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吃喝

2020-12-19 中國經營網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聖人」,但他也是一個貪圖口腹之慾的凡夫俗子。說的形象些,孔老夫子的嘴角兩邊,一邊流出的是道德文章,一邊流出的就是美食的油脂。
  在我等貪食的後輩看來,孔子是中國最早也是最偉大的美食家,其在美食方面的思想和細緻要求,深刻影響了,或者從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中國的美食狀況,並不亞於其在思想領域的影響力。
  孔子周遊列國,一方面是為了推行其政治理想,推行仁義,但也是一個推行美食思想,發現美食,體味美食,重新定義美食的「美食之旅」。
  可以說,周遊列國是孔子由一個「貪吃之徒」成長為美食家、美食思想家最重要的人生經歷。有了這段經歷,孔子才能跨越其出生地的限制,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各地風味,各種飲食風俗,形成自己的美食思想。
  其實不但是孔子,孔子和他的門徒所組成的團隊,在當時都是以「貪吃」著稱的。提倡節儉的墨家就曾攻擊儒家,說他們是「湯食之徒!」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職業蹭飯的」,也就是逢飯局是不能錯過的。這可不是憑空詆毀孔聖人,子曾經曰過「有盛饌,必變色而作。」也就是說,遇到飯局必須正經的當回事,正裝出席是必須的。
  孔子的美食主張主要記錄於《論語》特別是《鄉黨篇》中,總結起來約有20多條。最著名的一句就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我看來,這是中國飲食第一次有了精品意識,現在美食界還在提倡「家常菜精做,粗菜細做」,這和孔夫子的主張是一貫傳承的。
  精品意識第一次深入到了飲食的內部,有了這種意識,才是輝煌燦爛橫絕世界的中國美食的起點。從原料的選擇到加工搭配,再到飲食環境的選擇,這些都在孔子的要求之中。
  孔子還對飲食的衛生標準第一次提出了具體要求。他說「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還說「色惡不食」、「臭惡不食」。「食」指的是穀物類的食品,饐是氣變,餲是味變,餒敗,即是腐爛。這都是在強調衛生標準,這和現代衛生標準是大體相通的,但在食物匱乏的時代,能有這樣見解,非常難得。
孔子還第一次對烹飪的火候提出了標準。「失飪不食」,即火候不對,過或者不夠都不吃。還有一句叫做「失時不食」,關於這句話有很多解釋,這裡我要談下自己的理解。
  食物,包括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長周期,不到時候吃是違背「時」的,比如反季節菜,這已經經過現代科學驗證過了。還有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原本不產於這個地方的食物也是「失時」的。
  「時」還有一個要求是「按時吃飯」,一日三餐,如果按時去吃,就會很香,如果不能按時吃飯,或者吃宵夜,不吃早飯,再補回來吃,味道肯定不如「按時吃」好,而且還會引起胃病,進而更加影響胃口。「時」已經成為中華飲食的重要標準,比如《黃帝內經》也提出日常飲食要符合「四時月令」。小時候沒有大棚蔬菜,都是吃時令蔬菜,感覺特別香,現在看自然生長周期成熟的蔬菜味道還是要勝過反季節蔬菜,其原因也在失「本味」。
  在《禮記·內則》中提出「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也就是要求調和食物要看四季的氣候:食物宜溫,羹宜熱,醬宜涼,飲宜冷。味道的調配也是:春季多用酸味,夏季多用苦味,秋季多用辣味,冬季多用鹹味,而且要用滑潤、甘甜的調料來調和。這都是「時」概念的深度闡發。《黃帝內經》還認為「四時飲食和五臟之氣」。後來又演化出很多民間對飲食的俗語,比如「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要想壽命延,要減夜來餐。」
  孔子對刀工也有要求,就是「割不正,不食。」我在《柳葉花刀》中已經說過,這裡不再多說。這裡補充一個我失敗的經歷,腰花是我經常做給自己吃的菜,有一次自己犯懶,讓賣腰子的人幫我切花刀,但他把內側花刀變成了外側花刀,而且太粗,回去後我有意加大了火候,做了很多補救措施,但做出來又老又臊,全沒有了往日的美味。就敗在「割不正」上。
  「不得其醬,不食。」孔子要求各類的肉食配著專門的肉醬,如果肉和醬不搭配,是不吃的。在孔子那個時代烤肉吃得比較多,醬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孔子對味道調和是很挑剔的。有趣的是,孔子的這項兩千多年前提出的要求居然和如今法國大餐的要求不謀而合。法國菜要求什麼菜配什麼酒,一般的規矩是紅肉配紅酒,白肉配白酒。還有一個是烹什麼肉,就用什麼湯,比如烹雞肉,用雞湯,烹牛肉就最好用牛肉湯。中國古代也一直有春天用蔥醬,秋天用芥醬的習俗。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是飲食比例和量的控制。這個我們生活中也有體會,如果下飯菜,其分量一般是不應該超過主食的,否則就奪了味,飯菜都不會那麼香了。《黃帝內經》也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孔子還提出 「不撤姜食,不多食」,我在《薑還是老的辣》中說過,這裡也不再贅述。
  「食不言,寢不語」。這個已經被現代科學證實了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合理性。在吃飯的時候高談闊論不但不衛生(唾沫橫飛),會衝淡食物的味道,而且會很危險。一個悲慘的例子是宋子文在吃飯的時候因為大笑,被一個雞骨頭噎死了。
  孔子還對飲具提出了具體要求,他甚至大喊「觚不觚,觚哉?觚哉?」也就是說酒器不和規矩,就不能喝酒,這雖然有禮制上的要求,但也有其合理之處,比如現在我們喝啤酒,如果用小酒盅,無疑是會影響口味的。
  孔子的美食思想基本上都可以歸結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句話,有了細緻的要求,為飲食向「美食」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思想基礎。
  孔子美食思想的一個積澱就是曲阜孔府的「孔府宴」,融合了宮廷菜、官府菜和民間菜,堪稱中國美食文化歷史的微縮樣本,我以後再單列介紹。

