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成大事者,都有這個特質,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2020-12-13 翔說歷史

從古及今,成大事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除了這些原因,有一個因素也非常重要。曾國藩資質平庸,卻位極人臣,全始全終,被譽為近代唯一的聖人。他的成功對於普通人而言,具有十足的借鑑意義。

曾國藩認為,成大事者,最為重要的品質就是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世間萬物自有規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一、道貴制人,不貴制於人也;制人者握權,制於人者失命。

解釋:謀略最重要的是掌握主動權,一旦掌握了主動權,就能主導局勢的走向。一旦喪失主動權,就會處處受制於人,將自己的命運置於他人股掌之中。

「謀」的作用,就是是幫助我們佔據主動權。以謀求勢,以勢定謀,然後謀勢相合,佔據制高點。說話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制高點。居高臨下,進退自如,柄權在握,是防是守全由自己說了算。

一個傑出的領導者,最重要的就是明白形勢,順勢而為,立於不敗之地。

二、抱薪趨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溼者先濡。

解釋:抱著柴草接近火,一定是乾燥的部分先燃燒;往平地上注入水,一定是低溼的地方先浸透。

事物的內因和外因是相互作用的,有其規律可循,找到其中的聯繫,作為切入點,就可以事半功倍。比如遊說別人時,可以多關注一些細枝末節,看對方的神情、肢體動作。動心的人和不動心的人,身體會透露他的信息。對症下藥,有得放矢。

每個人都有擔心的地方,抓住這一點,打消對方的顧慮,自然能收穫奇效。

三、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

解釋:對付不了世上的事情時要躲起來,等待機會;等到時機成熟時,再大顯身手。

成大事者,都能看懂時勢,運用時勢,做時代的弄潮兒。楚莊王在內憂外患中繼位,沉迷聲色三年,不問朝政,一朝得勢,就勵精圖治,任用賢良,誅殺小人,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這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司馬懿在曹爽的打壓下在家養病五年,一旦曹爽離開京城,就發動高平陵之變,佔領洛陽,成為一代權臣,這也是等待時機,一鳴驚人。

時勢造英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萬物皆有規律,強者預知規律,順應規律,掌握規律,順勢而為,故能成就常人難以企及的事業只要細心體會,用心觀世界,你也可以!

