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什麼說走正道,做正事,就是對父母的孝

2021-01-09 牆角安全感那麼靜

實際上這一種父子之間的平等啦孔子也是贊成的,所以中國古代的儒家的文化講孝順的時候,實際上從來並沒有只是強調某一方面單方的義務,比如說只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義務,他在蔣子孝的同時甚至在前面在邏輯上他還強調叫副詞副詞,然後子肖如果一個父親不盡到養育子女的責任,那我想他老了以後一定要子女去孝順她,那麼這可能就有一點點的困難。

所以在今天我想提醒我們的青壯年,當你有子女之後拜託先盡你的責任,然後再想著去讓他對你孝順,這個不僅是我的觀點,這還是孔子的觀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觀點。好的,我們來看一看2.6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一下,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如何做才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擔憂他是否生病,我們先解釋一下孟武伯是什麼人?

孟武伯就是眾生摯愛就是我門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兒子,也是他的諡號來關於這一句父母唯其疾之憂,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說朱熹就認為這一句應該這樣理解,父母親愛惜子女就常常擔心孩子生病。那么子女如果能夠體貼到父母對自己的這種擔心,然後愛惜自己的身體,那就是孝順了,這個說的繞了一些彎子,這是第一種解釋了。

還有第二種解釋在父母的後面,比如說我們加一個逗號,父母罵唯其疾之憂,那什麼意思?就是說噢對待父母嗎?那你要特別擔心父母的身體,這種解釋可能在語法上我們要繞一個很大的一個彎,但是我覺得還有第三種解釋,這第三種解釋是馬蓉的解釋,我覺得這個解釋是最好的。

他說言孝子不妄為非為有疾病,然後是父母憂也,那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子女能夠謹言慎行,行為舉止合乎於道一,然後父母就對他不要有別的擔憂,只需要擔心他生病就可以了,我覺得這一種解釋是最好的,所以我剛才的翻譯也是照著這一個理解來翻譯的是父母只擔憂他是否生病什麼意思,那是排除法,只擔憂他是否生命,不擔憂他幹別的壞事,這就叫孝順了。

我們想我們一個人在小時候做學生的時候學習的時候能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讓父母為自己的學習擔心,這就叫孝順。長大以後為人誠實,做人善良,讓父母不為他的為人處事擔心,這也叫孝順。工作以後努力工作,團結同事,尊敬領導,儘是而信貸,這也叫孝順。交朋友的時候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與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幫助朋友,能夠為朋友做好的謀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果能這樣愛也叫孝順。所以我們說簡單的說走正道做正事,做正派的人就是笑。

孔子確實在很多地方都談論過笑,但是我說這一句最合乎於人情,也最合乎於人道。這一句很平實,但是你仔細想一想,這一句話說得真好,實際上孝順父母並不很難,孝順父母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自己。當你做好自己的時候,當你不讓父母為你擔憂的時候,這就是孝順。我們說實際上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並不很多,愛並不要求子女對他怎麼樣怎麼樣。父母親看待子女,他只是希望子女能夠平安健康幸福。

父母不願意為子女擔驚受怕,憂愁未來。一個人走正道,做正事,做正派的人,讓父母親不為她擔心,這就是孝。我們來看一看這個you are,父母唯其疾之憂看起來好像在說的是父母的you,實際上我們說這就是說子女的喲子女喲父母之憂,當你知道父母對你的最大的擔心是你不走正道的時候,那麼你能體諒父母的這個擔憂,順應他的這個擔憂走正道,做好事那就是孝順。

