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遇問題?書中找答案(論語·禮後乎)

2020-12-22 註定要發聲

知識蘊含力量,學習陪伴成長,改變體現價值。分享註定要發「聲」的新知!

道德經裡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凡事都是由簡變繁,由易變難。什麼都事都講究個過程和禮數。但有人認為這樣會浪費時間及精力,並且把它理解成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其實是曲解了含義,用「力」過度了。真正地遵循規律,維護忠信,保持禮節,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減少做事出錯的風險。

論語中描述的這個「禮」在現實生活中,大到創業投資,小到吃飯睡覺,有那一項少不了它,雖說不是金條玉律,卻是你邁向成功的基石。許多金融界出色的基金經理,他們就都秉承著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從不會貿然行事!

01精 華 解 讀

繪事後素:辦事得講究個順序

「禮後乎」的解釋既可以是「先有溫飽,再談禮法」,也可以是「先有仁心,再談禮法」。不管是哪種理解,都是在闡述「做事的順序很重要」這個道理。就像化妝這件小事,如果沒有打好底妝,再好的眼影、腮紅也無濟於事。這句話也是在提醒我們打好基礎的重要性,先學會走,再學會跑,一步一步地來,做事才能穩穩噹噹。

還有這樣的一種理解, 什麼是「禮」的基石,或是說禮之前到底是什麼?根據楊龜山的解釋,「忠信之人可以學禮」。雪公引楊龜山這句話點出來,「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說明禮的根本是以忠信為前提,以忠信為中心的。沒有了忠信,就成了一種修飾自身的幌子了,所以稱為「禮後」,講的是禮在忠信之後。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02原 句 譯 文

子夏問:「《詩經》裡說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說的是什麼意思?」孔子說:「先有潔白的宣紙,然後才能繪畫。」子夏問:「先有溫飽,再談禮法嗎?」孔子說:「子夏,你啟發了我,我可以開始同你談論《詩經》了!」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說清楚,杞國現有的禮是不能再現其盛況的;商朝的禮,我能說清楚,宋國現有的禮是不能再現其盛況的。我現在無法證明,是由於文獻不足,否則我就能證明了。」

