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021-01-09 四書五經愛好者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唯子有疾病時,父母憂之。其餘一切不能使父母憂。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長子,名彘,武是其諡號。

孟武伯

為人子,孝順父母,不能使父母為孩子擔憂 。

天下父母都是為了孩子,所以有愁不完的事。

所以《弟子規》就說:出必告,反必面。無論出行都要告知父母,因為孩子的安全都是父母最在意的地方。所以為人子,沒有在父母身邊,自己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一個不要常換工作,一個不要常變更居所,這樣都會讓自己的父母擔心,父母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生活居無定所,工作不如意。

曾子也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終始。

一個孩子自己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如何活得下去。

古代「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兒奉母的故事,雖然奉行孝道,可是沒有智慧的孝道,這樣的孝是不能提倡的。試想埋了孩子,讓孩子的母親如何活下去,即使省下糧食那郭巨的父母如何能吃的下去,這種孝道,有虧父母的德性,這種孝都不能讓人直接通往仁心的,反而讓父母的德行有損,不是真正的孝。

一個人生病,是自己無法預料的,也許是作息時間不規律,生活不正常。

一個是自己放逸,貪圖世間的享樂,追求世間的五欲六塵,透支身體。

還有就是結合過去的善惡業,現在來酬償業果。

所以生病,變成業障病,無論如何來治療,都沒有辦法消除,這種果報必須要自己來還的。

所以子女生病,父母疼在心上,父母擔憂。

可是因為自己的生病,讓父母憂愁,這在子女的孝道都是有虧欠的,不完備的。

所以孝道有很多種面相,為人子都要去落實,而且懂得經營孝道的內涵,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為自己擔心,使父母身安 心安,才是真正的孝道。