所以父母唯其疾之憂,那么子女子女為父母之憂而憂,這就是大孝順。好的,我們今天這一講就講到這裡。

相關焦點

  • 我們如何對待父母才能被稱為「孝」?《論語》中孔子這樣說
    2018年有這樣一則新聞:在江蘇揚州市,一個師傅發現自己的86歲的老姑姑竟然被她的大兒子給安排在豬圈裡面住宿,而且隔壁就是廁所。事情一經爆出,網友們炸開了鍋,有人直呼:「這樣的人還配做兒子嗎?」更有網友直接斥責老人的大兒子「沒有人性,喪盡天良。」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大多數人,作為子女,都是想要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讓父母享受到天倫之樂。
  • 善事父母,教化子女,謂之孝
    「孝」字「從老省,從子,承老也。」表示上有老,下有小。解釋「孝」就是善事父母,教化子女。具體內容有:1.惜身。就是要珍惜自己的身體肌理而不至於毀傷,因為這是父母給的生命形式。父母讓你來到世上,付出了巨大的生理代價,要對此珍惜。
  • 一起閱讀‖《論語》:孟武伯問孝
    同時,做子女的也應多關心父母的健康,以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其實,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還有著另外一層意思。他覺得真正的孝子,絕不會讓父母為自己的言行憂慮,他們所擔心的只能是自己的健康,而非德行方面的問題。因此,倘若在德行上沒有問題的話,保證好自身的健康,就是在盡最大的努力孝敬父母。 「父母唯其疾之憂」句意直解,是父母最擔心子女的健康狀況。擴大理解,則是對丿L女所有毛病心存擔憂。
  • 讀《於丹〈論語〉感悟》 ——孝
    在博大精深的《論語》裡,在儒家哲理與智慧裡,我乾癟得猶如沒有內容的空殼。       翻開書的第一天,第一章,講的孝敬之道,其中講到孔子回答學生的人生志向問題:老者所安,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當讀到什麼是老者所安時,我感到羞愧難當。於丹說:讓老人外在安其身,內在安其心。我常常把孝敬掛在嘴邊,也自認為對婆家公婆,娘家父母盡到了孝道。
  • 論語:孝是人生之本
    新朋友:請點擊圖片上方的【卓遠教育】免費訂閱溫馨提示:為了您的安全、健康和親情,請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閱讀微信!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 陪孩子讀《論語》-「其為人也孝弟……」
    我說:「我認為《論語》裡寫的『犯上』就說明這個行為已確定是不對的,所以才能用『犯上』這兩個字來形容這種行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大人或者領導說的正確的事,作為小孩或者下級不聽就是『犯上』。後世一些知識分子為了迎合權貴的需要,就把一些有著非常具體含義的話解釋得模稜兩可,比如這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們不先說明『孝弟』的前提是做父母和哥姐的盡到了做父母和哥姐的責任,才能要求小孩和弟弟對他們『孝弟』,他們模糊了這種前提,目的就是幫助那些沒有盡到做父母和哥姐責任的人用這種標準來約束自己的小孩和弟弟,這樣下去,那些不好的父母和哥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有人來反駁他們了。
  • 論語的8個為孝之道,深度理解父母,為兒做女不可不讀
    《論語》中,關於「孝道」方面的言辭,雖然不多,但孔子對於「孝」的理解和闡釋,卻很透徹。現實生活中,有些時候,你會覺得和父母很難溝通;有些時候,會覺得父母有些不講理;有些時候,你會覺得父母太嘮叨;有些時候,甚至和父母發生衝突。到底是怎麼了?以下,喜哥為你總結了《論語》的8個為孝之道,深度理解父母,為兒做女的,不可不讀,不可不知啊!
  • 一起閱讀‖《論語》:孟懿子問孝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 《論語》求知|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2)養:楊伯峻先生說,「養父母」的「養」字,從前人都讀去聲。音漾,yàng。【譯文】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人們所謂的孝,只要能贍養父母便是。可是,即使犬馬都能得到餵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敬愛之心,那麼贍養父母與餵養犬馬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 《論語》求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諡號武。(2)父母唯其疾之憂:楊伯峻先生說:其,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但是這裡的「其」代指的是父母呢,還是兒女呢?
  • 論語中有關的孝
    盡孝道的首要條件是贍養父母。敬,主要體現為「無違」,即不忤逆父母的意志。「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提意見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並維護其尊嚴。2、敬,即要敬事父母。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 讀《論語》有感——以「仁孝關係」為核心的儒家「孝」觀念簡論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儒家經典之一的《論語》就把"仁"作為其思想的核心。據統計,孔子在《論語》中18次提到"孝",提到了與"孝"相關的5個部分,如"父母惟憂其病",即子女在父母生病時要照顧好父母。因此,"孝"是《論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仁"與"孝"相互獨立、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孝"表達和傳遞了什麼樣的理念?
  • 《論語·為政篇第二》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原文】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②疾之憂。
  • 《論語》中關於孝的知識點,你知道幾個?
    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現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了。2)子夏曰:事父母,必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翻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對待自己的父母,一定要竭盡全力;對待君主,就要做到能在必要時獻出自己的生命。
  • 「論語心解」「其為人也孝弟」
    翻譯: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
  • 子女怎樣做才算是孝?
    三年無改於孝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這段話的前提是,父親所尊崇的道理一定要是正確的。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期望,父親在世時,兒子會按父親期待的標準去做。那麼父親去世之後,兒子都不降低父親期望的標準,還能長期堅持按父親生前要求的去做,這就算盡孝了。二,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他遵循父親的遺囑向孔子學禮,自以為這樣就做到了孝,便向孔子請教孝道。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父母唯其疾之憂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有兒女生病與否這一個擔憂】孟武伯名叫仲孫彘,孟懿子的兒子,「武」是諡號,前一段是他父親問孝,現在兒子來問。「其」是代名詞,指「他的,他們的」之意。這裡有兩種解釋,一是兒女擔心父母生病,二是父母擔心兒女生病,我取後者。如果解釋為子女只擔心父母的健康,那孝敬父母就簡單了,保障父母吃喝有營養、及時檢查身體,這就是孝?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本章是孔子對孟武伯問孝的回答。對於這裡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有的翻譯是錯誤的【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直白的翻譯: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 無違就是孝/和顏悅色即是孝/父母唯其疾之憂(摘自《日日有感日日談》)
    (厚積薄發)無違就是孝(講於2017年12月2日 )《論語·為政》篇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有人認為,孝就是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其實這是不符合孔子原意的。當然,總體上講,父母的意願是不應該違背的。儘管天下無不愛子女的父母,但父母的意願也並非完全都是正確的。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顯然是過了,而說「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樣的話,更是封建糟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