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一種父子之間的平等啦孔子也是贊成的,所以中國古代的儒家的文化講孝順的時候,實際上從來並沒有只是強調某一方面單方的義務,比如說只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義務,他在蔣子孝的同時甚至在前面在邏輯上他還強調叫副詞副詞,然後子肖如果一個父親不盡到養育子女的責任,那我想他老了以後一定要子女去孝順她,那麼這可能就有一點點的困難。
所以在今天我想提醒我們的青壯年,當你有子女之後拜託先盡你的責任,然後再想著去讓他對你孝順,這個不僅是我的觀點,這還是孔子的觀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觀點。好的,我們來看一看2.6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一下,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如何做才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擔憂他是否生病,我們先解釋一下孟武伯是什麼人?
孟武伯就是眾生摯愛就是我門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兒子,也是他的諡號來關於這一句父母唯其疾之憂,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說朱熹就認為這一句應該這樣理解,父母親愛惜子女就常常擔心孩子生病。那么子女如果能夠體貼到父母對自己的這種擔心,然後愛惜自己的身體,那就是孝順了,這個說的繞了一些彎子,這是第一種解釋了。
還有第二種解釋在父母的後面,比如說我們加一個逗號,父母罵唯其疾之憂,那什麼意思?就是說噢對待父母嗎?那你要特別擔心父母的身體,這種解釋可能在語法上我們要繞一個很大的一個彎,但是我覺得還有第三種解釋,這第三種解釋是馬蓉的解釋,我覺得這個解釋是最好的。
他說言孝子不妄為非為有疾病,然後是父母憂也,那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子女能夠謹言慎行,行為舉止合乎於道一,然後父母就對他不要有別的擔憂,只需要擔心他生病就可以了,我覺得這一種解釋是最好的,所以我剛才的翻譯也是照著這一個理解來翻譯的是父母只擔憂他是否生病什麼意思,那是排除法,只擔憂他是否生命,不擔憂他幹別的壞事,這就叫孝順了。
我們想我們一個人在小時候做學生的時候學習的時候能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讓父母為自己的學習擔心,這就叫孝順。長大以後為人誠實,做人善良,讓父母不為他的為人處事擔心,這也叫孝順。工作以後努力工作,團結同事,尊敬領導,儘是而信貸,這也叫孝順。交朋友的時候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與朋友在一起的時候能夠幫助朋友,能夠為朋友做好的謀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果能這樣愛也叫孝順。所以我們說簡單的說走正道做正事,做正派的人就是笑。
孔子確實在很多地方都談論過笑,但是我說這一句最合乎於人情,也最合乎於人道。這一句很平實,但是你仔細想一想,這一句話說得真好,實際上孝順父母並不很難,孝順父母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好自己。當你做好自己的時候,當你不讓父母為你擔憂的時候,這就是孝順。我們說實際上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並不很多,愛並不要求子女對他怎麼樣怎麼樣。父母親看待子女,他只是希望子女能夠平安健康幸福。
父母不願意為子女擔驚受怕,憂愁未來。一個人走正道,做正事,做正派的人,讓父母親不為她擔心,這就是孝。我們來看一看這個you are,父母唯其疾之憂看起來好像在說的是父母的you,實際上我們說這就是說子女的喲子女喲父母之憂,當你知道父母對你的最大的擔心是你不走正道的時候,那麼你能體諒父母的這個擔憂,順應他的這個擔憂走正道,做好事那就是孝順。
所以父母唯其疾之憂,那么子女子女為父母之憂而憂,這就是大孝順。好的,我們今天這一講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