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的規矩你都懂嗎?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啥講究

2020-12-20 山水國學

近些日子,德雲社的一段視頻出現在各大媒體平臺,秦霄賢先是給于謙倒茶,之後很自然地把茶壺放了下來。到了秦霄賢給師傅郭德綱倒茶的時候,也沒有多想,剛好壺嘴朝著自己的師傅。於是郭德綱直接點出來,問:「你就這麼壺嘴衝著我?」後來經過于謙提點,知道壺嘴衝人是不禮貌的。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在經過孔子的不斷推崇,成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上到宴請王公大臣,下到家庭聚會,不同的場合都有不同的餐桌禮儀,比如:吃飯的時候上席的位置要留給最尊貴的客人;長輩動了筷子小輩才可動;不要吧唧嘴;不要拿著筷子扒拉菜等等。今天說一個「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也是餐桌禮儀。

一、菜不擺三

所謂的「菜不擺三」就是在請客吃飯的時候,哪怕只有兩個人,也不能上三個菜,為什麼呢?因為在古時候,三個菜是用來祭祀祖先的,用三個菜來招待客人,不合乎禮儀。「三」還與「散」諧音,意為散夥,中國人自古就很忌諱,如「四」與「死」諧音,所以招待客人用三個菜,會引起人的誤會。再有就是中國人在聚餐的時候講究一個團圓,俗話說:「好事成雙。」雙數在中國人的眼裡象徵著大吉大利,而三是單數,不太好,所以點菜一點不能點單數。三道菜招呼客人也顯得比較小氣,作為一個熱情好客的中國人,往往是就算來一個人也要擺上一桌子菜的。

二、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並不是說餐桌上不能出現五雙筷子,而是要筷子的長短一致。在古人眼中,雖然客人分貴重,但是使用的餐具不能分,不然會讓人覺得區別對待。並且如果筷子因為不一致,就會長短不一,分餐具的時候不注意就會有一根長一根短,會造成「三長兩短」的樣子。而古人認為,人活一世,最忌諱有個「三長兩短」的,輕則破財免災,重則危及生命。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了「筷不成五」的說法,也算一種迷信思想吧,就像現在很多樓層避諱十八層樓一樣。

三、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顧名思義就是一張桌子上不能坐六個人,寓意也不太好。因為古時候的桌子一般都是方方正正的八仙桌,如果是六個人成一桌吃飯,很容易做成「烏龜席」。什麼是「烏龜席」呢?就是一張桌子兩側分別坐兩個人,上下分別坐一個人,這樣子,從空中俯瞰,就很像一個伸出腳的烏龜,也叫做王八。雖然烏龜有代表長壽的意思,但是多數還是用來形容不太好的事情,所以為了避免產生誤會,一般都是八人成席。

以上是中國傳統的用餐規矩的一條,此外還有很多,比如:筷子不能插在碗中,是因為像是在上香;不能拿筷子敲碗邊,不然以後回去要飯……這些用餐規矩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並且還將傳承下去,雖然有很多人已經不是很重視這些規矩了,覺得在自己家裡也不是很重要,但是有些是應該知道的,「取之精華,去其糟粕」,懂得更多禮儀只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個有禮貌的人,而不是因為沒有禮貌被人嫌棄。

