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十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2020-12-19 騰訊網

現在人們生活當中不管做什麼食物都喜歡放醬,好像沒有醬做出來的都不好吃。平常我們做個麻婆豆腐,買一包現成的麻婆豆腐醬料,簡單、方便。做出來就是飯店的味道。還有咱們最常見的炸醬。再比如說我們吃的黃記煌,放的秘制醬。網上攻略不少,但是你按照攻略做出來的就和人家不一樣。網上也可以買,我們上次在網上買的醬料,賣家說百分之百正品。但是做出來的味道還是不一樣,總好像差點什麼。現在哪家廚房不放幾種醬。醬好像已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孔子曰:君子有十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說的是對食物選擇、加工、烹飪、調製的方法。我們都知道孔老夫子是大聖人,他的這些話覺非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是對自己身心的尊重。是個人修養的體現。在古代醬只有上層人士才能品嘗。

孔子提出的「不時,不食」的觀點,是「天人相應」觀和陰陽五行學說在飲食領域的反映,是具有一定科學道理的。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手到擒來,隨心所欲。同時,隨著科學技術水平和種植水平的提高,反季節的食物更是隨處可見,使得人們吃得越來越花樣翻新。但我們卻忽略了此種飲食方法對我們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堅持民族「不時不食」的優良傳統。

為什麼我們現在的病千奇百怪,體質弱,動不動就生病?我們每次選食物要符合時令節氣規律。如「冬鯽夏鯉,秋鱸霜蟹」,也自有它的道理。從生物本身的生長周期看,夏天的鯽魚,因水溫高,活動量大,自然身體健壯肌肉發達;而到了冬天,它要猛吃食,囤膘過冬,自然肉肥籽多。古諺說的好「夏至鯽魚空殼子,端午螃蟹虛架子」。這講的是動物,而植物方面,更要體現時令,夏天吃冬瓜絲瓜,冬天吃蘿蔔白菜,冬瓜清涼下火,蘿蔔補氣益胃。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如果我們能結合古人經驗來審視自己,時刻要求自己那我想不管在哪一個方面,都會有不錯的成就。

