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年輕人的壓力普遍較大,老一輩父母們為了幫子女們分擔壓力,本到了該享受生活的年齡卻又不得不站出來幫子女帶娃。
主動出力還好說,對自己的人生還有所追求不願幫忙帶娃的,或者身體原因不能帶娃的,往往會被推向比較尷尬的境地,「你不幫我帶娃,我不給你養老」的說法甚至都曾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據一項調查顯示,在我國的城鎮有接近50%的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長大的,而且集中在上孩子幼兒園前的那個年齡段,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到孩子上小學的也不在少數。
我們把這種由爺爺奶奶負責撫養及教育孫子的現象稱為「隔代教育」。
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成為父母以及人口老齡化的顯現,越來越多的老人參與到孫子輩的撫養和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現象在我們的社會中已經極為普遍。
可是,因為時代背景下一定程度的文化斷層,老一輩的父母們很多都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從相對極端成長環境走過來的他們,在育兒觀念和育兒方法上難免跟現代的年輕人有著很大差異,生活中因為帶娃方式產生意見分歧甚至家庭矛盾也是常有的事。
對很多爺爺奶奶來說,因為擔有責任,幫忙帶孩子的時候都是小心翼翼,生怕稍有差池就不好給兒女交代,多數時候也只能保證孩子不餓著凍著、只要孩子身體上健健康康就能交差,而且他們當初帶自己子女的時候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知識的普及,人們養兒育女已經不局限在讓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年輕一代的父母們對育兒有了更高、更「科學」的要求,為了讓孩子更早更好地適應將要面對的社會競爭,年輕的父母們更希望孩子各方面的素質都不要輸給別人。
再加上各渠道媒體的宣傳和科普,育兒方法越來越「精細化」、「超前化」,重視孩子教育的年輕父母們也越來越「矯情化」。
到最後,辛苦幫忙帶娃的爺爺奶奶們,儘自己所能幫了子女,卻往往被認為「害」了孫子孫女,落得沒有「功勞」也沒有「苦勞」。
這實在是一件讓人心酸的事!
我們始終認為:孩子養育的不成功,不應該讓幫忙帶娃的爺爺奶奶來「背鍋」,「隔代教育」有功也可能有「過」,而子女們應該感念父母們幫忙帶娃的「功」,爺爺奶奶們也要了解並避免幫子女帶娃的一些「過」。
如果問這個世界上最負責任的是哪裡的父母,那我們中國式父母無疑是最最負責任的,沒有之一。
相比西方國家的父母普遍在孩子年滿18歲後的爽利放手,我們的父母往往心甘情願做孩子一輩子的「保姆」、做孩子成功的墊腳石。
說西方國家的父母這樣做是他們「先進」教育觀念所決定的其實也不是事實,因為在他們未崛起的時候已經就是這樣了。
而我們的父母從古至今都有功成名就後「封妻蔭子」的觀念,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眷顧無人能及。
到了現代,父母們辛辛苦苦養大了自己的子女,本可以享受一下退休後的輕鬆生活,可是子女們不得不面對越來越繁忙的工作和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更有一些因為婚後生活不如意選擇離婚的,子女們沒有足夠精力撫養自己的孩子,只能把孩子託付給自己的父母。
父母們即便心中不是十分樂意,但也都挺身而出,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陪伴,可是社會上的育兒早教機構數量與質量都不足,即便請得起保姆,但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以及保姆能夠替代的。
父母們的挺身而出不僅給孩子帶來了安全感,還為年輕子女全身心投入工作提供了支持,讓子女們沒有後顧之憂。
他們犧牲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卻直接地為家庭做著貢獻,也間接地為社會發揮著光和熱,可謂功不可沒!