03課 後 思 考

你身邊有沒有人,做事特別有原則和信條,他身上有什麼精神值得你學習的,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禮(下)
    生活在這種歷史環境下的孔子自然將目光更多投向了現實社會:他的學說以做人和為政兩方面為主,以恢復社會的穩定和諧為直接目的,教化的對象則是以各國君主為首的全體社會成員。禮的作用是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使仁通過合乎禮節的儀節規範表現出來。
  • 生活遇問題?書中找答案(論語-不遷怒,不貳過)
    知識改變生活,啟發新認知;作為普通人的我,希望每天能讓大家和我一樣,自我提升一點點。在此,對於您的關注與支持,就是我前進的推動力!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應該進入怎樣的一個狀態,有沒有我們學習的榜樣呢?這一篇希望給你啟發!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 一起閱讀‖《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至戰國前期成書。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 《論語》中的禮(上)
    禮文化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 「禮儀之邦」的稱號也與儒家對禮的提倡密不可分。《論語》是早期的儒家經典之一,分析其中孔子與弟子對禮的探討,可以初步了解以作為儒家奠基者的孔子對禮的認識和態度。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就是孔子理想中的人的樣子;教化萬民成為君子就是孔子為之一生傾注心血的事業。可是從來做小人遠比做君子來得容易得多。就是要從日常修行的潔淨行中來。世尊講法,皆是對治「貪嗔痴」三毒而講,而我們平日裡做人做事,也應該觀照我們自己的「身口意」三門而修。有的教授講這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指學習並且不斷溫習,難道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樣講多多少少就有點曲解孔子原意了。說的嚴重一點就有點誤人子弟了。
  • 原新利:《論語》中「禮」的精神內涵和規範意義
    原標題:《論語》中「禮」的精神內涵和規範意義  原新利  《論語》是一部能夠超越時空,具有永恆價值的原典著作。其中的「禮」是基本人倫精神的外化,是外在形式和內裡精神的統一。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至戰國前期成書。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 跟著《論語》學禮儀 | 朋友之間禮為先
    《論語 裡仁》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在古代的道德仁義體系當中,遞下為禮,禮不能再下矣,故須普及教化,以為治國之要。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至戰國前期成書。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 《齊論語》長什麼樣
    君子修禮以立志,則貪慾之心不來。君子思禮以修身,則怠惰慢易之節不至。君子修禮以仁義,則忿爭暴亂之辭遠。若夫置樽俎,列籩豆,此有司之事也,君子雖勿能可也。」其相對應的今本《論語》為: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 學習通《《論語》中的人生智慧與自我管理》章節測試答案
    我的答案:ABC3【判斷題】養口體和養其志是儒家的事親之道。()我的答案:√4【判斷題】禮是用來壓抑人隨時都可能出現的獸性。()我的答案:√ 忠恕之道(上):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1【單選題】孔子對於「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這部記載孔子與其弟子言行事跡的儒家經典,其實就是為解說兩個字:一個「禮」,一個「仁」。
  • 禮之用——《論語選讀·克己復禮》解讀
    不仁的人,不能行禮樂,說明仁是禮的根本,禮是仁的外現。生:仁是綱領,禮是細目。只要視、聽、言、動都合乎禮,行乎正道,仁也就達到了。師:在社會生活中,「禮」起到了序尊卑、別貴賤的作用。在不同的時代又有不同的禮,而孔子要回歸的是什麼「禮」呢?生:周禮。師:你從哪些章節看出來的?生:「周鑑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 學習通《論語》導讀 章節測試答案
    ( )我的答案:√1.3緒論(三):孔子周遊列國及《論語》的誕生1【單選題】關於《論語》,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訂的一部集子B、成書於戰國初年C、是一部私家著述D、是孔子所著我的答案:D2【單選題】下列哪個選項屬於漢代《論語》版本?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不僅中國,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
  • 《論語》中的職場之道
    那也是談政策問題,不是具體談案子。還有人談體會:一把手對本部門的具體業務太熟悉太精通不好。熟悉精通了,就忍不住想露一手,忍不住發表具體意見,這樣弊多利少。一是精力聚焦在具體事項上,容易忽視全局;二是越俎代庖,影響副職的積極性。一把手會用人,比會做事更重要。• • •【論語•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 論語中有關的孝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父母有不對的地方提意見要委婉不冒犯,尊重父母的思想等並維護其尊嚴。2、敬,即要敬事父母。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從孔子的疑問中可知,僅給父母吃飽穿暖還不是孝,還應做到「敬」。僅僅能供養父母,這就和養狗、養馬毫無區別。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他在書中反覆強調:「閱讀《論語》,一章中的前後句要連起來、合起來思考、琢磨,不可分割;一篇中的各個章節和全書的各篇也要融通起來,互證互驗,加深理解,領悟其中的奧義。」「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整體』『聯繫』需要時時放在心上。」閱讀傳統文化經典,除了具有「如琢如磨」的苦學精神,還要有「瞻前顧後」的巧學智慧。
  • 【論語】禮,到底有多重要?
    【雲說《論語》】《論語·先進第十一篇》第一章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學完了《論語》的上半部。下面是後半部:《先進第十一》。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注釋】先進:指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
  • 《論語》求知|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7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禮節做去,別人卻以為他在諂媚哩。」他一生尊崇周禮,他事君一定是嚴格遵從古禮規制。可能因此受到別人的嘲諷或攻擊,所以有了上面的言論。比如,《子罕》篇中所記載孔子言:「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下,泰也。雖違眾,吾從下。」孔子時,臣子見君上,都已行堂上跪拜之禮,這可能不合古制,但人們都已經習以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