相關焦點

  • 從「子曰」到「生曰」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再讀,需要把握句讀(dòu)。「句讀」就是斷句,句子斷得對,讀起來上口,意思自然清晰。初讀「子曰」時,教師先斷句,符號來標註,帶著學生讀,接著漸漸放手,等到誦讀漸多,學生積澱了語感,就能正確斷句,把握停頓,讀得抑揚,讀得頓挫。
  •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一章與《論語》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重複。)這一章的關鍵字,不是「巧言令色」,而是「仁」。1.14 子曰:「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意思是:應該做的事要馬上做,謹慎自己的言語,不能亂說話。)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應少說空話,多做實事。)13.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 《論語譯解》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是什麼意思啊?』」子夏回答說:「夫子這話寓意深刻呀!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夏的潛臺詞是:夫子這話,不僅言智,也言了仁。同是人,類不齊,或賢能,或邪曲。仁者愛人,不是盲目去愛;智者辨人,讓賢能者居上位,讓不肖者居下位,正是為了更好地施愛。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論語|子曰:「既來之,則安之.」
    子曰:「既來之,則安之。」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論語》求知|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原文】2·7 子遊(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於丹教授【原文】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子曰>子曰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 誤讀20年,原來「子曰」並非專指孔子說的話
    相信大家對下面這些古文都不陌生: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子曰:英語裡的孔子雞湯,都不是我說的!
    很快,這種玩法,被戲劇演員傑克·本尼在廣播節目中複製,把「子曰」這個梗發揚光大,翻著花樣地創造孔子語錄。 那個年代的「新媒體」不斷曝光,使得「子曰」逐漸成了美國熱詞。在街角,在報攤,在廣告的小冊子裡,大家都在蹭「子曰」的熱度。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生病是難以防患的,故不是過失【原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那麼,這句話的,真正的含義和背後的情感是什麼樣的呢?【解釋與感悟】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篇》 裡記載著孔子與他的弟子們談孝道的事,孟武伯問孝一節最為真切(原文):「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回答的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他的意思是,什麼是孝?孝就是讓父母對自己除開擔憂生病一事外,再無別的擔憂。 生病是難以防患的,故不是過失。 換句話說,即子女自愛,生活得好好的,沒有過失,便是對父母的孝順。
  • 《論語》中敢說「子曰」的有四人,都是誰?
    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章內容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二章內容為: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①,而好(hào)犯上者,鮮②(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③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⑧?」① 「弟」,同悌(tì),指尊敬兄長。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弟子規》中的「首孝悌」也是這個意思。
  • 不燒錢的子曰語文,如何在語文培訓賽道順勢而為?
    2017年就已窺見這一機遇的塗炬創辦了「子曰語文」開始進軍語文培訓市場,為6-17歲的中小學生提供語文學科的在線小班直播課輔導。「子曰語文的產品定位是為學生提供『有效果的語文課』,緊扣國家語文新課標和部編版教材,提升學生在校內語文學習以及升學考試中的勝出能力以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子曰語文創始人塗炬說道。
  • 吃貨的格言:今天吃喝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吃喝
    吃貨的格言:今天吃喝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吃喝。 Foodie motto: Don’t work hard today to eat and drink tomorrow.
  •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
  • 子曰秋野攜新作《過七裡灘》 11月開啟全國巡演
    子曰秋野  搜狐娛樂訊 樹音樂日前公布子曰秋野「過七裡灘-樹生長的聲音」全國劇場巡演日程,首輪公布南京(11.20)和武漢(11.28《過七裡灘》,作為子曰推出不久的新歌,歌詞改編自近代詞宗夏承燾先生的名作。出道十六年,子曰秋野「武搖重外,文搖重內,是中國特色搖滾樂領軍人物」。  「若崔健、謝天笑是武搖,那麼我應該是文搖的代表!」 秋也說道,並提出了 「文搖」概念,稱這是一種區別於目前搖滾樂流行的陽剛、硬、狠之氣。在2015年,秋野認為樹音樂「做的有理想主義的勁兒」,籤約樹音樂。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論語》真難,連我自己也搞糊塗了!
    孔子看了請假條,搖頭嘆了聲「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便將考捲髮下,考生們一看,題目只有一句話: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題目是我的談話錄——《論語》上的一段話,請大家加上標點,考試時間為兩個小時!」
  • 《我的莫格利男孩》裡陸子曰呆萌木訥,戲外竟是狂野少年!
    《我的莫格利男孩》正在熱播中,劇中的陸子曰對待愛情呆萌且認真樣子,真的不要太好了,難怪網友們都說:世界上欠我一個陸子曰。但是在最新的劇情裡,唐澄真的太過分了,她竟然把男生帶到了家裡,她這樣玩弄子曰兄真的好嗎?子曰兄這麼單純的喜歡唐澄,為了唐澄改變了這麼多!真是「虐夫一時爽,追夫火葬場」人家子曰兄和你分手了,你又眼巴巴地去找子曰兄,不好好哄好子曰兄,都對不起我們這些小粉絲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