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 林
夏天說話間就已經來了,對於小編來說,什麼紅燒蹄髈燜羊肉這些大菜在這麼熱的天氣,也令人失了胃口,反而一盤子清清爽爽的蔥油拌麵,成了犒勞五臟廟的最佳選擇。
而醬油,則成了蔥油麵裡除了蔥之外的靈魂調味品。
上海喜歡熬出來的蔥油拌麵,而小編則喜歡綠油油的蔥上澆油,看,周末做的這一碗色香味俱全,看到照片肚子就又忍不住咕嚕咕嚕地叫了起來↓
玉液瓊漿酒,180塊喝一杯,大家可能覺得不稀奇;但小編這盤面裡的醬油,叫做恆和太油,也得180塊一瓶,而且才150ml——是不是感覺有點奢侈了?
為什麼敢賣這麼貴?可能是因為蔡瀾給它打了廣告吧......
玩笑。貴還是有貴的道理,據說,恆和太油是將上年的頭伏醬油進行再加工而成,其加工過程極其繁瑣考究。太油一般要經二年以上精心釀造,再放在缸內日曬夜露三個多月,方可灌壇儲存,三年以後才能灌瓶出廠。
的確比那些加了味精的吃起來更加鮮美,因此廣受好評。
據說最好吃的吃法是和豬油一起撈飯,然後在米飯上滴上醬油拌開,吃完給你滿滿小時候的回憶。
當然了,作為小編這樣的普通食客來說,食用感受可能是↓
除非中了500萬元,否則應該也不會再回購了吧哈哈哈哈哈。
古話說,四個缸最賺錢,酒缸、醬缸、染缸、藥缸。打醬油看上去是小生意,但不管市場如何變化,老百姓總歸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調味品行業一直都是旱澇保收、防禦性很強的行業,比如我國目前的醬油一哥海天,2018年營收達到170億元,市值突破2000億元。
但要做一瓶好醬油,裡頭的道道還真不少。
在中國,醬油是歷史悠久的調味品,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有製作醬的歷史了。最早的醬,是由鮮肉醃製而成,稱為「醢」,《周禮註疏》曰:必先膊幹其肉,乃復莝之,雜以粱麴及鹽,漬以美酒。塗置甀中,百日則成矣。意思就是肉煮熟後,要切成塊晾乾,再把晾乾的肉塊剁碎,跟酒麴等攪拌,加上鹽,用酒浸一下,密封甕中,一百天左右就做成了。
醬油用肉和酒來做,自然是上層人士才能享受到的美味。那醬油有多吃香呢?
孔夫子說過:不得其醬,不食。沒有醬油就不吃飯了。
不怪孔子他老人家挑食。先秦時期,人們還不會炒菜,煮肉的時候也不是放著各種調料一起煮,而是用白水煮,這樣的肉直接吃沒味道,所以就要切成小塊,蘸著醬吃。而且不同的肉要搭配不同的醬,這樣既好吃,也遵循了禮制。
但因為醬的味道實在是好,因此漸漸流傳到了民間,而且聰明的人還發現大豆製成的醬風味相似,成本還成倍下降,最終大範圍地傳播開了。
此外,南北朝時期,醬油終於開始出現,當時記載為「醬清」,也就是醬上層的油。到了宋代,人們已經普遍接受醬油作為調味品,用醬油、芝麻油炒春筍、魚、蝦等。
當時,醬油的製作技術可是一個家族的最高機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的釀造法。不過,隨著醬油技術被佛教僧侶們傳播,醬油的發明也惠及到我們的鄰國——鑑真大師東渡日本時,就帶著我們的醬油技術。後來醬油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遍及世界各地。
到了清代,我們對醬油的使用遠超過醬。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在熟悉的對於醬油劃分為生抽、老抽,其實是廣東人的分法,隨著近幾十年廣東調味品全國鋪開後才普及的,傳統生產工藝生產的醬油是生抽,在傳統工藝上,把生抽醬油再曬制兩三個月,經沉澱過濾就變成了老抽醬油。
醬油的原料是黃豆,從黃豆到醬油,要經過清洗—浸泡—蒸煮—制曲—釀曬—壓榨—滅菌澄清—灌裝等環節,其中釀曬是極為關鍵的一環,關係到成品的口感。釀造醬油又分特級、一級、二級、三級,特級的香氣最濃鬱、滋味最鮮美,因此建議首選特級釀造醬油。
不過,做醬油不是必須經過釀曬環節,通過配製也能生產出醬油,就如同生產可樂。配製醬油則以50%的釀造醬油為主體,加入各種食品添加劑等配製而成。配製醬油的濃香程度相當於三級釀造醬油。
當然,兩種醬油之間,釀造醬油更勝一籌。即將於2019年12月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醬油》新標準中就明確規定,企業不得再採用調配工藝生產加工醬油,只有採用傳統釀造工藝生產才叫作「醬油」,調配的「醬油」只能叫「複合調味料」。
不過,為了防止親愛的消費者們挑花了眼,小編在這裡還是給大家教上一招,如何分辨好醬油——
第一,通過瓶身標籤辨別,若標籤上釀造工藝處寫的是「高鹽稀態」,釀造時間則相對較長;而如果寫的是「低鹽固態」或者「無鹽固態」的醬油,則可能是人工高溫加熱快速發酵而成,質量欠佳。
第二,看標籤上「胺基酸態氮」的含量,市面上的醬油胺基酸態氮含量一般在0.4~1.3克/100毫升,含量越高,醬油的質量等級越高,滋味越鮮美。
只要符合這兩個標準,你家廚房裡的滋味,就有保證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