白老人帶孩子不是他的「義務」,也沒有哪條法律規定必須幫子女帶娃,誰都不能「道德綁架」。
  • 四類老人是隔代教育典範,幫著帶娃矛盾少,子女不操心孩子不遭罪
    ,但兩代人之間畢竟存在一定的代溝,隔代教育難免會出現很多矛盾,甚至可能引發家庭危機。但是,也有一部分老人堪稱隔代教育的典範,不僅能將娃帶好,還能避免家庭矛盾。,比如下面這四類老人堪稱隔代教育的典範,孩子帶得好,子女不操心孩子不遭罪。
  • 開福區三角塘社區開設隔代教育「樂齡學堂」 探究最佳帶娃模式
    (課堂通過更好的引導祖輩家長協助子女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向祖輩家長們傳授如何達成「最佳帶娃模式」。餘名祖輩家長相聚三角塘社區「樂齡學堂」,通過更好的引導祖輩家長協助子女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向祖輩家長們傳授如何達成「最佳帶娃模式」。
  • 晚上媽媽帶娃,白天奶奶帶娃,「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大多數家庭出於經濟問題考慮,都會選擇讓老人幫忙帶孩子,而不是請保姆。中國的隔代教育非常普遍,基本上70%左右的家庭都是這麼做的。隔代帶娃已成為大部分家庭的標配讓老人帶孩子的話,孩子的爸爸媽媽就會比較輕鬆,可以安心工作,將孩子放心交給家中老人,在經濟方面的壓力也小一點,比較夫妻兩個人都有收入。
  • 老人帶娃小半年,孩子變化讓人哭笑不得,隔代育兒的坑你踩過沒?
    但其中有些問題,也非常值得父母注意,比如娃的教育。 老人幫忙帶娃雖好,但隔代教育要注意 隔代育兒最大的弊端,就是老人溺愛孩子,這件事小李真的是深有感觸。 其實類似小李的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很多人在隔代育兒這件事上都吃過虧。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更清楚了解一下隔代育兒的利弊,爭取發揮優勢的同時儘量避免種種負面影響。 隔代育兒存在哪些優勢? 隔代育兒還是存在很多優勢的,比如以下這些。
  • 幫子女帶娃最多一年,不及時「退出」的會傷了「親情」,別不聽勸
    「中國式父母」會過分在意,自己老了之後還是否「有用」這個問題,只要子女需要,就會毫無怨言地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奉獻出來,通過帶娃來實現自我價值。然而隔代教育出現很多弊端,家庭矛盾不斷升級,有很多老人不解,為何任勞任怨地幫著帶孩子,反而落下埋怨。
  • 爺爺帶娃得抑鬱症:「隔代親」,又野又上頭......哈哈哈
    況且自從帶孫子,原來的作息習慣被打亂,又因為在教育理念上和兒子兒媳存在分歧,這位爺爺越發焦慮。到醫院裡一查,老人竟然患上了焦慮症。有位奶奶抱著孫子去打預防針,針頭還沒扎到孫子身上呢,先疼到了奶奶的心裡。孫子在打針,這位奶奶看上去比孫子還疼,從提前疼,到特別疼,再到鬆口氣,奶奶的表情如同過山車,簡直和孫子「神同步」。
  • 爺爺幫忙帶孫子卻患上焦慮症:在隔代教育中,老人同樣不能被忽視
    important}提到隔代教育,大家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老人的寵溺和孩子的頑皮,一副其樂融融的畫面。然而在現實中,誰能想到,老人帶娃也會帶出焦慮症呢?為了生活,年輕的父母要上班,根本沒有時間帶孩子,老人幫忙帶孩子已經成為了大多數家庭的養育方式。然而在隔代教育的過程中,卻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
  • 爺爺帶娃得抑鬱症:「隔代親」,又野又上頭......哈哈哈哈
    況且自從帶孫子,原來的作息習慣被打亂,又因為在教育理念上和兒子兒媳存在分歧,這位爺爺越發焦慮。到醫院裡一查,老人竟然患上了焦慮症。有位奶奶抱著孫子去打預防針,針頭還沒扎到孫子身上呢,先疼到了奶奶的心裡。孫子在打針,這位奶奶看上去比孫子還疼,從提前疼,到特別疼,再到鬆口氣,奶奶的表情如同過山車,簡直和孫子「神同步」。
  • 身為"周末父母"還嫌老人沒帶好娃?隔代養育需要被正確對待
    豆豆媽媽說:"您先給她買吧,回頭我再教育她。"姥姥氣得把電話掛了,看著我說:"真是自己不帶孩子,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年輕人都說我們老人愛慣孩子,要說我們真不想慣,可是你看看,他們壓根就不管。
  • 爺爺帶娃得抑鬱症:「隔代親」,又野又上頭哈哈哈哈
