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德雲社的一段視頻出現在各大媒體平臺,秦霄賢先是給于謙倒茶,之後很自然地把茶壺放了下來。到了秦霄賢給師傅郭德綱倒茶的時候,也沒有多想,剛好壺嘴朝著自己的師傅。於是郭德綱直接點出來,問:「你就這麼壺嘴衝著我?」後來經過于謙提點,知道壺嘴衝人是不禮貌的。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在經過孔子的不斷推崇,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上到宴請王公大臣,下到家庭聚會,不同的場合都有不同的餐桌禮儀,比如:吃飯的時候上席的位置要留給最尊貴的客人;長輩動了筷子小輩才可動;不要吧唧嘴;不要拿著筷子扒拉菜等等。今天說一個「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也是餐桌禮儀。
一、菜不擺三
所謂的「菜不擺三」就是在請客吃飯的時候,哪怕只有兩個人,也不能上三個菜,為什麼呢?因為在古時候,三個菜是用來祭祀祖先的,用三個菜來招待客人,不合乎禮儀。「三」還與「散」諧音,意為散夥,中國人自古就很忌諱,如「四」與「死」諧音,所以招待客人用三個菜,會引起人的誤會。再有就是中國人在聚餐的時候講究一個團圓,俗話說:「好事成雙。」雙數在中國人的眼裡象徵著大吉大利,而三是單數,不太好,所以點菜一點不能點單數。三道菜招呼客人也顯得比較小氣,作為一個熱情好客的中國人,往往是就算來一個人也要擺上一桌子菜的。
二、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並不是說餐桌上不能出現五雙筷子,而是要筷子的長短一致。在古人眼中,雖然客人分貴重,但是使用的餐具不能分,不然會讓人覺得區別對待。並且如果筷子因為不一致,就會長短不一,分餐具的時候不注意就會有一根長一根短,會造成「三長兩短」的樣子。而古人認為,人活一世,最忌諱有個「三長兩短」的,輕則破財免災,重則危及生命。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了「筷不成五」的說法,也算一種迷信思想吧,就像現在很多樓層避諱十八層樓一樣。
三、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顧名思義就是一張桌子上不能坐六個人,寓意也不太好。因為古時候的桌子一般都是方方正正的八仙桌,如果是六個人成一桌吃飯,很容易做成「烏龜席」。什麼是「烏龜席」呢?就是一張桌子兩側分別坐兩個人,上下分別坐一個人,這樣子,從空中俯瞰,就很像一個伸出腳的烏龜,也叫做王八。雖然烏龜有代表長壽的意思,但是多數還是用來形容不太好的事情,所以為了避免產生誤會,一般都是八人成席。
以上是中國傳統的用餐規矩的一條,此外還有很多,比如:筷子不能插在碗中,是因為像是在上香;不能拿筷子敲碗邊,不然以後回去要飯……這些用餐規矩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並且還將傳承下去,雖然有很多人已經不是很重視這些規矩了,覺得在自己家裡也不是很重要,但是有些是應該知道的,「取之精華,去其糟粕」,懂得更多禮儀只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個有禮貌的人,而不是因為沒有禮貌被人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