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之於身 其德乃真

2021-02-15 興臺酒廠集團

各位親人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人事行政中心的王建芳,2017年3月份來到濱河這個大家庭,現主要負責新員工培訓、員工考試、勞動合同的得籤訂等工作,很高興站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近期學習《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加入講師團一年多的時間,對《道德經》的理解還不是那麼深刻,有什麼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道德經》第54章學習感悟。

一、《道德經》第54章解讀 

二、修身的重要性

三、現實中的應用

第一部分《道德經》第54章解讀   

下面我們來看原文: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

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

以邦觀邦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善於建樹就不會拔除

善於抱住就不會脫落

子孫就會長久祭祀而不會中斷

用這樣的道理去修身,他的德就能純真

用這樣的道理去修家,他的德就能蔭餘

用這樣的道理去修鄉,他的德就能綿長

用這樣的道理去修邦,他的德就能豐饒

用這樣的道理去修天下,他的德就能普照

所以:

用我的身體來觀察別人的身體

用我的家庭來觀察別人的家庭

用我的鄉村來觀察別人的鄉村

用我的邦國來觀察別人的邦國

用我的天下來觀察別人的天下

我為什麼知道這樣達到天下大治呢?

就是用了以上的辦法

 善於建樹「德」的人就不會輕易搖動,善於保持「道」的人不會輕易脫落,如果子子孫孫能夠按照這個原則行事,那麼後代的香火就不會斷絕。以「善建」「善報」為原則來修養自身,這個人的「德」就可以保持純粹真樸;把這個原則貫徹落實到自家,這個人的「德」就是充盈富裕的;把這個原則貫徹到自鄉,這人的「德」就會得到弘揚;把這個原則貫徹到自邦,這個人的「德」就回豐盛博大;把這個原則貫徹落實到天下,這個人的「德」就會無限普及。

通過自己的修治來觀察他人,通過自家的修治來觀察他家,通過自鄉的修治來觀察他鄉,通過本國的修治來觀察其他的國家,通過天下的修治來觀察天下。我們怎麼知道天下的情況呢?就是根據以上所說的方法。

本章主要指出修身的次第,也就是修之於身、家、鄉、邦、天下等5個層次,也就是告訴我們修行要有明確的逐步上升的次第,不是一下子就能到達修之於天下的聖人境界的。而修身是修行的最基礎。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我的第二部分。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最牛的家族,此家族從古至今已經存在了2500多年的歷史,歷朝歷代都是興盛不衰,期間從未中斷過。不僅如此,歷代的皇帝還要主動前來祭祀,並且擴建其祖宅,現如今,這個家庭的祖宅規模堪比故宮,壯麗宏大,這便是山東曲阜(fù)的孔氏家族。孔氏家族最著名的先祖便是孔子,從春秋戰國時期及之後的歷朝歷代也都是把孔子的儒家學說作為正統思想,而且科舉考試也是以孔孟之道作為基礎,孔子也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孔聖人。之後的各個王朝基本上也都為孔子維護宅邸擴建廟堂,並且代代帝王也會到廟堂祭祀孔子。

那麼孔門為什麼會成為歷史上最牛的家族呢?論語中記載,子曰:「志於道,據於徳,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範圍之中。」一個人的學習與修養,應當有一定的志向,有正確的目標與恰當的措施、方法。孔子在這裡提出了以六藝為手段,以仁、德為綱領,追求人生之道的學習模式,從而最終成就完善的人生。從這句話我可以看出孔子是主張從道、術來修身的他也是這麼做的。修身,既是一種態度、一種自覺。

修身不應是外在的壓力、被迫的要求,而應是一種內在的表現和自覺的行動,應該作為一種生活習慣變成為常態。要勇於進行自我批評,就像我們平時照鏡穿衣一樣及時的糾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上偏差,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繼承,還是做人為官的基本遵循。

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9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參加審議時,關於推進作風建設的講話中,提到的「三嚴三實」,三嚴:「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三實: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稱為「三嚴三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三嚴中為什麼把嚴以修身擺在首位?因為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認為,做人必須立德修身,做人沒有德行修養,做官就沒有基礎和威信,這些足以證明修身重要性。就像我們濱河做人警句是:我學習,我受益;我意正心正,我修身正行;每一個不曾奮鬥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修身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進行主動的鍛鍊和修正,按照社會道德標準要求,不斷消除、克制自己內心非道德的欲望,努力將自己的品德修養提高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修身為修之於天下的最基礎,沒有修身,就沒有德,更談不上真德。

