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食蘿蔔夏食姜,毋勞先生開藥方」「暗哺食生薑,當過食砒霜」「冬至羊,夏至狗」……長久以來,客家人將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套飲食經驗精煉成一句句詼諧押韻、膾炙人口的俗語。
不時不食,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民俗,出自《論語•鄉黨第十》,大意指吃東西要應節氣,一招一式不能亂,從中原而來的客家人也一直秉承著這一傳統,並逐漸形成了獨具客家特色的飲食習慣。
春風春醞透人懷。生活在山野之林的客家人在春天採摘新鮮的食材,用植物的根莖葉或熬成濃湯祛春日的溼氣,或炒成爽口的時蔬以健胃開脾,讓食春在這個季節成為人生一大樂事。
醫食同源
諸多客家菜具有養生保健功效
「醫食同源、食藥同用」是客家菜的一大特色,也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重要理念。
舊時客家地區四面環山,交通不便,在飲食製作方面只有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山區的固有飲食資源,用以入饌的都是家養禽畜以及山間野生動植物資源,甚至生長在高山深谷、田間地頭的野菜也成為客家飲食食材。
清乾隆《嘉應州志•風俗》載:「土瘠民貧,農知務本,而合境所產谷,不敷一歲之食。」指的是梅州的田地所產不能滿足老百姓的日常飲食所需,於是鄉民為了滿足口腹之需,就地取材,從大自然中選取野生食材。
食材的鄉土性、天然性造就了客家菜「野、素、粗、雜」的風格,也賦予了客家菜養生保健的綠色功效。
時下是春季,百草茂盛,不少在農村的客家人喜歡將那些有藥用價值的樹葉、草根等採集起來,洗淨曬乾,以便隨時使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不管是家庭用餐還是賓朋宴請,首先上的一道美食就是藥膳湯。常見的有「牛乳樹莖」「生地土茯」「枇杷花」「雞矢藤」「溪黃草」「紅絲線」「五指毛桃」等。這些根莖葉通常與豬骨、豬肉、雞肉、鴨肉等搭配,使藥膳湯不僅甘醇美味,而且有很好的除溼消炎、提神解膩、護肝保腎等滋補養生的功效。
「許多客家食品有著良好的食療保健功能。」羅鑫說,客家菜注重養生保健,講究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且會根據時令增減食物品種。客家人平日飲食注重營養全面、葷素相結合的觀念非常確切,這與現代營養學觀點一致。平衡膳食結構、注重藥食功效保健,形成了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
不時不食
應季節食材筍蕨等被製成佳餚
「春盤宜剪三生萊,春燕斜簪七寶釵。」經過了物資貧乏的嚴冬,春天的勃勃生機讓人們感到欣喜雀躍。雖然如今技術進步了,許多時蔬的種植不受季節的影響,但客家人依然保留著應節而食的習慣。提到春季食材,在客家地區就不得不提筍。
以竹為美食,在中國飲食發展史中歷史久遠。竹作為蔬菜食用的部分是竹的嫩芽或鞭(地下莖的側芽),即竹筍。清同治《贛州府志•輿地誌•物產》載:「筍,有苗竹筍、斑竹筍、室竹筍、甜筍、苦筍。其最美者日冬筍,冬月於土中掘得之,味勝春筍,惟苗竹有之。」文中的冬筍和春筍是中國南方山區尤其是客家地區常見的一道美食。
而苦筍則在其他地區較少端上餐桌,客家人將這一本來並不美味的食材烹飪得令人垂涎三尺。苦筍又名甘筍、涼筍,野生於崇山峻岭之中。苦筍在梅州山區都有出產,其中廣東梅縣、大埔縣出產最多。苦筍一般有三種烹飪方法:燜煲、炒、拌,風味均以成鮮清淡為主。其中就以苦筍煲最為人熟悉,這是一道特色客家菜,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體現,在梅州的各級賓館酒樓、尋常的百姓人家都能見到。
