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得其醬不食。要具備五個標準才是好醬油

2020-12-19 薄荷營養

作為中餐靈魂的醬油,是家家戶戶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但市面上的醬油五花八門,如何選擇一款健康的醬油呢?

標準一:氨基液態氮

醬油製作的衛生標準根據胺基酸態氮的含量,分為4個等級: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在不添加添加劑的情況下,胺基酸態氮的含量越高,醬油質量等級越高,味道越鮮美。特級醬油是指胺基酸態氮≥0.8g/100ml的。注意標粗的部分,有的氨基液態氮雖然高,是因為添加了添加劑。一般來說,富含胺基酸或者核苷酸的添加劑都能起到增鮮的作用,如穀氨酸鈉、核苷酸二鈉、乾貝素,還有酵母膏等添加劑,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胺基酸態氮的數值。

標準二:添加劑越少越好

很多人炒菜號稱特別健康,從不用雞精味精,就用點醬油提鮮,但如果醬油中含有穀氨酸鈉,這其實就是味精的成分,核苷酸二鈉其實就是雞精的成分,還有一些防腐劑、甜味劑等等,雖然這些添加劑在限定範圍內添加是安全的,但仍然建議添加越少越好,譬如圖中的這款醬油。

標準三:鈉含量越低越好

大家越來越知道食鹽過量攝入的危害,因此市面上出了很多低鹽醬油、兒童醬油等等,我們不能被宣傳所騙,要看一看營養成分表,鈉離子要越低越好。同時還要留意單位是多少。像圖中的醬油每份15ml含鈉離子1101毫克,右邊有個55%佔比,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吃了15ml(白瓷湯匙一湯匙左右)該款醬油,就相當於吃了一天總鹽量的55%。所以,你就明白為什麼不知不覺攝入很多食鹽了。

標準四:佐餐和烹調

只有帶有佐餐字樣的醬油才可以用來涼拌,也就是生食,製作時對細菌總數是有嚴格的控制的,質量要求很高。如果沒有佐餐字樣就是炒菜用的,不能涼拌。

標準五:優選釀造,再選調製

釀造和調製的意思我們以酒為例就明白。一個是糧食發酵的,一個是調配出來的。所以日常優先選擇釀造醬油。

最後,孔子真的說過嗎?你以為我瞎掰啊,子曰: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不得不說孔夫子才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家。

