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養,即服勞奉養。
盡孝道的首要條件是贍養父母。敬,主要體現為「無違」,即不忤逆父母的意志。「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提意見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並維護其尊嚴。
2、敬,即要敬事父母。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從孔子的疑問中可知,僅給父母吃飽穿暖還不是孝,還應做到「敬」。僅僅能供養父母,這就和養狗、養馬毫無區別。
孔子駁斥了當時「孝」的概念,認為孝要對父母有孝敬之情,孔子在這裡著重強調了「敬」。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那是一般動物的本能,而人類如果只停留在這種初級階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問題作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對於「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稱謂了。
3、愛,即內心要對父母充滿愛心。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篇》)。什麼是孝,孔子說:不違背禮。父母在的時候要盡力侍奉,父母去世要慎重對待,並按照風俗進行祭祀。
4、「孝」為仁之本,是立國之基。
《論語》開篇就有一段極為重要的論述:「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一個人如果能在家庭之中講求「孝悌」,在社會上就一定能守秩序。
在社會上能守秩序,也就一定不會違法亂紀。正直的人追求的是做人的根本,他們知道只有將做人的根基打牢,人生的道路才會是坦途。
5、人生的規範很多,但在眾多規範之中,最根本的便是「孝悌」。
為人與立國,關係密切。有子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透徹闡釋了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國家這樣一種個性與共性的邏輯關係。如果做人的問題解決好了,一個人做到了「孝悌」,整個社會就必將呈現穩定祥和的狀態。
《論語·為政》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蓋謂在上者能導民與孝慈,使各得孝其老,慈其幼,則其民自能忠於其上」,可見如一國之君能做到上孝下慈,廣大民眾自然會被感化而忠誠於上。可謂「孝」是「文」「政」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