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別三日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2021-02-19 葫蘆裡裝的是什麼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說:「君子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並向他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了」


在春秋的那個時候能夠解決溫飽問題,其實是很麻煩的。

但是孔夫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我們是不是能夠擺脫物質世界對我們的束縛。

很多年輕人說你別跟我說別的,我現在唯一的目標是先把房貸還清。你那是還完房貸的人所說的話,我房貸沒還完,所以我想不到那麼多東西,跟我沒關係,我就要多聽幾本掙錢的書。

所以孔夫子說如果你特別希望食求飽居求安,你沒有心思學東西。而偏偏是在你最年輕的那個時候最應該學東西,年輕的時候是你最容易食無飽居無安的時候。所以這句話很重要,你需要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湊合能過就行了。這時候我同樣在努力還房貸、我同樣在努力工作、在創業、在掙錢······但是這個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孔夫子說並不是不求,而是那個東西是個無底洞。

住得更好,啥叫住的好呢?100平還不夠好,200平才算好,別墅才算好,有了別墅,還想要莊園呢?你永遠都覺得不夠安。所以我相信很多人是這樣的想法,欲望是無止境的。

所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意味著你還沒有達到物質條件最好的那個時候,你已經可以開始學習,而不是非得等到那個東西特別好的時候,你才能做這樣的事兒。物質的壓力很大,但是孔夫子告訴你說你要能夠擺脫這個壓力,你要能夠拿出時間來學習。

敏於事而慎於言。敏,敏感,不拖沓,不遲鈍。它的對面就是拖沓和遲鈍。那一個人為什麼會拖沓遲鈍呢?因為他沒覺得自己心中有力量,他沒覺得自己有這個足夠高的自尊體系。我還沒吃飽飯,還沒有好地兒住,你讓我幹什麼都沒勁兒。但是吃不飽飯,沒地住,我照樣能夠很有勁兒幹活,這就是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是不誇誇其談。

人們最容易做的事是誇誇其談。孟子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一妻一妾兩個人服侍一個丈夫,那個丈夫每天早上出門,晚上回來滿嘴都是油,吃的很好。有一天他的妻妾決定跟這個丈夫出門看看他到哪兒吃這麼多好吃的。然後就跟著出去,發現街上沒有一個人理他們的老公,這人跑到墓地去找祭祀的剩肉,把肉皮拿下來擦嘴,嘴一擦,假裝吃飽了飯回家。妻妾兩個人就抱頭痛哭說我們怎麼嫁了這麼一個人呢。

孟子感嘆說:有多少人就是這樣謀生的。

你有多少人賺錢的方法是能夠跟妻兒老小公開的?你跟你的妻兒老小公開你賺錢的方法丟不丟人?假如你的妻兒老小知道你是靠騙人賺錢,你是靠欺騙老年人賣保健床墊賺錢,你是靠這個傳銷賺錢,或者你是靠這個跟人喝酒把人灌醉然後想辦法賺錢······這都跟那個出門到墓地擦嘴的那個人是一樣的,你怎麼能夠讓你的家人不以此為恥。

這種誇誇其談的這種做法,裝模作樣的做法,給自己偽裝一個外殼的做法是很多人常見的選擇。所以孔夫子說敏於事而慎於言,叫行勝於言。

就有道而正焉

有道代表有道之人。你要多去好好做事兒,然後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你的人,跟她去學習怎麼做人。

正焉,控制好你的欲望,讓你自己能夠走在正道上,而不是邪門歪道的去做那些讓家人為恥的事兒。

可謂好學就是如果你能夠把這幾點做到的話,你算是一個好學的人。

能夠被孔子點名表揚做好學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兒,什麼是好學?就是要不斷地擺脫個人的動物性的過程,因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動物性和社會性。我們的動物性一旦佔了上風,我們天天想的就是吃飽穿暖,住更好的地方。動物性佔了上風,我們就會對物質有極度的追求,甚至你會發現對物質極度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你如果不約束你的動物性的話,你會天天擔心自己錢不夠用,再多的錢都不夠用。所以你會天天焦慮,天天賺錢,往床底下塞很多錢,在在牆的夾縫裡面塞很多錢,但你依然覺得空虛。因為你是一個動物,你是一個為了生存的動物,你體會不到社會性。所以當你能夠被孔子說是一個好學的人的時候,你開始逐漸的降低你的動物性,提升你的社會性,提升你的理性,讓你能夠感知到社會上還有其他人

