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認為,「謀大事者,首重格局」。但什麼才是格局呢?
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去理解,其一是時間,其二是空間。如果從人的角度來說,也可以用眼界、志向和心胸來談論。
比如曾國藩給家人說,交朋友一定要交志趣遠大的人。他的意思就是在說人的格局大小。心胸狹窄的人,眼裡心裡都是雞毛蒜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這樣的人做朋友,你也難免會流於庸俗。
有格局的人一定是有超越平常的抱負,他也是一個長期主義者,他不會坐井觀天,把自己局限在眼前這點地方。
我有一個創業的朋友,他的公司也賺了不少錢,但他一直都是租房子住,車也是很一般的車,儘管他買得起奔馳寶馬。
別人問他怎麼不買車買房呢,是不是標榜自己不愛錢呀,他說自己肯定是喜歡錢,不然也不會創業,但他對「小錢」不在意——對,他認為目前所賺這點都是小錢。
何況他以後的規劃是到幾個大城市設立分公司,所以也沒有必要在當地買房置業,儘管此前買房子的人都因為房子升值而賺了不少。可他對此不屑一顧:創業是為了事業成就,而不是為了做一個富家翁。
我覺得這就是有格局的人。
阿里巴巴CEO張勇在杭州多年,都是住酒店,也沒有去買房。他看重的是事業成長,而不是房產的一點財務回報,他不想在這種事情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近代有個赫赫有名的大將,他原本跟著大佬打仗,他救過對方的命,按說前途似錦,富貴榮華唾手可得。但是呢,這個大將毅然離他而去了,為什麼?因為這個大佬在打仗時候還不忘聽股票交易的廣播,擔心他的小錢錢是賺還是虧——這就是格局太小了。
什麼叫做格局?馬雲有個說法:格就是時間度,要從三十年以後看今天。局就是空間度,要從世界的範圍看現在。
沒有格局的人就沒有戰略遠見,比如馬雲在阿里巴巴內外的反對、群嘲中堅持做阿里雲,其實就是有戰略格局的表現。
沒有格局和格局小的人是只顧眼前一點點的東西,視野非常狹窄。他連自己的以後和將來都不顧,自然也不會顧著別人。
所以說自我越大的人越自私,格局也就越小。格局小的人就往往是目光短淺,自私自利,只顧眼前舒服,哪怕以後洪水滔天。
格局決定布局,布局決定結局。不管是個人的人生還是事業的成敗,基本都是從一開始注入的基因,沒有遠大志向的人,就往往缺乏長期的動力和堅持,因此成就也不會大。
做事業的人如果格局不夠,那他就是小富即安、淺嘗輒止,或者稍有挫折就受不了了。而像曾國藩屢敗屢戰和任正非那樣百折不撓的人,才是大格局。試想一下,如果任正非不是格局宏大,華為又豈有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主航道,又何談什麼未雨綢繆,為將來落子布局了。
一個人有格局的體現就是心胸能容人容事,比如做老大的人自然不能以自己喜好用人,一些「歪瓜裂棗」可能就是棟梁之才,你站在老大的位置就必須是能讓弟兄們人盡其才,各展所長。
有格局,你才能通觀全局,才可以根據形勢變化因勢利導,為勝利而謀劃。
馬雲說得好,「今天的世界不是今天決定的,是三十年以前決定的,所以今天的行動能夠決定三十年以後的行動」。馬雲以戰略遠見為世人所重,是有原因的。
作為創業者來說,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不算什麼,真正的高手都是在積極應對未來的挑戰。而太多人是意識不到這點的,所以現在他們的成功往往是很脆弱的。
在我們身邊,格局大的人不太好辨識。但格局小的人卻是比比皆是,比如那些「恨人有笑人無」的人,他們只喜歡自己贏,見不得別人好,他們想著最好是別人都過不好,只有他最牛最厲害……
這就是小人之心啊。
而像曾國藩這樣的人,他最喜歡做的就是與人為善,成人之美。比如左宗棠跟他不對付,李鴻章還打他小報告,兩人還都曾為其效力過,要是換了別人,對於左宗棠和李鴻章一定是加以報復。
可曾國藩卻是退讓誇獎,公開說自己不如左宗棠,李鴻章也比他有幹才,這就是格局和境界上的包容。如果你要學習曾國藩這點,那很不容易,要知道曾國藩的格局不僅體現在謙讓上,更體現在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上——他一直在退讓,可他總是立於不敗之地,他的成就也是最大。
你如果參透了這點,或就能體會到什麼是格局上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