相關焦點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本章是孔子對孟武伯問孝的回答。對於這裡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有的翻譯是錯誤的【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直白的翻譯: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 《論語》求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諡號武。(2)父母唯其疾之憂:楊伯峻先生說:其,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但是這裡的「其」代指的是父母呢,還是兒女呢?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曰:「父母唯其04:23來自小施時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這裡的孟武伯就是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跑來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這裡的「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有三種解釋。
  • 《論語·為政篇第二》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2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原文】孟武伯①問孝,子曰:「父母唯其②疾之憂。
  • 換個角度讀《論語》: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做父母的最擔心子女生病。」另說:做子女的要像父母擔心子女一樣擔心父母的身體。理解這句就必須和上一篇孟懿子問孝,以及孟武伯生平聯繫起來。孟懿子是受其父孟僖子臨終囑託,向孔子拜師學禮。其父孟僖子身居高位,出使多國,討伐過,結盟過,在亂世之中,深知禮的缺失是社會動亂之根,所以不僅自己學周禮,臨終也讓其子學周禮。所以當孟懿子問孝時,孔子說無違,依禮而行。孟懿子本身就受其父影響較大,可以與其說些具體的禮的標準。
  • 論語: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為其疾之憂,這句話有三種解釋。
  • 一起閱讀‖《論語》:孟武伯問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20、《論語》:孟懿子問孝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本章為《論語》:為政篇【原文】2.6 孟武伯問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注釋】①孟武伯:上文孟懿子的兒子,名彘(zhì),「武」是諡號。②其:指孝子。
  • 2.6 父母唯其疾之憂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注釋】▲孟武伯:孟武伯,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彘(音zhì),「武」是諡號,孟懿子之子,孟子五世祖。▲其:有兩種解讀,一是指父母,二是指子女。【譯文一】把「其」解讀為「父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禮記·曲禮上》:「父母有疾,冠者不櫛[zhì],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shěn],怒不至詈[lì],疾止復故。」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父母唯其疾之憂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有兒女生病與否這一個擔憂】孟武伯名叫仲孫彘,孟懿子的兒子,「武」是諡號,前一段是他父親問孝,現在兒子來問。「其」是代名詞,指「他的,他們的」之意。這裡有兩種解釋,一是兒女擔心父母生病,二是父母擔心兒女生病,我取後者。如果解釋為子女只擔心父母的健康,那孝敬父母就簡單了,保障父母吃喝有營養、及時檢查身體,這就是孝?
  • 「父母唯其疾之憂」對新時代為人子的意義
    《論語為政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讓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憂愁。」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不孝,孟子說過五不孝的內容,他在《孟子離婁下》中說:「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贍養父母當然是不孝,但是子女縱情聲色讓父母蒙羞,好勇鬥狠讓父母受到危害同樣是不孝。
  • 論語|為政 父母唯其疾之憂(一)
    孟武伯問孝,孔子回答,說:「父母唯其疾之憂。」主要的問題,就在「父母唯其疾之憂」。有兩種解釋:一種說父母,只擔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唯其疾之憂」,是指父母對子女的身體健康的擔心。也就是說,這孩子,他什麼都讓父母很放心,可是身體健康,不是單純由人力來決定的。所以,「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父母只擔心孩子的健康、安康。」
  • 無違就是孝/和顏悅色即是孝/父母唯其疾之憂(摘自《日日有感日日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何為無違呢?有人認為,孝就是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其實這是不符合孔子原意的。當然,總體上講,父母的意願是不應該違背的。儘管天下無不愛子女的父母,但父母的意願也並非完全都是正確的。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顯然是過了,而說「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樣的話,更是封建糟粕了。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第一、無違子曰:「無違。」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 論語:為什麼說走正道,做正事,就是對父母的孝
    好的,我們來看一看2.6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一下,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如何做才是孝?孔子說父母只擔憂他是否生病,我們先解釋一下孟武伯是什麼人?孟武伯就是眾生摯愛就是我門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兒子,也是他的諡號來關於這一句父母唯其疾之憂,有幾種不同的解釋。比如說朱熹就認為這一句應該這樣理解,父母親愛惜子女就常常擔心孩子生病。
  • 論語的8個為孝之道,深度理解父母,為兒做女不可不讀
    《論語》中,關於「孝道」方面的言辭,雖然不多,但孔子對於「孝」的理解和闡釋,卻很透徹。現實生活中,有些時候,你會覺得和父母很難溝通;有些時候,會覺得父母有些不講理;有些時候,你會覺得父母太嘮叨;有些時候,甚至和父母發生衝突。到底是怎麼了?以下,喜哥為你總結了《論語》的8個為孝之道,深度理解父母,為兒做女的,不可不讀,不可不知啊!
  • 我們如何對待父母才能被稱為「孝」?《論語》中孔子這樣說
    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大多數人,作為子女,都是想要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讓父母享受到天倫之樂。然而,有著孝心的我們,卻不一定真的做到了「孝」。有時候我們自認為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父母卻不高興。對此,我們應該怎麼辦?在《論語》有這樣幾段關於孔子論「孝」的話,或許能夠為我們如何做到孝敬父母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議。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孝是人生之本
    新朋友:請點擊圖片上方的【卓遠教育】免費訂閱溫馨提示:為了您的安全、健康和親情,請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閱讀微信!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 論語共讀——為政第二 2.5-2.8
    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錢穆先生解讀:孟懿子問:「怎樣是孝道?」先生說:「不要違逆了。」一日,樊遲為先生御車,先生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道,我答他不要違逆了。」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呀?」先生說:「父母生時,當以禮奉事。死了,以禮葬,以禮祭。」
  • 淺析《論語·為政篇》:除生病不能避免,不要讓父母擔憂任何事情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道?」孔子說:「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讓父母擔憂子女的任何事情。」此篇是《為政篇》關於孔子「論孝」的第二篇。從表面來看,孔子對孟武伯的回答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
  • 讀《論語》「父母唯其疾之憂」有感
    爸爸在報紙上讀到這樣一則報導,他把這個說給我聽:一位女孩上大學了,仍要父母陪她到學校,自己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子,一點兒也不會照顧自己。後來,這位女孩實在無法適應,哭著回家了。  我想了想,自己不是和那位女孩很像嗎?雖然知道爸爸媽媽辛苦,但是仍舊喜歡向他們發號「施令」。「媽媽,把我的襪子拿來!」「爸爸,我的書落家裡了,幫我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