剛才原文中講到: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這句話意思是:用這樣的道理去修身,他的德就能純真。這個德是對自己的。有修身才有真、才有德,那修身究竟是一個什麼過程呢?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去除私慾,等把私慾完全去掉,也就到達真正的境界了,雖然這很難,但是我們不要因為難就不去做,因為在逐漸去除私慾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慢慢體會到真誠給自己帶來的益處,這些益處會激勵我們繼續朝著無私的方向邁進。

①個人的,自己的,與「公」相對;

②不公開的,秘密而又不合法的; 

第二種「私」因為有法律的約束,我們大家接觸的肯定很少,但第一種「私」是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覺當中多少都會有。

我給大家舉幾個小例子,來檢驗一下我們的修身在工作中的體現,分為兩個方面給大家闡述:

請各位同事跟我一起回想我們作為一個普通員工乎每天都會面臨幾件事情:

1、我辦公室衛生都是誰在打掃,是靠自覺還是有順序?如果沒有順序,是大家靠自覺和主動來打掃,那是我打掃的次數多,還是別人打掃的次數多?如果是排順序依次打掃,那麼輪到我的時候,我有沒有盡力的去打掃的乾乾淨淨,就像在打掃自己的家一樣?

2、洗手間門口,公司為我們準備的免費紙巾,我們是用多少拿多少,還是帶著「反正不用我花錢」的 潛意識儘可能的多拿而導致了浪費?

3、公司年終評優投票,我是站在一個理性的角度儘量公平公正的進行投票,還是依據我個人喜好,我喜歡誰就投誰?甚至我只投我自己?

這些工作中面臨的小事還有很多,我們對待這些小事的「起心動念」都在檢驗著我們的私心到底有多重,那些做事積極主動又能經常考慮別人感受的人一定擁有良好的同事關係、和諧的辦公環境、高效的工作效率,相反,那些凡事都憐惜自己的體力,對於靠集體共同完成的事情不到最後堅決不出手的人,在公司找人幫忙一定比較困難,因為你替別人分擔多少,別人才會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來替你分擔。

我現在的工作是集團人事培訓科,主要負責新入職員工培訓、和下屬公司溝通確定培訓計劃、籤訂勞動合同等工作;因為工作的原因,難免需要與各公司溝通,在最開始做這個工作的時候,我很發怵,怕溝通不下來、怕自己沒能力做不好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剛開始接觸工作時,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段時間我的態度就是「這個同事或部門需要配合我完成工作的,我沒有站到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就覺得你應該必須配合我完成這個工作,因為這是工作制度的要求」,這種態度和溝通方式也許無可厚非,但時間長了會讓本身繁忙的同事感到反感、不舒服,也是在透支我與同事的情感帳戶,長此以往就成了惡性循環,也就降低了工作效率。但是現在我會儘可能的根據同事的實際情況提供合理的時間安排。

 在這件事情當中,「急於完成工作」是我的「私心」,這個「私心」很不容易被發覺,我也曾認為我按制度完成工作還有錯了嗎?工作肯定是要按要求來,但溝通的方式和態度很重要,尤其是人力的工作,如果我們把制度當權威,在與人溝通時就會不自覺的帶有強勢和居高臨下的感覺,這樣會使對方在接受制度的同時產生對立和不滿,無形之中就在破壞雙方的中和之氣,甚至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如果我們都能夠去認真反思、檢查自己的私心,然後一點一點的有意識的去剔除,相信我們無論是在工作效率還是在人際關係上都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那種既沒有與人不和的煩心事,也沒有因溝通不暢導致的不快和氣憤的工作氛圍,在我看來這就是咱們公司的共產主義。

之前和家人遇到觀點不一致,溝通問題時候,自己總覺得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他們是錯的,抱怨他們不理解自己,從不考慮我的感受,越想越憋屈,經常會因為這些瑣碎的小事兒和家人發生爭執,嚴重時還會將自己不滿的情緒牽扯到孩子身上;通過在公司不斷地學習,自己潛移默化之中也發生了改變,現在的我,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問題,都會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因才有果,肯定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才有這樣的結果。遇到問題不再是一味地指責、抱怨家人,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凡事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儘量往好的方面去想,即便真的是遇到困難,就像習主席說的「遇到困難,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責他人,不要放棄信心,不要逃避責任,而是要一起來戰勝困難。現在我們遇到問題一家人就會齊心協力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更好的處理事情。通過學習讓自己的心性、為人處事的風格無形之中發生了改變,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指數、家庭更和睦。

