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不正不食,世人認為孔子對食物太挑剔,太矯情了

2020-12-19 四書五經愛好者

世人讀《論語》這一章,認為孔子對食物太挑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還好說,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吃肉還要切割的方方正正,否則就不吃,要求是否太高,矯情的很。

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是誤解了孔子,這裡的割是說宰割的意思,就是殺。比如庖丁解牛那樣宰殺牛羊,和一般的切割肉不一樣。

割不正也不是說切肉不方正,而是用殘忍方法宰殺,殺的慘無人道,孔子不忍心吃,故不吃。

庖丁解牛

孔子以世道仁心利益大眾,所以在飲食上也是謹守禮節,不會破壞自己的仁心的修學。

那也許有這樣的疑問,如果是仁心,那就連肉都不要吃,不是有更大的慈悲心麼?

其實在古代,獲取食物的方法沒有現代這麼容易,也沒有現在這樣獲取豐富的食物,所以對食物的選擇性沒有那麼多。

就比如在藏傳佛教某些高原地區,有些地方獲取食物不容易,特別運送,保存,蔬菜也很少,所以就不得不靠肉食來補充。

是不是就沒有慈悲心呢,故不能一概而論,所以要論心來說。

孔子也有釣而不網,弋不射宿。就是釣魚用一桿一勾,不用網繩多勾,弋射只射飛鳥,不射棲息的鳥,這都是孔子在少貧時為養,或者祭祀,不得以而為之。所以都在仁心上講究,都是在禮上節制。

釣而不網

當年釋迦摩尼佛未證道以前,在雪山修行是做苦行的修學法,一直參悟不透,後回到世間,接受牧羊女的牛乳的供養,只是把色身當作修行的工具,認為修行不能做無意義的苦行,所以有時候對飲食的要求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但是否就是沒有仁心或者大悲心的,這個要依情況而說。

那修學的人是不是就不要戒殺呢,有人會以濟公那句著名的言論來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但卻沒有記住濟公說的下一句:世人若學我,必得下惡道。

濟公因為是四果的聖人,其神通的能耐非世俗人可比,他吃下去的雞肉,可以口吐蓮花一樣變成活蹦亂跳的小雞。

可見聖人的境界不是世俗人看懂的。

濟公

所以孔子的飲食不是矯情,太過斤斤計較,都是依禮而行,就是能對治飲食生起的不好的貪,嗔,痴的習氣,使自己在飲食上減少過失,以至於到達仁心的境界。

故世間人在飲食上追求美味,花樣,甚至不惜一切代價,而且很殘忍的方式取得食物,造成自然和人的和諧遭到破壞,所以人類要反省自己的過失,努力在仁心上講究,還自然一個和諧的環境。

