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021-02-26 龍口公交

點擊上方"龍口公交",免費訂閱哦!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幹。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正人先正己,管理者要做到思想的純正,行為的中正,就要不斷提升自身形象、轉變待人接物態度、提高工作效率,令行禁止,率先垂範,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帶動員工自覺地為乘客服務,為企業奉獻。否則,自身不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員工是不會尊重、服從的。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論語·為政》

【譯文】

季康子問:「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幹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去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作為管理者,要時時謹記公交是服務行業,乘客和員工的滿意是我們的工作目標。「群眾利益無小事,為民服務無止境」,乘客和員工滿意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際工作中,只有換位思考,才能了解乘客和員工的需要;只有待客如賓,才能體會到乘客和員工的感受;只有身正律己,才能得到乘客和員工的信任。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

【譯文】

魯定公問:「君主怎樣使喚臣下,臣子怎樣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該以忠來侍奉君主。」

乘客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建設創新、和諧文明公交,做到想乘客多想,幫乘客所需,解乘客所難,就會得到乘客的理解和支持。同樣,員工是企業的財富,作為管理者要以人為本,關心關愛員工,想員工之所想,急員工之所急,幫員工之所需,員工才能關心企業,愛護企業,提高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使企業取得較好的效益。




相關焦點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寫材料用典】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6月26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典故】出自,明•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苟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亦恐難以底績而有成也。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所以,教師從自己執教 之日起,就該對教師這一職業有充分的認識,才能徹底清除"拜金主義"."仕爵主義"觀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獻給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業,象陶行知所說的那 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無論何時,都能夠理直氣壯地說,投身教育事業,我終生無悔。二.熱愛.尊重學生是師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
  • 領導幹部要「令行」先「正身」
    古代兵家有句名言:「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也。」現實中,我們一些領導幹部抱著「多栽花、少栽刺」的觀念,樂於當「好好先生」,遇事繞道走,說話慢開口,不敢堅持原則,不敢較真硬碰。久而久之,政令難行,工作難推進。
  • 《孟子》「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解
    如:趙岐注「使其身乏資絕糧,所行不從,拂戾而亂之者」,增「不從」為注;孫奭疏「又使其身空乏無資財,所行不遂,而拂戾其所為」,以及朱熹《四書集注》「言使之所為不遂,多背戾也」,均增「不遂」為注;焦循《孟子正義》「『所為』即『所行』,所行拂戾,於是亂其所為矣」,在國內學界廣有影響的楊伯峻《孟子譯註》理解為「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刪字作解,將「行」與「所為」合二為一。
  • 欲成大事者,必先修其身
    關於修身成事,《大學》裡有一段論述,可謂發人深省:「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如果光有滿腔抱負,而沒有行之有效的改變自身、嚴格要求自身的具體行動計劃,那只能是痴人說夢。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一直把「修身」放在第一位,這是有道理的。一個人連「修身」都做不到,又何談「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即將到部隊任職的「準排長」而言,「修身」對於我們來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論語》中的教育觀及現實意義
    家長匯 提高自己的修養和德行 言傳身教 《論語·子路》中說到:苟正其身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強調只有自己身正才能教育學生。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明只有正己才能正人的道理以及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之二,值得收藏!
    ——《論語.裡仁》如果一個人口口聲聲說立志求學問道,卻因為衣服飲食不如別人,而感到恥辱,這樣的人,就不必和他談論學問了,因為他的做法早已和求學之道南轅北轍了。二,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雍也》顏回,真的是做到了安貧樂道,隨遇而安,他的境界絕非平常人所能理解。當別人都在為顏回的貧苦生活擔憂的時候,顏回自己卻樂哉悠哉,沒有半點為生活憂慮的意思,只有老師孔子才最懂他,所以孔子感嘆說:顏回真是賢德呀!四,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 「令」字的由來
    (原標題:「令」字的由來)
  • 《論語》對 管理者的智慧啟示
    以《論語》為基礎的儒家學說,作為以道德價值奠基,以積極入世為指向的理論體系,對加強管理者個人修養和管理能力培養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一)「仁」的思想。「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篇)。由於《論語》所傳達的儒家思想具有非常強烈的經世致用的特點,所以《論語》蘊含著大量寶貴的管理思想。一是「正」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篇),「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篇),「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篇)。
  • 《論語》中有關人際關係的五句語錄,跟孔子學為人處世,受益匪淺
    一部論語包羅萬象,蘊藏自省修身、陶情解惑、治國齊家之金玉良言。今天就為大家節選出十句與為人處世有關的語錄,學習孔子高明的人際關係處理法則:1、以德聚人。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仇怨,怎麼樣?」
  •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詳解27】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例如說「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在其位不了解情況,隔行如隔山,談論起來於事無補,反而添亂,還是素其位而行,安寧本分為好」等等,諸如此類的,都是將錯就錯,錯上加錯,豈真知何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哉! 以前所有的解釋,都因為其人見識、心量太小,孔中窺天,又豈能真識孔子?針對本章,前幾章反覆提到「無所位而生其本、無所本而生其位」,何謂「位」?就是指變化的位次。
  • 論語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兼人,謂勝人也。張敬夫曰:「聞義固當勇為,然有父兄在,則有不可得而專者。若不稟命而行,則反傷於義矣。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 《論語》摘錄之為政篇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19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2.20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2.21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
  • 《論語》經典10句,句句精闢富有哲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出自《論語·子路》。當政者自身的行為端正,無須下命令,百姓也會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這就是說,自身正民跟行,施不言之教,自會對百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2.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逃離不開只能接受。那麼面對磨難的時候,如果不能泰然處之,自怨自艾,事情只會變得更糟。當我們面對外界時,心理一直是活躍的狀態,不懂停止。 而只有我們學會靜下來,我們才能真實地感應到世界的存在。用王陽明的話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一)
    所以要學傳統文化,一定要從學習《論語》開始,今天就先和大家分享十條其中的名句:一,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認為孝道的關鍵是態度,一定要恭敬順從。如果只是給父母點錢,能養活父母就行了,那和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微光兒童國學營 | 兒童讀經 |論語 | 子路第十三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 《論語》重點備考語句及其翻譯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論語》重點考查的是對於原文的理解,以對應相關知識點,從而進行客觀性考查。以下即《論語》重點備考語句及其翻譯,希望對廣大考生有所幫助。
  • 《論語》經典語錄選集
    《裡仁》篇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論語》中的成語精髓,助你修身養性!
    二、巧言令色出自《論語》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裡,是貶義的。令,美好。 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偽情來迷惑、取悅他人。三、慎終追遠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終:人死;遠:指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