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的講究,真得學學!

2021-02-20 茶壺文化

                 粉絲福利,文末領取。

就連吃飯的餐具擺放,古代的禮節也遠比現在要講究得多,民間有句俗語說的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箇中含義就讓人大開眼界。所謂「菜不擺三」,指的是招待客人的時候,所上桌的菜餚,不能是三個菜。三為單數,聽起來不是很吉利。上三個菜的場合,往往只會放生在祭祀時,而祭祀的對象,當然是死去的人。用數目為三的菜或者單數菜招待來客,會被理解成在詛咒客人亡故。其次,三的諧音為「散」,寓意解散。中國人習慣將字諧音化,例如看望病人不能送梨,意味「離」。在當下,很多農村地區在宴請客人的時候,如果發現上桌的菜餚不能湊成雙數,會選擇用鹹菜之類的食品,充當菜餚數目,來打破單數菜餚席面。「筷不成五」的五,並非是說筷子不能擺放五雙:倘若食客有五個人,難不成還得多準備一雙筷子?所謂「筷不成五」,並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它是指的筷子的長短,主人分給每個人筷子必須長短統一。最極端的情況,如果三雙筷子是長的,兩雙是短的,就會讓人聯想到「三長兩短」。事實上很多地區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也會不經意間,選用同一批次生產的筷子來招待,避免筷子出現差異。除了招待客人,我們在用餐前和用餐完畢後擺放筷子時不能胡亂擺放,看起來長長短短的,因為這樣會有「三長兩短」的錯覺,一不留神甚至還會得罪講究的人。除此之外,筷子也不能豎插在米飯上,這一行為有燒香拜佛祭祀之意。最後所謂的「席不成六」就更有意思了。酒席桌上一般是「八仙過海」,也就是坐八個人,而不能坐六個人,主要是為了避免賓客們坐成「烏龜席」。所謂「烏龜席「是指一張桌子的兩側分別坐兩人,上下分別坐一人,俯瞰如此形態像是一隻烏龜,別稱王八。在我國民間文化裡,烏龜和王八,往往是用來罵人的詞彙。「烏龜席」會讓食客不經意的感覺自己是烏龜、王八,從而產生一種尷尬甚至被羞辱感。因此,招待客人的時候,要避免出現「烏龜席」,於是有「席不成六」的說法。「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意思是項羽留下沛公一起喝酒,他坐在西邊朝東,範增坐在北邊朝南,劉邦坐在南邊朝北,張良在東邊朝西,可能沒有座位。按古代禮儀,君臣相對,君面南,臣面北;賓主相對,賓面東,主面西;長幼相對,長面東,幼面西。「古人的座次是以東向為尊貴,在日常的交際禮儀中,應該賓客東向而主人西向,這樣才符合禮儀。」"後來,有學者在考究之後,也表示認同。所以,在「鴻門宴」中,項羽坐西朝東,是為尊貴。然而,劉邦坐在北向席位而不是西向席位,這是因為,北向席位是最為卑微的方位,是為「臣位」;而張良所在的西向席位,則是為「等禮相亢」的朋友準備的。因此,劉邦所坐的位置,是想向項羽表示臣服的意思。項伯是項羽的叔父,雖然,也在東向位置,則是表示對長輩的尊敬,但是,位置則偏北;南向的範增,被項羽稱作「亞父」,雖然,他也是長輩,但是,不是項氏同族,為異姓長輩,和同族的項伯比不了,所以,他是南向坐;而劉邦,此時在軍中的職務僅僅是偏將,比他們都低,所以,他是座南朝北;至於張良,此時他還是劉邦從韓王手中借來的「外臣」,地位又低了一個檔次,所以,他就成了「西向侍」。

所以,由席位安排可以看出,劉邦的位置怎麼看都不是表示尊貴的位置,這也說明:項羽並沒有將劉邦視為賓客。主流觀點認為,這是項羽故意安排的,也表現了項羽不把劉邦放在眼裡,體現其驕橫無禮的自負心理。

雖然在當下,諸如上文所提高的風俗、禁忌,已經基本上退出城市居民的生活,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和規矩,但是不要忘記,在我國還有很多欠發達的鄉村,這些地區,對民間習俗的認可度很高。

