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成大事者不糾結》

2021-02-07 承瑜讀書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引導人們運用正向思考,擺脫恐懼,走向自由與成功的心理學讀物。我們知道每個時代都有迷茫,每一代人都在尋求出路。迷茫的時代,怎麼不糾結當個明白人?聽羅胖破解迷局,從歷史中學習,指引我們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看懂他人的人生,理解自己。


作者簡介


羅振宇,人稱羅胖,知識社群《邏輯思維》的創始人,他主講的視頻脫口秀《邏輯思維》每一集平均播放量200萬次。微信公眾號「羅輯思維」擁有460多萬用戶,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知識社群。


讀書筆記


事實上。老羅的整本書都是環繞著這個主題來說的。而這個話題可以分為三個問題來仔細討論:

1. 不戀歷史:貌似就是在說,「想當年怎麼樣怎麼樣…」,如今時代已經改變了,當年的輝煌,當年的成就,今日不一定適用了。

2. 不畏將來:也還是我們平時掛載嘴邊的那句話,「計劃趕不上變化」。對未來不能沒有計劃卻不能過於計劃。

3. 活在當下:看似非常easy,活好每一天,實際則不然。

1、不糾結於妄念


張廷玉是大清三朝元老,任職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為大清工作50年,這在歷史上都很罕見。

雍正帝特別賞識他,不僅在現世加官晉爵,賞他榮華富貴。去世前,也沒有忘記他的後世安排,許諾他「配享太廟」。就是等張廷玉死後,特例給他做個牌位,安放在大清先帝的牌位旁。

在那個時代,這是人臣最頂級的榮耀。意味著後世皇孫來祭拜列祖列宗時,連帶著把張廷玉一起拜了。

張廷玉也不負所望,為大清兢兢業業半個世紀。老了,終於得到乾隆的準許,可以衣錦還鄉,突然想起「配享太廟」一事,還沒有當朝皇帝的許諾。

如果皇上忘了,死後享受不到待遇怎麼辦?人走茶涼,沒有這個榮譽在身,有人向皇上說我壞話怎麼辦?

腦海中蹦出各種想法,讓張廷玉糾結不已。於是,他返回皇宮,向乾隆討要保證書。

結果,「配享太廟」沒要到,之前封賞的爵位也被收回。盛怒之下,乾隆還派人搜查他的家,好在沒查出什麼大問題。

馮唐說:妄念就是一個自己揮之不去,但又必須靠他人才能夠實現的願望。


「配享太廟」連末代皇帝溥儀都沒有資格再享有。只是,可惜了張廷玉,本該安享晚年,因為糾結於妄念,差點晚節不保,沒過幾年就在鬱鬱寡歡中離世。



2、不糾結於他人之口


有一個父子倆騎驢進城趕集的寓言故事。

父親騎著驢,兒子牽著驢走在路上。一位路人看見,便說:「這個父親太自私了,怎麼能自己騎著驢子,讓兒子在地上走。」父親聽到後,連忙爬下驢背,讓兒子騎上,他牽著驢走。

沒多久,又一位過路人說:「父親一把年紀了,不讓騎驢,這個兒子真是不孝。」兒子一聽此言,滿是羞愧,趕緊讓父親上驢,父子二人一同騎驢往前走。

走了不遠,一個老太婆見父子倆共騎一頭驢,便說:「這爺倆的心真夠狠的,這麼瘦弱的驢,怎麼能承受得住兩個人的重量呢?這驢太可憐了!」

父子二人一聽也有道理,趕緊下來,誰也不騎了,乾脆走路。

哪知走了沒幾步,又遇到一個老頭,嘲笑道:「有驢不騎,卻情願走路,這爺倆真夠蠢的。」

最後父子倆二人呆在原地,糾結著不知如何是好。


每個人站的角度和位置不同,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方式、方法不同,獲得的感受和結論也不一樣。

糾結於他人的悠悠之口,不僅沒有意義,還會擾亂方寸,阻礙你前行的步伐,讓你在糾結裡止步不前。


3、成大事者,不糾結


羅振宇講過一個他同學的事例。

他的這名同學在一個大公司裡任職,那裡人情往來繁多,人際關係複雜多變。在這樣的環境裡工作,很多人會糾結於領導的一句話,和別人的一個眼神。

比如,有人會糾結:今天早上,辦公室有同事圍在一起說話,我剛走過去,他們就散了,是不是在說我什麼?

老闆今天找我談話,眼神凌厲,他說那句話的潛臺詞是什麼?對我來說是好還是不好?

