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文化是全世界公認的底蘊深厚,數千年的發展除了給我們留下許多的文物財富,還留下了讓後世受益匪淺的精神財富,譬如一些俗語,譬如「貧賤夫妻百事哀」「久病床前無孝子」等,都是千百年的經驗所得,雖然有個別的例外,但是大勢正是如此。
除了這些,其實我國也流傳下來許多關於餐桌上規矩的俗語,比如「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話也是民間十分流行的,所謂俗語就是通俗易懂,這句話看字面意思就能看懂,不過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俗語呢?其實裡面緣由大有來頭,不妨看看。
俗語是我國民間文化的一種,以民眾的傳唱作為發展,通常是一些簡練但又極其形象化的句子,容易上口,最早提出俗語一詞的是西漢的司馬遷,公元前108年他在《史記》中提到俗語一詞,而後俗語因其極強的節奏感開始子啊民間流傳,由此發展了千年。
這句餐桌上的俗語是很好理解的,正是在聚餐時,不管菜品多還是少,絕對不能擺三道,哪怕捉襟見肘兩道也可,就是不能三道,「筷不成五」並不是筷子不能擺五雙,而是要擺放整齊,「六席」並不是指擺上六桌,二十最好不要六個人聚餐,這裡的「席」是席位的意思。
然而為什麼菜品不能擺三道呢?這就和外國人不喜歡數字13一樣,國人除了不喜歡四,也不是很喜歡三,因為古時候人們會舉行祭祀典禮,哪怕是尋常人家也會每年按時給先人祭拜,而在這個時候就會擺上祭品,祭品就是三道菜,再者,祭祀時所敬的香也是三根,大多和鬼神有關的東西都以數量「三」為單位,而且「三」和「散」的發音極像,這和吃梨不能分著吃時一樣的,因而古人認為若是聚餐時上三道菜,頗有不吉利的寓意。
而「筷不成五」,則是要將筷子整齊的擺放在餐桌上,「五」有隊伍的意思,在某些時候,就代表著整齊,古時是極其注重尊卑有序的,因此不管聚餐的人有哪些,總是存在長幼之序的,那麼這時候就要按照這個順序,先後將筷子擺放整齊,餐具的珍貴程度也要區分開來,按照不同的身份擺上不同的餐具,在如今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是區別對待,然而在古時候,這樣的作法甚至是一種十分有禮貌的行為,會給客人帶來好印象。
「席不成六」則指最好不要六人同桌吃飯,對於這句話可能大家不大理解,大家覺得吃飯就是要熱熱鬧鬧才有意思,尤其是吃火鍋的時候,人越多越好,但在古時候不是這樣的。大約是在公元1368年,八仙桌得以發明,此後大多的家庭桌子便是以八仙方桌的形象存在。
而如果六人一桌吃飯,必定有兩個方向坐著兩人,就形不成對稱之美,古人極其注重對稱美滿,而且若是正對的兩邊坐了四人,你們這樣的坐法會讓這張桌子像一隻王八略有不雅,如果是一般家庭裡吃飯,自然沒有這麼多要求,但是如果是古代文人聚餐,就一定不能坐成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