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

2020-12-11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夫子平時於飲食不講究,「食不求飽」「謀道不謀食」,「子之所慎:齊、戰、疾」,夫子於齊時則變食而求精求細,是為慎齊。下文中有多處「不食」,也正與此處精細對應而言,不精細者不食。

又有「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與此句會不會衝突?這是平時的生活態度,而「食不厭精」是齊時態度,也是因平時而變食而已。惡食是生活檔次、貧困所致;精細是品質所致;在同一生活水準下,隨便煮食可能成為惡食,若是做得精細,也可以有滋有味;同一食材經不同廚藝的人的手,滋味自是不同;就如衣服雖然舊,卻乾淨整潔,不髒,不失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不時,不食」。根據上下文來看,「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與「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都是講食品品質如何,不講吃飯時間,不時不食夾在其中,如果解釋為不在一日三餐的時間則不飲食,就顯得上下文不連貫,而解釋為不吃不在時令的食物就與食品品質對應得上,就會連貫。

「割不正,不食」。這是指肉類而言,不指骨頭;如果是骨頭,骨頭砍不了方正;因論語意求簡練,很多情節並未交待,或以為時人知道而不交待。肉方正,是食品的一種品相,與上文之意是一貫的。

形狀方正的肉,吃的人或得其方正之意,齊時正是要蓄方正清靜之氣,此也是一種養氣之法,正是齋戒要到的境界。方正之物入於眼、入於嘴、入於腹,皆是意欲於人能得此正也。皇疏引江熙云:殺不以道,為不正也。論語講要:割不正的割字,是宰割,即是殺的意思,如割雞解牛等,與切肉之切不同。割不正,非指切肉不方正,而是用殘忍的方法宰殺。皇疏引江熙云:「殺不以道,為不正也。」殺得慘無人道,不忍心吃,所以不食。皇疏與李炳南先生講要很有新意,只是與上下文之意有所走偏,故不以之為解。而且,但凡割,都在廚房,食者並未見,又怎知有無殺以道?特別去了他人家中做客吃飯,還得一一問過是否殺以道?必無此道理。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多、勝、無量都指量;食是根本,不可以肉代。

皇疏:勝,猶多也。食,謂他饌也。食氣多肉少則肉美,若肉多他食少則肉不美,故不使肉勝食氣也,亦因殺止多殺也。酒雖多無有限量,而人宜隨己能而飲,不得及至於醉亂也。一云:不格人為量,而隨人所能,而莫亂也。

「沽酒市脯不食」,齋戒時酒脯皆自製,以示潔淨。若在平時則無此講究,自家之物總有用盡,沽與市並無不可。自家之事尚可控制,平日與他人處作客時所食皆不由己,且不知是自製否,亦不宜打聽探問,又該是食與不食?若告之乃沽酒市脯,則不食,則主人顏面何存?若在自家不食沽酒市脯而在他家則不禁忌,則禁忌又豈成禁忌?這就如和尚,在廟裡禁酒肉,出了廟就不禁了。

齋戒時用自製之物,則放心,且自製之物含了誠敬與辛苦在其中,既其存有孝敬在其中。沽酒市脯的質量不好說,要麼好,要麼不好;碰上好的,自然是好,碰上不好的,以此齋戒不得潔淨,傷了齋戒之敬意。

皇疏:酒不自作,則未必清淨。脯不自作,則不知何物之肉。故沽市所得,並所不食也。或問曰:沽酒不飲,則詩那雲「無酒沽我」乎?答曰:《論》所明是祭神不用,《詩》所明是人得用也。

論語集釋:孔子為大夫,家中自當有釀酒,但必謂一生從不沽酒市脯,則商賈之以此為業者,人皆嫌其不潔,無人敢買,寧有此理?苟沽市不食,限於齋時,自無酒必自作之疑矣。

「食不語,寢不言」。四書約旨:當食時心在於食,自不他及,日常如此,故記之。若禮食相會,豈無應對辭讓之文?祭與養老,更有合語乞言之禮。但行禮時則語,食時自不語也。

這個論以日常食寢為解,我認為還是以齋時來解更宜。齋時為養心靜氣,言語非其時也,故而不語不言。這做法與變食遷坐是一致的。若是禮食與日常,則有應酬言語,不言不語或有不通之處。

「言」,這裡專門指書寫文章或吟誦,和一般理解上的「自言」有區別。諸多古注在這個字上都忽略了這一點。試想,寢時身邊只有妻妾,若是齋戒則身邊無人,自言什麼?必不是無聊而自言,亦不是瘋狂而自言,而是睡前讀點書吟誦吟誦而已,吟誦則可謂為「言」;更可能的是,睡前寫些文字、心得文章,表達自己的學識、觀點見解,如此亦是「一家之言」之「言」,豈不是「言」?言者書之,豈非言之乎?我寫的這些文字,不是言之嗎?平日寢時可以「言」,但齋戒時則不言,以免大腦因思考而興奮,難以入睡,擾了齋戒的清靜之心。

夫子平日寢時言嗎?或有言。夫子夜夢周公,則是並未養清靜之心而無夢。又夫子好學不已、不知老之將至,則寢時亦可能言之。

「疏食菜羹」,疏食指食品類,菜羹指菜類,都是較為粗陋的祭品,是貧賤者而不能有好肉好飯做祭品。

「席不正,不坐」。劉氏正義:不正者,謂設席有所移動偏斜也。下文云:「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曲禮云:「主人跪正席,客跪撫席而辭。」可知凡坐時皆有正席之禮。夫子於席之不正者,必正之而後坐也。