相關焦點

  • 君子有十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現在人們生活當中不管做什麼食物都喜歡放醬,好像沒有醬做出來的都不好吃。平常我們做個麻婆豆腐,買一包現成的麻婆豆腐醬料,簡單、方便。做出來就是飯店的味道。還有咱們最常見的炸醬。再比如說我們吃的黃記煌,放的秘制醬。網上攻略不少,但是你按照攻略做出來的就和人家不一樣。網上也可以買,我們上次在網上買的醬料,賣家說百分之百正品。
  •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 周易《頤》卦,孔子的養生之道
    新中國改革開放這些年,所帶來的經濟飛躍發展,世人與目共睹。經濟發展人們手裡有錢後,物質生活也隨之改善,餐桌上魚肉頓頓有,出門有車代步。營養過剩的生活,和缺乏鍛練運動的身體,其後遺症是隨之而來的「富貴病",如肥胖症、高血脂,糖尿病。這些所謂的富貴病,說白了是沒有管住自己的口。
  • 為人處事切記不要太矯情
    為人處世不要太矯情。要學會把心放開,把事看淡,不要總是和別人計較。這個地球不是圍著你轉的,別總時表現得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你以為你是誰啊,生活中沒有了誰都一樣。別總是自以為是,除了你自己,不會有人以你為中心。要明白自己的的分量,別站錯了位置。人要懂得反省,學會在自己身上找問題。
  • 飲食的第二要點:十不食
    飲食的第二要點:十不食孔子飲食有一個著名的「十不食」原則,有十種情況是不能食的:「食(yì)而(ài),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 聖人孔子為什麼和老婆離婚?
    (4)孔子是一個十分恪守「禮」的人,他曾說:「食不語,寢不言」(出自《論語·鄉黨》)。吃飯不能說話,睡覺也不能說話,白天的時候呢,孔子又要忙於工作,這樣看來,孔子和老婆根本就沒有交流的時間。(5)孔子又說:「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出自《論語·鄉黨》)試想一下,遇到孔子這樣的夫君,是不是很難伺候?亓官氏做好了飯,做的不好吃,不吃!煮的太爛的,不吃!切的不合規矩不方正的,不吃!沒有合適的醬料,也不吃!
  • 孔子吃東西太挑了,他有八不食
    像是紀曉嵐,有記載說他「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一穀粒「,他就是愛吃肉;但是戲劇家李漁卻愛吃素,還說「疏食第一」;最講究的要屬孔子,他老人家有「八不食」,都不吃那八樣呢?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 國學經典《論語》:思想永流傳,是後世對孔子最大的紀念
    孔子有很多名號:天縱之聖,至聖先師,無冕皇帝,「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智慧與才能,值得任何美好的詞語去稱讚。 很多人心中的孔子,是一個沉悶嚴肅的教書先生形象,但其實孔子是一個可愛靈活的老人家,他會教書育人,也會自嘲自己是「喪家之犬」,做事「出爾反爾」。
  • 妻子剛懷孕不久,就開始挑剔婆婆做的菜,丈夫:懷孕後會變矯情?
    #婆媳#本文由蘿爸原創分享,歡迎關注、留言,本期蘿爸分享的內容是:妻子剛懷孕不久,就開始挑剔婆婆做的菜,丈夫:懷孕後會變矯情?但是最近老婆又鬧「么蛾子」了,開始挑剔婆婆做的菜,她嫌棄婆婆做的飯太難吃,不僅不吃,還鬧情緒,擺在明面上的不高興。老太太覺得無可奈何,只得默默忍受,有時候還會偷偷抹眼淚。小王看在眼裡,心裡很是難受。一邊是為自己生兒育女的母親,另一邊是辛辛苦苦為老婆做飯的老母親,偏向哪一邊都有可能引起「世界大戰」,所以丈夫小王就問我:妻子太「作」怎麼辦?是不是人懷孕後會變矯情?
  • 孔子提倡的禮制
    孔子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要求都非常嚴格,嚴格按照禮制的要求,有人說孔子這樣的行為是頑固不化的體現,很多禮制都是貴族階層的過分的講究儀式感,那麼真的是這樣嗎?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在日常的飲食之中,孔子的要求也非常的嚴格,食物越精緻越好,肉切的越細緻越好,食物的顏色、氣味、切割的工藝不正確、製作方法不得當都不食用,一頓飯吃肉的數量不應超過五穀飯食的數量,酒雖然不限制飲用數量,但是不可以喝醉,這就是孔子在飲食上對自己的要求,是不是非常的嚴格呢?
  • 孔子主張: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割不正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指不正確的宰殺方式,比如太過殘忍,二,指宰殺不該宰殺的動物,比如正在懷孕或者哺乳的雌性動物等。三,指不能吃的野生動物。有一年,魯哀公射啥了一隻麒麟,孔子得知後非常傷心,從此停著《春秋》。儒家講「仁義」,範圍包括所有動物,《論語》曾記載孔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
