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飯桌上的智慧:「食無求飽」要學會拒絕欲望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王大千

  2500年前的曲阜,孔子用餐的情景呈現在我們面前……正襟危坐的孔子,端莊肅穆。餐桌上有青菜、有肉、有湯,還有一份粟米飯。食物都很普通,但態度卻馬虎不得。孔子一再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所以這些食物都做得很精緻,每份菜需要配的不同樣的醬也有序地擺放在一邊。除此之外,還有一份薑片放在餐桌的一側,這是孔子每餐必不可少的。

  陪同就餐的家人和弟子們鴉雀無聲。孔子鄭重地從每樣飯菜中取出一點,放在餐桌的一角,為的是緬懷發明這些食物的先人,這也是孔子每餐必修的功課。在悄然無聲的肅靜氣氛中,孔子平靜地結束了這次進餐。沒有熱鬧的喧譁,沒有燈紅酒綠,拋開一切紛擾,尋常生活留下品味和思索的空間。

  吃的文化——

  讓經典成為家常便飯

  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和諧」觀念,就出自於吃的文化。「和」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但其本源意義上是指烹飪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這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左傳·昭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和」就像烹製羹湯一樣,用水、火和各種佐料來烹製魚肉,掌管膳食的人去調和,再努力去達到適口的味道。君臣治國,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古人常用「調和鼎鼐」一詞來形容治國,鼎鼐就是煮肉的器皿。

  《周易》是我國古老的經典,是東方智慧的源頭,這麼一本被稱為「六經之首」的皇皇巨著,多次提到吃的問題,尤其是六十四卦中,單獨列出專門講吃的一卦——頤。頤卦一、六爻是陽爻(—),二、三、四、五爻是陰爻(- -),看起來像是上下兩片嘴唇包著兩排牙齒。頤卦的卦辭是:貞吉。觀頤,自求口實。意思是佔卜得此卦是個吉兆。研究頤養之道,在於自食其力。

  我們今天常說的兩個詞:染指、食指大動,即從一次吃飯衍生出來,雖然與其本源意義相去甚遠。春秋鄭國靈公時,楚國送給鄭靈公一隻大龜,這是當時難得的美味。鄭國的權貴公子子家與子公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子公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子家很驚奇,子公得意地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以後,總能嘗到新奇的美味!」兩人進宮拜見鄭靈公,發現鄭靈公正在吃這隻做好的大龜,公子子家對公子子公食指大動的預感非常佩服。鄭靈公得知原委後有些生氣,命人分一些給公子子家吃,就是不給公子子公。子公由尷尬變得憤怒,搶到煮龜的鼎邊用手指蘸了一點湯嘗了嘗。當然此舉令鄭靈公也很氣憤。後來不久,子公發動政變,殺死了鄭靈公。為一臠之味而釀成巨變,吃的學問不可謂不大矣。

  寓教於吃——

  餐桌是中國人的禮儀課堂

  中國是禮儀之邦,而禮儀的發端卻是從飲食起始的。

  作為儒家經典的《禮記》明確指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飲食活動中的行為規範是禮制的發端,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禮的本源。從《周禮》中我們可以看出,禮儀的推行是在王室中建立一系列等級森嚴,用禮儀繁瑣的膳食機構,來主宰王室的飲食、祭祀、宴會等與吃緊密聯繫的一系列活動。主管王室飲食的職位叫「宰正」,也就是宰相的最初本義。所以後世往往稱讚好宰相善於「調和鼎鼐」,依然也沒有離開烹飪這頭等重要的職業。

  一生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自然對於飲食禮儀高度重視,餐桌就是他除杏壇之外的另一處課堂。

  禮儀是對他人尊敬的態度,所以準備就餐的孔子總是「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國君賜食物,必正了席位先嘗它。國君賜腥的,必煮熟後先薦奉於祖先。國君賜活的,必養著。侍奉國君同食,在國君祭時,便先自吃飯了。

