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千
2500年前的曲阜,孔子用餐的情景呈現在我們面前……正襟危坐的孔子,端莊肅穆。餐桌上有青菜、有肉、有湯,還有一份粟米飯。食物都很普通,但態度卻馬虎不得。孔子一再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所以這些食物都做得很精緻,每份菜需要配的不同樣的醬也有序地擺放在一邊。除此之外,還有一份薑片放在餐桌的一側,這是孔子每餐必不可少的。
陪同就餐的家人和弟子們鴉雀無聲。孔子鄭重地從每樣飯菜中取出一點,放在餐桌的一角,為的是緬懷發明這些食物的先人,這也是孔子每餐必修的功課。在悄然無聲的肅靜氣氛中,孔子平靜地結束了這次進餐。沒有熱鬧的喧譁,沒有燈紅酒綠,拋開一切紛擾,尋常生活留下品味和思索的空間。
吃的文化——
讓經典成為家常便飯
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和諧」觀念,就出自於吃的文化。「和」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但其本源意義上是指烹飪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左傳·昭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和」就像烹製羹湯一樣,用水、火和各種佐料來烹製魚肉,掌管膳食的人去調和,再努力去達到適口的味道。君臣治國,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古人常用「調和鼎鼐」一詞來形容治國,鼎鼐就是煮肉的器皿。
《周易》是我國古老的經典,是東方智慧的源頭,這麼一本被稱為「六經之首」的皇皇巨著,多次提到吃的問題,尤其是六十四卦中,單獨列出專門講吃的一卦——頤。頤卦一、六爻是陽爻(—),二、三、四、五爻是陰爻(- -),看起來像是上下兩片嘴唇包著兩排牙齒。頤卦的卦辭是:貞吉。觀頤,自求口實。意思是佔卜得此卦是個吉兆。研究頤養之道,在於自食其力。
我們今天常說的兩個詞:染指、食指大動,即從一次吃飯衍生出來,雖然與其本源意義相去甚遠。春秋鄭國靈公時,楚國送給鄭靈公一隻大龜,這是當時難得的美味。鄭國的權貴公子子家與子公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子公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子家很驚奇,子公得意地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以後,總能嘗到新奇的美味!」兩人進宮拜見鄭靈公,發現鄭靈公正在吃這隻做好的大龜,公子子家對公子子公食指大動的預感非常佩服。鄭靈公得知原委後有些生氣,命人分一些給公子子家吃,就是不給公子子公。子公由尷尬變得憤怒,搶到煮龜的鼎邊用手指蘸了一點湯嘗了嘗。當然此舉令鄭靈公也很氣憤。後來不久,子公發動政變,殺死了鄭靈公。為一臠之味而釀成巨變,吃的學問不可謂不大矣。
寓教於吃——
餐桌是中國人的禮儀課堂
中國是禮儀之邦,而禮儀的發端卻是從飲食起始的。
作為儒家經典的《禮記》明確指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活動中的行為規範是禮制的發端,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禮的本源。從《周禮》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儀的推行是在王室中建立一系列等級森嚴,用禮儀繁瑣的膳食機構,來主宰王室的飲食、祭祀、宴會等與吃緊密聯繫的一系列活動。主管王室飲食的職位叫「宰正」,也就是宰相的最初本義。所以後世往往稱讚好宰相善於「調和鼎鼐」,依然也沒有離開烹飪這頭等重要的職業。
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自然對於飲食禮儀高度重視,餐桌就是他除杏壇之外的另一處課堂。
禮儀是對他人尊敬的態度,所以準備就餐的孔子總是「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國君賜食物,必正了席位先嘗它。國君賜腥的,必煮熟後先薦奉於祖先。國君賜活的,必養著。侍奉國君同食,在國君祭時,便先自吃飯了。
參加鄉人的「鄉飲酒」活動結束後,必定先讓年長者出門,然後再隨後走出來。只有內心的恭謹才能外化成莊重的禮儀。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文明進餐的禮節。《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裡,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地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這些餐桌上的文明禮儀,我們到今天有些依然還在學習和延續。
求精求細——
飲食折射出品德與精神
清代的朱柏廬寫下過一篇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其中論述到飲食的名言有兩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句話為大家熟知;另一處是「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餐具只要樸實整潔,瓦盆瓷盤也比金杯玉盞好;飯菜只要簡約精細,青菜豆腐好過魚翅燕窩。反對奢華,求精求細,這種簡約而精當的飲食精神,一直為我們數千年來所秉承傳揚。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反對飲宴無度與奢靡浪費。商紂王酒池肉林,隨之國亡身死;晉代王愷家裡洗鍋子用飴糖水,石崇命令他家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兩人都下場可悲。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嘗遍人間美味,想嘗嘗嬰兒的肉是什麼味道,他的廚師易牙就把自己的孩子蒸熟獻給齊桓公,由此得寵,但齊桓公也最終命喪易牙之手。所以宋代歐陽修總結得最好:「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富貴不淫方為大丈夫。
所以,孔子常常教導弟子們不要去追求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而應該能接受一種簡樸平凡的飲食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對於人生大道的不懈追求上面,從而成就自己的聖賢品格。孔子諄諄教誨他的弟子們「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
對於家境貧寒、簞食瓢飲、居住陋巷、好學不倦的弟子顏回,孔子大加稱讚:「賢哉回也!」意即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呀!從吃的問題上看出人的品質,孔子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人。
孔子周遊列國的途中,受到一次「絕糧七日」的困窘。《史記》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依然弦歌不輟。聖人的情懷,竟是如此的高遠!
