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我國祖輩參與育兒的比例已經高達66.47%。
「中國式父母」會過分在意,自己老了之後還是否「有用」這個問題,只要子女需要,就會毫無怨言地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奉獻出來,通過帶娃來實現自我價值。
然而隔代教育出現很多弊端,家庭矛盾不斷升級,有很多老人不解,為何任勞任怨地幫著帶孩子,反而落下埋怨。
周末帶孩子去兒童樂園玩的時候,看到有個年邁的奶奶,帶著1歲多的孫子也在旁邊,孩子年齡相近,就在一起玩。
玩的過程中,就發現這個孩子不大脾氣卻很大,一不順心就趴在地上連哭帶打滾,然後直接上手打人,只好帶上自家娃離這個小朋友遠一點。
過了一會,臨近中午,家長們都拿出小點心、水果等給寶寶吃,這個奶奶拿出一根棒棒糖塞進孩子的嘴裡,又從包裡拿出一瓶飲料,準備餵孩子喝。
有家長看不過去,直言:這麼小的孩子不能吃糖。奶奶卻毫不在意地答道:沒事兒,他喜歡吃。旁邊的家長們,互相看了看就不作聲了。
這時就聽見一個年輕的女子大聲喊起來:「我都說過不讓你帶孩子,你偏要帶。哪有給孩子吃糖的,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怎麼就不聽呢!」孩子的媽媽找過來後,就看到孩子吃糖這一幕,情緒瞬間失控起來。
奶奶低聲嘟囔著:「我孫子喜歡吃,又沒啥事。」
孩子媽媽激動地說:「這裡這麼多家長,你去問問,有沒有一歲多就開始給吃糖的?」周圍的人也紛紛出聲:「不能給孩子吃糖,對身體不好。」
奶奶一看周圍的人指責她,情緒也上來了:「我一天累死累活地幫你們帶孩子,天天說我這不對那不對,都不把我當人看啊!」然後就起身走了,孩子媽媽只好抱著孩子追了出去。
不是所有的祖輩都不會帶孩子,也有開明的長輩認真積極地學習育兒知識,和子女探討怎麼養育讓孩子成長得更好,這樣的長輩,子女把孩子交到他們手中更放心。
但這樣的畢竟是少數,更多的長輩帶孩子還是弊端叢生,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影響一:過於溺愛,阻礙孩子自我成長
隔輩親在育兒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對孩子幾乎無底線地包容和保護。很容易讓孩子過於任性,過度依賴大人,失去了自我成長的機會和能力。
影響二:餵養不當,影響孩子身體發育
給孩子的輔食中添加鹽、便秘喝蜂蜜、零食隨便吃等,讓孩子養成挑食、厭食等不良習慣,長期營養攝入不均衡,更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影響三:教育陳舊,影響孩子智力發展
3歲以內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應該讓孩子多接受刺激。大多數老人很難接受新的育兒觀念,還停留在老一套的思維裡。教育孩子就是告訴孩子要聽話,強迫孩子讓著別的小朋友等,都不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
影響四:限制活動,影響孩子社交能力
大多數老人都不願意帶孩子去外面運動。一方面體力、精力不濟;另一方面在外面容易發生危險,就把孩子關在家裡,讓孩子看電視、玩玩具。長時間不接觸他人,沒有自己的社交圈,孩子會變得膽小、畏畏縮縮。
老人在子女需要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值得尊敬和感激。也要懂得適時地「退出」,將養育孩子的權利,交還到孩子父母手中。
在孩子一周歲以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需要各方面的刺激、教育、注意事項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果因為各方面和孩子父母產生矛盾,那就要警惕起來,自己要逐步退出孩子的養育中,否則長時間累積下來,反而是挨累還不討好。
「退出」並不意味著,不見面,不接觸,而是減少相處時間,這樣自己也能得到休息,有自己的生活。在子女需要的時候再幫忙,這樣得到的感激更多。
留言板話題:你會幫子女帶孩子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