  參加鄉人的「鄉飲酒」活動結束後,必定先讓年長者出門,然後再隨後走出來。只有內心的恭謹才能外化成莊重的禮儀。

  在用飯過程中,也有一套文明進餐的禮節。《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歌,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齒。」這段話的大意是講: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只顧自己吃飽。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就要檢查手的清潔。不要用手搓飯糰,不要把多餘的飯放進鍋中,不要喝得滿嘴淋漓,不要吃得噴噴作聲,不要啃骨頭,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又放回盤碗裡,不要把肉骨頭扔給狗。不要專據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黍蒸的飯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圇地喝湯,也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菜湯。不要當眾剔牙齒。這些餐桌上的文明禮儀,我們到今天有些依然還在學習和延續。

  求精求細——

  飲食折射出品德與精神

  清代的朱柏廬寫下過一篇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其中論述到飲食的名言有兩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句話為大家熟知;另一處是「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餐具只要樸實整潔,瓦盆瓷盤也比金杯玉盞好;飯菜只要簡約精細,青菜豆腐好過魚翅燕窩。反對奢華,求精求細,這種簡約而精當的飲食精神,一直為我們數千年來所秉承傳揚。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歷來反對飲宴無度與奢靡浪費。商紂王酒池肉林,隨之國亡身死;晉代王愷家裡洗鍋子用飴糖水,石崇命令他家廚房用蠟燭當柴火燒,兩人都下場可悲。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嘗遍人間美味,想嘗嘗嬰兒的肉是什麼味道,他的廚師易牙就把自己的孩子蒸熟獻給齊桓公,由此得寵,但齊桓公也最終命喪易牙之手。所以宋代歐陽修總結得最好:「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富貴不淫方為大丈夫。

  所以,孔子常常教導弟子們不要去追求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而應該能接受一種簡樸平凡的飲食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對於人生大道的不懈追求上面,從而成就自己的聖賢品格。孔子諄諄教誨他的弟子們「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

  對於家境貧寒、簞食瓢飲、居住陋巷、好學不倦的弟子顏回,孔子大加稱讚:「賢哉回也!」意即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呀!從吃的問題上看出人的品質,孔子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人。

  孔子周遊列國的途中,受到一次「絕糧七日」的困窘。《史記》記載: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依然弦歌不輟。聖人的情懷,竟是如此的高遠!

  吃與不吃——

  面對欲望學會拒絕

  美食當前,美酒在杯,美人在側,誘惑在前,有幾人能拒絕欲望的誘惑?追隨欲望,就是凡人;拒絕欲望,就是君子。

  敢於對面前的美食說不,是孔老夫子的高明之處。他提出「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不多食」、「食無求飽」、「唯酒無量、不及亂」「疏食菜羹」等一系列養生主張。「肉雖多,不使食勝氣」意為:面前的肉雖然很多,但不要吃得比主食還多。應當說,孔子的這一思想觀念完全符合現代營養科學及平衡膳食的要求。

  不僅如此,孔子還強調飲食的衛生及環境問題,這在當時尤為難得。「色惡,不食。」意思是說,食物的顏色變壞了,不吃。「臭惡,不食。」色味不好,不吃。「失飪,不食。」烹飪當有度、有節,否則不吃。「不時,不食。」如果不是進餐時間,就不吃。「割不正,不食」,在宰殺豬、羊時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禮的,食物形態也被弄壞了,所以不吃。「唯酒無量,不及亂。」意思是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以不醉為度。「沽酒、市脯不食。」市上買來的酒和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潔衛生,都不能吃。

  孔子的審慎在生病時依然警覺,有人送給他治病的藥,他面對這種新特效藥,說「丘未達,不敢嘗」,我沒弄明白這藥的藥性,不敢亂吃。

  以食為天——

  珍惜生命時的感恩與敬畏

  《論語》中說孔子:「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即使是粗飯菜湯,臨吃前也必祭祀,而且容貌肅敬。孔子若看到豐盛的食物,必定面色變得莊重,形態變得恭敬,「有盛饌必變色而作」。主人準備了豐盛的飯菜,客人就要表示誠摯的感謝,這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美食的敬畏。孔子「食不語,寢不言」,用餐、就寢時不說話,恭敬一如往昔。天地賦予我們生命,就要好好珍惜,對賴以生存的吃飯,能不心懷感恩與敬畏嗎?