相關焦點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的生活講究,至今受用
    不管是日常的待人處事,還是生活上的點點滴滴,無不講究個「禮」字,就連在飯桌上吃飯,老祖宗也是講究的,在吃飯的時候,講究「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雖說,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下,這些老規矩逐漸的消失,但是,細細品之,就會發現,其實,這當中的很多講究確實是有意思,有的甚至到現在還被人沿用。
  • 飯桌上的禁忌:「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講究?
    飯桌上的禁忌:「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講究?「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有何深意?古代人雖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遵禮守規」卻做得要比現代人周到。比如說吃飯這樣的小事,就有許多規矩。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老祖宗留下的飯桌規矩!
    關於吃飯的規矩,想必每一個中國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自孩童學著吃飯開始,家裡的長輩就會教給我們各種各樣的規矩,比如「食不言」、「不要吧唧嘴」、「不能將筷子豎插在碗碟之中」、」不能扒拉菜「、「長輩先動筷」、「不能用筷子敲碗」等等。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飯桌上的講究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飯桌上的講究中國人大都熱情好客,逢年過節,總會親戚朋友聚在一起吃一頓飯,倒不是中國人喜歡一起吃飯,而是聚在一起吃飯就相當於聚在一起聊天,交流感情。這句話就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話的意思,想必大家已經根據字面了解一二了。接出來我們就一起來深入研究一下吧!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什麼講究?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早已經不需要這些俗語當作參考了,但人有很多朗朗上口的話流傳下來,成為老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就好比今天這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話啥意思,有什麼講究,咱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祖先留下的規矩真得好好學學
    一:菜不擺三菜不成三,顧名思義,就是在你請客吃飯時,無論在家還是在館子,都不能點三道菜,哪怕人在少,也不能說是就上三道菜,這裡面的由頭,我給大家來說說。菜不擺三二:筷不成五首先,我相信,大家第一眼看到這個筷不成五的時候,肯定想到的是筷子不能是五根,五根咋用啊,誰用一根筷子吃飯,其實不是這樣的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的生活講究,沿用至今
    無論日常待人處事,還是生活點滴,無不講究一個「禮」字,即使是在餐桌上吃飯,老祖宗也是講究的,吃飯時,講究的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雖然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這些老規矩漸漸消失了,但細細品讀,卻發現,實際上,這其中有許多講究的確很有趣,有些甚至至今仍為人們所遵循。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道理嗎?
    ,就好比今天這句「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咱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意思?咱們生活中家裡面來了客人,肯定是好酒好菜的招待,當然吃的是越豐盛越好了,不過要是人少的話,菜少些也不能擺三個菜,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人們對於一些字的諧音比較忌諱,像三的諧音是散,有離開的意思,人家難得來你家做客,吃飯的時候擺三菜,就有讓人吃完趕緊走人,不歡迎久留的意思,讓人覺得在下逐客令,這是不好的,應該來說,人們對一些字的諧音還是比較忌諱的,比如說送梨會被認為是梨的諧音
  • 古語:菜不擺三,筷不拿五,席不成六,到底是什麼規矩
    這裡面就有一句特別出名的餐桌禮儀:菜不擺三、筷不拿五、席不成六。很多人對這三句話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 三的諧音就是散的意思。本身就不夠吉祥,寓意也不夠好,而且中國人特別講究好事成雙,三本身是個單數,尤其在和別人一起吃飯時,古人是十分忌諱「三」的。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例如,上席的位置只能留給家裡的長輩座,菜沒上齊之前不能動筷子,吃飯不要發出聲音,筷子不能長短不一也不可以敲碗筷等等。 這些用餐規矩至今都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並且還會不斷的傳承發揚下去。
  • 老祖宗: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些吃飯的禮儀要懂!
    大家是否還記得當你吃飯時託腮,媽媽就會對著你的頭來上一筷子的敲打,並訓斥道:「吃飯託腮,一定有災」。 有的人還因為吃飯時敲碗挨過打,老人們稱小時候喜歡敲碗的,長大了就會去要飯。這是因為中國人好客,家中便經常會有客人上門做客,自己也經常外出去別人家吃飯,畢竟聯繫感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說到請客,祖先們傳下了一套禮儀,它就是「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菜不擺三」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指在請客吃飯時,桌上不能只擺三道菜。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何說法嗎?
    其中有一部分形成文字,另外一部分可能成為民間習俗,在鄉間口口相傳,一代又一代。比如說在農村裡面招待客人吃酒席的時候,就有一些規矩必須遵從,否則的話可能對人不敬。有些比較講究規矩的親戚,如果不按照傳統習俗來,或者是做了什麼不應該做的事情,就有可能甩手離席而去。比如說農村裡面最講究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句,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我們一起聊一聊。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其中,從引客入席開始,到座次禮節講究,再到敬酒讓菜等一系列的流程中,都可以明確體現出我國的餐桌文化。時至今日,老祖宗依舊留下了「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的飯桌規矩。 那麼,這樣的飯桌禮儀規矩是什麼意思呢? 事實上,老祖宗之所以留下這樣的規矩,其中所蘊含的意思很明顯帶有一些不好的寓意。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
    關於「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說的並不是自己家人吃飯,而是農村的待客之道。菜不擺三,在陝西農村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事事成雙」,不光是待客吃飯,就連婚喪嫁娶都是「尋雙而定」。表達的意思就是雙數為吉,單數不通。
  • 老話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說法?
    我國自古以來便號為禮儀之邦,重點在這麼一個"禮"字,這一大的框架裡,自然就會衍生出很多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這千百年的歷史裡所流傳的,除了散發著翰墨書香的歷史典故,也還是有老輩人口口流傳、更為貼近我們百姓生活的俗話,老話常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底有何說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啥意思?古人的智慧真深奧
    於是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套專門的講究,也就是所謂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但是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大家的想法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習慣和以往大不相同,所以很多人可能完全沒有聽說過這句話,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的規矩,現在有嗎
    在小時候,小孩子孩子比較調皮,就會敲飯碗,就會被老人說,越敲越窮,還有不準把筷子插進飯碗裡,等等不少關於飯桌上的規矩。有這麼一句俗:「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你知道嗎?對於過去流傳下的禮節,我們都覺得是封建迷信,在今天看來,完全是多餘的。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祖先留下的規矩還真得學學!
    在中國,民以食為天,自古至今,飲食文化一直為百姓們尊崇,餐桌這一形象,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有很多功能。上至宴請王公大臣、招待外賓、貿易往來、交談生意等,下至接待親朋好友、家庭聚餐等,這其中當然就包括各種各樣的禮儀和規範例如,上席的位置只能留給家裡的長輩座,菜沒上齊之前不能動筷子,吃飯不要發出聲音,筷子不能長短不一也不可以敲碗筷等等。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原來是這個意思,太實用了!
    上至宴請王公大臣、招待外賓、貿易往來、交談生意等,下至接待親朋好友、家庭聚餐等,這其中當然就包括各種各樣的禮儀和規範例如,上席的位置只能留給家裡的長輩座,菜沒上齊之前不能動筷子,吃飯不要發出聲音,筷子不能長短不一也不可以敲碗筷等等。這些用餐規矩至今都還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並且還會不斷的傳承發揚下去。
  • 俗話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何道理?
    在「禮儀」這個大框架之下,有了很多的規矩,正所謂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千年流傳下來的,除了那些令人津津樂道的歷史典故之外,還有那些古人根據自己生活經驗所流傳下來的俗語。比如說是:」一人不進廟,二人不觀井。窮不改門、富不遷墳「等等,這些完全貼合著古人的生活,之所以能流傳甚久,其魅力其實就是細細琢磨,能找到其所蘊藏的人生哲理。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