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對 管理者的智慧啟示

2020-12-11 讀點文史哲

以《論語》為基礎的儒家學說,作為以道德價值奠基,以積極入世為指向的理論體系,對加強管理者個人修養和管理能力培養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一)「仁」的思想。「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篇)。一個人具有「仁」的品德,也等於說他有一顆「愛人」的心。《論語》用了一個令人動容的例子,說明「愛人」的深刻含義。「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 不問馬。」(《論語》鄉黨篇)。要知道,孔子的時代還處在奴隸社會,一個可以象物品一樣被自由買賣的養馬人,有誰會關心他的死活?即使他沒有在火災中被燒死,也會因為被追究造成失火的責任而被處死,一個奴隸怎麼會比馬更珍貴呢?然而,孔子卻只問養馬的人有沒有受傷,根本沒有提到馬。原因就在於孔子有一顆仁愛的心。

如果說,2000多年前,孔子能夠做到「為人民服務」,我們今天的管理者有什麼理由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呢?孔子還闡述了怎樣才能做到「仁」?怎麼樣去「愛人」?具體說有兩個方面,一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篇),自己欲立、欲達,也要使別人立起來,使別人通達;一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篇)。

(二)「禮」的思想。「禮」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制度和規範,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篇)、「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篇)。幹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要遵守黨紀國法,遵守各項制度規定。黨紀國法和各項制度規定就相當於孔子所說的「禮」。如果不遵守這些「禮」,「恭」、「慎」、「勇」、「直」這些良好的德行,就會變成「勞」、「葸」、「亂」、「絞」,幹部就不能把自己立起來,就無法做好領導幹部的本職工作。

(三)「君子」的思想。《論語》中有大量關於「君子」的描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述而篇)、「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周」(為政篇)、「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篇)、「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篇)等等。《論語》這些關於「君子」/「小人」標準的描述,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高尚/卑鄙的人格分野。

《論語》這些關於「君子」/「小人」標準的描述是如此鮮明,如此有力,如此直指人心,如此無可辯駁,經過時光流轉,這些描述不斷固化升級,它的影響力和效用也被無限放大,以至於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為「君子/小人」時,這樣的評價已不僅僅是對一個人道德層次、道德水平的評判,評價一個人為「君子」,似乎在授予一種榮譽與獎賞,而評價一個人為「小人」,更多地像是在貶低和咒罵,這些隱含的臺詞是: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在趕往「君子」的路上,因為我們絕大部分人無法時時刻刻成為「君子」,但是,我們也絕不想被歸類為「小人」

(四)管理思想。由於《論語》所傳達的儒家思想具有非常強烈的經世致用的特點,所以《論語》蘊含著大量寶貴的管理思想。

一是「正」的思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篇),「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篇),「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篇)。我們經常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正不怕影子斜,幹部站得正,走得直,行為正當,才會有威信,才會真正有效發揮影響力。

二是「德政「的思想。「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篇)「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篇)。孔子非常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把道德教化作為一種根本性的管理方法,體現了他樸素的人道主義思想。

三是勤政的思想。「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子路篇)。對幹部來說,勤政算是基本要求。因為幹部管理的工作面更寬,做出的決策需要更大的智慧,承擔著更大的責任,只有做到勤政,才能做好工作。

四是正確處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關係的思想。「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論語》堯曰篇)。這些要求是把進行道德教化的任務貫徹到管理下屬的工作中,是人性化管理的體現,是孔子尊重人、培養人、發展人、成就人的管理學。這些管理思想對增進管理者的領導藝術水平,對調動人們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對建設文明單位、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的借鑑意義。

