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的教育智慧 第65集

2021-03-05 中華文化大講堂

解讀經句: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泰伯篇第八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蘊含著豐富而至高的教育智慧及管理智慧。作者的講述深入淺出,既貫通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又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實際,對我們提高生命智慧、實現人生價值大有裨益。

     《中華文化大講堂》節目近期傾情推出155集「《論語》的教育智慧」節目,主講嘉賓王自超老師以自己多年教學實踐的心得,教給您《論語》的教育智慧。歡迎大家關注、收聽!

 

拿什麼孝敬我們的父母長輩

——《中華文化大講堂》
經典講解機

為愛發聲,點亮心燈

中華文化大講堂》
國學早教機

國學老師請回家

國學有聲教材 智能早教機 學習機

國學講解機 國學早教機9581首曲目

 

洽談合作:

節目製作  產品經銷  項目合作  

資源對接  連鎖加盟  師資培訓  企業內訓

聯繫電話:18600618297
(微信同號)

如果您感覺這檔正能量節目對您有所幫助,
請將本篇節目轉發到朋友圈中,

傳播給更多人!
您的受益與成長將成為我們繼續創作的原動力!

謝謝您的陪伴與支持!

相關焦點

  • 為何「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善言」裡有君子的修身智慧
    文|顏小二述哲文對於「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句話,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能用上這句話的場景。舉個例子,比如《甄嬛傳》中安陵容死前告訴甄嬛---「皇后」有問題。可能許多人和顏小二當時的感覺一樣,安陵容這個人雖然壞事做了不少,但是死前的這一番話倒是有幾分可信,為什麼?因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的教育智慧 第90集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蘊含著豐富而至高的教育智慧及管理智慧。作者的講述深入淺出,既貫通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又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實際,對我們提高生命智慧、實現人生價值大有裨益。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10位名人的臨終遺言,別有意味,值得收藏細品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10位名人的臨終遺言,別有意味,值得收藏細品文/詩綠鳳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歷史上這10位名人在他們行將仙逝前,給我們留下了意味深長,暗含很多人生哲學況味的臨終遺言。
  •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30年來死囚遺言分析。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大數據文摘利用Python編寫了網頁抓取程序(對用Python抓取網頁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大數據文摘已經發布過的《初學指南|用Python進行網頁抓取》一文),抓取了所有死囚的遺言及相關信息,部分遺言截圖如下所示: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
  • 歷史上那些酷酷的臨終遺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名人將死其言超酷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劉備將死卻為兒子留下了大善的道理,只可惜它沒有拯救阿鬥,這句名言只能流傳後世,激勵後來人。郭威:「吾無恨矣!」此生無憾!能說出這句話的皇帝,其政績必定可圈可點:在位期間,郭威專治政務,虛心納諫,體恤百姓,有資格不留遺憾。
  •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論語》的教育智慧 第91集
    ——《論語》顏淵篇第十二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其中蘊含著豐富而至高的教育智慧及管理智慧。作者的講述深入淺出,既貫通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又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實際,對我們提高生命智慧、實現人生價值大有裨益。
  •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
    《論語》精選20句,勵志人生,滿滿的正能量!1. 朝聞道,夕死可矣!語出《論語·裡仁》。早晨知曉了道,即使當晚便死去,這樣也可以啊!語出《論語·裡仁》。放:放縱。放縱自己為取追求利益而去行動,就會招來許多怨恨。3.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語出《論語·裡仁》。喻:通曉,明白。君子通曉道義,小人眼中只有利益。4.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
    《論語》一書詳細的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語出春秋·孔丘《論語·為政》。知道承認自己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便是智慧。
  • 《論語》經典名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人生道路上都謹記這一點!
    ——《論語·述而篇》大意: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六藝的範圍之中。15、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裡仁篇》大意: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論語·為政篇》大意: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1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篇》大意:我不是生來就通曉萬物的,我的智慧是我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勤奮求來的。
  • 品讀《論語》中的教育智慧1
    品讀論語中的教育智慧讀《論語》,應從整體上對論語的內容有一個提綱挈領的把握。我們或許可以從為師之道,成仁之境,見義勇為,博學於文,文行忠信,育才之方以及學而優則仕七個方面解讀論語。為師之道,更多的是孔子對後世及門人的教育的言論,側重為師所需要的重點。
  • 《齊論語》長什麼樣
    終兩漢之世,三種傳本的《論語》都有流傳,其情況何晏《論語集解序》所言最為詳細,也比較可靠。他引用劉向的說法,稱《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問王》篇實際即《問玉》篇也。
  • 論語《泰伯》篇第十三章【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論語《泰伯》篇第十三章【子曰:「篤信好學
  • 《論語》中的成語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示例:——,以後再辦起事來,審慎點就是了。(清·吳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12、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3、犯上作亂:犯:幹犯。
  • 《多寶一家人》第二季「智慧論語篇」,今年年底播出
    據了解,《多寶一家人》動畫片總規劃數百集,第一期規劃104集,分4季創作與播出,劃分為「新二十四孝篇」、「智慧論語篇」、「新三字經篇」、「新弟子規篇」4季進行創作。目前《多寶一家人》第一季「新二十四孝篇」已經於2016年播出。《多寶一家人》第一季「新二十四孝篇」播出後,贏得了大批粉絲的喜愛。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論語》經典語錄選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 論語《泰伯》篇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儒道兩家思想中多含國學義理,學習國學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儒道兩家經典,主要是《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儒家思想,南宋之後被列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幾乎成了傳統社會的思想基礎和行為主導。因此,學好5本國學經典,是認識國學義理、提升人文素養最有效的途徑。
  • 朱熹《論語集注》研究綜述
    詳細梳理《論語集注》成書過程的有唐明貴的《朱熹論語集注》探研,他在文中詳細論述了論語集注的成書過程,認為朱熹的《論語集注》是歷時漫長,嘔心瀝血之作。張卓也在《朱熹注釋〈論語〉之考察——以〈論語集注〉的形成為中心》一文從朱熹注釋《論語》的歷程來說明《論語集注》的成書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最後得出《論語精義》和《論語或問》對《論語集注》的形成影響較大。
  • 跟理學大師朱熹學《論語集注》:論語序說(上)
    他博覽經史典籍,一輩子勤耕不輟,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著作,他對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都做了注釋和解說,被整合成為了《四書章句集注》,這後來成為了明朝和清朝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古代的讀書人想要通過讀書這條路徑進入仕途,必須要研讀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這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