朱子集註:謝氏曰「聖人心安於正,故於位之不正者,雖小不處。」此木軒四書說:許叔重雲「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不飲盜泉,積正也。」案積正猶孟子言「集義」。賢人勉力,聖人從心,其合小為大一也。

這一節,在講齋戒之事。先講沐浴,明衣布;又總講飲食及居坐;再分講食要精細,否則不食。肉不勝食,飲酒不亂。及祭於公之祭肉之事。再分講,居者須食不語,寢不言。居則雖飯疏食菜羹,必齊如也;坐者,席不正,不坐。

此節都在養誠敬正氣。修身養氣,調節心境以作齊祭。安心,心靜,養清明靜氣。

相關焦點

  •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
  • 「惟酒無量不及亂」正義
    《論語》中「酒」字共出現過五次,其中有三次都在《鄉黨》篇,「惟酒無量不及亂」一句話就出自此篇。對現代人來說,很多規範已成為歷史遺蹟,但「惟酒無量不及亂」一句話卻甚得人心。圍繞「惟酒無量不及亂」這句話,在歷史上還引發了一個關於孔子酒量的有趣討論。
  • 君子有十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現在人們生活當中不管做什麼食物都喜歡放醬,好像沒有醬做出來的都不好吃。平常我們做個麻婆豆腐,買一包現成的麻婆豆腐醬料,簡單、方便。做出來就是飯店的味道。還有咱們最常見的炸醬。再比如說我們吃的黃記煌,放的秘制醬。網上攻略不少,但是你按照攻略做出來的就和人家不一樣。網上也可以買,我們上次在網上買的醬料,賣家說百分之百正品。
  • 孔子為什麼堅持「席不正,不坐」?
    「席不正,不坐。」古代沒有椅子和凳子,在地面上鋪蓆子,坐在蓆子上。這句話的意思是:坐的席擺放得不端正,不就坐。「席不正,不坐」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 孔子主張: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第十篇第8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厭:會意字,會一隻犬吃飽喝足後躺在山崖下休息之意。
  • 孔子「八不食」裡的飲食智慧,這幾條當今仍然適用
    《論語·鄉黨》中記載了孔子提出的「八不食」原則:「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 這「八不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放在當前的食品衛生環境下,還依然適用嗎?
  • 三個料理人:說西方人不吃內臟的,怕是不知道肥腸
    肥腸,「不正經」的人最正經的惦記 美食家陳曉卿有一個著名的事跡,在汶川地震救災遭遇餘震,四下食客狼奔豚突的情況下,心平靜氣坐在空無一人的小館裡,吃完了碗裡的肥腸。沒別的,捨不得。 人們最熟悉的肥腸愛好者,大概要算德雲班主郭德綱臺上總念叨的,于謙老師的父親——王老爺子。怹老人家的最愛,是著名的燉吊子和大腸刺身。
  • 子曰:不得其醬不食。要具備五個標準才是好醬油
    在不添加添加劑的情況下,胺基酸態氮的含量越高,醬油質量等級越高,味道越鮮美。特級醬油是指胺基酸態氮≥0.8g/100ml的。注意標粗的部分,有的氨基液態氮雖然高,是因為添加了添加劑。一般來說,富含胺基酸或者核苷酸的添加劑都能起到增鮮的作用,如穀氨酸鈉、核苷酸二鈉、乾貝素,還有酵母膏等添加劑,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胺基酸態氮的數值。
  • 淺析孔子飲食觀中的「十不食」
    在《論語鄉黨篇第十》中就詳盡的記載了孔子的「十不食「原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論語鄉黨篇第十》記載孔子的飲食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
  • 從新冠疫情看孔子「八不食」對當今的借鑑意義
    孔子提出『八不食』的飲食主張,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用現今話講就是:食物腐敗不吃,魚肉不新鮮不吃,不鮮嫩的菜蔬不吃;食物變色不吃;變味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醃製儲藏的食品不吃;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吃;佐料蘸醬放得不當的不吃;街上攤點的醃臘肉類及涼菜不食。
  • 如何不失禮儀地請孔子吃個飯?
    但儒家的養生與道家老子和莊子的養生不一樣,儒家的養生考慮的是現實,是否符合禮制,是否符合人的身體的健康成長。老子的養生是要清心寡欲,莊子的養生是通過心齋與坐忘,達到逍遙之境,而後來的道教的養生,是要實現長生不老乃至坐地飛升的目的。所以,要請孔子吃飯,你必須考慮到兩點,第一點是飲食之禮是否合適,第二,飲食是否符合養生之道。
  • 飲食的第二要點:十不食
    飲食的第二要點:十不食孔子飲食有一個著名的「十不食」原則,有十種情況是不能食的:「食(yì)而(ài),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 割不正不食,世人認為孔子對食物太挑剔,太矯情了
    世人讀《論語》這一章,認為孔子對食物太挑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還好說,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吃肉還要切割的方方正正,否則就不吃,要求是否太高,矯情的很。事實果真如此嗎?
  • 無肉不歡影響他成為聖人嗎?
    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這一大段的意思,大概就是在說,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黴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氣味難聞,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