了解諸如「菜不擺三」等等較為中性的傳統,能夠避免我們在和較為傳統的人來往的時候,遇到不必要的麻煩。

小編推薦:我們的宗旨是老老實實做劍,本本分分做人,龍泉直供,堅持純手工打造為前提,以低於市場價40%為保證,既能避免中間商賺取差價,又能讓利於藏友買寶劍,不懂真假鑑別,不懂好壞區別,不知道市場行情的藏友可以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微信,一對一交流龍泉刀劍文化,朋友圈每天會分享寶劍知識、限時秒殺、新品速遞等等內容.

                                        看完點個「在看」讓我知道你來了

相關焦點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的生活講究,至今受用
    不管是日常的待人處事,還是生活上的點點滴滴,無不講究個「禮」字,就連在飯桌上吃飯,老祖宗也是講究的,在吃飯的時候,講究「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雖說,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下,這些老規矩逐漸的消失,但是,細細品之,就會發現,其實,這當中的很多講究確實是有意思,有的甚至到現在還被人沿用。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祖先留下的規矩真得好好學學
    無論時代怎麼變遷,有些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不能丟。這些規矩還有多少人記得呢?一:菜不擺三菜不成三,顧名思義,就是在你請客吃飯時,無論在家還是在館子,都不能點三道菜,哪怕人在少,也不能說是就上三道菜,這裡面的由頭,我給大家來說說。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的講究,至今受用
    除了這些,其實我國也流傳下來許多關於餐桌上規矩的俗語,比如「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話也是民間十分流行的,所謂俗語就是通俗易懂,這句話看字面意思就能看懂,不過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俗語呢?其實裡面緣由大有來頭,不妨看看。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的生活講究,沿用至今
    無論日常待人處事,還是生活點滴,無不講究一個「禮」字,即使是在餐桌上吃飯,老祖宗也是講究的,吃飯時,講究的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雖然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這些老規矩漸漸消失了,但細細品讀,卻發現,實際上,這其中有許多講究的確很有趣,有些甚至至今仍為人們所遵循。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飯桌上的講究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飯桌上的講究中國人大都熱情好客,逢年過節,總會親戚朋友聚在一起吃一頓飯,倒不是中國人喜歡一起吃飯,而是聚在一起吃飯就相當於聚在一起聊天,交流感情。這句話就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話的意思,想必大家已經根據字面了解一二了。接出來我們就一起來深入研究一下吧!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早已經不需要這些俗語當作參考了,但人有很多朗朗上口的話流傳下來,成為老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就好比今天這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話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其中,從引客入席開始,到座次禮節講究,再到敬酒讓菜等一系列的流程中,都可以明確體現出我國的餐桌文化。時至今日,老祖宗依舊留下了「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的飯桌規矩。 那麼,這樣的飯桌禮儀規矩是什麼意思呢? 事實上,老祖宗之所以留下這樣的規矩,其中所蘊含的意思很明顯帶有一些不好的寓意。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的規矩,現在有嗎
    隨著城市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傳統的文化和規矩都被我們漸漸淡忘,但老祖宗流傳下來很多規矩,家裡的老人家就會記得比較多。有這麼一句俗:「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你知道嗎?對於過去流傳下的禮節,我們都覺得是封建迷信,在今天看來,完全是多餘的。但是這不然,有些可能不實用,都有些還是很有借鑑之處。
  • 飯桌上的禁忌:「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講究?
    飯桌上的禁忌:「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講究?「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有何深意?古代人雖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遵禮守規」卻做得要比現代人周到。比如說吃飯這樣的小事,就有許多規矩。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例如,上席的位置只能留給家裡的長輩座,菜沒上齊之前不能動筷子,吃飯不要發出聲音,筷子不能長短不一也不可以敲碗筷等等。 這些用餐規矩至今都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並且還會不斷的傳承發揚下去。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祖先留下的規矩還真得學學!
