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引導人們運用正向思考,擺脫恐懼,走向自由與成功的心理學讀物。我們知道每個時代都有迷茫,每一代人都在尋求出路。迷茫的時代,怎麼不糾結當個明白人?聽羅胖破解迷局,從歷史中學習,指引我們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看懂他人的人生,理解自己。
作者簡介
羅振宇,人稱羅胖,知識社群《邏輯思維》的創始人,他主講的視頻脫口秀《邏輯思維》每一集平均播放量200萬次。微信公眾號「羅輯思維」擁有460多萬用戶,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知識社群。
讀書筆記
事實上。老羅的整本書都是環繞著這個主題來說的。而這個話題可以分為三個問題來仔細討論:
1. 不戀歷史:貌似就是在說,「想當年怎麼樣怎麼樣…」,如今時代已經改變了,當年的輝煌,當年的成就,今日不一定適用了。
2. 不畏將來:也還是我們平時掛載嘴邊的那句話,「計劃趕不上變化」。對未來不能沒有計劃卻不能過於計劃。
3. 活在當下:看似非常easy,活好每一天,實際則不然。
1、不糾結於妄念
張廷玉是大清三朝元老,任職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為大清工作50年,這在歷史上都很罕見。
雍正帝特別賞識他,不僅在現世加官晉爵,賞他榮華富貴。去世前,也沒有忘記他的後世安排,許諾他「配享太廟」。就是等張廷玉死後,特例給他做個牌位,安放在大清先帝的牌位旁。
在那個時代,這是人臣最頂級的榮耀。意味著後世皇孫來祭拜列祖列宗時,連帶著把張廷玉一起拜了。
張廷玉也不負所望,為大清兢兢業業半個世紀。老了,終於得到乾隆的準許,可以衣錦還鄉,突然想起「配享太廟」一事,還沒有當朝皇帝的許諾。
如果皇上忘了,死後享受不到待遇怎麼辦?人走茶涼,沒有這個榮譽在身,有人向皇上說我壞話怎麼辦?
腦海中蹦出各種想法,讓張廷玉糾結不已。於是,他返回皇宮,向乾隆討要保證書。
結果,「配享太廟」沒要到,之前封賞的爵位也被收回。盛怒之下,乾隆還派人搜查他的家,好在沒查出什麼大問題。
馮唐說:妄念就是一個自己揮之不去,但又必須靠他人才能夠實現的願望。
「配享太廟」連末代皇帝溥儀都沒有資格再享有。只是,可惜了張廷玉,本該安享晚年,因為糾結於妄念,差點晚節不保,沒過幾年就在鬱鬱寡歡中離世。
有一個父子倆騎驢進城趕集的寓言故事。
父親騎著驢,兒子牽著驢走在路上。一位路人看見,便說:「這個父親太自私了,怎麼能自己騎著驢子,讓兒子在地上走。」父親聽到後,連忙爬下驢背,讓兒子騎上,他牽著驢走。
沒多久,又一位過路人說:「父親一把年紀了,不讓騎驢,這個兒子真是不孝。」兒子一聽此言,滿是羞愧,趕緊讓父親上驢,父子二人一同騎驢往前走。
走了不遠,一個老太婆見父子倆共騎一頭驢,便說:「這爺倆的心真夠狠的,這麼瘦弱的驢,怎麼能承受得住兩個人的重量呢?這驢太可憐了!」
父子二人一聽也有道理,趕緊下來,誰也不騎了,乾脆走路。
哪知走了沒幾步,又遇到一個老頭,嘲笑道:「有驢不騎,卻情願走路,這爺倆真夠蠢的。」
最後父子倆二人呆在原地,糾結著不知如何是好。
每個人站的角度和位置不同,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方式、方法不同,獲得的感受和結論也不一樣。
糾結於他人的悠悠之口,不僅沒有意義,還會擾亂方寸,阻礙你前行的步伐,讓你在糾結裡止步不前。
羅振宇講過一個他同學的事例。
他的這名同學在一個大公司裡任職,那裡人情往來繁多,人際關係複雜多變。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很多人會糾結於領導的一句話,和別人的一個眼神。
比如,有人會糾結:今天早上,辦公室有同事圍在一起說話,我剛走過去,他們就散了,是不是在說我什麼?
老闆今天找我談話,眼神凌厲,他說那句話的潛臺詞是什麼?對我來說是好還是不好?
下班路上碰到領導,我跟他打招呼,他都沒有理我,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我有沒有在無意中得罪領導?