喜歡點讚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孔子說:沒有醬油的飯我不吃,一款好醬油要具備五個標準
    醬油製作的衛生標準根據胺基酸態氮的含量,分為4個等級: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像圖中的醬油每份15ml含鈉離子1101毫克,右邊有個55%佔比,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吃了15ml(白瓷湯匙一湯匙左右)該款醬油,就相當於吃了一天總鹽量的55%。所以,你就明白為什麼不知不覺攝入很多食鹽了。 標準四:佐餐和烹調
  • 「不得其醬不食」:調製美味的醬和醬油,在古代是如何來
    如把其中固體物質除去,其液體部分就是醬油,這是中國人民和東方諸國人民最熟悉的調味品。二、關於醬的歷史我國在戰國以前,已經有醬了。《周禮》「天官」下,膳夫(官名)「醬用百有二十甕」;《論語》中提到「不得其醬不食」。
  • 君子有十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現在人們生活當中不管做什麼食物都喜歡放醬,好像沒有醬做出來的都不好吃。平常我們做個麻婆豆腐,買一包現成的麻婆豆腐醬料,簡單、方便。做出來就是飯店的味道。還有咱們最常見的炸醬。再比如說我們吃的黃記煌,放的秘制醬。網上攻略不少,但是你按照攻略做出來的就和人家不一樣。網上也可以買,我們上次在網上買的醬料,賣家說百分之百正品。
  • 孔子說:沒有醬汁,就沒有食物,有五個標準是好醬油
    醬油是中餐的靈魂,是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市面上的醬油種類繁多,如何選擇健康的醬油呢?標準1:氨基液氮根據胺基酸氮的含量,醬油可分為四個等級:特級、一級、二級和三級。情況下、胺基酸氮含量越高,醬油的品質等級越高,口感越鮮美。超級醬油是指胺基酸氮≥0.8g/100ml。注意標記部分,雖然有些氨基液氮含量高,但這是由於添加了添加劑。一般來說,富含胺基酸或核苷酸的添加劑可以提高新鮮度,如穀氨酸鈉、核苷酸二鈉、扇貝、酵母抽提物等添加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胺基酸氮的值。
  •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 尋物|醬油為啥賣到180塊一瓶?教你一招分辨好醬油
    貴還是有貴的道理,據說,恆和太油是將上年的頭伏醬油進行再加工而成,其加工過程極其繁瑣考究。太油一般要經二年以上精心釀造,再放在缸內日曬夜露三個多月,方可灌壇儲存,三年以後才能灌瓶出廠。的確比那些加了味精的吃起來更加鮮美,因此廣受好評。
  • 醬油:醬是古代皇宮奢侈品,老百姓沒有醬油是怎麼把菜做香的?
    醬油記憶還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家裡還不經常吃醬油,而是醬,每當家裡做飯沒有醬了,母親就會吩咐我拿上家裡的醬罐去小賣部打醬去,有時候母親還會給我個零花錢買點吃的。在小賣部裡,往往有一個超級大的甕,裡面裝的都是醬,幾個村的人都來這裡買,熱鬧極了。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醬就沒有了,變成了瓶裝的醬油。
  • 醬油、醬豬蹄、三文魚……這些食品抽檢不合格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自強 9月22日,青島市市場監管局公布第二批專項整治典型案例,涉及6家企業,醬油、醬豬蹄、包裝飲用水、三文魚肉等食品抽檢不合格。截至8月底,青島市完成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檢測5.3萬批次,對1519件抽檢不合格食品全部進行了核查處置,罰沒款1297萬元。
  • 原來這才是醬油的正確用法!
    清代袁枚著的《隨園食單》裡面有一道菜叫做「蔣侍郎豆腐」,就有提到過秋油:【豆腐兩面去皮,每塊切成十六片,晾乾,用豬油熬,青煙起才下豆腐,略撒鹽花一撮,翻身後,用好甜酒一茶杯,大蝦米一百二十個;如無大蝦米,用小蝦米三百個;先將蝦米滾泡一個時辰,秋油一小杯,再滾一回,加糖一撮,再滾一回,
  • 子曰吃喝
    精品意識第一次深入到了飲食的內部,有了這種意識,才是輝煌燦爛橫絕世界的中國美食的起點。從原料的選擇到加工搭配,再到飲食環境的選擇,這些都在孔子的要求之中。  孔子還對飲食的衛生標準第一次提出了具體要求。他說「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還說「色惡不食」、「臭惡不食」。「食」指的是穀物類的食品,饐是氣變,餲是味變,餒敗,即是腐爛。
  • 醬油真的會長蛆嗎?好醬油該怎麼選?
    北魏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中,就記載了當時豆醬的製作工藝,先把黃豆蒸熟,然後加入菌種、鹽和香料,放缸裡發酵成醬。 《齊民要術》中還記載了一種制醬方法,不加入鹽,而是加入鹽水,最終的成品是一種半液體的醬。然後進行過濾,濾出的汁水叫做「清醬」或是「醬清」,清醬即是醬油的前身。 「清醬」一詞,最早出現也是在東漢。