下班路上碰到領導,我跟他打招呼,他都沒有理我,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我有沒有在無意中得罪領導?

羅振宇的這位同學是個特例,他從不在社交和人際關係上糾結,只是把注意力投注在本職工作上,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這種看似沒有政治敏感度的表現,卻因為做好了自己的該做的事情,業務能力突出,後來成了那個龐雜環境中的大贏家,升任高官。

黑格爾曾說:「心無旁騖,專心於事業的追求,就會忘掉很多煩惱,找到許多努力過程中的快樂,默默耕耘的人其實是最智慧的人。」

成大事者,不會將自己的心思耗費在繁瑣、複雜的人際關係裡,糾結於他人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

而是將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自己身上,專注地做好本職工作,提升自我能力,不停地向上成長。



4、破糾結的法門是專注於當下


有個禪宗故事,說有個小和尚總是不開悟,非常著急,苦惱。

於是,他去請教老和尚:「師父,您開悟前每天做什麼?」

師父說:「挑水、砍柴、做飯。」

小和尚接著問:「那開悟後呢?」

師父說:「挑水、砍柴、做飯。」

小和尚很不理解,說:「那開悟對您來說沒有任何的改變啊?」

師父說:「開悟前,我挑水的時候想著砍柴,砍柴的時候想著做飯。開悟後,我挑水的時候想著挑水,砍柴的時候想著砍柴,做飯的時候想著做飯。」

這則老和尚開悟的故事講出了一個道理,就是要專注做好眼前的事情,不去擔心未來,也不回顧過去。專注於當下,才是破除糾結的好辦法。

曾國藩有句話叫: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

概括成一句話,就是活在當下。

不糾結於妄念,不在意他人的悠悠之口,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環境中,不問是非,做好本職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無論過往和未來怎麼樣,都專注於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不糾結,不生亂,相信你的人生定會成績斐然,讓你木秀於林,立於不敗之地。

書摘

 一個「誠」字走天下

用這種方式去看待愛情、婚姻和生活,是最為糟糕的一種方式。在你放棄自己立身的根基,將自己的生存依附於他人賞賜的時候,就沒有自由主義了,有沒有皇帝都一樣。


就是人不能有妄念。專欄作家馮唐曾經給妄念下過一個定義:妄念就是一個自己揮之不去,但又必須靠他人才能夠實現的願望。


扎馬步只有兩個動作要領,第一,扎穩底盤。你得有自己的生活和價值源頭,自己要有和他人協作產生財富的方式。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東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沒什麼可追求的,我一切的行為、一切奮勇的追求都是為了我自己的成長,為了自己的人格健全。


所以,什麼是自由主義?從張廷玉這個反面案例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根底紮實,有自己的立命之處;第二,意守丹田,永遠不向外追逐妄念。


當一個人要做大事,而身邊所有人都要對付時,那該怎麼辦呢?在讀完《戰天京》這本書之後,我覺得曾國藩的心法仍然是剛才講的那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


明白人為什麼會犯下這樣的大錯呢?很簡單,不會就事論事。他總是在想,別人會對我怎麼看?兩宮太后會不會奪我的權?如果要奪我的權,我應該怎麼防範?說白了,就是他想多了。


一想多,他的行為就會變形;行為一變形,對方心裡就會結疙瘩;對方心裡結了疙瘩,對方的行為也會變形,最後雙方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衝突。


如果肅順能夠學學曾國藩就好了,「結硬寨,打呆仗,」遇到什麼事都不管周邊的因素,先看這事該怎麼處理。董元醇上摺子不對,把他駁了就完了,跟太后較什麼勁呢?跑來奔喪,就讓他見,你攔什麼呢?正是因為肅順在防範別人的時候,自己掉到了一個大坑裡,最後才會身家性命不保。


只是你把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調到了現在,所以才讓它產生了矛盾。


因此,專注於當下,就是破糾結最好的法門。


為人處世切忌「目光遠大」,一定要「鼠目寸光」,把眼下該辦的事辦好。這樣所有的矛盾,都會在你往前走的過程當中自然化解掉。


最後,我再給大家講兩句我聽來的話。


第一句,仍然來自於曾國藩:「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這就是說,未來發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讓它雜亂,要做什麼就專心做什麼;當這件事情過去了,我絕不留戀它。


第二句,來自於我師兄劉春,就是微博上非常著名的劉春。他曾經也在一個人際關係非常複雜的大機構中工作,我就問他怎麼處理這些複雜的關係。當時劉春師兄跟我講了十六個字的箴言,我一直記到了今天。哪十六個字?「不問是非,埋頭業務,屁股乾淨,盡力協調。」


如果一個人真能做到這一點,不管他處於什麼樣的處境,幹什麼樣的工作,即使做不出像曾國藩那樣的事業,我想他的人生也一定會立於不敗之地。


 博士們的生存現狀分析

鄭也夫先生的《吾國教育病理》一書裡有一段分析,說一個男性如果到32歲的時候,還沒有為家庭、社會盡到過任何責任,還在拿著微薄的收入,這種人還有什麼用?