  莊重的慶典和歡樂的喜悅中體會生命的歡愉,悲戚與哀痛時尤其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論語》說「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孔子在吃飯的時候遇到服喪的人,總不吃飽,表達出自己對對方的哀憐與同情。

  孔子一個學生叫宰我,和孔子討論過服喪時間的問題。宰我認為「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宰我說:三年守孝太長,很耽誤事,一年還差不多。孔子很是惱火,質問宰我:服喪期間你吃細糧,穿華美衣服,心裡安嗎?老實的宰我說:心安。這話自然得到只是孔子的鄙視:宰我不仁不義,兒女被父母養育三年才能脫離懷抱。為父母服孝三年正是報答養育之恩,難道你沒有在父母懷抱三年嗎?父母去世,本是為人子的大悲痛,哪有心情錦衣玉食?孔子在此再一次深深表達出對於生命易逝的悲憫,對於珍惜生命的感恩,對於天地好生之德的敬畏。

  儒道相近——

  謀食悟出長治久安之道

  歷來的大賢大德,無不在飲食的問題上予以高度關注,因為吃飯是關乎長治久安的大事。

  在《論語》一書中,孔子非常尊崇大禹:「惡衣食,致孝乎鬼神。」自己吃的很差,但祭祀的食物很豐盛。所以孔子後來教育他的學生們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謀求好的大道而不謀求食物,種地的人常常挨餓,做學問的人有錢,君子擔心的是大道能不能實現,不擔心自己是否貧窮。君子不要顧及自己的飯碗,而要著眼於天下大眾。由吃飯上升到國家社會層面,讓社會長治久安才是君子的職責。

  孔子的學生子貢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食物與戰爭武器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步。當不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時,孔子堅持要先去戰爭武器,因為食物比之更加重要。

  從《史記》的《貨值列傳》到《鹽鐵論》,從王安石到張居正,從《土地法大綱》到聯產承包責任制,所有的一切,無不是從天下百姓須臾不可離的食物問題出發。因為,吃得飽進而吃得好,是關係社稷國家安定、關乎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偉大的美食家。他的「美食」從來也不豐盛,甚至有些寒酸,但是孔子從其中看到了美、發現了善,體悟出人生的大道。