    上至宴請王公大臣、招待外賓、貿易往來、交談生意等,下至接待親朋好友、家庭聚餐等,這其中當然就包括各種各樣的禮儀和規範例如,上席的位置只能留給家裡的長輩座,菜沒上齊之前不能動筷子,吃飯不要發出聲音,筷子不能長短不一也不可以敲碗筷等等。這些用餐規矩至今都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並且還會不斷的傳承發揚下去。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道理嗎?
    ,就好比今天這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咱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意思?第一,菜不擺三。咱們生活中家裡面來了客人,肯定是好酒好菜的招待,當然吃的是越豐盛越好了,不過要是人少的話,菜少些也不能擺三個菜,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人們對於一些字的諧音比較忌諱,像三的諧音是散,有離開的意思,人家難得來你家做客,吃飯的時候擺三菜,就有讓人吃完趕緊走人,不歡迎久留的意思,讓人覺得在下逐客令,這是不好的,應該來說,人們對一些字的諧音還是比較忌諱的,比如說送梨會被認為是梨的諧音
  • 老祖宗: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些吃飯的禮儀要懂!
    說到請客,祖先們傳下了一套禮儀,它就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菜不擺三」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指在請客吃飯時,桌上不能只擺三道菜。為什麼不能擺三道菜呢?原因有三點,一是「三」字與「散」字同音,本來請人吃飯就是為了好朋友相聚開心開心、熱鬧熱鬧,但是主人卻只擺三道菜,這不是不歡迎客人,希望客人趕緊散去的意思嗎?二是因為偌大一張桌上,卻只擺三道菜,顯得很寒酸。可能主人會覺得拿客人當自家兄弟,不當外人,所以飯菜也就照平常來。然而客人心裡卻不一定這樣想,他會覺得你不重視與他的友情,並不是真心實意想要招待他。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含義?古人很智慧
    而其中就有這麼一套,被人用俗語給總結出來,就是所謂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它又有什麼作用呢? 菜不擺三 首先,說"菜不擺三",其意思是說在餐桌上不能只擺三道菜。那這是為什麼呢?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原來是這個意思,太實用了!
    上至宴請王公大臣、招待外賓、貿易往來、交談生意等,下至接待親朋好友、家庭聚餐等,這其中當然就包括各種各樣的禮儀和規範例如,上席的位置只能留給家裡的長輩座,菜沒上齊之前不能動筷子,吃飯不要發出聲音,筷子不能長短不一也不可以敲碗筷等等。這些用餐規矩至今都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並且還會不斷的傳承發揚下去。
  • 老話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說法?
    在這千百年的歷史裡所流傳的,除了散發著翰墨書香的歷史典故,也還是有老輩人口口流傳、更為貼近我們百姓生活的俗話,老話常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底有何說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例如"放虎歸山,必有後患。"、 「鑽石雖小,能穿瓷器;麥垛雖大,壓鼠不死」、」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等等。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中國禮儀博大精深
    子曰接下來就來講一個有關餐桌禮儀的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看看你知道其意思不?第一句:菜不擺三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指「吃飯時,放在桌子上的菜盤,不能是三個。」為何這麼規定?在古人看來,用三個菜來宴請賓客,實在太寒磣,至少得做三個菜以上。當然,自己一家人在家吃飯時,就不用這麼講究,三菜一湯、兩菜一湯,甚至一疊酸菜下飯都行。其次三在古代是個不好的數字,畢竟有「三長兩短」一說,同時和「散」同音,所以賓客如果看到桌上只有三個菜,心中也會生出其他想法。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真深奧
    於是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套專門的講究,也就是所謂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但是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大家的想法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習慣和以往大不相同,所以很多人可能完全沒有聽說過這句話,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每逢家中設席款待客人,經常聽到老人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這些禁忌是什麼道理呢?菜不擺三。所謂「菜不擺三」,則是說三道菜不能開席。另外,」三菜「又同「散財」,對主人家來說,也是不好的寓意。如此一來,在古人眼中,三道菜便成了飯桌上的禁忌。筷不成五。千百年來,筷子的形制都保持著前圓後方的樣貌,在這方圓之間,自然有很多規矩。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
    關於「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說的並不是自己家人吃飯,而是農村的待客之道。菜不擺三,在陝西農村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事事成雙」,不光是待客吃飯,就連婚喪嫁娶都是「尋雙而定」。表達的意思就是雙數為吉,單數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