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為什麼堅持「席不正,不坐」?
「席不正,不坐。」古代沒有椅子和凳子,在地面上鋪蓆子,坐在蓆子上。這句話的意思是:坐的席擺放得不端正,不就坐。「席不正,不坐」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
《論語與個人成長》:席正方坐,事無巨細,不屍不客!
1、「席不正,不坐」我讀到「席不正,不坐」時,就被震撼到了,因為我沒想過古人對「禮」的要求竟然如此之高。之前我對坐席的擺放毫無要求,管它歪成什麼樣都無所謂,也難怪我媽說我小時候經常都是歪著頭看電視的。受到「席不正,不坐」這句話的啟發,我開始重視對自己在「禮」這方面的要求。
-
跟著《論語》學禮儀——健康飲食之禮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論語·鄉黨》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黴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
-
跟著《論語》學禮儀——克已復禮
●【譯文】● 顏淵問如何是仁。孔子說:「不符合禮制的事不看,不符合禮制的事不聽,不符合禮制的事不說,不符合禮制的事不做。」 顏淵說:「我雖然不勤勉,但一定依據這些話去做。」
-
跟著《論語》學禮儀——節儉也是禮
日:「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一一《論語 八佾》
-
跟著《論語》學禮儀 | 朋友之間禮為先
《論語 裡仁》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曲禮》雲「毋不敬」,何以為敬,讓之是也,堯舜皆以天下讓,何況其餘。古人無事而不讓,讓則不爭,故易為治。即用禮讓的精神治理國家,國家就不會出什麼大問題,人倫綱常的禮才能得以保證。
-
古代人崇尚席地而坐分餐制,為什麼到了現代變成了合餐制?
正規場合往往是「席地而坐」:面前的矮案上擺上食盤,各自食用盤中餐。 到了商周建立以後,對於筵席也有了禮法上的規定,《周禮·司几筵》鄭玄注說:「鋪陳曰筵,籍之曰席」。《詩經》說:「肆筵設席」,其實筵和席是同義詞,意思就是鋪在地上就可以開席了,但是對於數量《周禮》也是有嚴格要求的:一般是天子五重席,大夫二重席。現在我們常說的鼎,其實也是古人的餐具,鼎的多少表明主客的身份、筵席的規格和食物的豐盛程度。
-
老祖宗常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是什麼意思?
引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餐桌禮儀從古代流傳下來,中國人熱情好客,正如孔子那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是在中國吃麵和吃菜的時候則不能發出吸溜的聲音,這是對家裡人一種不尊重的現象。所以在中國這種禮儀是不適合的。比如埃及在家裡人做客的時候,吃飯的碗裡一定要留些飯菜,但是在中國這些禮儀是不合規矩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崇尚勤儉節約的,不能讓碗裡留下食物,這才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
趣說椅子: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一口氣看懂椅子的發展史!
到了夏商周時期,依然延續「席地而坐」的方式,在原始席藝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席、筵成為了坐具主流,用篾編織,技術熟練,紋樣有所創新,有的並以錦帛鑲邊,或用不同顏色的篾混合編織。而「坐」更是成為了一種禮儀,尤其是在西周,作為禮儀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統治者根據席的優劣和裝飾特點規定了嚴格的五席制度,《周禮·春官·司几筵》記載:掌五幾、五席之名物,辨其用,與其位。
-
農村坐席的講究,你打算安排誰坐正席的上首呢?
農村坐席的講究,你打算安排誰坐正席的上首呢?做席是有講究的,一來體現尊老愛幼,二來尊長分親疏,坐席由來已久,我的家鄉這邊比較盛行,也是體現了好客的傳統,如果舅舅和嶽父,一般舅舅會讓給你嶽父做,一般舅舅會體諒外甥,也不會讓外甥難堪,因為每家都會讓席,這是傳統,如果舅舅不讓那麼嶽父也沒辦法,因為嶽父也懂是舅舅大。
-
論語|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譯文】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時至今日,老祖宗依舊留下了「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的飯桌規矩。 那麼,這樣的飯桌禮儀規矩是什麼意思呢? 事實上,老祖宗之所以留下這樣的規矩,其中所蘊含的意思很明顯帶有一些不好的寓意。最起碼,在老祖宗眼裡,如此行徑是不妥當的。
-
老祖宗:「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飯桌上都有啥規矩?
引言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不禮則不寧。——《荀子·修身》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千年,仍然生生不息,充滿活力。也許,每個人都曾有過相似的經歷,那就是飯桌上老人常說筷子不能插在米飯中,亦或是筷子不能敲打飯碗等等,只聽老人常說這是不禮貌不被允許的,但很少有人問到為什麼。今天就來說說這飯桌上的各數禮儀,為何老祖宗都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些規矩究竟有何意義?
-
女孩取名:10個《論語》俏麗多姿的女寶寶名,讓你看到不一樣的美
關注吉生起名,每天不一樣的精彩!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古人起名都有引經據典的習慣。中國人起名自古即有「文論語,武周易」之說。正棋出自《論語·鄉黨》:「席不正不坐」。正,指為人清正廉明、正氣凜然。棋,指才智過人、技高一等、冰雪聰明。3. 思可出自《論語》: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
席不正,不坐。古代會客的最高禮儀,史上最貴的30張羅漢床
待人接客的場地和方式就是其中的一例,古代漢文化圈習慣跪坐和盤坐,而今日則習慣垂腿而坐。古人愛席地而坐,孔子有言:席不正,不坐。可見,古人雖然是坐在地上,但是卻是非常莊重正式的,由於需要席地而坐,故古人接人待客就應該是圍繞著睡臥之地而展開,所以,古人會面是很私密的。
-
古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有何講究?專家:不懂丟人
就像是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雖然人們會下意識去遵守,但很少有能真正明白其中含義的。對於這一禮儀知識點的缺陷,需要我們去進一步了解。對於這一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禮節,有專家向人們解釋其中緣由。首先,"菜不擺三"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這是犯忌諱的。擺三個菜是古人祭祀祖先的常見規格,如果在請客時擺上三個菜會顯得很不禮貌,這也與古人的迷信觀念息息相關。
-
臺北車站大廳禁席地而坐 臺鐵局擬不再開放
臺鐵局因疫情關係,自2月29日起禁止民眾於臺北車站大廳席地而坐。由於島內疫情趨緩,臺交通部門正研議三階段鬆綁海陸空禁令,其中,預計8月1日起公共空間重新開放。不過,臺鐵有意延續禁止民眾席地而坐的禁令。
-
讓「熊孩子」知書達禮 市文化館首開「童蒙養正 幼學禮儀」班
讓「熊孩子」知書達禮 市文化館首開「童蒙養正 幼學禮儀」班 2019年08月14日 08:57:34來源:杭州日報 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秋季班的培訓課程中,首次推出了「童蒙養正 幼學禮儀」班。 據介紹,此次兒童禮儀培訓班共招收2個班,共50人。學員都是4至8周歲的小朋友。「這個年齡段正處於培養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每逢家中設席款待客人,經常聽到老人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些禁忌是什麼道理呢?菜不擺三。所謂「菜不擺三」,則是說三道菜不能開席。筷不成五。千百年來,筷子的形制都保持著前圓後方的樣貌,在這方圓之間,自然有很多規矩。所謂的「筷不成五」,則主要說的是筷子的擺放規矩,古人比較迷信,尊崇的是天圓地方的和諧自然之道,所以筷子的擺放也需要順「天圓地方」之道,筷子要整齊地放在桌子上,一般方形一端靠近桌邊,圓形端指向桌心。
-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