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於今日播出第七集《生》,以「節氣」為主題,展現在節氣影響下中國人形成的獨特飲食文化和生活智慧。節目播出前,「舌尖3」總策劃周塬偕片中人物王陸良夫婦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在線直播訪談,與網友們分享順應自然的飲食之道。
大地安好,是所有生命的福報
天地萬物,隨四季更替,中國的農事勞動,也依循著大自然的韻律。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作和生活的一套獨特系統,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生活智慧的體現。中國人持續以節氣飲食安頓身心健康,順天應時,經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來到直播間的片中主人公王陸良夫婦,對節氣的理解、對自然和大地的饋贈,有著比他人更深的體會。7年前,王陸良毅然離開都市重新當起了農民,創辦了一個踐行24節氣生活智慧的農場。
「大地安好,是所有生命的福報。」這句話,被王陸良做成一塊匾額立在自己的農園裡。正是這句意味深長的話吸引了舌尖主創團隊的目光。節目總策劃周塬表示:「為何不說大地安好是所有人的福報,而是說所有『生命』的福報呢?這就充分體現了節氣帶給我們的中國人的智慧,具體到飲食方面,我們不應該抱持站在食物鏈頂端審視食物沾沾自喜的心態,不能缺少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應維持人和食物之間更美好的關係。」
食的智慧:不時不食
王陸良說,該什麼時間吃就什麼時間吃才是最好的。這也就是我們老話常說的「不時不食」。
不時不食,也是本集《生》的核心思想。對此周塬表示:「正所謂五日一候、三候一氣、三個物候階段是一個節氣,六個節氣叫一個時節,四個時節構成了一年。按照時節,不到時候不吃,這就是孔子說的不時不食。而『不時不食』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告訴我們要理性地吃,要有節制,正所謂『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比如秋天到了,該吃秋季食物,不能涸澤而漁,這就是生態平衡的觀念。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理性地選擇食物、保護食物,這才是大智慧。正是因為這種理性和克制,中國人的餐桌才保證了食材源源不斷地供應。這也是本集片子要表達的重要層面。」
吃的是「天食」,品的是「人倫」
本集中,除了展示四季節氣的美食,也將一段段感人的美食故事娓娓道來:
王陸良曾用7年的時間去尋找和積累傳統稻種,由于堅持用純自然方式種植,他家水稻的畝產只有400多斤,是其他品種大米畝產量的三分之一。前幾年銷路不好,辛苦種出的好米只能悄悄地送出,他避免就近送,為的就是儘量不讓大家知道。
王陸良今晚參加訪談直播時表示,第一次看到自己和父親、兒子三代人在農場播種的畫面,哭了,他說兒時覺得父親太實在,但是沒想到自己後來也變成像父親那樣,不過他表示還會一如繼往......
吳篤琴做酸湯魚已有三十多年,1986年與丈夫雙雙下崗後,兩人開始靠酸湯魚謀生。憑藉家傳的凱裏白酸,徵服了萬千食客。生意剛剛紅火起來,丈夫卻因癌症去世,吳篤琴萬念俱灰關了小飯館,但客人們質樸而幽默的安慰卻又讓她重拾勇氣,堅持把酸湯魚做了下去。食客們說:「老姐姐不開門,我們去哪裡吃飯啊!」
王桂雲是資深麵點師,鍾情於餃子,這些年研究出58種不同的水餃,每種水餃都要反覆試驗二三十遍……即便如此,作為餃子大師的王桂雲,最愛做的永遠是和95歲的老母親一起包餃子;最愛吃的,永遠是母親包的「素淨餃子」,這是對老人最溫暖的陪伴。
能找到這些人物對於主創團隊來說是幸運的,但在拍攝過程中也留下了很多遺憾。周塬在談及本片幕後故事時說:
「為了給大家呈現出最完整的節氣變化和節氣美食,《生》這一集,一直拍攝到播出前的最後幾天,力求能經歷一個完整的24節氣。因此這一集,也是『舌尖3』中交片最晚的一集。希望片子播出後,能讓大家關注24節氣的飲食規律,讓大家在內心中找到人與自然的平衡。這就是《生》這一集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