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與毒食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舌尖上的中國》讓「眼淚與口水齊流」

  5月14日晚10點半,由央視紀錄頻道打造、長度為7集的高端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開播。它不僅成為「吃貨必看」的美食記錄片,還打敗各種電視劇,把守著電腦的80後、90後觀眾重新拖回到電視機前,每晚準點追看。《舌尖上的中國》為何這樣紅?這是國內首次使用高清設備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畫面中的美食讓人饞涎欲滴,串聯起來述說中國各地美食生態的人物故事感動滿滿。但凡是看過此片的觀眾,無不「口水和淚水」橫飛…… 【詳細】

  《舌尖上的中國》勾起海外華人遊子心故鄉情

  從網絡上觀看到《舌尖上的中國》,無疑勾起了無數華人的拳拳遊子心、故鄉情。無論是坐在華埠的小吃店裡、法拉盛年輕人聚集的ktv場所,還是新浪微博的轉發上,這6個字的出現頻率都極高。新浪微博上名為「北美省錢快報」、「紐約吃貨」等人的相關轉帖都高達3400和700多。網友「輝記NH」說:「完全無那些什麼:好好味,口感好好之類的詞語。更多的是一些食物最原始的製作過程,一方面在製作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家庭作坊勞動者的滿足和感恩,一方面觀眾可以感受到美味的食物,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有無數網友呼籲,什麼義大利菜、三明治都弱爆了,應該儘早推出英文版,讓外國人也看看中華美食的博大精深。

  對在美「漂泊」的80、90後遊子來說,《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和親情深深勾住了他們思鄉的心。在巴克萊銀行工作的北方人張先生笑著說,第一次看的時候是半夜12點,看得他口水直往下咽。第二次學乖了,吃飽了肚子看,卻又被片中一家人圍坐一桌,春節團圓包餃子的畫面戳中淚點,那從餃子上蒸騰出的溫暖,讓他恨不能插上翅膀回到天津家中。一名在中國銀行工作的華人張小姐表示,她被片中表現出中國人對食材有節制的採取、最樸素的信仰而感動,這是超越了美食本身的中華氣節。 【詳細】

  心靈衝擊讓人落淚

  《舌尖上的中國》聚焦在烹飪上的時間並不多,更多的畫面是在展現勞動者如何捕獵、採掘、加工、製作自然饋贈的食材,整個過程看上去充滿神秘氣息,夾雜著勞動者為生活、為生存而流下的汗與淚。有網友總結,《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爆原因應該歸功於:「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讓觀眾既流口水又長知識,還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鳴。」

  這種心靈上的衝擊首先是勾起大家的思鄉之情。《舌尖上的中國》涵蓋全國美食,讓不少電視機前的觀眾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家鄉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國》,講到寧波年糕,聽到裡面傳出的陣陣鄉音,各種想家。」

  還有網友表示,看《舌尖上的中國》,感受最深的是「食品安全危機下對食物返璞歸真的要求」,網友甚至開玩笑稱:「7集《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建議央視拍50集《中國生化食品》。」【詳細】

  「舌尖上的中國」難咽「工業食用油」

  近年來,「毒奶粉」、「地溝油」等事件一再爆出,令公眾對食品安全產生了嚴重的焦慮情緒。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食品的深加工環節,各式各樣的「濃湯粉」、「烤鴨膏」也一併趨之若鶩。從源頭到末端,各種各樣的古怪「秘方」戕害著食客們的健康,更侵蝕著中國飲食文化。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很多食品行業的從業者輕易背離了道德底線,遑論傳承文化。

  更令人惋惜的是,很多當事者並無痛定思痛的清醒。比如已經具備相當規模的豐瑞油脂,本身具有相當嚴謹的三道檢測,但都沒有檢測出問題。一位副總如此解釋:「之前都沒有問題的,不知道為什麼這次出現了問題。」更有甚者,作為主管部門,為了前程政績,仍對問題優柔寡斷,採取一些和稀泥的態度。不久前貴州省畢節市某學校學生出現集體食物中毒症狀,當地疾病控制中心的專家組調查後表示,學生嘔吐是「群體性心因性反應」,並非食物問題。如果主管部門永遠是這種態度,任由劣質食品肆虐,那麼無論中餐做得再精緻,恐怕也會引起外界的「群體心因性反應」。

  民以食為天,飲食最基本的要求並非美味與創意,而是安全。中國的食品企業,應夯實產品的質量基礎,把良心用在生產經營上。如果普天之下,安不下一張安全的飯桌,卻撇開關鍵的健康問題去談論中國的飲食文化,只能是一種令人欷歔的自我催眠。 【詳細】

  「舌尖上的中國」很美,百姓腸胃裡更要乾淨

  網友垂涎螢屏上的饕餮盛宴,也更在意餐桌上的家常小炒。反觀這幾年的食品問題,啥時候我們的舌尖有了一股地溝油的味道?啥時候我們的舌尖不得不挨個去嘗「元素周期表」?比起先輩們對食物的敬意,比起先輩們「民以食為天」的信念,一小撮昧著良心的商家你有何顏面?極個別拿錢不辦事的監管部門你又情何以堪?

