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不食:品嘗大自然的韻律——《舌尖上的中國》

2020-12-19 央視網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於今日播出第七集《生》,以「節氣」為主題,展現在節氣影響下中國人形成的獨特飲食文化和生活智慧。節目播出前,「舌尖3」總策劃周塬偕片中人物王陸良夫婦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在線直播訪談,與網友們分享順應自然的飲食之道。

大地安好,是所有生命的福報

天地萬物,隨四季更替,中國的農事勞動,也依循著大自然的韻律。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作和生活的一套獨特系統,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生活智慧的體現。中國人持續以節氣飲食安頓身心健康,順天應時,經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來到直播間的片中主人公王陸良夫婦,對節氣的理解、對自然和大地的饋贈,有著比他人更深的體會。7年前,王陸良毅然離開都市重新當起了農民,創辦了一個踐行24節氣生活智慧的農場。

「大地安好,是所有生命的福報。」這句話,被王陸良做成一塊匾額立在自己的農園裡。正是這句意味深長的話吸引了舌尖主創團隊的目光。節目總策劃周塬表示:「為何不說大地安好是所有人的福報,而是說所有『生命』的福報呢?這就充分體現了節氣帶給我們的中國人的智慧,具體到飲食方面,我們不應該抱持站在食物鏈頂端審視食物沾沾自喜的心態,不能缺少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應維持人和食物之間更美好的關係。」

食的智慧:不時不食

王陸良說,該什麼時間吃就什麼時間吃才是最好的。這也就是我們老話常說的「不時不食」。

不時不食,也是本集《生》的核心思想。對此周塬表示:「正所謂五日一候、三候一氣、三個物候階段是一個節氣,六個節氣叫一個時節,四個時節構成了一年。按照時節,不到時候不吃,這就是孔子說的不時不食。而『不時不食』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告訴我們要理性地吃,要有節制,正所謂『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比如秋天到了,該吃秋季食物,不能涸澤而漁,這就是生態平衡的觀念。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理性地選擇食物、保護食物,這才是大智慧。正是因為這種理性和克制,中國人的餐桌才保證了食材源源不斷地供應。這也是本集片子要表達的重要層面。」

吃的是「天食」,品的是「人倫」

本集中,除了展示四季節氣的美食,也將一段段感人的美食故事娓娓道來:

王陸良曾用7年的時間去尋找和積累傳統稻種,由于堅持用純自然方式種植,他家水稻的畝產只有400多斤,是其他品種大米畝產量的三分之一。前幾年銷路不好,辛苦種出的好米只能悄悄地送出,他避免就近送,為的就是儘量不讓大家知道。

王陸良今晚參加訪談直播時表示,第一次看到自己和父親、兒子三代人在農場播種的畫面,哭了,他說兒時覺得父親太實在,但是沒想到自己後來也變成像父親那樣,不過他表示還會一如繼往......

吳篤琴做酸湯魚已有三十多年,1986年與丈夫雙雙下崗後,兩人開始靠酸湯魚謀生。憑藉家傳的凱裏白酸,徵服了萬千食客。生意剛剛紅火起來,丈夫卻因癌症去世,吳篤琴萬念俱灰關了小飯館,但客人們質樸而幽默的安慰卻又讓她重拾勇氣,堅持把酸湯魚做了下去。食客們說:「老姐姐不開門,我們去哪裡吃飯啊!」

王桂雲是資深麵點師,鍾情於餃子,這些年研究出58種不同的水餃,每種水餃都要反覆試驗二三十遍……即便如此,作為餃子大師的王桂雲,最愛做的永遠是和95歲的老母親一起包餃子;最愛吃的,永遠是母親包的「素淨餃子」,這是對老人最溫暖的陪伴。

能找到這些人物對於主創團隊來說是幸運的,但在拍攝過程中也留下了很多遺憾。周塬在談及本片幕後故事時說:

