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是與歷史相生相伴的,貫穿歷史的血脈之中。談及文化,不得不說一說"儒家"的"禮"。《荀子》有言:"禮者,人道之極也。"儒家所提倡的"禮"似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王朝,也正是關於禮儀的完整體系支持著封建宗法體系的運行。如今,雖然早已不是封建社會,但是身為中國人的我們還是會時時提到"禮儀",因為這種守禮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習慣,鐫刻在我們的民族記憶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禮儀已經成為了人們約定俗成的習慣,但是縱使習慣驅使著我們這樣做,我們依舊沒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就像是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出現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雖然人們會下意識去遵守,但很少有能真正明白其中含義的。對於這一禮儀知識點的缺陷,需要我們去進一步了解。
對於這一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禮節,有專家向人們解釋其中緣由。首先,"菜不擺三"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這是犯忌諱的。擺三個菜是古人祭祀祖先的常見規格,如果在請客時擺上三個菜會顯得很不禮貌,這也與古人的迷信觀念息息相關。二是由於"三"和"散"、"喪"等寓意不好的字發音相近,不適宜出現在宴客禮節之中,追求團圓的中國古人常常會選擇代表吉利的雙數來決定菜品的數量。
對於"筷不成五",專家則做出了如下解釋:"筷不成五"是指餐桌上不能出現淚筷、粘筷、橫筷、叉筷和倒筷這五種情形。"淚筷"是說筷子上沾有未擦乾的水分,這是極不禮貌的。粘筷是指自己夾過菜的筷子。"橫筷"、"倒筷"、"叉筷"均是指不正確的筷子使用方法。說到這兒,不得不感慨中國禮儀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雙小小的筷子使用起來都有這麼大的學問。
至於"席不坐六"這個禮節,就更為高深一些。因為古人為表尊敬,款待客人時常常會十分注重禮節。即使是在席間吃飯,客人座位呈現的形狀也是十分在意的。古代多是方桌,六個人一起吃飯時必定要出現坐得不對稱的場面,追求和諧對稱美的古人很是介意,也因此有了"席不坐六"的說法。但是隨著社會習俗的不斷發展,如今的人們大多適用圓桌就餐,也就沒了"不對稱"一說,這一禮節也就被人們慢慢淡忘了。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十分好客的民族,對待客人時一定會以最尊敬的禮節迎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一說法正是古人禮儀智慧的結晶,現在的人們依舊會沿用這一習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禮儀文化的同時,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也要學習了解這一文化的由來,從而更好地傳承我們的璀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