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便號為禮儀之邦,重點在這麼一個"禮"字,這一大的框架裡,自然就會衍生出很多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這千百年的歷史裡所流傳的,除了散發著翰墨書香的歷史典故,也還是有老輩人口口流傳、更為貼近我們百姓生活的俗話,老話常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底有何說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例如"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鑽石雖小,能穿瓷器;麥垛雖大,壓鼠不死」、」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等等。這些相比於歷史典故來說更為貼近百姓生活的樸實字眼,之所以能傳誦甚久,魅力正在於它在人的平凡之中所蘊藏的人生哲理。
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自然有義務、有責任走近傳統文化,承擔起復興傳統文化的重任,今天就請諸位跟小編一道去領略民間俗語的智慧。
"菜不擺三"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你擺席宴請賓客朋友的時候,即便是只做兩道菜,也不能為了湊數上三道,因為古人深信「敬天法祖」,往往太牢或者少牢的禮節祭祀天仙神佛。
說以當邀請親朋好友吃飯的時候,不要刻意的上三道菜,客人朋友難免會有一種在祭祀的感覺,惹得客人不快反倒就不好了。而且說三道菜,「三」和「散」諧音,與賓客在一起吃飯 不符合有一種逐客的意思!
其二:"筷不列五"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宴席上吃飯的時候,要將筷子列好順序,不能隨手扔在餐桌上。並不是不能在席面上擺五支筷子!
國人的講究向來很多,而且古人也曾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親朋好友來家吃飯,雖然是會按照年歲、輩分來排座位,但是餐具等一定要一致,攀比這是人的特性,人皆有比較之心,如果你區別對待,難免會讓客人感覺心生怨言。
而且筷子是要成雙才能在一塊使用,如果出現單數少拿了一隻筷子,往往都是主人的疏忽,而客人也會認為主人不歡迎自己。
此外,餐桌上的禮儀我們也一定要注意,不要隨便就把筷子插在米飯上。因為受到我國傳統的喪葬禮儀的影響。在半熟不熟的米飯上插上筷子的意思為倒頭飯,所以不論是遞給別人飯還是自己吃,都切忌一定不要將筷子插在米飯上!
"六人莫圍桌"
六人不圍桌,這是因為古人曾經吃飯的使用的都是方桌,若是六個人圍一張桌子坐的話,左右各兩個人,前後方再各坐一個人,看起來可真像一個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烏鴉啊很是不雅觀。儘管烏龜是聖獸,象徵著長壽,但也和甲魚過於相似,容易讓人多心,因此八仙桌雖然很早就普及了,但是國人出於傳統禮節等方面,還是讓「六人莫圍桌」這句流傳了下來。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真的厲害,老一輩人給我們留下了諸多的民間俗語,在我們每天日常生活也是有很大的幫助,也並不不是因為說著順口所以才說著玩的,而是因為這類俗語可都是老一輩人的智慧結晶啊!
這句出自於《老人言》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的確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凡事還得多點心眼,不然一不小心就被人家坑了。
《老人言》這本書,是一本是口口相傳留下來的草根智慧話語。可以帶我們領略古時候那些老人家的智慧。
在這本《老人言》裡,幾乎涵蓋了我們今天經常使用的大部分俗語,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平實易懂。
這本《老人言》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是能讓我們一邊哈哈大笑還能一邊學到很多智慧的書籍!
讀《老人言》就像是在和一位長者對話,他會教給你他的畢生所學,幫你指引人生航向,讓你更快適應社會,教會你立身處世的法則。
想要讀的朋友們是不是有個擔心,那就是害怕文言文看不懂,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白話文的《老人言》,不僅將原版內容完整收錄,還有詳細的翻譯和注釋,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你看了哈哈大笑,還能學到智慧。
一本才49塊錢,比書店便宜太多了,正版書籍也就一頓早餐錢,卻能讓你和家人受益一生,快點讀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