「為了給大家呈現出最完整的節氣變化和節氣美食,《生》這一集,一直拍攝到播出前的最後幾天,力求能經歷一個完整的24節氣。因此這一集,也是『舌尖3』中交片最晚的一集。希望片子播出後,能讓大家關注24節氣的飲食規律,讓大家在內心中找到人與自然的平衡。這就是《生》這一集最大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布寶食話 | 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
    布寶食話 | 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園區人一直講究不時不食園區融媒體中心今天開始推出《不時不食博物館》系列推文啦將園區盛行的古典飲食哲學結合當下時令 通過手繪包裝與傳統舌尖記憶再相遇第一話 楓鎮大肉麵
  • 布寶食話|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
    園區不時不食博物館,開市了!「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園區人一直講究不時不食園區融媒體中心今天開始推出《不時不食博物館》系列推文啦將園區盛行的古典飲食哲學結合當下時令 通過手繪包裝與傳統舌尖記憶再相遇第一話 楓鎮大肉麵 全文長993mm 閱讀共5分鐘來用眼睛吃麵啦!
  • 春味正好,不時不食
    ——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不時不食,每個季節的味道都是大自然的恩賜。世間難有比「吃春」更令人憧憬的事,一切鮮的,嫩的,都是春天賦予人間的舌尖盛宴。風已暖,花正飛,夏日漸進,我們得趁著入夏之前,再食一口「春之味」,比如飲春茶配著鮮花餅,再吃一口青團,享受應季櫻桃...這個春天,不留遺憾。沒喝過龍井的春天是不完整的,現在正是明前西湖龍井採摘的好時節。
  • 客家飲食:不時不食、醫食同源
    不時不食,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民俗,出自《論語•鄉黨第十》,大意指吃東西要應節氣,一招一式不能亂,從中原而來的客家人也一直秉承著這一傳統,並逐漸形成了獨具客家特色的飲食習慣。清乾隆《嘉應州志•風俗》載:「土瘠民貧,農知務本,而合境所產谷,不敷一歲之食。」指的是梅州的田地所產不能滿足老百姓的日常飲食所需,於是鄉民為了滿足口腹之需,就地取材,從大自然中選取野生食材。食材的鄉土性、天然性造就了客家菜「野、素、粗、雜」的風格,也賦予了客家菜養生保健的綠色功效。
  • 君子有十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現在人們生活當中不管做什麼食物都喜歡放醬,好像沒有醬做出來的都不好吃。平常我們做個麻婆豆腐,買一包現成的麻婆豆腐醬料,簡單、方便。做出來就是飯店的味道。還有咱們最常見的炸醬。再比如說我們吃的黃記煌,放的秘制醬。網上攻略不少,但是你按照攻略做出來的就和人家不一樣。網上也可以買,我們上次在網上買的醬料,賣家說百分之百正品。
  • 《不時不食》第一期:端午黃魚最稱美
    ,這樣的態度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不到時令不吃,這就是孔子說的「不時不食」,是中國人飲食「天人合一」的智慧。現代科技發展似乎「打敗」了飲食時令,食材也失去了本真的滋味。本欄目將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時令為主線,從古典詩文中尋找線索,選擇當季食材,邀請大廚和美食達人分享烹飪過程,吃的是「天食」,品的是「人倫」。
  • 瀏陽蒸菜:食在當季,不時不食
    1 「不時不食」出自《論語·鄉黨第十》,是一句老話,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民俗傳統,告訴我們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的身體也是如此。
  • 舌尖上的藍田: 米食之好
    舌尖上的藍田: 米食之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長久以來,在中國都有「南人好米,北人喜面」的說法。不過,隨著當今各地人流的不斷交匯,信息商品的廣泛流通,這種傳統的餐飲習慣逐漸淡化。 享有「中國廚師之鄉」美譽的藍田,位於西安東南、秦嶺北麓,氣候乾燥而少雨,一個典型的北方山區小縣城。
  • 不時不食,匠心手作!面點大師五一轉遍19家飯店!|節日勞動者
    相關連結:長假不放假!這種外皮黝黑、餡料雪白、口感鮮嫩的水餃,外地人第一眼是斷然不敢入口的。但是吃過一次之後,很少有人不願吃第二次。墨魚水餃走向全國,離不開王桂雲。王桂雲是全國有名的面點大師,她指導製作的墨魚水餃以墨魚的墨汁和面,顏色烏黑髮亮。餃子餡用墨魚肉丁搭配五花肉泥,顏色雪白,一黑一白顏色搭配視覺衝擊力強。餃子口感鮮香,絲毫吃不出墨魚的腥味。
  • "舌尖上的中國"與毒食
    《舌尖上的中國》為何這樣紅?這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畫面中的美食讓人饞涎欲滴,串聯起來述說中國各地美食生態的人物故事感動滿滿。【詳細】  心靈衝擊讓人落淚  《舌尖上的中國》聚焦在烹飪上的時間並不多,更多的畫面是在展現勞動者如何捕獵、採掘、加工、製作自然饋贈的食材,整個過程看上去充滿神秘氣息,夾雜著勞動者為生活
  • 寧波居食坊帶你品嘗舌尖上的特產河南
    寧波居食坊帶你品嘗舌尖上河南美食特產,帶你走進河南,碰撞不一樣的家鄉特產情懷,我們不是賣特產的,我們是全國特產的搬運工。衛輝市位於黃河北部、太行東麓、衛水之濱。為姜太公故裡、中國財神文化之鄉。有人說衛輝不大,才868平方公裡;有人說衛輝除了景點還行,其他真沒什麼特別的。但是你知道嗎?隱藏在看不到的地方,往往才是真正精髓所在。
  • 「不時不食」