  • 孕吐嚴重不敢進食,被婆婆嫌棄太矯情,孕媽:我很餓,但真不敢吃
    孕吐嚴重不敢進食,婆婆嫌太矯情,孕媽:我很餓,但真不敢吃閨蜜小語3個月前剛確認懷孕,在6周的時候開始孕吐,一開始的時候,只是吃不得有油的菜。後來老公給小語換了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等,最終只有橄欖油稍微能吃點。婆婆這時候在旁邊就酸言酸語:「真是金貴啊,連油都得吃最貴的。」
  • 孔子為什麼堅持「席不正,不坐」?
    「席不正,不坐」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孔子平時不論做什麼都很守禮,肉切得不方正,不食,坐席不正不坐,他提倡一個人的日常起居一定要做的像一個君子。可見孔子對禮儀相當重視,為什麼?孔子一生都在提倡「克己復禮」,「因此,席不正,不坐」也是他特別重視一種禮儀。
  • 十二星座在愛情中的軟肋,天秤座太完美,雙魚座太矯情
    十二星座在愛情中的軟肋,天秤座太完美,雙魚座太矯情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因此在愛情中很容易將自己的缺點成為愛情中的軟肋,那麼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十二星座在愛情中的軟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雙魚座:太矯情雙魚座的人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但內心過於柔和,在愛情中總是太過於矯情,因此太矯情就是雙魚座愛情中的軟肋。
  • 儒家講究「十不食」你吃對了嗎?
    孔子這個時候能不能多注意吃飯?其實,這是對孔子和傳統文化的誤解,因為在孔子時代,吃飯的問題往往與祭祀有關。孔子不吃不擇食的原因,與祭天祭祖的儀式有關。孔子對祭祀飲食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二不膩三不膩四不食」。《論語》和地方黨章都有記載。客觀地說,選擇是健康的。這樣一來,吃飯的問題不僅在於滿足說話的欲望,更在於培養性情、調節精神。
  • 孔子飯桌上的智慧:「食無求飽」要學會拒絕欲望
    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自然對於飲食禮儀高度重視,餐桌就是他除杏壇之外的另一處課堂。  禮儀是對他人尊敬的態度,所以準備就餐的孔子總是「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國君賜食物,必正了席位先嘗它。國君賜腥的,必煮熟後先薦奉於祖先。國君賜活的,必養著。侍奉國君同食,在國君祭時,便先自吃飯了。
  • 從新冠疫情看孔子「八不食」對當今的借鑑意義
    巨大災難的成因竟然是因為人們的口腹之慾——從廣東到湖北,兩次疫情都被認為與人類獵殺、食用野生動物相關。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出發,已經把食用野生動物的會造成的危害及原因有了詳細的解釋。那麼,從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方面講,食用野生動物是符合我們傳統文化的嗎?
  • 西方的一些學者認為孔子的仁愛之心,也許就是救世的良方
    很多帝王之所以不喜歡儒家文學,是因為對於自身的約束性太強,很多帝王對於自我控制能力把握不當,所以他們沒辦法將儒家文化作為自身修養的一種帝道思維,而且諸侯國也沒辦法將心比心地去看待帝王的權利,所以說導致了後期禮壞樂崩。 孔子所處的時期社會動亂,孔子所提倡的帝道,卻很難讓君主所接受。
  • 孔子以克己復禮的仁愛之心,贏得了世人的愛戴和尊敬
    孔子認為仁愛之心,才是救國良策。 孔子的晚年非常的遺憾,孔子認為自己的思維理念沒有被世人所受用。孔子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影響他人,並能讓大眾的思維禮教得到提升甚至可以影響大家認同儒家思想成為骨子裡認同的一種觀念,而不是將禮教思想分門別類。孔子認為只有仁愛之心才能救世,世界充滿愛了,才能讓世界更為和諧的發展。
  • 孕媽懷孕後,孕吐強烈吐到生,真的就是孕媽太矯情了麼?
    同樣都是懷孕,為什麼有的孕媽幾乎沒孕吐,而有的孕媽卻吐到生呢同樣都是懷孕,有的沒有孕吐,有的卻孕吐到生,還被同事嫌棄,說成「太矯情最開始還沒什麼,但是時間久了,就有人不樂意了,常常在背後議論:說寶媽小玉太矯情了,不就懷個孕麼?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也沒見誰這麼做作過。」由於寶媽小玉工作能力強,雖然領導對於寶媽小玉還是挺維護的,但是總是被同事嫌棄,這讓寶媽小玉心裡非常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