羅振宇的這位同學是個特例,他從不在社交和人際關係上糾結,只是把注意力投注在本職工作上,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這種看似沒有政治敏感度的表現,卻因為做好了自己的該做的事情,業務能力突出,後來成了那個龐雜環境中的大贏家,升任高官。
黑格爾曾說:「心無旁騖,專心於事業的追求,就會忘掉很多煩惱,找到許多努力過程中的快樂,默默耕耘的人其實是最智慧的人。」
成大事者,不會將自己的心思耗費在繁瑣、複雜的人際關係裡,糾結於他人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
而是將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自己身上,專注地做好本職工作,提升自我能力,不停地向上成長。
有個禪宗故事,說有個小和尚總是不開悟,非常著急,苦惱。
於是,他去請教老和尚:「師父,您開悟前每天做什麼?」
師父說:「挑水、砍柴、做飯。」
小和尚接著問:「那開悟後呢?」
師父說:「挑水、砍柴、做飯。」
小和尚很不理解,說:「那開悟對您來說沒有任何的改變啊?」
師父說:「開悟前,我挑水的時候想著砍柴,砍柴的時候想著做飯。開悟後,我挑水的時候想著挑水,砍柴的時候想著砍柴,做飯的時候想著做飯。」
這則老和尚開悟的故事講出了一個道理,就是要專注做好眼前的事情,不去擔心未來,也不回顧過去。專注於當下,才是破除糾結的好辦法。
曾國藩有句話叫: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
概括成一句話,就是活在當下。
不糾結於妄念,不在意他人的悠悠之口,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環境中,不問是非,做好本職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無論過往和未來怎麼樣,都專注於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不糾結,不生亂,相信你的人生定會成績斐然,讓你木秀於林,立於不敗之地。
書摘
一個「誠」字走天下
用這種方式去看待愛情、婚姻和生活,是最為糟糕的一種方式。在你放棄自己立身的根基,將自己的生存依附於他人賞賜的時候,就沒有自由主義了,有沒有皇帝都一樣。
就是人不能有妄念。專欄作家馮唐曾經給妄念下過一個定義:妄念就是一個自己揮之不去,但又必須靠他人才能夠實現的願望。
扎馬步只有兩個動作要領,第一,扎穩底盤。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價值源頭,自己要有和他人協作產生財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東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沒什麼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為、一切奮勇的追求都是為了我自己的成長,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所以,什麼是自由主義?從張廷玉這個反面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根底紮實,有自己的立命之處;第二,意守丹田,永遠不向外追逐妄念。
當一個人要做大事,而身邊所有人都要對付時,那該怎麼辦呢?在讀完《戰天京》這本書之後,我覺得曾國藩的心法仍然是剛才講的那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明白人為什麼會犯下這樣的大錯呢?很簡單,不會就事論事。他總是在想,別人會對我怎麼看?兩宮太后會不會奪我的權?如果要奪我的權,我應該怎麼防範?說白了,就是他想多了。
一想多,他的行為就會變形;行為一變形,對方心裡就會結疙瘩;對方心裡結了疙瘩,對方的行為也會變形,最後雙方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衝突。
如果肅順能夠學學曾國藩就好了,「結硬寨,打呆仗,」遇到什麼事都不管周邊的因素,先看這事該怎麼處理。董元醇上摺子不對,把他駁了就完了,跟太后較什麼勁呢?跑來奔喪,就讓他見,你攔什麼呢?正是因為肅順在防範別人的時候,自己掉到了一個大坑裡,最後才會身家性命不保。
只是你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調到了現在,所以才讓它產生了矛盾。
因此,專注於當下,就是破糾結最好的法門。
為人處世切忌「目光遠大」,一定要「鼠目寸光」,把眼下該辦的事辦好。這樣所有的矛盾,都會在你往前走的過程當中自然化解掉。
最後,我再給大家講兩句我聽來的話。
第一句,仍然來自於曾國藩:「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這就是說,未來發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讓它雜亂,要做什麼就專心做什麼;當這件事情過去了,我絕不留戀它。
第二句,來自於我師兄劉春,就是微博上非常著名的劉春。他曾經也在一個人際關係非常複雜的大機構中工作,我就問他怎麼處理這些複雜的關係。當時劉春師兄跟我講了十六個字的箴言,我一直記到了今天。哪十六個字?「不問是非,埋頭業務,屁股乾淨,盡力協調。」
如果一個人真能做到這一點,不管他處於什麼樣的處境,幹什麼樣的工作,即使做不出像曾國藩那樣的事業,我想他的人生也一定會立於不敗之地。
博士們的生存現狀分析
鄭也夫先生的《吾國教育病理》一書裡有一段分析,說一個男性如果到32歲的時候,還沒有為家庭、社會盡到過任何責任,還在拿著微薄的收入,這種人還有什麼用?
