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隔代教育的矛盾要怎麼解?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編輯部過過 七分媽媽

"媽,孩子發熱了,不能捂著。」

「孩子就是被你們凍出來的毛病,要捂著發汗才能好」……

「寶兒,你都4歲多了,怎麼往垃圾桶裡尿尿?」

「小孩子撒尿又不髒。」

「媽,這不是髒不髒的問題,這是行為規範的問題。」

「小屁孩,什麼規範?你小時候我都沒怎麼管你,現在不也很好嗎」……

讓小編詫異的是,我國有近五成孩子接受者隔代教育。目前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於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佔總數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達70%。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

看來,隔代教育在幼兒家庭中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當科學教育正面遭遇經驗教育,寶媽寶爸經常有種秀才遇見兵的無力感,隔代教育中的諸多看不慣,卻又因為城市生活讓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無力照顧孩子等等原因,離不開祖輩的照顧。

看不慣:

老人為什麼這麼固執?

老人帶孩子,習慣用的口頭禪「我們那時候……」「你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不是也沒問題嗎?」

他們習慣用經驗主義來定義教育。這個也是隔代育兒根本原因,基於老一輩人信奉的「經驗育兒」和我們信奉的「科學育兒」之間的分歧。

而現實情況是,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他們那個時代的苦,也沒有辦法接受老一輩的過於關注孩子的物質教育方法。

最常見的模式是,老人帶娃,要求孩子吃飽喝足,不能餓著不能凍著,寶貝開心就行,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最高限度的滿足,在精神層面,卻是最低程度的關注。

所以,老人考慮的更多的是當前有沒有把娃帶好。

比如娃哭鬧或者餓了,他們就會想盡辦法來制止這個行為。所以家裡老人帶娃,經常會給娃零嘴,讓他們看電視玩平板,這樣娃才會開心。

而父母帶娃,在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儘可能的全面發展,培養娃健全的人格,關注孩子長的好不好,行為規範有沒有合理,各項綜合能力能不能發展。

老人帶孩子常見這麼幾種教育類型:

過分關注型:孩子本來能自己做的,祖輩家長呵護備至,代為其勞。孩子本來在正常環境下能鍛鍊自己的能力,結果讓祖輩家長們取消了。

過分監督型: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以及對成人的不信任感。

嚴厲懲罰型:這種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批評多於鼓勵,責罰多於獎勵。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不要求孩子完美,只要求孩子不斷進步。當孩子怎麼做都不能達到你的要求時,他就會放棄。

放縱溺愛型:祖輩家長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不良結果。

民主理解型:在祖輩家長中也有的採用這種方法,只是數量很少,可遇不可求。

離不開:

隔代教養不可避免

不管怎麼吐槽,知道隔代教育的種種弊端,然而,工作壓力迫使大多數寶媽寶爸不能自己親歷親為帶孩子。再怎麼說,老人帶孩子,相比保姆更讓年輕父母更放心;一般老人已經退休,時間充足,有精力照顧孩子;老人退休後也願意照顧孩子。

因此,當隔代教養無可避免時,父母應該取得一個較好的平衡點,讓瀰漫著無形硝煙的冷酷戰場變成展示教育藝術的多彩舞臺。

多看看辛苦的爺爺奶奶照顧孩子的好處:

時間充裕,耐心細緻;

積累了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豐富經驗 ;

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

能減輕孩子父母的教育負擔 ;

老年人擺脫離開工作崗位後的孤寂 。

多站在爺爺奶奶的立場上,情感支持:

伴隨著我們這一代的成長,老人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可是,當我們的孩子需要他們時,他們又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本該是我們承擔的責任。僅憑這一點,都值得我們終身感激。其實老人要求不高,平時只要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讚賞、多一些關照,他們就會樂開花。年輕父母還需避免回到家中眼裡只有孩子,而忽視了老人。

多用社交技巧,「哄」爺爺奶奶和自己保持教育一致性:

老人和父母立場其實一樣,對娃的愛護之心絕對不會少。都是為了孩子好,祖輩父輩又不是天生對立的,善用社交技巧幫助爺爺奶奶學習科學教育,未嘗不可。

回到家誇誇他們把孩子帶的好,做飯好吃,家務清潔。千萬別小看這些小誇獎的力量,當老人開心的時候,我們提一些小建議,他們也才更加樂意接受。

為避免隔代教育中的種種矛盾,爸媽們不妨和爺爺奶奶商量,事前來個「育兒協議」進行明確分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比如在照顧孩子生活飲食方面,老人比我們經驗多,時間充沛,那我們不妨聽取他們的安排,還能讓老人有被「重用」的感覺;在孩子習慣培養、智力開發等教育方面,年輕父母承擔主要任務,因為老人缺乏科學育兒、智力開發等知識儲備。

當教育意見產生分歧時,不要在問題的表面進行爭論,如果父輩有科學的依據,不妨將反駁的理由往孩子智力發展、習慣養成、性格塑造等方面靠。這樣既體現尊重之情,又利於老人接受建議。

寫在最後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然聚在一起,組成大家庭,生活中的大情小事還是要相互的體諒和關懷,與公婆多交流,即使不說孩子的事情,多多溝通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

