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生娃後的幾大煩惱,「誰來帶娃」這條絕對位列前三。
媽媽辭職在家帶娃?經濟來源的減少,和孩子成長中不斷增加的開銷,對大部分家庭來說是一對不可調和矛盾。
請保姆帶娃?盤算著自己和娃他爸的工資,好像也不是很夠支撐得過來。更何況,這兩年來月嫂、保姆的新聞就沒斷過。誰能放心就這麼把娃交出去呢。
於是,請尚有餘力的老人帶娃,成了很多家庭的常態。
但,隨之而來的煩惱,也有很多。
老人的加入,使得原本小家庭的人際關係更複雜。
同一屋簷下的人們,既是丈夫妻子,又是父母子女,還是婆媳公婿……幾重關係一疊加,些許漣漪也能攪出一場風波。
而生活習慣的差異、看法觀念的不同,也總能產生一些讓父親母親看不慣的事情。
「我婆婆直接用手拿消毒完的奶嘴,和她說了這不乾淨,偏說我挑剔。」
「我爸總喜歡在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在一旁唱反調,久而久之孩子都不聽我們的話了。」
有些事情,當場說明吧,感覺對不住老人;不說吧,覺得對不住孩子。
實際上,老人可能也覺得很委屈。
畢竟一把年紀了,精力體力都比不上從前,小孩又都是「充電五分鐘,放電倆小時」的永動機,一整天下來,老人也很疲憊。
而且,上一輩終於從工作崗位退下來,正是享清福的時候,但為了給子女搭把手,千裡迢迢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寄居在並不寬敞的住所,除了子女孫輩,沒有別的親朋好友……
時間一久,難免有摩擦衝突。
其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的共同目標都只有一個:孩子的健康快樂。帶娃絕不是各為其主的宮鬥劇,而應該是互相推進、互相協助的勵志劇。
1互相尊重
作為子女,長輩在自己需要的時候伸出援手,幫忙承擔育兒責任,為教養孩子付出大量心血,確實應該感恩。
作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應當承認父母的「C位」角色,尊重孩子父母的養育主張。
有了這個互相尊重的意識,有分歧時溝通才能就事論事,避免互相指責,上升到身份,影響雙方感情,比如:
「你這樣哪裡像個當媽的!」
「你還說多愛孩子,怎麼這都做不好?」
2共同學習
不少媽媽自己學習育兒知識很積極,由此嫌棄老一輩育兒觀念落後。
可作為長輩,對信息的獲取與甄別能力都不如年輕一代,更何況每天還要帶娃闖關?再說了,育兒的觀點也是不斷更新的,老人的觀點可能陳舊,但也不應該被放在「鄙視鏈」的下遊。
與其居高臨下地指導,不如帶上勞碌在一線的長輩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實在勸不動,不如借「權威」的口來溝通,比如:
給老人轉發和自己觀點一致的專家文章、課堂小視頻;趁著一起去醫院體檢時,積極提問,借醫生來支持我們的做法。
同時,還可以借用老人嘴裡「別人家的爸媽」的影響力。
讓他們喜歡的「小雨媽」「龍龍爸」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經驗,也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統一原則
太小的孩子不能理解兩套邏輯,而聰明的大孩子,則會「狡猾」地在父母和祖輩間鑽空子。
因此,對於一些根本原則,譬如飲食要不要加調味料、每天看多久的電視、自己吃飯還是餵飯等問題,爸爸媽媽們應和老人們溝通好,統一戰線。
4適度寬容
老人帶娃,出發點是對子女與孫輩的愛。因此,對於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爸爸媽媽們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跟老人太過較真。
話說回來,爸爸媽媽也不應因為老人的幫忙,而偷偷「逃避」了自己的責任。
沒有老人,寶寶身上滿載屎尿的紙尿褲不會自然脫落、自動換新;被娃弄了一地的玩具書本,不會自己歸位;飯菜更不可能自己從超市飛回家,「自來熟」地躺在盤裡等我們享用……
帶娃要操持的事情,遠遠比我們想像的繁瑣。
周末適當地參與、代班給老人休息的時間,既能讓大家在許多事情上認知統一,也能給老人一個休息的機會,心情也能更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