    原創:極炁生態圈公眾號中國傳統文化中「天」與「人」的關係是一個重要的論題。我們的先民始終強調二者之間的互動,於是就有了「天人感應」乃至於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超凡入聖」的境界。傳統中醫學的整體觀理論最終也是落實在天人感應上。在這些學說中,我們看到了時間作為關鍵的要素來聯繫天與人,而時間是通過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幹支來表達,其實質是時空的具現。
  • 舌尖上的惠州 品嘗客家牛肉美食
    舌尖上的惠州 第40期 探訪園洲便宜坊 品嘗味美農家風味Arain惠吃惠生活6月3日牛肉是客家人餐桌上必備且營養的食材,在客家人的餐桌又有哪些吃法最受歡迎呢?本期的舌尖上的惠州我們帶您走街串巷,尋找牛肉美食浪記牛蹄牛全身都是寶,而牛蹄號稱牛身上的最後一塊肉,它是一塊暗藏著耐人尋味的美味。便宜坊浪記牛蹄被農莊稱為招牌中的招牌,它的製作方法獨到、燜煮的方法十分考究。
  • 孔子主張: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
    第十篇第8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厭:會意字,會一隻犬吃飽喝足後躺在山崖下休息之意。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怎麼樣?你有何感想?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眾多飲食節目中脫穎而出,靠的絕不只是饕餮的美食,它一方面把美食深埋進最平凡的鄉野民間,一邊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讓觀者不自覺的在舌尖上展現出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性。《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似乎已變成一檔愛國主義教育節目,而不再是一部純粹的美食紀錄片,該片嘗試將個人情感上升至政治層面。該片從飲食這一日常生活行為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說教式」宣傳色彩,而是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沒有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透過一些非主流的邊緣人物、小事件呈現社會較為親切和人性化的一個維度。
  • 不鮮不時不食,又是吃禾蟲的季節了,你敢吃嗎?
    開車一不留神就開過頭了,單行線,不能調頭,只能又重新繞一圈。呵呵,怎麼樣的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了吃貨一顆熾熱的心!到店裡,大家已經在挑選食材了。今天的重頭戲是奄仔蟹,奄仔蟹是指未交配的青蟹。吃貨的境界懂的秒懂,不懂的一臉懵逼,都要吃進肚子裡了,還關心食材們有沒有經歷過性生活是不是很變態啊,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湊是這麼挑剔的。
  • 嘉士利果樂果香餅乾 舌尖上的大自然
    既然是一場親近大自然的踏青之旅,那應該讓你的腸胃也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氣息。嘉士利果樂果香餅乾完全是大自然的產物哦!純正的自然味道,獨一無二的香甜鬆脆口感,讓你感受一場曼妙的舌尖誘惑之旅。沒有一點點防備,就這樣被它馴服了味蕾! 不僅如此,在旅途中走累的時候,它還是一個自然能量包,水果裡的維生素,小麥粉裡的蛋白質,這些營養統統都是你的,瞬間復原元氣!如果塞滿背包的是火腿腸,泡麵,黃油餅乾等高熱量、低健康食品,那麼你的腸胃也會隨之增添負荷。想讓腸胃輕裝上陣?非果樂果香不可!
  •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董克平走進船歌魚水餃「吃鮮兒」
    9月17日,著名美食評論家董克平受邀攜新書《吃鮮兒》做客青島,先是到船歌魚水餃吃鮮兒,品嘗了青島特色美食「魚水餃」以及當下時令小海鮮,然後到西西弗書店進行了《吃鮮兒》新書分享會,美食大咖的到來在青島美食圈引起不小的轟動,眾多青島餐飲大佬、美食達人、美食自媒體人齊聚一堂,儼然一場島城美食大咖的盛會。
  • 舌尖上的臨汾,這4種地方美食值得品嘗,臨汾本地人才知道的美食
    下文轉載自作者:都鞋筆記舌尖上的臨汾,這4種地方美食值得品嘗,臨汾本地人才知道的美食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臨汾的4道地方美食。舌尖上的臨汾,這4種地方美食值得品嘗,臨汾本地人才知道的美食!
  • 一碗麵半碗都是肉,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卻依然不火
    一碗麵半碗都是肉,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卻依然不火中國有很多的美食,很多外國人來中國就是為了品嘗中國的美食,品嘗過中國美食的外國人也都是讚不絕口的。中國其實有很多地方特色美食是不出名的,只有當地人才知道,所以很多中國人現在旅遊的時候都會去吃一些小吃,因為只有小吃才能代表這個地方的特色。大家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嗎?為了大家的身體著想,夜深人靜的時候千萬不要看,不然會深深吸引著你的味蕾。《舌尖上的中國》是一檔美食節目,裡面介紹了很多中國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特色美食,看得人口水直流,也是一檔深受人們喜愛的美食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