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日本神戶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學班的學生們在觀看《舌尖上的中國》。毛丹青/供圖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從《舌尖上的中國》令無數中國人熱血沸騰的那天起,這部紀錄片「能否走向世界」的問題就產生了。
坎城電視節主席點名看片
《舌尖上的中國》首映儀式上,總導演陳曉卿請了80多個國家的大使到場,他的考慮是,要儘可能地將這部紀錄片推向世界。
早在一個多月前,陳曉卿就帶著片花和第四集樣片,到了坎城電視節,「我們房間一天到晚沒斷過人,來談的人特別多,甚至電視節組委會主席南尼·莫萊蒂也點名要看片花。」電視節上,該片在中國所有參展紀錄片中問詢量位居第二,單是播映權就賣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發行部主任張琳也透露,目前除了中國香港、臺灣地區的電視臺早就下好訂單之外,韓國、日本也已經差不多定下來了,東南亞、歐洲市場這樣的傳統外銷區域都很關注這個節目,德國、法國、俄羅斯的電視臺都有意向要購買,具體情況6月就會有反饋。
對此,陳曉卿說:「央視紀錄頻道的宗旨就是要讓世界了解中國,我們的這部片子要怎麼做才能讓觀眾了解中國,特別是要讓國外觀眾了解今天的中國?這是我們最關心的。」
「中國是如此容易讓人理解」
不過,由於外文版尚在製作,目前完整看過這部紀錄片的外國人更多是學中文或有過中國生活背景的人。他們的意見,也許是校驗這部紀錄片能否跨越中外距離的第一關。
在他當客座教授的神戶外國語大學的課堂上給中國文學班的學生看了《舌尖上的中國》後,日本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更新了一條微博,其中提到一名日本女生的評論:她說今天回家就想試著做黃饃饃,還說這個節目改變了她對中國的看法,我問她改變了什麼,她回答「我現在才知道中國原來是很容易讓人理解的國家」。
為什麼要給學生播放這部紀錄片?毛丹青坦陳從教學目的出發,這部片子具有有聲教材的許多特質,此外最重要的還是想讓日本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以往他們在公共平臺上看到的中國都非常龐大,都是北上廣這些大城市所代表的一日千裡,都是虛的,絕少進入老百姓家」,但是《舌尖》不一樣,尤其是《廚房的秘密》那集,很多鏡頭都進入家庭,學生在看片子的時候也看到了形態各異的廚房、寢具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從而了解真正中國人的生活。
令毛丹青意外的是日本學生交上來的觀後感,「甚至有哲學的思辯在裡面」。一個叫本行裕次郎的學生這樣寫道:中國東南西北很大,我也去過中國旅遊,每次都對美食驚嘆,這個片子讓我明白了我為什麼驚嘆,是因為它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生松下梅所說,《舌尖》讓她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
文明傳承無國界
美國人柳素英(ElyseRibbons)在別人向自己推薦了《舌尖上的中國》後,一個下午連看了三集,並且大呼「開始上癮了」。
柳素英在中國待了九年,對她來說,看《舌尖》無異於一次享受加學習,她邊看邊把很多菜名列入自己的小本子裡,希望自己以後有機會能到中國各地親口嘗到這些菜餚。她說再吃這些菜的時候心情會不一樣,因為她會想起這些食物背後的人,不是城市的人,而是農村的人。
最吸引她的是卓瑪的故事,不僅僅因為她有一個西藏的朋友就叫卓瑪,還因為卓瑪的故事比較有「刺激性」:「她是少數民族,住在偏遠山區,過日子都是靠運氣,非常辛苦但是又總有希望。」唯一遺憾的是每個人的故事太短了,柳素英還希望看到更多人的故事。
而對法國人朱力安來說,《舌尖》在技術細節上的追求完美和努力付出就應該率先得到掌聲。
《舌尖》真正打動他是看到那些老百姓的時候,他佩服主創們能抓到那麼多非常自然的表情和笑容。「看到這些,就特別感動,對中國的感情就出來了。」作為法國人,他對各種美食也見得多了,打動他的恰恰是老百姓的生活。
朱力安已經向不少人推薦了《舌尖》,並且期待它趕快做成外語節目,以推薦給更多的人,他不擔心那些完全不了解中國的西方人看不明白,「因為這部片子講述的東西是最簡單的,人類文明傳承這些東西誰都會思考的,不需要語言來理解。這也是它的魅力」。在朱力安看來,這種中國目前嚴重缺乏的紀錄片,恰恰才是最容易得到世界認可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