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事者,必先修其身

2020-12-18 中國軍網

關於修身成事,《大學》裡有一段論述,可謂發人深省:「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段話正向詮釋了示範帶動的作用,反向則說明無論把目標定在哪裡,都必須從基礎的做起,從自身開始。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如果光有滿腔抱負,而沒有行之有效的改變自身、嚴格要求自身的具體行動計劃,那只能是痴人說夢。

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一直把「修身」放在第一位,這是有道理的。一個人連「修身」都做不到,又何談「齊家」「治國」「平天下」?

作為一名即將到部隊任職的「準排長」而言,「修身」對於我們來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我們以貪圖享樂、利益至上的姿態去基層帶兵,我想這是帶不好兵的,戰士也只會囿於等級的約束而聽命於你,而不是真正發自內心聽從你。所以,這是不可取的。但是倘若我們嚴於修身、嚴於律己,能夠時刻以一名黨員幹部的標準來要求自身,能夠主動自覺做到表率帶頭作用,我想戰士是能夠真誠聽命於我們的。所以,我們要時刻牢記《準則》《條例》等黨紀黨規,為不守規矩、不講紀律、不講道德的行為高高亮起紅燈,唯有將道義德行讀深悟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才是真正的人間正道。

欲成大事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小成靠智,大成靠德。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則無以成事。修身需先正其心,心術不正談何修身,心志不堅以何修身?所以,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德立,德力而後事成。

