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飲食:不時不食、醫食同源

2021-02-17 客家精英手機報

「冬食蘿蔔夏食姜,毋勞先生開藥方」「暗哺食生薑,當過食砒霜」「冬至羊,夏至狗」……長久以來,客家人將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套飲食經驗精煉成一句句詼諧押韻、膾炙人口的俗語。

不時不食,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民俗,出自《論語•鄉黨第十》,大意指吃東西要應節氣,一招一式不能亂,從中原而來的客家人也一直秉承著這一傳統,並逐漸形成了獨具客家特色的飲食習慣。

春風春醞透人懷。生活在山野之林的客家人在春天採摘新鮮的食材,用植物的根莖葉或熬成濃湯祛春日的溼氣,或炒成爽口的時蔬以健胃開脾,讓食春在這個季節成為人生一大樂事。

醫食同源

諸多客家菜具有養生保健功效

「醫食同源、食藥同用」是客家菜的一大特色,也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重要理念。

舊時客家地區四面環山,交通不便,在飲食製作方面只有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山區的固有飲食資源,用以入饌的都是家養禽畜以及山間野生動植物資源,甚至生長在高山深谷、田間地頭的野菜也成為客家飲食食材。

清乾隆《嘉應州志•風俗》載:「土瘠民貧,農知務本,而合境所產谷,不敷一歲之食。」指的是梅州的田地所產不能滿足老百姓的日常飲食所需,於是鄉民為了滿足口腹之需,就地取材,從大自然中選取野生食材。

食材的鄉土性、天然性造就了客家菜「野、素、粗、雜」的風格,也賦予了客家菜養生保健的綠色功效。

時下是春季,百草茂盛,不少在農村的客家人喜歡將那些有藥用價值的樹葉、草根等採集起來,洗淨曬乾,以便隨時使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不管是家庭用餐還是賓朋宴請,首先上的一道美食就是藥膳湯。常見的有「牛乳樹莖」「生地土茯」「枇杷花」「雞矢藤」「溪黃草」「紅絲線」「五指毛桃」等。這些根莖葉通常與豬骨、豬肉、雞肉、鴨肉等搭配,使藥膳湯不僅甘醇美味,而且有很好的除溼消炎、提神解膩、護肝保腎等滋補養生的功效。

「許多客家食品有著良好的食療保健功能。」羅鑫說,客家菜注重養生保健,講究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且會根據時令增減食物品種。客家人平日飲食注重營養全面、葷素相結合的觀念非常確切,這與現代營養學觀點一致。平衡膳食結構、注重藥食功效保健,形成了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

不時不食

應季節食材筍蕨等被製成佳餚

「春盤宜剪三生萊,春燕斜簪七寶釵。」經過了物資貧乏的嚴冬,春天的勃勃生機讓人們感到欣喜雀躍。雖然如今技術進步了,許多時蔬的種植不受季節的影響,但客家人依然保留著應節而食的習慣。提到春季食材,在客家地區就不得不提筍。

以竹為美食,在中國飲食發展史中歷史久遠。竹作為蔬菜食用的部分是竹的嫩芽或鞭(地下莖的側芽),即竹筍。清同治《贛州府志•輿地誌•物產》載:「筍,有苗竹筍、斑竹筍、室竹筍、甜筍、苦筍。其最美者日冬筍,冬月於土中掘得之,味勝春筍,惟苗竹有之。」文中的冬筍和春筍是中國南方山區尤其是客家地區常見的一道美食。

而苦筍則在其他地區較少端上餐桌,客家人將這一本來並不美味的食材烹飪得令人垂涎三尺。苦筍又名甘筍、涼筍,野生於崇山峻岭之中。苦筍在梅州山區都有出產,其中廣東梅縣、大埔縣出產最多。苦筍一般有三種烹飪方法:燜煲、炒、拌,風味均以成鮮清淡為主。其中就以苦筍煲最為人熟悉,這是一道特色客家菜,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體現,在梅州的各級賓館酒樓、尋常的百姓人家都能見到。

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載:「苦筍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益氣力、利尿、下氣化痰,理風熱腳氣,治出汗後傷風失音。」可見,苦筍是醫食俱佳的珍稀竹筍。梅州地處嶺南山區,氣候溼熱。根據清康熙《程鄉縣誌•氣候》的說法,「程之氣候,正月桃花,十月猶菊,蟲蟄未啟,桐木先華;深秋不霜,隆冬不雪,盛夏之際,炎溼相蒸」,可知廣東客家人尤其是梅州人喜食苦筍的飲食習俗是溼熱的地理氣候環境的產物。

除了筍,還有一種野菜也常見於客家人春季的菜單中——山蕨,它是野生蕨類植物的一種,生長在山林背陽低洼溼潤地帶。山蕨的嫩芽稱為蕨菜,蕨菜含蛋白質、礦物質、胡蘿蔔素和抗壞血酸等成分,且具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每年農曆二、三月間是蕨菜新葉生長的季節。蕨菜清香適口,風味特異,素有「山菜之王」的美譽,適於拌、熗、蒸等,梅州的客家人最喜食「炒蕨」。