牢記生活中的事情並非能簡單得判斷出對錯,因此,當老人執意堅持自己的觀點,而這種做法又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時,則不妨做點讓步,依老人的想法去做;如果是大原則性的問題,父輩可以堅持己見,不過切不要「硬碰硬」,善用社交技巧,在態度、氣勢上合理謙讓,不可持「得理不讓人」的架勢,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促進家庭和睦。

當然,最重要的是,不管何時,不要認為帶孩子是祖輩的事情,寶爸寶媽才是家庭教育舞臺的「主角」,祖輩是「配角」。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無可替代的。因此,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同時,鼓勵老人拓展視野,尋找健康、有樂趣的生活方式。當老人視野開闊了,格局變大了,民主理解型教育也許就能被早日創造出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隔代教育的矛盾,到底苦了誰?
    當今社會,年輕人看不慣又離不開的隔代教育。之前小辰出過一篇關於隔代教育,解決一些矛盾的具體方法,今天主要跟年輕父母們梳理一下心態。等老人來了以後,又因為帶孩子的很多觀念不一樣,發生衝突。這就造就了一邊看不慣一邊又離不開。
  • 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多少家庭的痛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隔代教育」成為了一種常態。淘媽老家有很多和我媽媽同齡的阿姨,都去兒女家幫忙帶孩子了。朋友小婭和老公都要上班,孩子從4個月開始一直都是由婆婆帶著。她經常會和我抱怨婆婆帶孩子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有時看著是真生氣。可是他們沒時間,只能讓婆婆帶娃。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也是很多家庭的痛。
  • 兒媳自述:「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道盡多少家庭之痛?
    我看不慣婆婆的教育方式,卻又離不開婆婆的幫助,這種困境是不是存在於很多夫妻家庭中呢?這位讀者的問題,其實生活中很常見,也反映了當下很多家庭的現狀: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我又採訪了兩位身邊的寶媽,帶你聽一聽她們的故事。
  • 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正確的打開方式在這裡
    隔代教育更是如此,三代人的情感與理性交織在一起,矛盾自然少不了。據說,中國有50%的家庭正經歷同一個困局:一邊是老人辛苦撫養孫輩,一邊是子女抱怨老人帶孩子有問題。甚至有網友覺得,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已經是當下中國家庭最主要的矛盾。但藝媽卻不這麼認為,雖然隔代養育有許多的困難和挑戰,卻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因為現在的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大家就會把孩子看成一個家庭的核心,難免有時會不自覺地用力過猛。
  • 隔代教育矛盾多,看不慣又離不開,何不嘗試化解矛盾實現共贏呢
    因為大多年輕父母都要為了家庭和事業在外工作打拼,自己根本沒有時間來照顧孩子,請保姆對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來說又不現實,所以就都選擇了讓老一輩人幫忙帶孩子。隔代教育中國有一半孩子都是跟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長大的,我們也把這種教育方式叫做隔代教育。
  • 1.9億人次吐槽老人帶娃:隔代育兒的矛盾,究竟該如何避免?
    有的人吐槽老人是舊時代的觀念養育孩子,有的吐槽老人總是給孩子講過去有多麼不容易,還有的吐槽老人過於溺愛孩子。1.9億人的吐槽老人帶娃讓我不禁感慨老人的不易。然而隔代育兒的矛盾應該如何解決呢?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減少生活中的摩擦以及隔代育兒的困難呢?以下三點,家長們不妨看一看。1、 自己親力親為,不麻煩老人很多家長看到這句話第一反應是要不是生活所迫,也不至於讓老人幫忙照看。
  • 管好嘴邁開腿,助力「看不慣、離不開」的隔代育兒
    研究發現,在中國,超過七成的家庭都有老人幫忙帶娃的情況。我們家也是如此,其實我自己是全職媽媽,之前孩子一直都是自己帶。但是因為二寶的到來,我們家也進入的隔代育兒的隊伍,我和婆婆成了24小時不分開的相處模式。
  • 老人帶娃好處多,3個方法,助你輕鬆化解隔代教育矛盾
    下面是化解隔代育兒矛盾的三個小方法,分享給大家:①首先,要能看到老人帶娃的優點 其實隔代育兒矛盾的產生,關鍵的一點還是只看到了對方的「差」,卻沒看到對方的「好」。無論是年輕父母帶娃也好,老人帶娃也好,都有其自身的優點與缺點。放下成見,取長補短,才是解決雙方矛盾的最佳方法。
  • 看不慣又離不開!隔代教育做不好,直接影響三代人
    要麼僱保姆照顧孩子,要麼請老人搭把手。就目前她的家庭狀況,請老人過來幫忙帶孩子是最經濟,也是最合適的選擇。然而和老人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要用不同的方式養育同一個孩子,日積月累的養育矛盾,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