  • 黑豆醬油好嗎?《齊民要術》早就告訴你答案啦!
    圖:來源於網絡《齊民要術》書中提到「十二月正月為上時,二月為中時,三月為下時」,這是古代人民依據多年的制醬經驗總結出的最佳制醬時節。為什麼那時人們要選擇在氣溫最低的正月制醬呢?答案是:「天時」,因為醬醪是使用米麴黴曲釀製的,其蛋白水解酶及穀氨醯胺酶均以中性時為最強,如果pH值下降為酸性或品溫升得過高,都會使穀氨酸焦性化,從而導致醬油鮮味下降。採取低溫發酵的道理就在於此。另外,正月制醬時氣溫最低,能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正月制醬醪進入發酵後,氣溫便逐漸上升,這正好適合酵母的繁殖,最適溫度為28~30℃,發酵得當,醬醪質量便提高了。
  • 醬油、醬豬蹄、三文魚等抽檢不合格……青島曝光6起典型案例
    三、即墨區青島祥德釀造有限公司生產食品添加劑超限量和標籤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的食品案青島祥德釀造有限公司生產的三九梅花牌餐餐醬油(釀造醬油),經抽樣檢驗,苯甲酸及其鈉鹽(以苯甲酸計)項目不符合GB 2760- 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 丸莊黑豆醬油好滋味在線撩,讓你不負三餐好"食"光
    原標題:丸莊黑豆醬油好滋味在線撩,讓你不負三餐好"食"光中華美食源遠流長,其精髓在於精細調味,一勺醬油,與舌尖相遇,與味蕾碰撞,都能讓人回味無窮。近幾年隨著健康、養生、零添加等話題愈加火熱,市面以黑豆為原料釀造的醬油更是頗得消費者的心,用它來為家人打造餐食,美味、健康的程度一點也不輸黃豆醬油。
  • 我之所想,賢人早已言盡、說透,其深刻勝我十倍,其全面廣我百倍
    共五個含義:一是壽命,二是命運,三是生命,四是使命,五是命令。在這裡的「命」應該是命運的意思。那麼怎樣才算是「知命」呢?《孟子·盡心上》說「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這樣問題就來了,因為任何人都不願意一貧如洗,那麼我們改如何正確面對財富呢?讓看看孔子的財富觀。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則從吾所好。」
  • 日式醬油小科普 日本醬油有啥不一樣?
    就拿醬油舉例,這個調味料宋朝傳入日本後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至今雖然仍是醬油,但是已與中國的醬油有著很大的差別。醬油源起所謂醬油最早出現與於上古先秦時期,論語中孔子云「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中的醬便是醬油的雛形。至漢時崔實所著《四民月令》中所描述的「「正月可作諸醬。
  • 再談醬油
    走親戚帶去的是臨海特產,換回大桶裝的老寧波醬油,一家人歡喜得不得了,這事從開年可以說到年底。寧波人啥都拿醬油蘸蘸、漬漬、醃醃、調調,餛飩裡也調醬油,我們臨海人就不敢苟同了,我們覺得一碗好餛飩本身的亮點就是清清爽爽,看著清爽,吃著清爽,喝著湯也清爽。倒入醬油,沾上了濃油赤醬的俗氣,把小餛飩的靈氣給衝沒了。
  • 食知識、品味學:醬油篇 了解原料與工序才是關鍵
    醬文化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顯著特色。「醬」可提供給食物沾取調味,也可以加到食物中調味烹調。若要從其中提取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醬料,非「醬油」莫屬。醬油品嘗的方法傳統使用陶甕與海鹽來釀造醬油 (圖片提供:徐仲)每次辦理醬油品嘗會,我總會由「知味」、「品味」和「玩味」三個觀點切入。談臺灣醬油,關鍵在於醬油的「知味」觀點,也就是通過醬油理解土地及文化的連接。
  • 風靡全世界的醬文化,原來世界上頂級大廚的手藝好全是因為醬好
    西方人拼命撒鹽,我們用豆來加添鹽的香味,結果就是醬油了。醬油有很多種,粵人把色濃的叫為老抽,淡的是生抽。南洋人稱前者為豉油,後者為醬青。去到北方就不分別了,他們點醋多過用醬油,到了餐廳請侍者來一點,拿出來的也是黑漆漆的鹹水,並不那麼講究。
  • 16種醬油家族,你用過幾個?你可知白醬油?
    醬油最早出現與於上古先秦時期,論語中孔子云「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中的醬便是醬油的雛形。至漢時崔實所著《四民月令》中所描述的「正月可作諸醬。頭抽、二抽、生抽、老抽到底都是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醬,含義也逐漸從豆醬變成了醬油。北方氣溫低,適合固態發酵,也就是古時候那種先做醬,再榨醬油的方法。而華南地區溼潤炎熱,適合稀態發酵,發酵好了以後抽提浸出液,第一次抽出來的叫頭抽油,之後把原料拿去再次發酵第二次抽出來的就叫二抽油,第三次的就叫三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