責任編輯:任爽

相關焦點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所以要先學會靜坐,認真思慮,反思自己。 王陽明在靜坐中,獲得了許多感悟,參透了很多真理,明白了心學的真諦。但是他更強調靜坐之後的自我反省。 每個人內心都應該是善良的,都有自己的良知,這是我們人生的指明燈。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大抵如此。
  • 「登高者必自卑,行遠必自遜」,成大事者,會在這3點「守弱」
    《中庸》中有言:登高者必自卑,行遠必自遜。意思是:登高一定要先從最低的地方著腳,而遠行則是要選擇最近的地方起步。正如老子所言:將欲取之,預先與之。而說到「守弱」,要保持忍讓,這裡就有人反對了,人生要敢於拼搏,面對不公要懂得反抗。的確,反抗是必須的,但是在反抗之前要懂得審時度勢,當對方過於強大,我們無力抵抗時,何必以卵擊石,做出一些無謂的犧牲呢?
  • 「能成大事,必有徵兆」,老者說:成大事者往往具備這4種特質
    一個人能不能成大事,從他周身所具有的特徵就能夠體現出來,古之能成大事者,無不是身上具有著常人所不能擁有的能力,不管是勇氣、智謀、還是超乎常人的毅力,老人們常說「能成大事,必有徵兆」,以下所概括的4個特質,就是能成大事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質
  • 洞見|欲成大事者,必先破除無明
    洞見|欲成大事者,必先破除無明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一顆純粹真誠的心,拿玉石來做比喻,就是純,無瑕疵。心無瑕疵,即心中無賊。能看透世事者,心中自然無賊;能心無疑惑者,心中自然無賊;能心地坦然者,心中自然無賊。
  •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肖戰亦然
    成大事者長啥樣?事必專任,乃可貴成!自古以來成大事者,必有一些優良的素質,譬如,勤奮好學、堅韌拼搏。這樣的人,行事有一定的節制,做事能夠持之以恆。不輕易為外界所動,追求所做事情的完美,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
  •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01-一直以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與「成大事者拘小節」是各界人士,各處學者們討論的熱點。他的用人思想是,「人無完人,慎無苛求,才重一技,用其所長」。其他領地只要德孝全才,可他偏偏要衝破東漢末年出身、門第迂腐的標準,招納了一大批能徵善戰但性情古怪,恃才傲物的得力將領,最終幫助其實現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千年後更是有提出改革開放,一國兩制,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他的「論人才思想」中提到過:要各方各地用人唯賢,不拘小節。
  • 修之於身 其德乃真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道德經》第54章學習感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通過自己的修治來觀察他人,通過自家的修治來觀察他家,通過自鄉的修治來觀察他鄉,通過本國的修治來觀察其他的國家,通過天下的修治來觀察天下。我們怎麼知道天下的情況呢?就是根據以上所說的方法。本章主要指出修身的次第,也就是修之於身、家、鄉、邦、天下等5個層次,也就是告訴我們修行要有明確的逐步上升的次第,不是一下子就能到達修之於天下的聖人境界的。而修身是修行的最基礎。
  • 修緣說:經商十字訣,字字珠璣,讀3遍,能領悟,賺錢不難
    歡迎來到修緣空間站,本期修緣與你分享話題:經商十字決,字字珠璣,讀3遍,能領悟,賺錢不難。創業、做企業,最忌諱的就是資金去留不清不楚,一筆糊塗帳,據統計,在中國80%的中小企業老闆合夥不愉快,股東關係矛盾,其根本原因就是帳目混亂,帳目不清不楚。
  • 職場定律:成大事者,必備的九種特質,你身上有嗎?
    有人在職場短短幾年就能取得成功,而有些人上了一輩子班,都還是只能勉強溫飽,這其中拋開運氣、思維等因素,其實最關鍵的心態,身上是否具備走向成功的特質,否則就算遇到合適的機會,也很難成大事。根據調查研究發現,成大事者都具備了以下九種特質,你身上有嗎?
  • 曾國藩:成大事者,需銘記住這五字口訣!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曾國藩:成大事者,需銘記住這五字口訣!俗話說「別人的成功不可複製」,但是他們成功的經驗可以總結,然後得出一些口訣的!比如,「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都取得了驕人成就,於是他總結出來:成大事者,需銘記住這五字口訣!一個人,若按照這五字箴言來事件,必成大器!
  • 做一名成功的垂青者,就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成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精髓和靈魂是:立業要把握機會,成功要得到垂青,就必須先做好準備,不打無把握之仗。成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自聖人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的論說。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寫材料用典】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6月26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典故】出自,明•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蓋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苟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亦恐難以底績而有成也。
  •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VS細節決定成敗
    你同不同意「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你又同不同意「細節決定成敗」? 我以前更傾向於贊成第一種說法,而時常低估第二句話的作用。實際上,最近看了公眾號「請辯」的一篇文章《小事都做不好,還想做大事?是的。》之後,發現它們其實並不矛盾,只是我之前沒有真正思考過它們之間的聯繫。
  • 鬼谷子:成大事者,經得起這些考驗,終成大器!
    鬼谷子對人心的研究到了透徹的地步,這世間凡能成大事者,必然不會拘於小節。鬼谷子認為,成大事者,經得起這些考驗,終能成就大器!一、身體的磨難孟子說:故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自古成大事者大多是經得起磨難和考驗,這是為什麼呢?
  •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定都天京以後,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之間嫌隙日生,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各自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進行爭權奪利的鬥爭。東王楊秀清掌握大部分軍政實權,其驕傲專橫的作風擴大了他和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的矛盾。
  • 曾國藩:成大事者,都有這個特質,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從古及今,成大事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除了這些原因,有一個因素也非常重要。曾國藩資質平庸,卻位極人臣,全始全終,被譽為近代唯一的聖人。他的成功對於普通人而言,具有十足的借鑑意義。曾國藩認為,成大事者,最為重要的品質就是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世間萬物自有規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 凡成大事者,必能披荊斬棘,勇氣、毅力、樂觀、孤獨缺一不可!
    在職場中,我們往往會碰到一些人,他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波瀾不驚,他們在遭受挫折時能夠堅定向前,他們或青澀或成熟,但相同的一點是,他們都是能成大事者!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一些人,如果你也想成為這種人,以下有幾點要求你要學著去做到。 首先,要有敢於直面挫折的勇氣。張愛玲在《非走不可的彎路》中提到: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
  • 佛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佛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佛教中指明,行者若尚非正式的佛弟子,應當就近選擇正統的佛教寺院,接洽辦理三皈依儀式。三皈依儀式很簡單,要件是應在寺院中、佛像前,由佛教比丘或比丘尼見證,並傳授三歸依--即歸依佛、歸依佛所說法、歸依賢聖僧及住持佛法之賢聖僧與凡夫僧團,並發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為諸佛通願。歸依後即成為「佛、法、僧」三寶之弟子,此為修學念佛法門之首要。心不歸依,而欲修學念佛圓通,成就念佛三昧者,無有是處。
  • 遇良人先成家,遇貴人先立業,無貴人而先自立,無良人先修身
    他告訴我想先賺錢,再考慮找對象結婚。看到某短視頻平臺上也有不少言論告訴要先賺錢,再戀愛。沒錢不要結婚的話。從時代背景,社會條件看,這樣的邏輯是基於物質方面看得,沒錯。但是從來沒有誰規定多少歲就必須要結婚,也沒有人說沒有達到賺多少錢就不結婚。這裡面有兩個問題。第一,賺錢跟戀愛有必然聯繫嗎?第二,有多少錢才適合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