  • 看不慣老人帶娃的方式?不如換個思路
    要問生娃後的幾大煩惱,「誰來帶娃」這條絕對位列前三。媽媽辭職在家帶娃?經濟來源的減少,和孩子成長中不斷增加的開銷,對大部分家庭來說是一對不可調和矛盾。請保姆帶娃?盤算著自己和娃他爸的工資,好像也不是很夠支撐得過來。更何況,這兩年來月嫂、保姆的新聞就沒斷過。誰能放心就這麼把娃交出去呢。
  • 隔代教育困難多?斯泰同學讓老人也能變成帶娃達人
    隔代教育的「愛與礙」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人,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尤其是全面二孩時代的到來,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更是跟「看孩子」牢牢綁在一起。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80、90後父母對子女的成長要求不斷提高,老人這代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已經無法滿足這些要求。由隔代教育產生的家庭矛盾,正成為當下中國家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 四類老人是隔代教育典範,幫著帶娃矛盾少,子女不操心孩子不遭罪
    ,但兩代人之間畢竟存在一定的代溝,隔代教育難免會出現很多矛盾,甚至可能引發家庭危機。但是,也有一部分老人堪稱隔代教育的典範,不僅能將娃帶好,還能避免家庭矛盾。,比如下面這四類老人堪稱隔代教育的典範,孩子帶得好,子女不操心孩子不遭罪。
  • 老人帶娃:看不慣又離不開!多少家庭之痛
    她不禁感嘆道:哎,以前總嫌棄我媽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她這回去才半個月,我就感覺缺了一隻手,家裡沒個老人可真不行啊。老人幫著帶娃,在中國,這樣的現象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如果有老人說要自己偷著樂,不願意幫著帶孩子,多少還會被道德綁架說這個老人有點「自私」。
  • 老人帶孩子,隔代教育發生矛盾時,建議從三個方面化解
    現實就擺在面前,年輕的媽媽一旦離開職場,家庭就會減少一部分經濟來源,所以大部分家庭都選擇最實惠的方式,讓父母過來幫忙帶娃。老人與年輕人相比,由於出生時的生活的年代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對問題的看法當然也不同,在育兒問題肯定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一般來說,老年人帶孩子的宗旨是,只要孩子吃飽穿暖,孩子開心快樂就行。由此可見,老年人帶孩子重點放在物質方面,他們對孩子的精神世界關注的就弱一些。老人信奉「經驗育兒」,而年輕的父母與老人恰恰相反,他們側重於「科學育兒」,比較重視對孩子精神方面的滿足。
  • 爺爺老家帶孫子患上焦慮症|隔代教育的矛盾究竟如何解?
    以前我們總說「隔代親」,通常大多數老人都特別喜歡孩子,也非常樂意幫助孩子的父母照顧孩子。但在現實生活中, 隔代教育在給予忙碌的父母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隨之暴露出它的弊端,比如:老人體力不支、安全考慮過度、過分溺愛等等。
  • 老人帶娃會帶壞孩子?善用「隔代教育」優勢,孩子更容易成才
    這讓小文夫婦很是苦惱,家長在前面擋著保護孩子,他們都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了。一、為什麼年輕人對「老人帶娃」不樂觀?1、孩子會受到很多寵愛傳統上,奶奶一代的長輩們比兒女更疼愛孫子、孫女。因此有句話說,老年人照顧孩子更寵愛,更寬容。
  • 要不要隔代帶娃,老人帶娃矛盾多?子女做到這五件事,家庭更和諧
    也有一部分老人表示不願意幫忙帶孩子,不想付出了不落好,通常這部分老人會多少被說老人「自私」。無論老人願意還是不願意幫忙帶孩子,你要明白老人帶孩子不是他的「義務」,也沒有哪條法律規定必須幫子女帶娃,誰都不能「道德綁架」。
  • 誰說老人不會帶娃,聰明的老人這樣帶娃,家庭矛盾都少了
    年輕人忙著搞事業,家裡的孩子基本上就只能交由老人來帶,但畢竟老人的思想觀念和現在的生活環境不符。導致很多家裡因為老人帶孩子而鬧得雞飛狗跳,讓老人出了力還不討好。但並不是所有的老人帶娃都是一個模式,有的老人就有自己的帶娃妙招。
  • 隔代教育有弊端,老人帶娃,家長應該如何溝通規避
    文/阿凱媽媽隨著社會快節奏的發展,老人帶娃似乎已經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年輕父母外出工作打拼,家中長輩居家帶娃,雖然很多媽媽也想親自帶娃,但是,工作卻不允許,無奈之下,只好把孩子交給老人,人們常說「隔輩親」,這句俗語流傳至今一點兒不假,家庭中的長輩,在照顧孩子時,難免會對孩子遷就溺愛,所以在老人帶娃的過程中,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習慣,所以
  • 晚上媽媽帶娃,白天奶奶帶娃,「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大多數家庭出於經濟問題考慮,都會選擇讓老人幫忙帶孩子,而不是請保姆。中國的隔代教育非常普遍,基本上70%左右的家庭都是這麼做的。隔代帶娃已成為大部分家庭的標配讓老人帶孩子的話,孩子的爸爸媽媽就會比較輕鬆,可以安心工作,將孩子放心交給家中老人,在經濟方面的壓力也小一點,比較夫妻兩個人都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