  其實,百姓們對舌尖上的要求並不高,只要瘦肉不用太「精」,饅頭不要染色,皮鞋也只是用來穿的,多幾個「油條哥」,少一些「熬皮匠」,讓「舌尖上的中國」原汁原味,讓「大腸裡的中國」乾乾淨淨。重新拾起對食物的敬畏吧,不要等到「紀錄片」真的變成了歷史記錄,有眼福沒口福的時候,空留一腔羨慕嫉妒恨。 【詳細】

返回首頁>>

分享到:中青微博

相關焦點

  • 不時不食:品嘗大自然的韻律——《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為「舌尖3」)於今日播出第七集《生》,以「節氣」為主題,展現在節氣影響下中國人形成的獨特飲食文化和生活智慧。節目播出前,「舌尖3」總策劃周塬偕片中人物王陸良夫婦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參與在線直播訪談,與網友們分享順應自然的飲食之道。
  • 舌尖上的藍田: 米食之好
    舌尖上的藍田: 米食之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長久以來,在中國都有「南人好米,北人喜面」的說法。不過,隨著當今各地人流的不斷交匯,信息商品的廣泛流通,這種傳統的餐飲習慣逐漸淡化。 享有「中國廚師之鄉」美譽的藍田,位於西安東南、秦嶺北麓,氣候乾燥而少雨,一個典型的北方山區小縣城。
  • 蘑菇的食與毒
    中國古籍中將生長在樹木上的蘑菇稱為蕈,生長在地面上的蘑菇稱為菌。估計地球上的蘑菇約16萬種,被命名的約1.6萬種,僅佔10%。我國至少有10萬種蘑菇,已知的不到1萬種。蘑菇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只要能生長綠色植物的地方幾乎都能見到其身影,尤以山野、草原、樹林地帶最為多見。
  • 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倡導文明餐桌新「食」尚
    從長遠來看,厲行節約、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已經是勢在必行,也是刻不容緩的。 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完善機制助力全民不負「食」光。「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要杜絕「舌尖上的浪費」,還需以「準繩」與「規矩」吹起文明餐桌新「食」尚。
  • 舌尖3種草一口鍋是什麼意思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火了一口鍋
    此外,《舌尖上的中國3》(簡稱《舌尖3》)昨晚開播,再次引發極大的關注。這些知名美食紀錄片依靠精良的製作陪觀眾下飯,讓人胃口大開,情懷滿滿。  還有這些美食紀錄片  可以回味  《味道雲南》既有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還有對人和食材關係的微妙理解,使得該片不僅僅是一部表現美食的紀錄片。
  • 美食與建築的完美融合《舌尖上的中國》手遊特色餐廳曝光
    《舌尖上的中國》正版美食手遊的首次測試,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看著遊戲內多種菜品的原畫曝光,想必已經吊足了廣大小吃貨的胃口。今天,《舌尖上的中國》手遊將會曝光一批遊戲內兼具「色、香、味」的餐廳建築原畫。讓我們來看看,這個以美食為名的手遊中,這些建築會以什麼姿態展示出來呢?
  • 【方志安國】舌尖上的安國 小漿鹹食
    【方志安國】舌尖上的安國 小漿鹹食 2018-09-23 0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一家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店
    惠食佳(啫八店)惠食佳的環境沒的說,惠食佳的特別全部在「啫」上,所以啫啫煲是必須要嘗嘗的,還有煲仔飯,也是必點之一。不怎麼起眼的店,卻是米其林推薦餐廳,上過舌尖上的中國。冰冰甜甜的雪糕帶著絲絲桂花和枸杞的香甜,配上脆脆的玄米粒和烘烤的又香又脆的白芝麻,這種玄妙的搭配讓人太驚豔!!好吃到爆!!真的是吃出了雪糕界的一片新天地!!鐵板蠔烙是至今為止吃過最奢華的,裡面包含了好幾種海鮮,煲仔飯不是不要錯過,最後的冰激凌是薑汁撞奶冰激凌,口感清奇。#啫通菜梗# 這個菜非常的入味~超好吃~!
  •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菜譜:清蒸大閘蟹的做法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菜譜:清蒸大閘蟹的做法2012-06-06 09:28:36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7》第七集《我們的田野》介紹了美味食譜清蒸大閘蟹,本文將和大家一起回味這道美食的做法。
  • 「舌尖上」的美食書通吃書市
    《京味兒》匯集的則是北京的吃食,比如春天的春餅、夏天離不開的芝麻醬、初秋吃的燒茄子、冬天上得了大席面的大白菜。說起來,這些吃食真沒什麼特別的,不過作者娓娓道來的是吃食的講究。像北京悶熱的三伏天裡,人們的心裡熱得發躁,能吃上碗涼爽清香的芝麻醬麵就是莫大的享受,有一年北京的芝麻醬缺貨,作為北京市人民代表的老舍先生還特意呼籲「希望政府解決芝麻醬的供應問題」。