  大道至簡,也許就蘊藏在像吃飯這麼簡單的事情中間。我們還要向聖人學習,學習他從吃飯中所得到的思想與智慧吧。

相關焦點

  • 【至真女學】君子食無求飽.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可謂好學也已。」
  • 士別三日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3)正:與有道者比較,改正其錯,補正其不足錢穆先生解: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求安飽,志在學,不睱及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飽,亦將畢生無睱他及矣。
  • 《論語講記》十四|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孔子云「吾道一以貫之」大小事都能貫通。人到社會,有分利、生利的差別,禮尚往來,彼此都必須有貢獻,如吾在此喝一杯茶,是萬人的功勞,吾須報萬人的恩,這就是佛法的報眾生恩。人到社會,貨惡其棄於地也,不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所以在社會不能當分利者。有人不懂,只是志在溫飽,這是小人。
  •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這種為學的態度倒很像「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狀態。只怕是忍不住只問道的,一旦問別的,就如開閘洪水一發不可收拾。而如果就算不問,在良師益友身邊呆著,也能聽到諸事,見忠信敬讓之行,這也是「正」之。難不成要閉上眼遮住耳告訴自己,我只學道,別的都不要?我細細想,《筆解》於此處說得有所偏失。如此,我為孔注正名。
  • 看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這段講什麼叫「好學」,現代人認為經常讀書就是「好學」,孔子可不這麼覺得。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 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較多的為人處事原則。今天我們就聊一聊,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今早打開手機,跳出的「淘寶禁售野味」新聞受到很多網友熱議,尤其最近全國關注的疫情,更是再一次驗證了「病從口入」的事實。
  • 淺談《論語·學而篇》:君子要注重精神追求,不要總惦記美食豪宅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 民以食為天,看孔子「舌尖上的哲學」
    可謂舌尖上的哲學。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子又曰:「飯蔬食,飲水,其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儒家提倡通過簡單樸素、勤儉節約的飲食習慣,來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 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是要消除人的欲望嗎?
    儒家思想是向內的,是推己及人的,特別強調自我的道德修養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說,人先要修養好自己,然後再去管別人。所以,孔子說,道德學問是「為己之學」,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的學問,這個修煉,只能發揮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別人是幫不了你的。另外,孔子還強調「為仁由己」,意思是說,在踐行仁的原則上,一定要自己做主,心甘情願地自己去做,這樣才能修煉道德。
  • 拒絕「飯桌式」溺愛,教育孩子在味道中懂得感恩
    今天想吃快餐,明天想吃法餐,後天可能就想吃龍肉,在無休止的索求中得到父母肯定的回應,榨取父母的血汗。「飯桌式」的溺愛,是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博弈的失敗,使孩子習慣了父母理所當然的付出,進而對父母無窮無盡的索取,直至到最後一刻。
  • 拒絕「飯桌式」溺愛,教育孩子在味道中,懂得感恩
    如果父母不懂得從正面去教育孩子珍惜一粥一飯,感恩父母的哺育之恩,而是演變成「飯桌式溺愛」,那麼,「飯桌式溺愛」演變成飯桌上的有求必應,成為孩子撒潑打滾的新一個突破口。因為,在家長傳達著一種「由你決定」的訊息,讓孩子有機可乘,學會用情緒掌控家長,達成自己的目的。所以,家長對孩子的需求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做出回應,而不是千依百順,否則就自食「慈母多敗兒」的後果。
  • 為什麼孔子說的成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誤解?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如今被現代人解釋成在吃的方面要非常講究:米越精緻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其實,這是對孔子的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 孔子不僅是個教育家,還對飲食特別有講究
    孔子對待飲食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解釋起來就是糧食越精緻越好,牛、羊、魚等腥味越細越好。另外,孔子還提出「食經」,著名的「八不食」,具體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 孔子主張: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孔子是「粗食主義」者,他提倡節儉,反對享樂,他曾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有人故意曲解本章內容,今天山東曲阜到處都是「孔府家宴」,各種山珍海味,樣樣齊全,把肉切成方塊,即所謂的「割不正,不食」。讓人竊笑!孔子提出過「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孔子與康德的在「道德」上的異同
    下面藉助於與西方的康德的批判哲學的簡單比較,看看「孔老二」(孔子)的地位。 相同的出發點自由意志康德哲學被稱之為哥白尼的革命,其目的與孔子一樣,是要探求人類生活的意義。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康德評價說,理論理性相對於實踐理性(即道德實踐)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可以看出,康德也是更強調道德實踐的,而不是理論。
  • 孔子對於好學的標準,是怎麼講的?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這裡是說,我們對於物質,諸如飲食、居所等不要太過於看重。在孔子看來,吃住等物質條件差不多就好了,無益貪求,只能讓我們喪失了純真與人生的意義。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做事呢?要敏捷有效,在智慧的指引下高效率的做事。如何與人溝通呢?要言語謹慎,說話不要不過腦子。能儘量做到不說無用的話,不說無益的話,不說傷人的話。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言語的力量,萬萬忽視不得。
  • 孔子知曉口才的重要性,卻又非常反感口才好的人,為什麼?
    孔子說,即使是宋朝這樣帥過別人幾條街的人,如果沒有祝鮀一樣能言善辯的口才,在當今之世,怕也難以免於災禍。由此可見,孔子對口才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但是,通讀《論語》,我們發現,孔子卻又非常反感口才好的人。例如,在《論語》中,孔子第二次出場發言,就提出了"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觀點。他認為,巧舌如簧、口吐蓮花的人,仁德是不可能多的。
  • 拙讀《論語》第一百二十篇:孔子自己點評自己
    主流譯文:孔子說:「就是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邑裡,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罷了。」主流譯文:孔子說:「只有十多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有忠信品德的人,但是卻沒有像我這樣好學。」拙的體會:這是孔子自己點評自己。說自己有忠有信品格,同時也好學。
  • 論孔子的「知人」即智慧
    孔子認為不知命者無以為君子,不知禮者無以立足於世,不知言者無法認識人,換而言之,人只有善於取法,才能善於知人,知人方知重禮,重禮方知君子之道,行道才能教化萬民、禮治天下,知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關鍵,孔子認為知人即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