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2020-12-19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對飲食不講究,對住不求安逸舒適。

「敏」,指勤。

「有道」,指良師益友。我以苟子性惡篇解釋: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知,必將求賢師而事之,擇良友而友之。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身日進於仁義而不自知也。

「正」,但凡於不懂不解處,皆可求「正」。所求正者,有事,有物,有道,有詩書六藝,不止於孔注所言「正,謂問其是非也」,也不止於《筆解》韓曰:「正,謂問道非問事也。上句言事,下句言道,孔不分釋之,則事與道混而無別矣。」李曰:「凡人事政事皆謂之事跡,若道則聖賢德行,非記誦文辭之學而已。孔子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此稱為好學。孔雲問事是非,蓋得其近者小者,失其大端。」

因我前面理解孔注所言「正」指事之是非,所以我要反思自己有沒有理解錯,驗看自己傳習是否得當。孔注原文是「正,謂問其是非也」,這意思是說,正,指學者向有道之人求問自己不解的諸般是非。我這麼一反思,嚇我一跳,孔注的意思居然沒有「事」,不是指事之是非,不光是事,是包容諸多是非,其實是他想問什麼就問什麼,不理解不懂什麼就問什麼。我前面的理解真是太淺了,這讓我頓感臉紅,而又覺得悟到新的東西,而內心依然有喜悅,正所謂「不亦說乎」。

我往這路上思索,也就覺得《筆解》韓李二人所說「孔雲問事是非」「上句言事,下句言道,孔不分釋之,則事與道混而無別矣」,居然也和我先前理解差不離,都是同道中人啊。

故,對孔注的理解失之偏頗。《筆解》只執一端,失之一端。

和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在一起,難道就只限於問他們「道」?別事一概不問?哪有這樣好學的?我暈菜。唉,既求玉,放著一山的玉石都不要,只取一塊,確實不貪心啊。為學也該當如此嗎?這種為學的態度倒很像「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狀態。只怕是忍不住只問道的,一旦問別的,就如開閘洪水一發不可收拾。而如果就算不問,在良師益友身邊呆著,也能聽到諸事,見忠信敬讓之行,這也是「正」之。難不成要閉上眼遮住耳告訴自己,我只學道,別的都不要?我細細想,《筆解》於此處說得有所偏失。如此,我為孔注正名。

就是子禽,本來只向伯魚打聽夫子有沒有私心的,結果還有意外收穫,問一得三,這是子禽的驚喜。難不成子禽也要說,我只問一,詩、禮都不是我所求,都與我無關。實際上,不管子禽要不要,他都是得到收穫,「就有道而正焉」。

所以說,這個有道,是指對諸者有道,包括對事之理解有道。《筆解》「上句言事,下句言道」,我也作思索,《筆解》把此處的「道」解釋成形而上的道。但此章所言的道並非專指人性道,包含敏事慎言這些方面的道,就有道之人而正之,是向懂敏事慎言的專家進行諮詢,當然,這個專家會的東西還很多,並不只懂事與言。

自己悟得的東西,包括悟到的「道」,並不一定對。在此,可以對楊伯峻的一句話「道,有時候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時候是積極意義的名詞,表示善的、好的東西」加以理解,這也正是我們有時候會說善道惡道。我們悟到「道」,如果萬一是墜入「惡道」「無道」呢?所以要和別人有學術交流,或者尋師訪友以求證學問。

「就有道而正」,與學問品德好的人親近、請教。與上一章「因不失其親」,所親不失其親,親近有仁義、講恭信禮義的人是相似的表達,上下章意思是一路順承的。「就有道而正」,是正己,又與「過則勿憚改」有異曲同工之妙,均是嚮往正處之舉。

《石渠意見》: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之人而正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斯可謂好學之人也。蓋古之學者,其要在乎謹言慎行以修身,非徒記誦辭章而已。今之學者,惟務記誦辭章以取科第而己,其於言行也多不致謹,此其所以不及古人也歟?

《朱子集注》尹氏曰:「君子之學,能是四者,可謂篤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於有道,未免有差,如楊墨學仁義而差者也,其流至於無父無君,謂之好學可乎?」

「學」,廣義,修身為學。所以好學者,須正者也多,如詩書禮樂文化、道義孝仁德、稼圃射御之術、齊家治國平天下本領,都應就有道而正焉。

《朱子集注》:「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儘其所有餘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志有在而不暇及,比如看一本好書,就想一直看,停不下來,沒心思吃飯;覺也不睡,熬夜看書,什麼都不要,有根蠟燭就非常好了。看電視劇也是這樣,就是這種狀態。

對飲食不講究,對住不求安逸舒適。君子安於貧,好學唯是修身正己。修身尚且來不及,哪有閒暇他顧。勤於事而慎言,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與良師益友請教學問做人,這樣的人稱得上好學不己。

不求溫飽者,也不獨在求學方面,在為官事業方面也是如此,推之及遠則各事並不專以溫飽為出路。舉一個為官的事例,見於《反身錄》:宋王曾鄉會試並殿試皆居首。賀者謂曰:「士子連登三元,一生吃著不盡。」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溫飽。」其後立朝不苟,事業卓然。 今人生平志在溫飽,是以居官多苟,事業無聞;甚至播惡遺臭,子孫蒙羞,諱言不敢認以為祖。故人品定於所志,事業本乎生平。