吃與不吃——
面對欲望學會拒絕
美食當前,美酒在杯,美人在側,誘惑在前,有幾人能拒絕欲望的誘惑?追隨欲望,就是凡人;拒絕欲望,就是君子。
敢於對面前的美食說不,是孔老夫子的高明之處。他提出「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不多食」、「食無求飽」、「唯酒無量、不及亂」「疏食菜羹」等一系列養生主張。「肉雖多,不使食勝氣」意為:面前的肉雖然很多,但不要吃得比主食還多。應當說,孔子的這一思想觀念完全符合現代營養科學及平衡膳食的要求。
不僅如此,孔子還強調飲食的衛生及環境問題,這在當時尤為難得。「色惡,不食。」意思是說,食物的顏色變壞了,不吃。「臭惡,不食。」色味不好,不吃。「失飪,不食。」烹飪當有度、有節,否則不吃。「不時,不食。」如果不是進餐時間,就不吃。「割不正,不食」,在宰殺豬、羊時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禮的,食物形態也被弄壞了,所以不吃。「唯酒無量,不及亂。」意思是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以不醉為度。「沽酒、市脯不食。」市上買來的酒和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潔衛生,都不能吃。
孔子的審慎在生病時依然警覺,有人送給他治病的藥,他面對這種新特效藥,說「丘未達,不敢嘗」,我沒弄明白這藥的藥性,不敢亂吃。
以食為天——
珍惜生命時的感恩與敬畏
《論語》中說孔子:「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即使是粗飯菜湯,臨吃前也必祭祀,而且容貌肅敬。孔子若看到豐盛的食物,必定面色變得莊重,形態變得恭敬,「有盛饌必變色而作」。主人準備了豐盛的飯菜,客人就要表示誠摯的感謝,這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美食的敬畏。孔子「食不語,寢不言」,用餐、就寢時不說話,恭敬一如往昔。天地賦予我們生命,就要好好珍惜,對賴以生存的吃飯,能不心懷感恩與敬畏嗎?
莊重的慶典和歡樂的喜悅中體會生命的歡愉,悲戚與哀痛時尤其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論語》說「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孔子在吃飯的時候遇到服喪的人,總不吃飽,表達出自己對對方的哀憐與同情。
孔子一個學生叫宰我,和孔子討論過服喪時間的問題。宰我認為「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宰我說:三年守孝太長,很耽誤事,一年還差不多。孔子很是惱火,質問宰我:服喪期間你吃細糧,穿華美衣服,心裡安嗎?老實的宰我說:心安。這話自然得到只是孔子的鄙視:宰我不仁不義,兒女被父母養育三年才能脫離懷抱。為父母服孝三年正是報答養育之恩,難道你沒有在父母懷抱三年嗎?父母去世,本是為人子的大悲痛,哪有心情錦衣玉食?孔子在此再一次深深表達出對於生命易逝的悲憫,對於珍惜生命的感恩,對於天地好生之德的敬畏。
儒道相近——
謀食悟出長治久安之道
歷來的大賢大德,無不在飲食的問題上予以高度關注,因為吃飯是關乎長治久安的大事。
在《論語》一書中,孔子非常尊崇大禹:「惡衣食,致孝乎鬼神。」自己吃的很差,但祭祀的食物很豐盛。所以孔子後來教育他的學生們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求好的大道而不謀求食物,種地的人常常挨餓,做學問的人有錢,君子擔心的是大道能不能實現,不擔心自己是否貧窮。君子不要顧及自己的飯碗,而要著眼於天下大眾。由吃飯上升到國家社會層面,讓社會長治久安才是君子的職責。
孔子的學生子貢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食物與戰爭武器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步。當不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時,孔子堅持要先去戰爭武器,因為食物比之更加重要。
從《史記》的《貨值列傳》到《鹽鐵論》,從王安石到張居正,從《土地法大綱》到聯產承包責任制,所有的一切,無不是從天下百姓須臾不可離的食物問題出發。因為,吃得飽進而吃得好,是關係社稷國家安定、關乎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偉大的美食家。他的「美食」從來也不豐盛,甚至有些寒酸,但是孔子從其中看到了美、發現了善,體悟出人生的大道。
大道至簡,也許就蘊藏在像吃飯這麼簡單的事情中間。我們還要向聖人學習,學習他從吃飯中所得到的思想與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