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讓「眼淚與口水齊流」
5月14日晚10點半,由央視紀錄頻道打造、長度為7集的高端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開播。它不僅成為「吃貨必看」的美食記錄片,還打敗各種電視劇,把守著電腦的80後、90後觀眾重新拖回到電視機前,每晚準點追看。《舌尖上的中國》為何這樣紅?這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畫面中的美食讓人饞涎欲滴,串聯起來述說中國各地美食生態的人物故事感動滿滿。但凡是看過此片的觀眾,無不「口水和淚水」橫飛…… 【詳細】
《舌尖上的中國》勾起海外華人遊子心故鄉情
從網絡上觀看到《舌尖上的中國》,無疑勾起了無數華人的拳拳遊子心、故鄉情。無論是坐在華埠的小吃店裡、法拉盛年輕人聚集的ktv場所,還是新浪微博的轉發上,這6個字的出現頻率都極高。新浪微博上名為「北美省錢快報」、「紐約吃貨」等人的相關轉帖都高達3400和700多。網友「輝記NH」說:「完全無那些什麼:好好味,口感好好之類的詞語。更多的是一些食物最原始的製作過程,一方面在製作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家庭作坊勞動者的滿足和感恩,一方面觀眾可以感受到美味的食物,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有無數網友呼籲,什麼義大利菜、三明治都弱爆了,應該儘早推出英文版,讓外國人也看看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
對在美「漂泊」的80、90後遊子來說,《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和親情深深勾住了他們思鄉的心。在巴克萊銀行工作的北方人張先生笑著說,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半夜12點,看得他口水直往下咽。第二次學乖了,吃飽了肚子看,卻又被片中一家人圍坐一桌,春節團圓包餃子的畫面戳中淚點,那從餃子上蒸騰出的溫暖,讓他恨不能插上翅膀回到天津家中。一名在中國銀行工作的華人張小姐表示,她被片中表現出中國人對食材有節制的採取、最樸素的信仰而感動,這是超越了美食本身的中華氣節。 【詳細】
心靈衝擊讓人落淚
《舌尖上的中國》聚焦在烹飪上的時間並不多,更多的畫面是在展現勞動者如何捕獵、採掘、加工、製作自然饋贈的食材,整個過程看上去充滿神秘氣息,夾雜著勞動者為生活、為生存而流下的汗與淚。有網友總結,《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爆原因應該歸功於:「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讓觀眾既流口水又長知識,還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鳴。」
這種心靈上的衝擊首先是勾起大家的思鄉之情。《舌尖上的中國》涵蓋全國美食,讓不少電視機前的觀眾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家鄉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國》,講到寧波年糕,聽到裡面傳出的陣陣鄉音,各種想家。」
還有網友表示,看《舌尖上的中國》,感受最深的是「食品安全危機下對食物返璞歸真的要求」,網友甚至開玩笑稱:「7集《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建議央視拍50集《中國生化食品》。」【詳細】
「舌尖上的中國」難咽「工業食用油」
近年來,「毒奶粉」、「地溝油」等事件一再爆出,令公眾對食品安全產生了嚴重的焦慮情緒。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食品的深加工環節,各式各樣的「濃湯粉」、「烤鴨膏」也一併趨之若鶩。從源頭到末端,各種各樣的古怪「秘方」戕害著食客們的健康,更侵蝕著中國飲食文化。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很多食品行業的從業者輕易背離了道德底線,遑論傳承文化。
更令人惋惜的是,很多當事者並無痛定思痛的清醒。比如已經具備相當規模的豐瑞油脂,本身具有相當嚴謹的三道檢測,但都沒有檢測出問題。一位副總如此解釋:「之前都沒有問題的,不知道為什麼這次出現了問題。」更有甚者,作為主管部門,為了前程政績,仍對問題優柔寡斷,採取一些和稀泥的態度。不久前貴州省畢節市某學校學生出現集體食物中毒症狀,當地疾病控制中心的專家組調查後表示,學生嘔吐是「群體性心因性反應」,並非食物問題。如果主管部門永遠是這種態度,任由劣質食品肆虐,那麼無論中餐做得再精緻,恐怕也會引起外界的「群體心因性反應」。
民以食為天,飲食最基本的要求並非美味與創意,而是安全。中國的食品企業,應夯實產品的質量基礎,把良心用在生產經營上。如果普天之下,安不下一張安全的飯桌,卻撇開關鍵的健康問題去談論中國的飲食文化,只能是一種令人欷歔的自我催眠。 【詳細】
「舌尖上的中國」很美,百姓腸胃裡更要乾淨
網友垂涎螢屏上的饕餮盛宴,也更在意餐桌上的家常小炒。反觀這幾年的食品問題,啥時候我們的舌尖有了一股地溝油的味道?啥時候我們的舌尖不得不挨個去嘗「元素周期表」?比起先輩們對食物的敬意,比起先輩們「民以食為天」的信念,一小撮昧著良心的商家你有何顏面?極個別拿錢不辦事的監管部門你又情何以堪?
其實,百姓們對舌尖上的要求並不高,只要瘦肉不用太「精」,饅頭不要染色,皮鞋也只是用來穿的,多幾個「油條哥」,少一些「熬皮匠」,讓「舌尖上的中國」原汁原味,讓「大腸裡的中國」乾乾淨淨。重新拾起對食物的敬畏吧,不要等到「紀錄片」真的變成了歷史記錄,有眼福沒口福的時候,空留一腔羨慕嫉妒恨。 【詳細】
返回首頁>>
分享到:中青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