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編輯部過過 七分媽媽
"媽,孩子發熱了,不能捂著。」
「孩子就是被你們凍出來的毛病,要捂著發汗才能好」……
「寶兒,你都4歲多了,怎麼往垃圾桶裡尿尿?」
「小孩子撒尿又不髒。」
「媽,這不是髒不髒的問題,這是行為規範的問題。」
「小屁孩,什麼規範?你小時候我都沒怎麼管你,現在不也很好嗎」……
讓小編詫異的是,我國有近五成孩子接受者隔代教育。目前上海0~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於隔代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佔總數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達70%。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小,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
看來,隔代教育在幼兒家庭中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當科學教育正面遭遇經驗教育,寶媽寶爸經常有種秀才遇見兵的無力感,隔代教育中的諸多看不慣,卻又因為城市生活讓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無力照顧孩子等等原因,離不開祖輩的照顧。
看不慣:
老人為什麼這麼固執?
老人帶孩子,習慣用的口頭禪「我們那時候……」「你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不是也沒問題嗎?」
他們習慣用經驗主義來定義教育。這個也是隔代育兒根本原因,基於老一輩人信奉的「經驗育兒」和我們信奉的「科學育兒」之間的分歧。
而現實情況是,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他們那個時代的苦,也沒有辦法接受老一輩的過於關注孩子的物質教育方法。
最常見的模式是,老人帶娃,要求孩子吃飽喝足,不能餓著不能凍著,寶貝開心就行,停留在物質層面的最高限度的滿足,在精神層面,卻是最低程度的關注。
所以,老人考慮的更多的是當前有沒有把娃帶好。
比如娃哭鬧或者餓了,他們就會想盡辦法來制止這個行為。所以家裡老人帶娃,經常會給娃零嘴,讓他們看電視玩平板,這樣娃才會開心。
而父母帶娃,在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儘可能的全面發展,培養娃健全的人格,關注孩子長的好不好,行為規範有沒有合理,各項綜合能力能不能發展。
老人帶孩子常見這麼幾種教育類型:
過分關注型:孩子本來能自己做的,祖輩家長呵護備至,代為其勞。孩子本來在正常環境下能鍛鍊自己的能力,結果讓祖輩家長們取消了。
過分監督型: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以及對成人的不信任感。
嚴厲懲罰型:這種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批評多於鼓勵,責罰多於獎勵。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不要求孩子完美,只要求孩子不斷進步。當孩子怎麼做都不能達到你的要求時,他就會放棄。
放縱溺愛型:祖輩家長對孫輩疼愛過度,處處遷就孩子,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不良結果。
民主理解型:在祖輩家長中也有的採用這種方法,只是數量很少,可遇不可求。
離不開:
隔代教養不可避免
不管怎麼吐槽,知道隔代教育的種種弊端,然而,工作壓力迫使大多數寶媽寶爸不能自己親歷親為帶孩子。再怎麼說,老人帶孩子,相比保姆更讓年輕父母更放心;一般老人已經退休,時間充足,有精力照顧孩子;老人退休後也願意照顧孩子。
因此,當隔代教養無可避免時,父母應該取得一個較好的平衡點,讓瀰漫著無形硝煙的冷酷戰場變成展示教育藝術的多彩舞臺。
多看看辛苦的爺爺奶奶照顧孩子的好處:
時間充裕,耐心細緻;
積累了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豐富經驗 ;
積累了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
能減輕孩子父母的教育負擔 ;
老年人擺脫離開工作崗位後的孤寂 。
多站在爺爺奶奶的立場上,情感支持:
伴隨著我們這一代的成長,老人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可是,當我們的孩子需要他們時,他們又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本該是我們承擔的責任。僅憑這一點,都值得我們終身感激。其實老人要求不高,平時只要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讚賞、多一些關照,他們就會樂開花。年輕父母還需避免回到家中眼裡只有孩子,而忽視了老人。
多用社交技巧,「哄」爺爺奶奶和自己保持教育一致性:
老人和父母立場其實一樣,對娃的愛護之心絕對不會少。都是為了孩子好,祖輩父輩又不是天生對立的,善用社交技巧幫助爺爺奶奶學習科學教育,未嘗不可。
回到家誇誇他們把孩子帶的好,做飯好吃,家務清潔。千萬別小看這些小誇獎的力量,當老人開心的時候,我們提一些小建議,他們也才更加樂意接受。
為避免隔代教育中的種種矛盾,爸媽們不妨和爺爺奶奶商量,事前來個「育兒協議」進行明確分工,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比如在照顧孩子生活飲食方面,老人比我們經驗多,時間充沛,那我們不妨聽取他們的安排,還能讓老人有被「重用」的感覺;在孩子習慣培養、智力開發等教育方面,年輕父母承擔主要任務,因為老人缺乏科學育兒、智力開發等知識儲備。
當教育意見產生分歧時,不要在問題的表面進行爭論,如果父輩有科學的依據,不妨將反駁的理由往孩子智力發展、習慣養成、性格塑造等方面靠。這樣既體現尊重之情,又利於老人接受建議。
寫在最後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然聚在一起,組成大家庭,生活中的大情小事還是要相互的體諒和關懷,與公婆多交流,即使不說孩子的事情,多多溝通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
牢記生活中的事情並非能簡單得判斷出對錯,因此,當老人執意堅持自己的觀點,而這種做法又不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時,則不妨做點讓步,依老人的想法去做;如果是大原則性的問題,父輩可以堅持己見,不過切不要「硬碰硬」,善用社交技巧,在態度、氣勢上合理謙讓,不可持「得理不讓人」的架勢,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促進家庭和睦。
當然,最重要的是,不管何時,不要認為帶孩子是祖輩的事情,寶爸寶媽才是家庭教育舞臺的「主角」,祖輩是「配角」。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無可替代的。因此,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同時,鼓勵老人拓展視野,尋找健康、有樂趣的生活方式。當老人視野開闊了,格局變大了,民主理解型教育也許就能被早日創造出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