當然,雖然我們一直強調父母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並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對拼命為孩子賺取養育費用的父母們加以指責,如果父母有能力有條件幫我們帶娃,我們一定要心存感激。
而處於善意幫我們帶娃的爺爺奶奶們,既然接下了這個「千斤重擔」,便也要了解並避免帶娃中的一些「過」。
身邊很多父母幫忙帶娃過程中與子女產生的意見分歧,多數來自孩子的性情培養方面,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子女們有著比較全面的育兒觀念,深知我們始終無法保證讓孩子一輩子不愁吃喝,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才是關鍵。
而老一輩的父母們因為一些原因,曾經餓過肚子或者讓子女們餓過肚子的他們一般更注重讓孩子們吃好喝好,身體健康,哪怕長得很胖很肥、營養過剩也覺得是養得好,整體上只注重孩子的身體發育,而忽視對孩子良好品質的培養。
我們總結由爺爺奶奶帶娃的一些問題,歸結起來有兩個方面:
1、爺爺奶奶基於「補償心理」而來的溺愛和過度保護孩子,讓「隔代親」成了年輕父母的育兒障礙
對於70/80甚至90的幾代人來說,小時候兄弟姐妹多,那時候的物質條件也不豐富,老一輩的父母雖然極為負責,但也很難有足夠精力來精心照顧每一個孩子。
因為一些疏忽,讓孩子餓著凍著生了病,不僅孩子們心裡會有遺憾,老一輩的父母心裡一樣難過。
現在子女們有了孩子,作為爺爺奶奶難免會想要通過「補償」孫子孫女來彌補自己心中的遺憾。
於是溺愛孩子和過度保護孩子便來得順其自然,孩子們在爺爺奶奶那裡總能得到庇護,「隔代親」也是順理成章。
對於溺愛孩子和過度保護孩子的弊病其實我們都清楚,我們容易誤解的卻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隔代親」,孫子孫女倒是與我們更親近了,可是這種親近卻成了子女們的育兒障礙。
因為我們的護短,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很多時候會跟子女們持不同意見,認為「孩子還小」什麼的,正是這種意見的不統一,讓年輕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教育「權威」,難以約束孩子的言行,嚴重的甚至會讓親子關係變差,產生隔閡。
2、基於溺愛和過度保護而來的不良習性,讓「隔代教育」失去了最重要的意義
雖說很多小孩都有任性、依賴、自理能力差等小毛病,但不可否認的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往往在這幾個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有資料顯示中國六成以上的問題少年都與父母關愛缺失、並且長期接受「隔代教育」有關。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們逃離痛苦的欲望遠比追求幸福的欲望要強烈,這種心理也導致了人對反面教材的印象更為深刻。
而歷經風霜的老一輩父母們看得多、積累的也多,這裡面正面的例子卻遠少於反面教材,吃過虧、上過當的他們,很容易試圖用反面教材來限制和阻止孩子的一些探索活動,這時候經驗教訓反而成了約束孩子自由探索天性的枷鎖。
再加上爺爺奶奶們身體條件有限,經不起小孩子們的折騰,很多時候爺爺奶奶帶孩子的時候都有一個統一現象:這不能做,那不能碰,有什麼問題都是自己衝上去解決。
這樣做一方面給自己減少了一些麻煩,一方面也讓孩子遠離了一些潛在危險。
可是帶來的影響卻是孩子不敢嘗試、不願嘗試,其結果是兩個極端:要麼孩子顧慮太多,太「慫」或者太「熊」,要麼是孩子毫無顧忌,任性胡為,想著反正有人「擦屁股」。
這裡想說,照顧孩子的生活,保姆就能輕而易舉地做到,而隔代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爺爺奶奶傳授給孩子自己積累多年的人生智慧,如果沒有了這份意義,爺爺奶奶落的「吃力不討好」也是自然。
良好的教育絕不是放任的,切莫因為一時的心軟而放棄了原則,爺爺奶奶在幫忙帶娃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一些好品質,杜絕孩子養成惡習,很多時候孩子餓一頓沒有關係,但教育不好,可能會「餓」一輩子,幼年時期的教育太為重要。
不得不提的是,世界上現存的很多大家族(國內外都有),在培養後代方面都有隔代教育的傳統,就是由德高望重的爺爺奶奶來傳授孩子做人做事的經驗,他們的子孫受到的教育自小就是「精英化」的,因為爺爺奶奶就是精英中的精英。
我們身邊其實也有很多具備先進育兒觀念的老人,他們也並非都很有成就,也並非個個是社會精英,但他們在帶娃方面也能做得非常的成功。
「隔代教育」或許是迫於無奈,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育方式,如果有,那是子女們的幸運,如果沒有,子女們也不能介懷。
自始至終,「隔代教育」也只能是家庭教育的一種補充,有「功」也難免會有「過」。
——END——
【文/神逗奶爸原創,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專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兒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關注,一起努力,做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