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關的孝

2021-02-19 中保養老服務教育學院

1、能養,即服勞奉養。

    盡孝道的首要條件是贍養父母。敬,主要體現為「無違」,即不忤逆父母的意志。「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提意見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並維護其尊嚴。

2、敬,即要敬事父母。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從孔子的疑問中可知,僅給父母吃飽穿暖還不是孝,還應做到「敬」。僅僅能供養父母,這就和養狗、養馬毫無區別。

孔子駁斥了當時「孝」的概念,認為孝要對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這裡著重強調了「敬」。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那是一般動物的本能,而人類如果只停留在這種初級階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問題作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對於「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稱謂了。

3、愛,即內心要對父母充滿愛心。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什麼是孝,孔子說:不違背禮。父母在的時候要盡力侍奉,父母去世要慎重對待,並按照風俗進行祭祀。

4、「孝」為仁之本,是立國之基。

    《論語》開篇就有一段極為重要的論述:「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一個人如果能在家庭之中講求「孝悌」,在社會上就一定能守秩序。

在社會上能守秩序,也就一定不會違法亂紀。正直的人追求的是做人的根本,他們知道只有將做人的根基打牢,人生的道路才會是坦途。

5、人生的規範很多,但在眾多規範之中,最根本的便是「孝悌」。

     為人與立國,關係密切。有子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透徹闡釋了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國家這樣一種個性與共性的邏輯關係。如果做人的問題解決好了,一個人做到了「孝悌」,整個社會就必將呈現穩定祥和的狀態。

《論語·為政》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蓋謂在上者能導民與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則其民自能忠於其上」,可見如一國之君能做到上孝下慈,廣大民眾自然會被感化而忠誠於上。可謂「孝」是「文」「政」之基礎。

相關焦點

  • 一起閱讀‖《論語》:孟懿子問孝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 一起閱讀‖《論語》:孟武伯問孝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他遵循父親的遺囑向孔子學禮,自以為這樣就做到了孝,便向孔子請教孝道。
  • 讀《於丹〈論語〉感悟》 ——孝
    自收到《於丹〈論語〉感悟》一書,已將近一月。
  • 《論語》中關於孝的知識點,你知道幾個?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著作,全書反映了以孔子為主要代表的儒家思想,這些思想有很大一部分在今天仍具有相當的正確性。恰逢母親節,這裡主要歸納一下關於孝的幾個知識點: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論語:孝是人生之本
    新朋友:請點擊圖片上方的【卓遠教育】免費訂閱溫馨提示:為了您的安全、健康和親情,請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閱讀微信!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 「論語心解」「其為人也孝弟」
    闡釋、解讀語錄之前,我們會參考前賢的經典解說,但更多會結合我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去深入思考,故名「論語心解」。——張珊老師寄語學而篇第二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論語解讀——其為人也孝弟
    《論語》這部書,是孔子學術思想的寶典,也是他立身行教的具體表現。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行為深受這部書的影響。當代知名畫家江逸子先生,以其深厚的繪畫造詣,與對世道人心的關懷,作成《論語畫解》一書,現每日分享一篇,以期克已復禮,博施眾濟。
  • 《論語》求知|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原文】2·7 子遊(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譯文】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人們所謂的孝,只要能贍養父母便是。可是,即使犬馬都能得到餵養。如果沒有對父母的敬愛之心,那麼贍養父母與餵養犬馬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 論語新解: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人道必根據於人心,加有孝弟之心,才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才可有仁道。有了初心才能道生,雖然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也得益於人們的誘發而促進,也得益於因為人們的養護成全。凡此種種皆是因為學習,不是說有此心就能夠完備此道。為仁之本:仁者,人與人相處之大道。孝順父母善待兄長乃仁之本,人能有孝順父母善待兄長之心,自然能夠有仁心仁道,就像木之生於根。
  • 陪孩子讀《論語》-「其為人也孝弟……」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在解釋這類話的時候並沒有站在遵循自然規律的角度去解釋,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解釋,只要是大人或者領導說的話,作為小孩和下級都不能反駁,只要反駁就被扣上『犯上』的帽子,其實這都是在歪曲《論語》的本義,《論語》中很多這種下定義性質的詞語,都建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絕不是有些人為了迎合權貴而解釋成的那種毫無原則的『服從』,也就是說《論語》一旦用詞是褒義,那麼這件事一定是遵循自然規律的正確的事
  • 讀《論語》有感——以「仁孝關係」為核心的儒家「孝」觀念簡論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儒家經典之一的《論語》就把"仁"作為其思想的核心。據統計,孔子在《論語》中18次提到"孝",提到了與"孝"相關的5個部分,如"父母惟憂其病",即子女在父母生病時要照顧好父母。因此,"孝"是《論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仁"與"孝"相互獨立、不可分割的關係中,"孝"表達和傳遞了什麼樣的理念?
  • 讀《論語》悟人生:入則孝,出則弟
    讀《弟子規》,不能不提到它的來源基礎,也就是《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內容如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為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即悌,對兄長應有的尊敬態度。入,指在家。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汎,同「泛」,廣泛的意思。
  • 我們如何對待父母才能被稱為「孝」?《論語》中孔子這樣說
    然而,有著孝心的我們,卻不一定真的做到了「孝」。有時候我們自認為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父母卻不高興。對此,我們應該怎麼辦?在《論語》有這樣幾段關於孔子論「孝」的話,或許能夠為我們如何做到孝敬父母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什麼是「孝」呢?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孔子曾說過,孝敬父母最難的是「色難」,所謂「色難」就是時時刻刻給父母好臉色,是最難的孝敬,所以我們把「孝」也稱為「孝敬」或「孝順」。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傳統美德。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論語》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 《論語》求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諡號武。(2)父母唯其疾之憂:楊伯峻先生說:其,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但是這裡的「其」代指的是父母呢,還是兒女呢?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 焦廣夜聽 | 國學經典《論語》賞析(二):其為人也孝弟......
    《焦廣夜聽》特推出系列音頻節目《樂讀論語》,由國學愛好者,同時又是「樂讀論語」微信平臺的創辦者李樂觀先生主講。      朗讀: 李樂觀【原文】1.2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3),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論語》中的文明之光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字裡行間閃耀著文明的光芒。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萬世師表耀古今」之說。「仁」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孔子倡導我們要以「仁」作為自己的道德標準和精神追求,在人際交往中,只要做到「仁」,便能夠「與人和同」,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應如何做到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孝」是為人之本,「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孝敬父母,贍養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