因材制宜

巧用春日食材精製風味小吃

陽春三月,春季食材都已茂盛生長,除了將其做成各種美味菜餚,更是因材制宜,創新食材做法,各種美味小吃應運而生。

說起客家小吃,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中國小吃名縣」大埔。大埔小吃源自中原,盛傳明清,名於當代,既傳承了中原飲食文化中的酥香濃鬱,又吸納了蘇、浙食品的製作精細,糅合了南方小吃的鮮嫩爽脆等精華,通過南、北、中土飲食經驗的融匯和食品的不斷創新,從而形成了用料講究、做工精細、風味獨特、營養均衡的二百多種大埔小吃體系。在大埔眾多的小吃中,筍粄首屈一指,可以說是帶著濃厚中原飲食文化烙印的最具典型的小吃。

據說,中原人逢年過節都要包「餃子」,但舊時南方不產小麥,沒有做餃子皮的麵粉,充滿智慧的大埔先民便將本地種植的木薯、芋頭製成澱粉作「餃皮」,用本地春季盛產的竹筍、香菇等山珍拌以肉料作餡,製成形以「餃子」的一種粄,這種粄因皮韌餡以竹筍為主,極其鮮爽,因此大家都統稱它為筍粄,其文化內涵和品嘗的口感與北方餃子有異曲同工的享受。

春季當中的傳統節日最為深刻的應是清明節,除了祭祀這一傳統習俗,清明食俗也頗為重要。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吃。主材料艾葉屬草本植物,富含植物纖維,它既是一種野菜,又是一種常用中草藥,藥用價值高,特別是頭春的艾葉吃起來鮮嫩爽滑,其製成的小吃艾粄軟糯芳醇,口味清香,補而不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血功效、有溫經、散寒、止咳、安胎等作用。因此深受廣大食客的喜好。

要說春季的應節小吃,有一種粄類只有在清明節前後才上市,故稱為清明粄。清明時節,客家人出門踏青,趁便採摘些鮮嫩的白頭翁、薴麻葉、艾葉、雞矢藤、莘菜等各種春季青草,回到家,將這些青草除梗、洗淨、煮熟後捶搗成的青草汁,拌在預先浸透濾幹的糯米中,用碓臼舂成粄團,添進紅糖搓勻,製成粄塊蒸熟即成。清明粄因所用青草不同而各具風味,食之不膩,兼有藥效。用清明粄或作點心,或饋贈親友均可,俗傳清明節吃了清明粄,到了夏天就不會生瘡癤。

因清明粄呈青色,也有人稱之為青名粄。據說,「名」有兩種解釋,一是「明」字的另一個發音,二是這種粄包含今人對古人難以「名」狀的思念之情。


客家精英手機報綜合

南方日報、南方+、百度圖片等

轉載請註明

|  本文轉自客家精英手機報Hakkanews  |

身為客家人,你必須清楚的客家正名之路

客家人卻以講客家話為恥,算不算一種悲哀?

客家人與廣府人:兩大民系的難解難分(上)

客家:漢民族中頗具血性的族群

孫中山三大保鏢都是元帥級別,全是客家人!

香港客家人約有200萬,誰最早到香港闖蕩?


合作推廣聯繫:

郵箱:27831854@qq.com

電話:0755-82212688

加入讀者微信群,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君子有十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現在人們生活當中不管做什麼食物都喜歡放醬,好像沒有醬做出來的都不好吃。平常我們做個麻婆豆腐,買一包現成的麻婆豆腐醬料,簡單、方便。做出來就是飯店的味道。還有咱們最常見的炸醬。再比如說我們吃的黃記煌,放的秘制醬。網上攻略不少,但是你按照攻略做出來的就和人家不一樣。網上也可以買,我們上次在網上買的醬料,賣家說百分之百正品。
  • 布寶食話 | 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
    布寶食話 | 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園區人一直講究不時不食園區融媒體中心今天開始推出《不時不食博物館》系列推文啦將園區盛行的古典飲食哲學結合當下時令 通過手繪包裝與傳統舌尖記憶再相遇第一話 楓鎮大肉麵
  • 孔子主張: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第十篇第8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厭:會意字,會一隻犬吃飽喝足後躺在山崖下休息之意。
  • 茶療|走過千年歲月的藥食同源
    俗話說調養身體健康最好以食代藥,作為中醫養生之道藥食同源早已深入人心,成為防病療疾的一種養生方式。這一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何為藥食同源?「藥食同源」也稱「醫食相通」,是指許多食物也是藥物,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分界線;甚至有著相同的起源。中醫藥學有一種中藥概念:所有的動植物、礦物質等都屬於中藥範疇。凡是中藥,皆可食用,只不過是用量差異而已。
  • 布寶食話|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
    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園區人一直講究不時不食園區融媒體中心今天開始推出《不時不食博物館》系列推文啦將園區盛行的古典飲食哲學滑動查看更多本期《不時不食博物館》就到這裡~六月還有肉餡糰子、粽子等時令美食等著你!
  • 「不時不食」
    細細閱讀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學說都由於過度強調天時的因素,不可避免地造成對人自身的忽略,即對個體差異的忽略,這就難以避免會陷入一種教條主義,也為歷代醫家所詬病。一旦脫離了這些具體學說,天人合一就會成了高不可攀的理論,只能束之高閣。
  • 源遠流長的「藥食同源」
    原創:極炁生態圈公眾號「藥食同源」一說源遠流長。近代出土的甲骨文中,記載了一位夏末商初的傳奇人物伊尹,其生於伊水(今洛陽),封官為尹,故以伊尹之名流傳於世。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菜之美者:崑崙之蕷;壽木之華;指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芸;雲夢之芹;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士英。
  • 不時不食:品嘗大自然的韻律——《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於今日播出第七集《生》,以「節氣」為主題,展現在節氣影響下中國人形成的獨特飲食文化和生活智慧。節目播出前,「舌尖3」總策劃周塬偕片中人物王陸良夫婦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在線直播訪談,與網友們分享順應自然的飲食之道。
  • 飲食的第二要點:十不食
    飲食的第二要點:十不食孔子飲食有一個著名的「十不食」原則,有十種情況是不能食的:「食(yì)而(ài),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 粵菜的特點是本味先行、不時不食,自然的味道最受歡迎
    食物本味就是「原味」,也稱「自然之味」,清代著名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指出,「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說的就是重視原味的問題。在廣東人看來,香料是用來掩蓋食材不新鮮的味道的。海鮮本身就已經各有獨特之味,在烹製過程中保持其原味就好,調料只是作為一種佐料,使其本味能夠更好地發揮出來。以蒸魚為例,只需加少量生抽、姜和蔥,帶出海鮮的自然鮮甜味就可以了。
  • 藥食同源不同流,飲食平淡才是真,如何通過行走來治病
    其實,從中醫的觀點看來,雖說「藥食同源」,但在實際應用上,食物跟藥物仍是兩回事,可謂「同源不同流」。我們知道,中藥有「四氣五味」,四氣就是寒、熱、溫、涼,是天賦予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鹹,是地賦予的。清朝著名醫家唐容川在《本草問答》中說:人生本天親地,即秉天地之五運六氣以生五臟六腑。凡物雖與人異,然莫不本天地之一氣以生,特物得一氣之偏,人得天地之全耳。
  • 藥食同源有講究: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藥食同源有講究:只選對的,不選貴的藥食同源類中藥材怎麼吃才健康?使用過程中有哪些誤區?越貴的藥材是否功效越好?6月28日,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的第二十七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座活動」在廣州舉行。
  • 我們身邊的那些藥食同源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中草藥,是可以藥食同源的。那麼,藥食同源類中藥材怎麼吃才健康?使用過程中有哪些誤區?什麼是藥食同源所謂藥食同源是指一些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 體質差異決定飲食效果 食藥同源「會」吃才健康
    體質是人在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個人特性,體質的差異性與轉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天因素的影響,而飲食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飲食療法是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和病情的寒熱虛實辯證的吃,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 「不時不食」,大多數人理解錯了,營養師告訴你正確的打開方式
    中國有句老話叫「不時不食」,現代人提到「不時不食」,大多理解為這是古人的飲食之道,講究飲食要遵循自然之道,即吃什麼食物要應時令圖片來自:cherry媽「不時不食」出自孔子《論語·鄉黨第十》,全文如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 花世黛益生菌植物飲品:藥食同源,調和陰陽
    然而,我國國民的健康狀況並不樂觀。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約有七成人正處於亞健康狀態。所謂亞健康,指的是在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如不及時糾正,任其惡化,則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重則危及性命。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國家也推出了「健康中國」戰略,旨在推動國民健康。
  • 海南藥食同源資源豐富 企業「掘金」越來越多(圖)
    編者按  海南藥食同源資源豐富,產業前景廣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嘗試「掘金」藥食同源產業。  本期《海南周刊》將帶你了解海南藥食同源產業的現狀。  在海南島,長夏無冬的熱帶海島氣候和茂密的熱帶雨林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有些植物既能防病治病,又可作為人們飲食的一部分,具有藥食兩用的功效。
  • 思朗餅乾:思路創新「不簡單」,餅乾也能藥食同源
    記者通過調查了解,看思朗如何把藥食同源的複方「簡單」到一塊餅乾。藥食同源,看思朗如何將其簡單到一塊餅乾     藥食同源複方,加入到餅乾成分中,根據在哪裡?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記載「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
  • 今天咱聊聊「食藥同源」這件事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總結了前人的「食藥同源」的理論和實踐,衍生出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近現代隨著現代科學知識的引入,拓展了「食藥同源」的理論知識,同時現代科學技術和大量的臨床醫學實踐,也進一步證明了「食藥同源」的物質,兼具的藥效和營養功能。目前,我國從法律層面已經對藥物和食物的界限進行了區分。
  • 瀏陽蒸菜:食在當季,不時不食
    1 「不時不食」出自《論語·鄉黨第十》,是一句老話,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民俗傳統,告訴我們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身體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