如果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轉發、點讚、關注、分享,分享是一種快樂,分享是一種美德。如果您有不同的見解,歡迎在文章下面留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 飲食的第二要點:十不食
    飲食的第二要點:十不食孔子飲食有一個著名的「十不食」原則,有十種情況是不能食的:「食(yì)而(ài),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 孔子主張: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第十篇第8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厭:會意字,會一隻犬吃飽喝足後躺在山崖下休息之意。
  •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
    飯菜餿了,魚肉腐敗了,不吃。變了顏色,不吃。發臭,不吃。沒煮熟,不吃。季節未到,不吃。殺牲不對路,不吃。沒有合適的調料,不吃。 吃的「講究」 《論語 鄉黨》裡,有許多關於孔子飲食方面的規矩。
  •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
  • 割不正不食,世人認為孔子對食物太挑剔,太矯情了
    世人讀《論語》這一章,認為孔子對食物太挑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還好說,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吃肉還要切割的方方正正,否則就不吃,要求是否太高,矯情的很。事實果真如此嗎?
  • 應季蔬菜最養人,學會這些時令料理,享受「不時不食」帶來的健康
    孔子在《論語》中寫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孔老夫子所說的「不時不食」,就是教導我們要遵循自然之道,在飲食上講究需「時令」,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要做到「不時不食」,一來要講究應季應地,也就是時間和產地都符合食物的生長周期;二來要在食物生長到最佳成熟度的時候吃它,比如立春吃蘿蔔的習俗,又謂之「咬春」。
  • 從新冠疫情看孔子「八不食」對當今的借鑑意義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出發,已經把食用野生動物的會造成的危害及原因有了詳細的解釋。那麼,從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方面講,食用野生動物是符合我們傳統文化的嗎? 同時,他的飲食思想和觀念對後世亦有很大的影響。孔子提出『八不食』的飲食主張,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 布寶食話 | 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
    布寶食話 | 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園區人一直講究不時不食園區融媒體中心今天開始推出《不時不食博物館》系列推文啦將園區盛行的古典飲食哲學結合當下時令 通過手繪包裝與傳統舌尖記憶再相遇第一話 楓鎮大肉麵
  • 客家飲食:不時不食、醫食同源
    不時不食,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民俗,出自《論語•鄉黨第十》,大意指吃東西要應節氣,一招一式不能亂,從中原而來的客家人也一直秉承著這一傳統,並逐漸形成了獨具客家特色的飲食習慣。平衡膳食結構、注重藥食功效保健,形成了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不時不食應季節食材筍蕨等被製成佳餚「春盤宜剪三生萊,春燕斜簪七寶釵。」經過了物資貧乏的嚴冬,春天的勃勃生機讓人們感到欣喜雀躍。
  • 布寶食話|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
    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園區人一直講究不時不食園區融媒體中心今天開始推出《不時不食博物館》系列推文啦將園區盛行的古典飲食哲學滑動查看更多本期《不時不食博物館》就到這裡~六月還有肉餡糰子、粽子等時令美食等著你!
  • 子曰:不得其醬不食。要具備五個標準才是好醬油
    在不添加添加劑的情況下,胺基酸態氮的含量越高,醬油質量等級越高,味道越鮮美。特級醬油是指胺基酸態氮≥0.8g/100ml的。注意標粗的部分,有的氨基液態氮雖然高,是因為添加了添加劑。一般來說,富含胺基酸或者核苷酸的添加劑都能起到增鮮的作用,如穀氨酸鈉、核苷酸二鈉、乾貝素,還有酵母膏等添加劑,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胺基酸態氮的數值。
  • 淺析孔子飲食觀中的「十不食」
    在《論語鄉黨篇第十》中就詳盡的記載了孔子的「十不食「原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論語鄉黨篇第十》記載孔子的飲食要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
  • 孔子飲食智慧「八不食」,如今哪條還適用?
    無論是營養還是安全,飲食都有很多講究。比如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八不食」,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這「八不食」是什麼意思?放在當前的食品衛生和安全環境下,還適用嗎?
  • 孔子「八不食」裡的飲食智慧,這幾條當今仍然適用
    《論語·鄉黨》中記載了孔子提出的「八不食」原則:「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 這「八不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放在當前的食品衛生環境下,還依然適用嗎?
  • 春味正好,不時不食
    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不時不食,每個季節的味道都是大自然的恩賜。世間難有比「吃春」更令人憧憬的事,一切鮮的,嫩的,都是春天賦予人間的舌尖盛宴。風已暖,花正飛,夏日漸進,我們得趁著入夏之前,再食一口「春之味」,比如飲春茶配著鮮花餅,再吃一口青團,享受應季櫻桃...這個春天,不留遺憾。沒喝過龍井的春天是不完整的,現在正是明前西湖龍井採摘的好時節。
  • 「不時不食」,大多數人理解錯了,營養師告訴你正確的打開方式
    中國有句老話叫「不時不食」,現代人提到「不時不食」,大多理解為這是古人的飲食之道,講究飲食要遵循自然之道,即吃什麼食物要應時令圖片來自:cherry媽「不時不食」出自孔子《論語·鄉黨第十》,全文如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 「不時不食」
    我們的先民始終強調二者之間的互動,於是就有了「天人感應」乃至於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超凡入聖」的境界。傳統中醫學的整體觀理論最終也是落實在天人感應上。在這些學說中,我們看到了時間作為關鍵的要素來聯繫天與人,而時間是通過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幹支來表達,其實質是時空的具現。
  • 瀏陽蒸菜:食在當季,不時不食
    1 「不時不食」出自《論語·鄉黨第十》,是一句老話,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民俗傳統,告訴我們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身體也是如此。
  • 很多朋友喜歡夏天吃烤生蠔,殊不知這是它最差的季節,不時不食
    有一句老話叫做「不時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習慣,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生蠔是夏季大排檔最暢銷的美食,其實這有一個隱藏的問題,那就是生蠔的季節性,儘管很多生蠔都是養殖而成的,但是這個季節真不能多吃生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