對飲食不講究,對住不求安逸舒適。我隱隱覺得,但凡專心求學,則榮華富貴、高官厚祿都並不是求學所必須,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即可。就算有朝一日發達了,也還能坦然,而專心求學。這章講君子好學,並未說君子窮而好學。一開始,我以為是講窮困君子志於學的,因受無飽無安字眼影響有了思維定勢,以為在講窮人。然,君子富亦有無求安飽的,在自家隨便吃吃,不講究很隨意;求學到了窮地方,隨便住個小旅館或者就朋友的茅草屋一住,也是安之若泰,這難道說不是君子嗎?所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話應對兩種人來說,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富人貴人,都應是無求安飽,而志於學。富貴中人當然不愁溫飽,只是無求而已,不在其上用心而已。高官厚祿者亦然。做了官還能於做學問上用心,則此官亦能在百姓事上用心,此是常理。

(喜歡的讀者請關注我,我的號專門講解《論語》)

相關焦點

  • 《論語講記》十四|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子曰:君子」君子,不是普通人,有二說,一者沒有褒貶,在位者稱君子,不在位者稱小人。二者有學問道德,一求學就是君子,不求學者為小人,因求學求有道德的原故。人生觀,人生的觀念不外二類:二十年前的讀書人不同於今日,若學問通達,不論是科學等等,一切都貫通,如佛學與科學,以今日科學來講佛學,不相妨礙,若還講天圓地方,便是呆板。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3)正:與有道者比較,改正其錯,補正其不足錢穆先生解: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求安飽,志在學,不睱及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飽,亦將畢生無睱他及矣。
  • 士別三日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而偏偏是在你最年輕的那個時候最應該學東西,年輕的時候是你最容易食無飽居無安的時候。所以這句話很重要,你需要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湊合能過就行了。這時候我同樣在努力還房貸、我同樣在努力工作、在創業、在掙錢······但是這個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孔夫子說並不是不求,而是那個東西是個無底洞。住得更好,啥叫住的好呢?
  • 【至真女學】君子食無求飽.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可謂好學也已。」
  • 《詩化論語》5:《君子好學》和《道之以政》
    食則無求飽,居則無求安,        慎言敏於事,就有道正焉。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①,敏於事而慎於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①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者為學意篤,樂道忘飢忘安,亦即廢寢忘食的意思。    ②敏——疾速,敏捷。
  • 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較多的為人處事原則。今天我們就聊一聊,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今早打開手機,跳出的「淘寶禁售野味」新聞受到很多網友熱議,尤其最近全國關注的疫情,更是再一次驗證了「病從口入」的事實。
  • 論語-學而篇11、子曰: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為什麼總是執著於這些小事情呢?所以孔子說敏於事而慎於言,叫行勝於言,對吧,就從這兒來的,然後就有道而正言,代表有道之人,就是你要多去,你好好做事,然後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你的人跟他去學習怎麼做人,正言控制好你的欲望,讓你自己能夠走在正道上,而不是邪門歪道的去做那些讓家人為恥的事兒,然後可謂好學,也就是如果你能夠把這幾點做到的話
  • 淺談《論語·學而篇》:君子要注重精神追求,不要總惦記美食豪宅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 《悟學.第二十六篇》敏於事而慎於言!
    《悟學.第二十六篇》論語.學而第一.新解讀(十二)悟學.十八子 20200107 亥時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居住不要求舒適,敏捷處事而謹慎言語,請求有道者匡正,可以說是好學了。」「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求安飽,學者之志在學,有所不暇及此。
  • (第九講:敏於事而慎於言)
    (第二講:有子曰.)3.讀《論語》長大,人生不會太差!(第三講:巧言令色+三省吾身)4.讀《論語》長大,人生不會太差!(第四講: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5.讀《論語》長大,人生不會太差!(第五講:此七事具備,方以為人。)6.讀《論語》長大,人生不會太差!(第六講:能這樣做事的人,就是有學問的人。)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這句話對比前文兩句,有了一層遞進,雖然同樣講要少說話,但又強調做事要敏捷。學而篇有類似話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講學習不是為了耍嘴皮子,而是要用到實處做正道之事。
  • 孔子飯桌上的智慧:「食無求飽」要學會拒絕欲望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對於人生大道的不懈追求上面,從而成就自己的聖賢品格。孔子諄諄教誨他的弟子們「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  對於家境貧寒、簞食瓢飲、居住陋巷、好學不倦的弟子顏回,孔子大加稱讚:「賢哉回也!」意即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呀!從吃的問題上看出人的品質,孔子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人。
  • 每日論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出自《論語》麼?
    看過這麼久了,大家肯定都知道孔子作為至聖先師,不但開創了教學的先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學習方法,而且還給出了學習的目標,更甚至給學習的目標起了一個名字——君子。那麼是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名言都出自孔子或其弟子所言呢?也就是說是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都出自《論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