 把心放在現在、今天、此刻

在這個時代你會發現,過去的經驗沒用了,對未來的預測基本都是瞎扯,基於原來人際關係獲得的所有巧妙幾乎也都失效了。那怎麼辦?在這裡我們其實就提供了一個方案:學習李鴻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管過去,不管未來,不管周邊,做當下最該做的事。


一個封閉的財富系統,如果沒有新來的增量,僅靠一個確定性的存量,不管這個存量有多大,它的花銷一定會倒逼存量,最後還是不夠花。


也許我們不能對更大的國家、民族、人類負責,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做到,不再抱定我們認可的那個絕對正確。我們可以用一種欣賞的思維,來看待每一個為我們左衝右突的人,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會被點亮一點,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看完李鴻章的很多事跡,你會發現他身上的這個特徵非常明顯——從來不沉浸在過去的恩怨之中。這是第一個對比。


張之洞沉浸在歷史裡,對未來充滿了貪婪和恐懼;而李鴻章,既不跟歷史叫板,也不跟未來較勁,他就活在當下。


讓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不得自由的,有兩個牢籠:一個是對過去的貪戀;一個是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對它的貪婪。其實還有一個牢籠,就是在同一個時間點上,不同空間裡的人際關係對你的自由意志的綁定。


李鴻章這個人就是這樣。我不跟你意氣用事,不跟你生氣,你讓我去,我就說最好別讓我去;你非得讓我去,那我就去。而且一旦我去了,不管我多大歲數,我都會踏踏實實地把這件事幹成。這就是李鴻章這一生最狠的地方。他不被任何所謂的周邊關系所綁定,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事上。


一個人之所以會生出各種各樣的妄念,通常都出自一個原因:糾纏於過去、未來、同時間的人際關係中。現在有很多在公司裡打工的人覺得心裡不爽,工資少,也沒有前途。他們的很多想法其實都是妄念。


最好的方案就是學習李鴻章,看住當下,就從這一點出發,做現在該做的事情。


原來給人打工的時候,我就老跟別人講,我自己做事有一個心法:所有的事都是做給現在老闆用的,但同時也是做給下一個老闆看的。


就是說,我們現在做任何事,既是為現在的公司、單位作貢獻,與此同時也是在打造我們的個人品牌,讓下一個老闆自然看到。這樣也許是老闆,也許是風險投資人,他們會找上門來,來利用我們這個本事。


其實關於正念我們也不用講更多,就是一個「念」字。漢語裡念字怎麼寫?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什麼叫正念?就是把心放在現在、今天、此刻。


沒錯,在這個時代你會發現,過去的經驗沒用了,對未來的預測基本都是瞎扯,基於原來人際關係獲得的所有巧妙幾乎也都失效了。那怎麼辦?在這裡我們其實就提供了一個方案:學習李鴻章,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管過去,不管未來,不管周邊,做當下最該做的事。


最後引用胡適先生寫的一句詩:「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在這個變幻莫測的大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過河的卒子。


 自由主義的人生觀:保持獨立,釋放善意

《羅輯思維》一直在講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


很多人都在問:「什麼是自由主義的人生觀?」在我看來無非就是兩句話。第一句,我們絕不去強制他人;第二句,我們儘可能地不讓他人來強制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說,我們在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格空間的前提下,儘可能對他人釋放善意。


所以,《羅輯思維》一直在講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對自己負責,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不可能不好。


很多人都在問:「什麼是自由主義的人生觀?」在我看來無非就是兩句話。第一句,我們絕不去強制他人;第二句,我們儘可能地不讓他人來強制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說,我們在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尊嚴和人格空間的前提下,儘可能對他人釋放善意。


 一次成功的政治體制改革

整個一套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型和成功是多麼不容易啊。它至少需要這麼幾個條件:第一,明確的目標;第二,堅定的決心;第三,柔軟的身段;第四,高超的技巧;第五,共同的底線;第六,設計元規則制度的能力;第七,崇高的道德聲望。


當一個政治家湊齊了這七張牌之後,他就可以推牌說:「和了!」


 失落回鄉,心性大變

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想要上個層次,僅僅往外求,即通過各種各樣生活方式的改變來逼自己改變,不是根本性的方法。


