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禮儀之邦」,我泱泱華夏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都很注重禮法。不管是日常的待人處事,還是生活上的點點滴滴,無不講究個「禮」字,就連在飯桌上吃飯,老祖宗也是講究的,在吃飯的時候,講究「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雖說,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下,這些老規矩逐漸的消失,但是,細細品之,就會發現,其實,這當中的很多講究確實是有意思,有的甚至到現在還被人沿用。
1. 菜不擺三
每逢佳節的時候,家裡免不了會有很多的客人來訪,這個時候,根本就不擔心家裡的飯桌上菜少的問題,所以,這「菜不擺三」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有什麼影響的。但是,這宴賓請客的事情並不是時有發生,所以,在平常的日子裡,就的注意了,在飯桌上,不能只擺三道菜。
在古人看來,這「三」字和「散」字是諧音的,聽著就是「離散」的意思,並不是大家喜歡的寓意。如果家裡來了個客人吃飯,剛好你又只做了三道菜,那麼,即便你是無心,人家也可能覺得你不歡迎他。另外,就算是自己家吃飯,這「散」也不太好,所以,基本上都會很注意這一點。(可聯繫「分梨」「送梨」)
2. 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並不是表面上「不要擺5雙筷子」的意思,而是指,在吃飯的時候,對筷子有5個講究:一是不可以把髒的筷子給客人用;二是吃飯的時候不可以將自己的筷子插在米飯裡面;三是筷子的尖端要朝裡面,不可以朝外面;四是擺放筷子的時候不要一長一短的,要整整齊齊;五是擺筷子的時候不可以交叉擺放。
這5個小細節,雖說看起來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卻很是講究。所以,在吃飯的時候給客人的筷子應該是乾淨的,最好是擦乾的;將筷子插在飯裡面,是對逝者的行為,實為不妥;筷子尖的一端朝裡面,就可以避免誤傷到別人;筷子一長一短地擺放,是對人不尊重的行為;筷子交叉著放,就顯得很不講究。
3. 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並不是席面不擺6桌的意思,而是跟桌子的形狀有關係。現在,在席面上,基本上都是圓形的桌子,大家圍著桌子一周,倒也是合適的。但是,在古代,很多時候都是方形的桌子,在席面上長方形的桌子很多,但是,在就坐的時候,不可以長邊2人,短邊各1人,因為,那樣就像是只「王八」,有些不禮貌。不過,現在長方形的桌子在席面上倒是很少見了,不過,在自己家的時候,略微講究一下,總是好的。
總而言之,這老祖宗的規矩還是挺多的,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以及社會生活的變遷,雖說不一定所有的規矩都是適用於現在的,但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的規矩還是可以學一學的,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