    況且自從帶孫子,原來的作息習慣被打亂,又因為在教育理念上和兒子兒媳存在分歧,這位爺爺越發焦慮。 到醫院裡一查,老人竟然患上了焦慮症。有位奶奶抱著孫子去打預防針,針頭還沒扎到孫子身上呢,先疼到了奶奶的心裡。孫子在打針,這位奶奶看上去比孫子還疼,從提前疼,到特別疼,再到鬆口氣,奶奶的表情如同過山車,簡直和孫子「神同步」。
  • 隔代教育困難多?斯泰同學讓老人也能變成帶娃達人
    要說當今「看娃」的主力軍,那非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莫屬了。小區裡、公園裡、商場裡……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們推著嬰兒車遛娃的場面幾乎隨處可見。但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對孩子的愛,真的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吶。隔代親有多「硬核」?你可聽過,有一種寵溺,叫「隔代親」!對於爺爺奶奶來說,愛孫子就是:「只要你喜歡,只要我有」。
  • 老人帶娃會帶壞孩子?善用「隔代教育」優勢,孩子更容易成才
    這讓小文夫婦很是苦惱,家長在前面擋著保護孩子,他們都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了。一、為什麼年輕人對「老人帶娃」不樂觀?1、孩子會受到很多寵愛傳統上,奶奶一代的長輩們比兒女更疼愛孫子、孫女。因此有句話說,老年人照顧孩子更寵愛,更寬容。
  •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如何做好隔代教育?
    如今,在禾城的公園和小區裡,到處都可以看到帶著孩子的老人,老人幫子女帶孩子已經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但由於育兒觀念、代溝等因素,隔代教育引發的問題也不少。日前,新興街道就邀請專家舉辦了一場《祖輩如何做好隔代教育》的專題講座,引來了近百名老年人前來聆聽,也引出了一場關於隔代教育的大討論。  如今,一個小家庭的寶寶出生後,「4+2+1」模式就成了很多家庭的「標配」。
  • 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隔代教育的矛盾,到底苦了誰?
    當今社會,年輕人看不慣又離不開的隔代教育。之前小辰出過一篇關於隔代教育,解決一些矛盾的具體方法,今天主要跟年輕父母們梳理一下心態。回想父母這一輩子,好不容易供我們上完學,畢了業,想著輕鬆了,結果還是要時不時給已經工作的子女貼錢,想著結婚就放心了,結果還得掏著老底買車買房,想著婚後就沒什麼事了,結果還得幫忙帶孩子,這一帶,就是又盼著孫子長大就輕鬆了。
  • 爺爺帶娃竟然得抑鬱症:「隔代親」,又野又上頭!哈哈哈哈哈哈
    況且自從帶孫子,原來的作息習慣被打亂,又因為在教育理念上和兒子兒媳存在分歧,這位爺爺越發焦慮。有位奶奶抱著孫子去打預防針,針頭還沒扎到孫子身上呢,先疼到了奶奶的心裡。央視曾經拍過一個記錄片《姥姥》,真實記錄了一群帶娃老人們的日常。
  • 隔代教育不是孩子問題的背鍋俠,只需這4步,隔代教育也很「香」
    引子:放暑假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最近爺爺奶奶想念孫子,特地主動提出要把孫子接回老家過暑假。孩子爹媽是既喜又憂,喜的是孩子不在身邊,暫時能得到「解放」,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應對壓力漸增的生活和工作了;憂的是孩子到了爺爺奶奶家,會不會因為老人家的過分寵溺,讓孩子一段時間後變得無法無天,沒有規矩,以後很難管教?
  • 隔代教育不是孩子問題的背鍋俠,只需這4步,隔代教育也很「香」
    ,特地主動提出要把孫子接回老家過暑假。孩子爹媽是既喜又憂,喜的是孩子不在身邊,暫時能得到「解放」,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應對壓力漸增的生活和工作了;憂的是孩子到了爺爺奶奶家,會不會因為老人家的過分寵溺,讓孩子一段時間後變得無法無天,沒有規矩,以後很難管教?像上述這種由於孩子父母工作忙等原因而無暇照顧孩子、而不得不把孩子交付給老人家帶的情況,在現實中很常見,這種情況被業內人士稱為「隔代教育」。
  • 奶奶幫孫子寫作業,引發夫妻吵架:教育孩子和老人有分歧怎麼辦?
    前不久,奶奶想念孫子,丈夫就把孩子送回老家,擔心孫子被累壞,奶奶就偷偷幫孫子寫作業。妻子發現後和丈夫爭論,一時間便爭吵起來,情緒失控還動了手。 究其根本,是越界的「隔代教育」惹的禍,老人手伸得太長,過多插手了父母教育孩子,進而也導致了夫妻雙方感情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