根本性的方法,是對外人變得更加通達,是內心的容量變得充分放大,每一個在人生當中感受到境界提升的人,我覺得他都有類似的經歷。

相關焦點

  • 羅輯思維籌備上市 羅振宇的羅輯思維欲科創板上市
    10月16日上午消息,根據北京證監局官網更新的輔導企業信息,披露了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羅輯思維)的上市輔導情況。羅輯思維創始人為財經媒體人羅振宇,公司旗下產品有得到App。根據上市輔導相關文件顯示,羅輯思維將選擇在科創板上市,中金公司擔任輔導機構。
  • 羅輯思維:讀書人必須換個活法了丨鳳凰副刊
    《羅輯思維》欄目有一個知識策劃叫李源,現在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讀碩士。我曾經問他:「你們那兒的博士混得怎麼樣?」「哎喲,好慘,有幾個數字可以證明。如果你在我們人民大學讀博士,國家每個月給你的補貼,也就是所謂的工資,是800大洋;當然這不算完,如果跟導師做項目,每個月還能拿到800大洋的補助。
  •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VS細節決定成敗
    你同不同意「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你又同不同意「細節決定成敗」? 我以前更傾向於贊成第一種說法,而時常低估第二句話的作用。實際上,最近看了公眾號「請辯」的一篇文章《小事都做不好,還想做大事?是的。》之後,發現它們其實並不矛盾,只是我之前沒有真正思考過它們之間的聯繫。
  • 如此「羅輯思維」 「羅胖」自媒體賣書撈金2億?
    這位粉絲心目中的「羅胖」,憑藉自媒體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一炮而紅,如今開始試水網際網路社群經濟,引發了市場的「二次側目」。  就在不久前,離開公眾視線半年多的羅振宇出現於一次公開活動中。他透露,「如果到年底不出重大意外的話,我們大概在賣書方面達到1.5億到2億的營業額。」羅胖的志得意滿可想而知,可是有粉絲不樂意了,如果一檔說書節目商業氣息外洩明顯,還能保存文化上的真誠嗎?
  •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01-一直以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與「成大事者拘小節」是各界人士,各處學者們討論的熱點。 所以說,能斷大事者,不拘小節。這一點,是由成大事者與成大事者在成大事過程中所需的客觀方面與主觀方面來共同決定的。 從客觀方面來說,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天24個小時,睡覺、吃飯等瑣碎在不花心思的情況下都要佔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剩餘三分之二對於要想做大事的人而言只能緊湊安排,將心思與精力花費在需要的領域。
  • 羅輯思維母公司要上市 羅振宇直接持股佔3成
    原標題:羅輯思維母公司要上市 羅振宇直接持股佔3成   9月25日,羅輯思維母
  • 成大事者,不做選擇題
    估計你會更糾結了…好,你說這些都是大問題,太複雜了,確實很難判斷。可為什麼像星巴克咖啡要不要升杯?空閒的時候是玩遊戲還是看書?今天中午去吃啥?今天出門該穿啥?這些日常小問題,你還是會糾結?成功學會告訴你,成大事者不糾結,可如何才能不糾結?面對選擇,你就是會猶豫,會糾結啊,到底該如何做出果斷的決策呢?
  • 心理學:成大事者,都具備這三種本質思維,你會嗎?
    古今成大事者,氣場強大者,其實本質上是思維境界的比拼。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必懂得這三大本質思維,才會創造自我獨一無二世界1、逆向思維:被人知道的好消息往往不是好消息什麼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強調是從司空常見的思維中反向思考。
  • 《羅輯思維》分家,當傳統連接不再適用新媒體
    5月17日,也算是與「世界電信日」有關,中國最大的自媒體產品《羅輯思維》的合伙人羅胖羅振宇和製作人申音宣布「分家」。據悉,羅振宇將帶領《羅輯思維》進行升級,包括開發新的子產品「羅輯實驗」等。申音在相繼失去了王凱、羅胖這些明星形象後,也稱將發布新產品。
  • 成大事者不糾結:一篇文章終結你的選擇困難症
    這些日常小問題,你還是會糾結?都說成大事者不糾結,可如何才能不糾結?面對選擇,你就是會猶豫,會糾結啊,到底該如何做出果斷的決策呢?PS:這篇文章非常硬核,但也非常有意思,耐心看完,相信你一定能有很多收穫。兩個骰子,一個6,一個2,請選一個點數更大的。請問你選哪個?你會說,這不是廢話嘛,當然選6...