相關焦點

  • 曾國藩:成大事者,需銘記住這五字口訣!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曾國藩:成大事者,需銘記住這五字口訣!俗話說「別人的成功不可複製」,但是他們成功的經驗可以總結,然後得出一些口訣的!比如,「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都取得了驕人成就,於是他總結出來:成大事者,需銘記住這五字口訣!一個人,若按照這五字箴言來事件,必成大器!
  • 職場定律:成大事者,必備的九種特質,你身上有嗎?
    有人在職場短短幾年就能取得成功,而有些人上了一輩子班,都還是只能勉強溫飽,這其中拋開運氣、思維等因素,其實最關鍵的心態,身上是否具備走向成功的特質,否則就算遇到合適的機會,也很難成大事。根據調查研究發現,成大事者都具備了以下九種特質,你身上有嗎?
  • 「能成大事,必有徵兆」,老者說:成大事者往往具備這4種特質
    一個人能不能成大事,從他周身所具有的特徵就能夠體現出來,古之能成大事者,無不是身上具有著常人所不能擁有的能力,不管是勇氣、智謀、還是超乎常人的毅力,老人們常說「能成大事,必有徵兆」,以下所概括的4個特質,就是能成大事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質
  • 為什麼說欲成大事者,必讀《曾國藩》?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答案
    為什麼說欲成大事者,必讀《曾國藩》?現在關於曾國藩的說法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把他當作成功學,另一類是把他當作厚黑學。他也被稱為「有爭議」的人。很多喜歡他的人會把他稱為僅次於孔子、王陽明的「半個聖人」,不喜歡他的人說他是個劊子手,扼殺農民運動。是非公斷自在人心,這個社會也不是非黑即白。
  • 修齊治平,曾國藩為什麼說成大事者,修身應該放在第一位?
    古人修身是主要是學習儒家的經書典籍,儒家經典裡對讀書人的行為處事,道德禮儀,都有一系列的文字記載,這也是世人尊崇的聖賢的立世之道,立世之經典。曾國藩認為修身是讀書學習的過程,修身也是立足於生活親身實踐的過程,二者相互結合,不可分割。當初,曾國藩向前輩大學問家請教關於讀書修身的妙訣。
  • 曾國藩: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曾國藩認為,「謀大事者,首重格局」。但什麼才是格局呢?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去理解,其一是時間,其二是空間。如果從人的角度來說,也可以用眼界、志向和心胸來談論。
  • 曾國藩的一生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
    其中以曾國藩為代表人物,曾國藩並不想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但還想挽救腐朽的國家,只能通過自身的影響力改變國家。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給後人一個忠告,欲成大事必先六戒,做到者必成大業。第一戒為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與「成大事者拘小節」是各界人士,各處學者們討論的熱點。 千年後更是有提出改革開放,一國兩制,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他的「論人才思想」中提到過:要各方各地用人唯賢,不拘小節。而正是在這位風雲人物的指引下,中國才得以巨變,從而,更改了世界的格局。 所以說,能斷大事者,不拘小節。這一點,是由成大事者與成大事者在成大事過程中所需的客觀方面與主觀方面來共同決定的。
  • 「登高者必自卑,行遠必自遜」,成大事者,會在這3點「守弱」
    《中庸》中有言:登高者必自卑,行遠必自遜。意思是:登高一定要先從最低的地方著腳,而遠行則是要選擇最近的地方起步。的確,反抗是必須的,但是在反抗之前要懂得審時度勢,當對方過於強大,我們無力抵抗時,何必以卵擊石,做出一些無謂的犧牲呢?真正能成大事者,真正的有智慧者,都會懂得隱忍,懂得審時度勢,保持低調和謙虛,才能走得更為長遠。
  • 鬼谷子言:成大事者,必有這三個大富大貴之相,你佔了幾個?
    鬼谷子言:成大事者,必有這三個大富大貴之相,你佔了幾個?謀聖鬼谷子擅長識人術,他表示身上具備這三個特徵的人,將來必定大富大貴,前途一片光明,在今天,筆者就跟大家來分享一下,來看看這三個特徵,你身上有幾個。
  • 曾國藩:一輩子沒出息的人,有這六種毛病!曾國藩家訓
    同時,曾國藩在與左宗棠相處中處處包容、忍讓,方顯大格局。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脾氣也不好,常常會和別人發生爭執,而且無理也能攪三分。 曾國藩有一位摯友,名叫鄭小珊,他倆是湖南老鄉,又同在京城為官,雖然年齡相差十歲,但交往甚密。 因為關係甚密,所以說話從不忌諱。一日,鄭小珊無心說了一句話,沒想到勾起了曾國藩的不滿。
  • 《羅輯思維:成大事者不糾結》
    這種看似沒有政治敏感度的表現,卻因為做好了自己的該做的事情,業務能力突出,後來成了那個龐雜環境中的大贏家,升任高官。黑格爾曾說:「心無旁騖,專心於事業的追求,就會忘掉很多煩惱,找到許多努力過程中的快樂,默默耕耘的人其實是最智慧的人。」成大事者,不會將自己的心思耗費在繁瑣、複雜的人際關係裡,糾結於他人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
  • 曾國藩識人術:有這四種特徵的人,將來一定是大富大貴,缺一不可
    「 其實,曾國藩說的「四句話」,也告訴我們「相由心生」,看一個的長相,就能識別一個人的內心,能不能深交,也就心中有數了。 曾國藩認為擁有這四種特質,是成大事者必備的品質,假以時日,必定是大富大貴的人。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克勤小物」
    #曾國藩在日記中總結道: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來。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事情開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只是把小事做好,把平常的德行修為好,那麼他們就能夠成就大的功業了。企業家董明珠曾經在採訪中也表示:「企業家不是管大事,我一直認為企業家是管小事,你把小事管好了,合起來有什麼大事嗎?」
  • 曾國藩經典語錄:這三件事,決定了你一生的高度
    格局曾國藩說過:謀大事者,最看重的就是格局。有個人買了一件衣服,回頭跟朋友炫耀,發現自己多花了10塊錢,於是耿耿於懷,過不了心裡的這道坎,那麼這人的格局就只值20元錢了。乞丐乞討,如果對那些有穩定工作收入來源的人沒有感覺,卻嫉妒比自己乞討的多的乞丐,那這個人估計一輩子就是乞丐了。無木不成林,如果一個人的格局不大,往往很難成事。格局就是一個人的眼光,胸襟,氣度和膽識。
  • 曾國藩:成大事的男人,能在這3件事上控制自己,普通人狠不下心
    很多時候,自律才能一個人成大事保證,你自律的程度,就是你將來所能企及的高度。唯有自律才可讓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中,首尾不懈,持之以恆。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通過自律成就一番偉業的人物。曾國藩在30歲時就立下大志,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 高考成敗不是人生全部,曾國藩大器晚成,終成一代文正公!
    現在的中青年人和曾國藩一樣,人生到了三四十歲才深刻體會出自己的平庸與無力。這個世界一直都是出類拔萃的人少,整日忙碌而不知所為的人居多,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那麼曾國藩教給你的不是怎樣得第一,而是怎樣堅持跑完全程,沒錯,人生全靠一個「挺」字。天下事焉能盡如人意?古來成大事者,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
  • 曾國藩:聰明人都不說的6句話,早知道早好,避免禍從口出
    曾國藩從一介布衣變成晚清「千古第一完人」,全部歸功於他左右逢源的本領,他待人接物的態度和方法一直被後人所稱道。曾國藩遊走於官場數十年,展示出他方圓兼備、剛柔並濟的做人哲學和處世之道。眾多的名人都推崇他為偶像、企業家趨之若鶩學習他的處世之道。
  • 菜根譚:先賢智慧教你為人處世,成大事者都能做到這三點
    縱觀古今,那些能成大事者,都有自己為人處世的一套妙方。先賢的經驗對後世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而這一切大智慧,都凝縮在"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短短九個字當中,值得後人每個字每個字地細品。人的生命,像太倉裡的一粒米,很渺小,像耀眼的閃電,很短暫,像懸崖上的朽木,很易折,像大海裡的波浪,很易碎,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怎麼能夠不悲傷,為人生的渺小、短暫、易折、易碎而悲傷,同時,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又怎麼能夠不快樂,因為人生已經如此渺小、短暫、易折、易碎,所以才要及時行樂,不虛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