所以這一段話是可以作為座右銘的一段話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3)正:與有道者比較,改正其錯,補正其不足錢穆先生解: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求安飽,志在學,不睱及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飽,亦將畢生無睱他及矣。
  • 《論語講記》十四|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子曰:君子」君子,不是普通人,有二說,一者沒有褒貶,在位者稱君子,不在位者稱小人。二者有學問道德,一求學就是君子,不求學者為小人,因求學求有道德的原故。人生觀,人生的觀念不外二類:二十年前的讀書人不同於今日,若學問通達,不論是科學等等,一切都貫通,如佛學與科學,以今日科學來講佛學,不相妨礙,若還講天圓地方,便是呆板。
  • 【至真女學】君子食無求飽.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可謂好學也已。」
  •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這種為學的態度倒很像「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狀態。只怕是忍不住只問道的,一旦問別的,就如開閘洪水一發不可收拾。而如果就算不問,在良師益友身邊呆著,也能聽到諸事,見忠信敬讓之行,這也是「正」之。難不成要閉上眼遮住耳告訴自己,我只學道,別的都不要?我細細想,《筆解》於此處說得有所偏失。如此,我為孔注正名。
  • 《詩化論語》5:《君子好學》和《道之以政》
    《君子好學》
  • 淺談《論語·學而篇》:君子要注重精神追求,不要總惦記美食豪宅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 孔子飯桌上的智慧:「食無求飽」要學會拒絕欲望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對於人生大道的不懈追求上面,從而成就自己的聖賢品格。孔子諄諄教誨他的弟子們「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  對於家境貧寒、簞食瓢飲、居住陋巷、好學不倦的弟子顏回,孔子大加稱讚:「賢哉回也!」意即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呀!從吃的問題上看出人的品質,孔子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人。
  •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名士,有誰能符合《論語》中的「君子」定義?
    《論語》中提到「君子」二字有一百零七次,雖然很少直接指明誰是君子,但卻為君子下了至少幾十個套,做到這些,你就是君子。「務本」、「忠信」、「不器」、「不爭」、「不比」、「慎言」、「三戒」、「三畏」、「九思」、「懷德」、「懷刑」、「喻於義」、「坦蕩蕩」、「無所爭」、「求諸己」、「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自強不息」、「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人不知而不慍」、「訥於言敏於行」......有朋友自遠方來,還得不亦樂乎,緊趕著上前招待
  • 君子的12個特徵,看看你有幾個?
    《論語》中很多地方都講到君子和小人,君子令人敬仰,小人遭人厭棄。要想做個君子,就要了解君子的特點,下面這12個君子的特徵,看看你有幾個?一、隨遇而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如果一個人做不到隨遇而安,對衣食住行的條件很講究,很挑剔,即使有再多的證書和獎牌,有再多的光環與榮耀,都算不上一個君子。
  • 十句論品行的經典名言,讀懂聖人眼中的「君子」!
    一、君子以果行育德。選自《易·蒙》。君子以果斷的行動培養高尚的道德。二、君子謀道不謀富。見唐·柳宗元《吏商》。君子:道德高尚的人。道:指合於道義的善事。四、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選自《論語·學而》。君子顧不上追求飲食的滿足、生活的安逸。五、君子可招而不可誘,可棄而不可慢出自隋·王通《中說·禮樂篇》。
  • 「君子」人格,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君子終身守此勿勿也。」君子立身之本,就是嚴於自律。不擔心「人不知」的原因是基於德行品學的自信和對社會君子之風的希望和期待,篤信君子終有為人所知之時,為世所用之日。所以孔子認為君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反求諸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內省是自我完善的途徑,它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並予以修正。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這句話對比前文兩句,有了一層遞進,雖然同樣講要少說話,但又強調做事要敏捷。學而篇有類似話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講學習不是為了耍嘴皮子,而是要用到實處做正道之事。
  • 每日論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出自《論語》麼?
    看過這麼久了,大家肯定都知道孔子作為至聖先師,不但開創了教學的先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學習方法,而且還給出了學習的目標,更甚至給學習的目標起了一個名字——君子。那麼是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名言都出自孔子或其弟子所言呢?也就是說是不是所有與君子有關的都出自《論語》呢?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