把心放在現在、今天、此刻
在這個時代你會發現,過去的經驗沒用了,對未來的預測基本都是瞎扯,基於原來人際關係獲得的所有巧妙幾乎也都失效了。那怎麼辦?在這裡我們其實就提供了一個方案:學習李鴻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管過去,不管未來,不管周邊,做當下最該做的事。
一個封閉的財富系統,如果沒有新來的增量,僅靠一個確定性的存量,不管這個存量有多大,它的花銷一定會倒逼存量,最後還是不夠花。
也許我們不能對更大的國家、民族、人類負責,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再抱定我們認可的那個絕對正確。我們可以用一種欣賞的思維,來看待每一個為我們左衝右突的人,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會被點亮一點,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看完李鴻章的很多事跡,你會發現他身上的這個特徵非常明顯——從來不沉浸在過去的恩怨之中。這是第一個對比。
張之洞沉浸在歷史裡,對未來充滿了貪婪和恐懼;而李鴻章,既不跟歷史叫板,也不跟未來較勁,他就活在當下。
讓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不得自由的,有兩個牢籠:一個是對過去的貪戀;一個是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對它的貪婪。其實還有一個牢籠,就是在同一個時間點上,不同空間裡的人際關係對你的自由意志的綁定。
李鴻章這個人就是這樣。我不跟你意氣用事,不跟你生氣,你讓我去,我就說最好別讓我去;你非得讓我去,那我就去。而且一旦我去了,不管我多大歲數,我都會踏踏實實地把這件事幹成。這就是李鴻章這一生最狠的地方。他不被任何所謂的周邊關系所綁定,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事上。
一個人之所以會生出各種各樣的妄念,通常都出自一個原因:糾纏於過去、未來、同時間的人際關係中。現在有很多在公司裡打工的人覺得心裡不爽,工資少,也沒有前途。他們的很多想法其實都是妄念。
最好的方案就是學習李鴻章,看住當下,就從這一點出發,做現在該做的事情。
原來給人打工的時候,我就老跟別人講,我自己做事有一個心法:所有的事都是做給現在老闆用的,但同時也是做給下一個老闆看的。
就是說,我們現在做任何事,既是為現在的公司、單位作貢獻,與此同時也是在打造我們的個人品牌,讓下一個老闆自然看到。這樣也許是老闆,也許是風險投資人,他們會找上門來,來利用我們這個本事。
其實關於正念我們也不用講更多,就是一個「念」字。漢語裡念字怎麼寫?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什麼叫正念?就是把心放在現在、今天、此刻。
沒錯,在這個時代你會發現,過去的經驗沒用了,對未來的預測基本都是瞎扯,基於原來人際關係獲得的所有巧妙幾乎也都失效了。那怎麼辦?在這裡我們其實就提供了一個方案:學習李鴻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管過去,不管未來,不管周邊,做當下最該做的事。
最後引用胡適先生寫的一句詩:「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在這個變幻莫測的大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過河的卒子。
自由主義的人生觀:保持獨立,釋放善意
《羅輯思維》一直在講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
很多人都在問:「什麼是自由主義的人生觀?」在我看來無非就是兩句話。第一句,我們絕不去強制他人;第二句,我們儘可能地不讓他人來強制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說,我們在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格空間的前提下,儘可能對他人釋放善意。
所以,《羅輯思維》一直在講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對自己負責,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不可能不好。
很多人都在問:「什麼是自由主義的人生觀?」在我看來無非就是兩句話。第一句,我們絕不去強制他人;第二句,我們儘可能地不讓他人來強制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說,我們在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格空間的前提下,儘可能對他人釋放善意。
一次成功的政治體制改革
整個一套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型和成功是多麼不容易啊。它至少需要這麼幾個條件:第一,明確的目標;第二,堅定的決心;第三,柔軟的身段;第四,高超的技巧;第五,共同的底線;第六,設計元規則制度的能力;第七,崇高的道德聲望。
當一個政治家湊齊了這七張牌之後,他就可以推牌說:「和了!」
失落回鄉,心性大變
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想要上個層次,僅僅往外求,即通過各種各樣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逼自己改變,不是根本性的方法。
根本性的方法,是對外人變得更加通達,是內心的容量變得充分放大,每一個在人生當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我覺得他都有類似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