五是「識人」、「用人」思想。幹部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識人」、「用人」,《論語》在這方面也有重要論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為政篇),「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篇)。俗話說,「畫人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認識人,搞清楚人的性格、特長,做到人才適用,特別是及時發現優秀人才,給他們提供平臺,推動工作發展,對管理者來說是一項富於挑戰性的工作,通過學習《論語》的相關闡述,可以增加管理者開展人事工作的智慧。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這幾句話,蘊藏著用人的智慧,學會一條獲益無窮
    孔子是十分入世的人物,在他所取得的智慧中,不單只是修身的學問,更多的還是如何治國平天下,正因為此,儒家才能夠影響中國社會數千年,成為歷代君王的帝王學。在宋朝時,有一個聞名後世的宰相叫做趙普,他是趙匡胤的左膀右臂,陳橋兵變時幫助趙匡胤黃袍加身,後來在宰相的職位上,趙普用了一系列的改革,讓宋朝能夠打下比較牢靠的基石,結束了中國的亂世格局。
  • 3個管理故事啟示:企業管理者要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
    企業經營是個系統工程,企業的發展,需要不同的人才配置,不可能只依靠一種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一定需要不同才能的人才團隊,優秀的管理者應以每個員工的專長為思考點,安排適當的崗位,這樣才能形成一個高效的團隊組織。
  • 六安市霍邱縣開展智慧學校管理者、骨幹教師應用培訓
    六安市霍邱縣開展智慧學校管理者、骨幹教師應用培訓 發布時間:2020-12-03 17:27:00 來源: 東方網 >   為提升智慧學校建設項目實際應用效果,六安市霍邱縣教育局組織開展智慧學校管理者、骨幹教師應用培訓。
  • 品讀《論語》中的教育智慧1
    品讀論語中的教育智慧讀《論語》,應從整體上對論語的內容有一個提綱挈領的把握。我們或許可以從為師之道,成仁之境,見義勇為,博學於文,文行忠信,育才之方以及學而優則仕七個方面解讀論語。為師之道,更多的是孔子對後世及門人的教育的言論,側重為師所需要的重點。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的教育智慧 第65集
    ——泰伯篇第八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蘊含著豐富而至高的教育智慧及管理智慧。作者的講述深入淺出,既貫通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又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實際,對我們提高生命智慧、實現人生價值大有裨益。
  •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的教育智慧 第90集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蘊含著豐富而至高的教育智慧及管理智慧。作者的講述深入淺出,既貫通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又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實際,對我們提高生命智慧、實現人生價值大有裨益。
  • 《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才是修身的智慧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說,我15歲的時候立志學習,30歲立於社會,40歲不再感到困惑,50歲順應天道而徇之理,60歲對於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的去接納,70歲順應本性天性,而不超越禮的準則。
  • 《論語》四則名言,感悟聖賢大智慧!
    這句話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言,記錄在《論語》的「學而篇」中。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我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了呢?0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句話摘自《論語·雍也篇》,其意思是:如果質樸超過了文飾就顯得粗野
  • 《多寶一家人》第二季「智慧論語篇」,今年年底播出
    2019年年底,《多寶一家人》第二季「智慧論語篇」也即將在全國播出。 「《多寶一家人》自創作之初就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動畫片採用了活潑、卡通、簡約的美術風格,以更為時尚、活潑的現代畫風講述傳統故事,為弘揚、傳播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 莊子《逍遙遊》的人生智慧啟示
    莊子《逍遙遊》作為《莊子》這本書的開篇,一直以來為人論道,廣為傳誦,它既有著鮮明的語言文學藝術特色,生動、活潑、豐富、立體,也充滿了思想思辨的智慧,同時其思想意境境界也高遠、飄渺、超然、自在,讓人充滿了遐思和期許。
  • 「讀城」名城啟示:裡約熱內盧是如何成為智慧城市的?
    在2013年,巴塞隆納世界智慧城市博覽會上,裡約熱內盧一舉奪得「世界最佳智慧城市」稱號,這與該城市的智慧光網系統和數據控制系統緊密相關,通過城市運營中心,可以清晰地掌控整個城市的運轉情況,及時做出反應和回饋。由此可見,裡約的「智慧城市」理念已經深入到整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 論語裡的教育思考:人不知而不慍
    聽學習強國音頻時,偶然間看到山東學習平臺發布的《七日百遍背論語》,就打開聽聽磨耳朵。一些思考僅結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僅限自己的粗淺認識,不做專業研究,和專業有違之處請見諒。《論語·學而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句話講述學習的不同階段。
  • 《論語》:求取學問,秉持儒家的兩個思想,才是智慧
    《論語》:求取學問,秉持儒家的兩個思想,才是智慧。在孔子的儒學思想中,對於一個人求取學問有著非常明確的一個態度。孔子認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一個人非常好的學習品德。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完善自我,不斷精進自我的狀態。
  • 讀故事,品《論語》,學學孔子的交友智慧
    我們不妨讀讀《論語》,學學其中的交友智慧。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子罕》)孔子說:「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親近不如自己的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就要勇於改正。」朱熹在《論語集注》卷一中說:「友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顯然,孔子就是要把忠信當做選擇朋友的主要標準,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從而遠離缺乏仁德的人。如果發現朋友交錯了,就要勇於改正,避免影響自己的德行或者遭受其他的損失。《世說新語.德行十一》記載了管寧割席的故事。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
  • 經歷越多,越能體會到《論語》中的人生智慧
    人生智慧●處世智慧人生說《論語》孔子益者三友。(出自《論語·顏淵》)」,他教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別人的成功似乎都毫不費力,其實那是因為沒有看到他們背後的付出。
  • 感悟聖賢的智慧——《論語》名言警句分享之三
    今天和大家繼續分享《論語》中的名言警句,體驗經典的奧妙,感悟聖賢的智慧。感恩大家的支持和厚愛!一,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子路》如果只教導百姓仁義道德,而不訓練他們作戰反擊的技術,那就等於放棄他們,等著被別人滅亡吧。所以,聖人教民,不僅要學會揚善,還有學會懲惡的本領。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六言六蔽的啟示
  • 如何用《論語》取卓而不凡的男寶寶名,真的是好聽又別致
    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如彭德懷元帥,名字就出自《論語》:「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一、《論語》中卓而不凡的男寶寶名1. 川德出自《中庸》:小德川流。其正出自《論語·子路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解釋: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3.
  •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其次,《論語》譯本多層次化、多模態化。經典的翻譯要考慮到讀者對象,既要面對專業讀者,滿足他們較高的品位和欣賞要求,也要為普通讀者著想,讓他們能夠輕鬆地閱讀經典,吸取他們需要的智慧。從《論語》的英譯歷史看來,海外譯本中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譯成學術型著作,面向專業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