  • 舌尖上的「水八仙」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3集來到了安徽省蕪湖市的六郎鎮,這裡的「水八仙」等特色美食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蕪湖,橫跨長江南北,襟江帶河,湖塘密布,古有「長江巨埠,皖之中堅」之稱,素有「千湖之城、魚米之鄉、半城山半城水」等美稱。這裡物產豐富,不僅出產山珍,更盛產魚蝦蟹鱉,同時還擁有大量的水禽和眾多的水生植物。
  • 英中時報:《舌尖上的中國》引全球華人共思懷
    一幕幕習以為常的家常吃食製作情景,發生在離中國一萬公裡以外的小小島國上。常年留英的人們,用最原始的方式,儲存著中國的味道。舌尖的秘密「《舌尖上的中國》雖然不能代表中國飲食在我心中的全部印象,但貼近生活,接近勞動大眾,讓人覺得很親切,更能激發思鄉之情。」
  • 《舌尖上的中國3》導演組回應質疑:市場在變化,需要創新
    ­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下滑,導演組回應質疑——­  市場環境有變,需要創新和突破­  本報訊(記者 李夏至)暌違四年,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終於在今年春節回歸了央視。不過,相對於前兩季優秀的口碑,第三季在豆瓣網目前僅得到了4.3分的低分評價,這也讓《舌尖3》遭遇滑鐵盧的說法甚囂塵上。
  • 墊江永安鎮:開展「食藥品安全」知識宣傳 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據了解,活動通過設立宣傳諮詢臺接受現場諮詢、街頭流動發放宣傳資料、宣傳車巡迴廣播、展示「垃圾食品」危害、以及教群眾怎樣甄別過期變質、假冒偽劣等垃圾食品的宣傳形式,向過往群眾普及食藥品安全科普知識和食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傳播科學理性消費觀念。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到「12331——助力健康中國夢 食藥安全伴你行」食品安全普法宣傳和科學普及活動中來。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熱播 勾起舌尖上的鄉愁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 片中食材銷量大幅提升 深夜開播的《舌尖上的中國2》使得不少吃貨眼淚伴著口水流。吃貨迷們一致認為,只能看得到卻吃不到是最大的煎熬。 《舌尖》饞倒外國網友:一頓飯後房租減半 圖 《舌尖2》的熱播,再次掀起對中國美食的潮湧好評,舔屏都不足以證明中國美食的誘人了,這幾天,網上盛傳《外國人是怎樣被徵服的》的長微博讓各位網友爆笑捧腹,這個本是搜集「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美食」的話題,不知不覺地就變成「外國人是怎樣被中國美食徵服的」,對中華美食最直觀的評價當然就是來自國際友人們了。
  • 上千冊菜譜 闡釋「舌尖上的中國」
    原標題:上千冊菜譜 闡釋「舌尖上的中國」 昨日下午3點,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的重要活動之一中國美食(菜譜)文獻展在成都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從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為止的1500多冊(件)菜譜文獻及菜單票證,通過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等主要線索,全景式展現中國各地美食文化的歷史、變遷與美食文化的發展
  • 素食文化:痛批《舌尖上的中國》 打破味覺至上的文化桎梏
    編者按:就在這個老鼠肉冒充羊肉、為了口腹之慾而將非典和禽流感輪番請進肚腹、奶粉成為毒粉的當今中國,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大熱至今,據悉第二部正在緊鑼密鼓的拍攝,旅居海外的作家李麥遜先生以犀利的眼光和鋒銳的見解,向我們揭示了這部紀錄片虛華表象之下的淺薄本質
  • 迷戀舌尖上的中國,美食誘發兒童特應性皮炎
    迷戀舌尖上的中國,美食誘發兒童特應性皮炎   2014-05-13 10:03:39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舌尖上的中國2》時節篇,通過捕捉節令美食,展現傳統中國人對自然的依賴與敬畏,表達人們對氣候變幻的敏銳感知。
  • 《舌尖上的中國》引動全球熱潮
    圖為日本神戶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學班的學生們在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毛丹青/供圖《國際先驅導報》文章從《舌尖上的中國》令無數中國人熱血沸騰的那天起,這部紀錄片「能否走向世界」的問題就產生了。坎城電視節主席點名看片《舌尖上的中國》首映儀式上,總導演陳曉卿請了80多個國家的大使到場,他的考慮是,要儘可能地將這部紀錄片推向世界。
  • 《舌尖上的中國》城市生活嘉年華——天津站在和平區啟幕
    新華網天津9月14日電(張建新 付昱)Q彈勁道的武漢熱乾麵,悠遠飄香的內蒙古大串,口感嫩滑的金陵鴨血粉絲……13日上午,《舌尖上的中國》城市生活嘉年華——天津站在和平區金街啟動,繁榮夜間經濟,推動商旅文融合發展。活動當天,金街遊人如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