  • 羅輯思維將衝擊IPO:羅振宇其實一直在為此做準備
    那麼,一直以「服務於用戶,先不上市的」羅胖為什麼在現在又決定上市? 或許,他和羅輯思維一直在做著準備,就像他自己曾經說的那樣「作為創業公司,說沒有上市的願景,我自己都不信。」 而現在,已經準備好了。
  • 羅輯思維CEO脫不花的魯莽定律:先做起來,你就成功了一半
    自2015年起,我一直夢想著能做出一個完全由自己說了算的公眾號,我手寫我心,只做自己相信的內容。經歷了兩次嘗試、兩次失敗,轉眼到了2018年的春節前,那是我內心最糾結的一段時間:當時我已向公司提出了離職,但離職之怎麼辦?要麼全職進行第三次做自己公眾號的嘗試,要麼重新入職一家新媒體公司繼續賺高薪。
  • 曾國藩座右銘:性格猶豫做事糾結,看透這16字,煩惱一掃而光!
    晚清名臣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曾國藩在《治兵語錄》中說到這樣一句話: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這十六個字對於生活中做事猶豫不決,容易糾結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指引一、物來順應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做事時,無論出現什麼樣的結果,都要學會接受,既來之,則安之。
  • 羅振宇《羅輯思維》 我替您讀書,讀完再告訴您
    由他主講的網絡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有種、有料、有趣」擅長用輕鬆的話語探討嚴肅話題,採用「視頻+微信」的方式自我推廣,上線29期,在優酷上獲得超過2600萬次的點擊,獲得了超過28萬微信粉絲。於是,老羅火了。
  • 羅輯思維要成知識付費第一股!得到、湖畔、混沌,這些「大學」到底...
    (也就是「羅輯思維」)上市輔導情況位列其中。如果上市成功,意味著由國內財經媒體人、知識付費的先驅者羅振宇所創立的羅輯思維有望成為A股知識付費第一股。上市輔導情況表顯示,輔導的前期準備工作於去年12月就開始了,意味著羅輯思維謀求上市已經至少有近一年的時間了。
  • 從羅輯思維到得到 App,羅振宇一直都在打破常規
    羅輯思維很快聲名鵲起,一大群看上去「年輕、上進,有求知慾和好奇心」的人,為羅輯思維敞開了他們的錢包,送出了「香火錢」。當然,也有人會提出質疑:《羅輯思維》在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的情況下推出「會員制」,是一種「無理會員制」,因為它無法給會員提供等價的利益或價值,這樣做無疑是一場賭博、一場對自身品牌的消費。但是僅僅在兩個月以後,事實就給了這些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 羅輯思維籌備上市,未火之前對應域名早已被註冊
    根據報導,北京證監局10月15日晚間公布了最新的輔導信息情況,首次披露了北京思維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羅輯思維)的上市輔導情況。羅輯思維的創始人為財經媒體人羅振宇,公司旗下產品有得到App。根據上市輔導相關文件顯示,羅輯思維將選擇在科創板上市,中金公司擔任輔導機構。
  • 毅讀2017——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
    本期我們推出土建專業學生凌鈺瑩同學的書評作品《羅輯思維:我懂你的知識焦慮》,印象中屬於理工類的土建專業學生往往好像除了整天忙著畫圖和計算似乎並不怎麼愛看書,但是在圖書館「每旬一書」以及各類閱讀推廣活動中卻經常發現土建學子的身影。
  • 沒了妖氣的羅輯思維,正在迎來更寬的路
    開播四餘年後,當即便最不堪的記者也很少再將「羅輯思維」寫成「邏輯思維」的時候,羅振宇突然宣布:視頻節目停播,轉向每周一到周五時長5到8分鐘的音頻,且只在自家「得到」App裡播出。從創辦伊始提倡的「U盤化生產」,到一場社群經濟的「網際網路實驗」,再到努力鼓吹內容生產者直接賣貨的「內容電商」……回溯歷史,關於「羅輯思維是什麼」的答案幾經迭代。就像拉馬克式進化對於外界環境一次次主動地順勢而為,過去幾年,羅振宇或許對於「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是哪裡」的敏銳態度感到滿意。
  • 來自矽谷的玩創Lab在線科學課全面入駐羅輯思維
    近日,國內知名知識服務商羅輯思維與在線科學教育品牌玩創Lab達成深度合作,玩創Lab的兩款來自矽谷的在線STEAM科學課程《城市之光》和《3D過山車》已於11月1日在「得到」APP、羅輯思維微信商城、羅輯思維天貓旗艦店全電商平臺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