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福利,文末領取。
就連吃飯的餐具擺放,古代的禮節也遠比現在要講究得多,民間有句俗語說的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箇中含義就讓人大開眼界。所謂「菜不擺三」,指的是招待客人的時候,所上桌的菜餚,不能是三個菜。三為單數,聽起來不是很吉利。上三個菜的場合,往往只會放生在祭祀時,而祭祀的對象,當然是死去的人。用數目為三的菜或者單數菜招待來客,會被理解成在詛咒客人亡故。其次,三的諧音為「散」,寓意解散。中國人習慣將字諧音化,例如看望病人不能送梨,意味「離」。在當下,很多農村地區在宴請客人的時候,如果發現上桌的菜餚不能湊成雙數,會選擇用鹹菜之類的食品,充當菜餚數目,來打破單數菜餚席面。「筷不成五」的五,並非是說筷子不能擺放五雙:倘若食客有五個人,難不成還得多準備一雙筷子?所謂「筷不成五」,並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它是指的筷子的長短,主人分給每個人筷子必須長短統一。最極端的情況,如果三雙筷子是長的,兩雙是短的,就會讓人聯想到「三長兩短」。事實上很多地區在招待客人的時候,也會不經意間,選用同一批次生產的筷子來招待,避免筷子出現差異。除了招待客人,我們在用餐前和用餐完畢後擺放筷子時不能胡亂擺放,看起來長長短短的,因為這樣會有「三長兩短」的錯覺,一不留神甚至還會得罪講究的人。除此之外,筷子也不能豎插在米飯上,這一行為有燒香拜佛祭祀之意。最後所謂的「席不成六」就更有意思了。酒席桌上一般是「八仙過海」,也就是坐八個人,而不能坐六個人,主要是為了避免賓客們坐成「烏龜席」。所謂「烏龜席「是指一張桌子的兩側分別坐兩人,上下分別坐一人,俯瞰如此形態像是一隻烏龜,別稱王八。在我國民間文化裡,烏龜和王八,往往是用來罵人的詞彙。「烏龜席」會讓食客不經意的感覺自己是烏龜、王八,從而產生一種尷尬甚至被羞辱感。因此,招待客人的時候,要避免出現「烏龜席」,於是有「席不成六」的說法。「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意思是項羽留下沛公一起喝酒,他坐在西邊朝東,範增坐在北邊朝南,劉邦坐在南邊朝北,張良在東邊朝西,可能沒有座位。按古代禮儀,君臣相對,君面南,臣面北;賓主相對,賓面東,主面西;長幼相對,長面東,幼面西。「古人的座次是以東向為尊貴,在日常的交際禮儀中,應該賓客東向而主人西向,這樣才符合禮儀。」"後來,有學者在考究之後,也表示認同。所以,在「鴻門宴」中,項羽坐西朝東,是為尊貴。然而,劉邦坐在北向席位而不是西向席位,這是因為,北向席位是最為卑微的方位,是為「臣位」;而張良所在的西向席位,則是為「等禮相亢」的朋友準備的。因此,劉邦所坐的位置,是想向項羽表示臣服的意思。項伯是項羽的叔父,雖然,也在東向位置,則是表示對長輩的尊敬,但是,位置則偏北;南向的範增,被項羽稱作「亞父」,雖然,他也是長輩,但是,不是項氏同族,為異姓長輩,和同族的項伯比不了,所以,他是南向坐;而劉邦,此時在軍中的職務僅僅是偏將,比他們都低,所以,他是座南朝北;至於張良,此時他還是劉邦從韓王手中借來的「外臣」,地位又低了一個檔次,所以,他就成了「西向侍」。所以,由席位安排可以看出,劉邦的位置怎麼看都不是表示尊貴的位置,這也說明:項羽並沒有將劉邦視為賓客。主流觀點認為,這是項羽故意安排的,也表現了項羽不把劉邦放在眼裡,體現其驕橫無禮的自負心理。雖然在當下,諸如上文所提高的風俗、禁忌,已經基本上退出城市居民的生活,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和規矩,但是不要忘記,在我國還有很多欠發達的鄉村,這些地區,對民間習俗的認可度很高。
了解諸如「菜不擺三」等等較為中性的傳統,能夠避免我們在和較為傳統的人來往的時候,遇到不必要的麻煩。
小編推薦:我們的宗旨是老老實實做劍,本本分分做人,龍泉直供,堅持純手工打造為前提,以低於市場價40%為保證,既能避免中間商賺取差價,又能讓利於藏友買寶劍,不懂真假鑑別,不懂好壞區別,不知道市場行情的藏友可以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加微信,一對一交流龍泉刀劍文化,朋友圈每天會分享寶劍知識、限時秒殺、新品速遞等等內容.
看完點個「在看」讓我知道你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