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載:「苦筍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益氣力、利尿、下氣化痰,理風熱腳氣,治出汗後傷風失音。」可見,苦筍是醫食俱佳的珍稀竹筍。梅州地處嶺南山區,氣候溼熱。根據清康熙《程鄉縣誌•氣候》的說法,「程之氣候,正月桃花,十月猶菊,蟲蟄未啟,桐木先華;深秋不霜,隆冬不雪,盛夏之際,炎溼相蒸」,可知廣東客家人尤其是梅州人喜食苦筍的飲食習俗是溼熱的地理氣候環境的產物。
除了筍,還有一種野菜也常見於客家人春季的菜單中——山蕨,它是野生蕨類植物的一種,生長在山林背陽低洼溼潤地帶。山蕨的嫩芽稱為蕨菜,蕨菜含蛋白質、礦物質、胡蘿蔔素和抗壞血酸等成分,且具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每年農曆二、三月間是蕨菜新葉生長的季節。蕨菜清香適口,風味特異,素有「山菜之王」的美譽,適於拌、熗、蒸等,梅州的客家人最喜食「炒蕨」。
因材制宜
巧用春日食材精製風味小吃
陽春三月,春季食材都已茂盛生長,除了將其做成各種美味菜餚,更是因材制宜,創新食材做法,各種美味小吃應運而生。
說起客家小吃,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中國小吃名縣」大埔。大埔小吃源自中原,盛傳明清,名於當代,既傳承了中原飲食文化中的酥香濃鬱,又吸納了蘇、浙食品的製作精細,糅合了南方小吃的鮮嫩爽脆等精華,通過南、北、中土飲食經驗的融匯和食品的不斷創新,從而形成了用料講究、做工精細、風味獨特、營養均衡的二百多種大埔小吃體系。在大埔眾多的小吃中,筍粄首屈一指,可以說是帶著濃厚中原飲食文化烙印的最具典型的小吃。
據說,中原人逢年過節都要包「餃子」,但舊時南方不產小麥,沒有做餃子皮的麵粉,充滿智慧的大埔先民便將本地種植的木薯、芋頭製成澱粉作「餃皮」,用本地春季盛產的竹筍、香菇等山珍拌以肉料作餡,製成形以「餃子」的一種粄,這種粄因皮韌餡以竹筍為主,極其鮮爽,因此大家都統稱它為筍粄,其文化內涵和品嘗的口感與北方餃子有異曲同工的享受。
春季當中的傳統節日最為深刻的應是清明節,除了祭祀這一傳統習俗,清明食俗也頗為重要。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吃。主材料艾葉屬草本植物,富含植物纖維,它既是一種野菜,又是一種常用中草藥,藥用價值高,特別是頭春的艾葉吃起來鮮嫩爽滑,其製成的小吃艾粄軟糯芳醇,口味清香,補而不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血功效、有溫經、散寒、止咳、安胎等作用。因此深受廣大食客的喜好。
要說春季的應節小吃,有一種粄類只有在清明節前後才上市,故稱為清明粄。清明時節,客家人出門踏青,趁便採摘些鮮嫩的白頭翁、薴麻葉、艾葉、雞矢藤、莘菜等各種春季青草,回到家,將這些青草除梗、洗淨、煮熟後捶搗成的青草汁,拌在預先浸透濾幹的糯米中,用碓臼舂成粄團,添進紅糖搓勻,製成粄塊蒸熟即成。清明粄因所用青草不同而各具風味,食之不膩,兼有藥效。用清明粄或作點心,或饋贈親友均可,俗傳清明節吃了清明粄,到了夏天就不會生瘡癤。
因清明粄呈青色,也有人稱之為青名粄。據說,「名」有兩種解釋,一是「明」字的另一個發音,二是這種粄包含今人對古人難以「名」狀的思念之情。
客家精英手機報綜合
南方日報、南方+、百度圖片等轉載請註明
| 本文轉自客家精英手機報Hakkanews |
身為客家人,你必須清楚的客家正名之路
客家人卻以講客家話為恥,算不算一種悲哀?
客家人與廣府人:兩大民系的難解難分(上)
客家:漢民族中頗具血性的族群
孫中山三大保鏢都是元帥級別,全是客家人!
香港客家人約有200萬,誰最早到香港闖蕩?
合作推廣聯繫:
郵箱:27831854@qq.com
電話:0755-82212688
加入讀者微信群,請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