在教育孩子方面,之前由於自己的脾氣不太好,對孩子缺乏耐心,每當發現孩子做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時,不會耐心地給孩子解釋、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試著理解孩子的想法,總是帶著情緒去和孩子溝通,給孩子說不通時,就會很強勢,仗著自己是家長,你必須聽我的,我是你媽媽,難道會害你不成?等等各種這樣的理由去說服孩子,甚至會大聲訓斥孩子,孩子看見我生氣後,也不敢說什麼了,只能口服心不服,默默地無聲的反抗。

記得王曉曼老師曾分享過,父母分為三等:三等父母是打罵式或說教式,會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希望和寄託,就是他沒有做到的,會希望他的孩子能做到;二等父母是朋友式,會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孩子遇到問題會去指引講道理,談心;一等父母是榜樣式,會去做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自從開始學習傳統文化,我就學會了反思自己、沉澱自己。通過學習讓我明白,需要顧及孩子的感受、用心聆聽、學會尊重孩子,孩子不懂的或做的不對的,需要給孩子講清楚、說明白,讓她知道怎麼回事兒,給她講明白道理、指明方向的同時,允許孩子提出問題、發出不同的聲音,顧及她的感受、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陳述事情的客觀事實,讓她去選擇做決定,並不再是一味地強勢打壓孩子。

我也懂得了身教勝過言傳、以身作則的意義。所以我一定要躬身力行去實踐先修好自身做孩子的榜樣。

以上所有內容以及大大小小的例子都是在強調「去私心」也就是本章所講的修身的重要性,當我們邁出第一步,就會體會到去私慾後的真誠給自己帶來的益處,而這些益處會激勵我們繼續朝著無私的方向邁進。

最終達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最後回顧一下本章要旨:修行的次第,也就是修之於身、家、鄉、邦、天下等5個層次,告訴我們修行要有明確的逐步上升的次第,不是一下子就到達修之於天下的聖人境界的。而修身是修行的最基礎。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通過學習逐漸明白,只有修身是修行的根本,同樣只有不斷修身才能有不斷學習的動力,讓我們在人生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王建芳)

相關焦點

  • 人生信仰:功齊大道,善利不辭,德真德溥
    大道的真性,就是「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之玄德。這一玄德之真,就是生物而不居其功,長物而不求恩報,萬物歸焉而不為其主宰。「天長地久」的價值意旨,就在於承載大道的生生不已之性。「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長生」者,既是功德之悠久,又是功德之廣大。
  • 欲成大事者,必先修其身
    關於修身成事,《大學》裡有一段論述,可謂發人深省:「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如果光有滿腔抱負,而沒有行之有效的改變自身、嚴格要求自身的具體行動計劃,那只能是痴人說夢。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一直把「修身」放在第一位,這是有道理的。一個人連「修身」都做不到,又何談「齊家」「治國」「平天下」?
  • 內修即功,增長智慧,外行即是德,緣分具足,內修是慧,外修是德
    「出釋氏宮,坐道場」,是「佛應化身之跡」。應眾生的因緣、應眾生的時機,所佛陀應身示相來人間。這應身、化身之跡,這是凡夫所感受到的,這就是應化身。佛陀又再表示,「我實成佛已來」,這就是要表達出了「法性身」,法性身那個覺,覺悟,是「無成無不成」。這個「覺」原來就有,本來就有,原來就已經佛性無始終,開始就有了。這個覺悟,在人間只是一個表達,表達讓大家知道,這個法現本性;本性不是無中生有,覺性原來本具,所以原來本具的覺性,是人人本有的。覺悟,叫做覺性;迷掉了,那就是人,人還是本性存在。
  • 以德服人,說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中的德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既弘揚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種處世哲學: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要有極大的可塑性。因為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盤中是杯盤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 南無阿彌陀佛乃攝彌陀因位之萬行、果地之萬德,故功德效驗甚大
    南無阿彌陀佛乃攝彌陀因位之萬行、果地之萬德,故功德效驗甚大省庵大師:六字真經堪讀誦,誰言名字假非因。即名顯體方稱妙,託境觀心易入真。勸君早發西歸願,臭穢何容戀此身。(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六字真經又作六字名號,即是南無阿彌陀佛,歸依阿彌陀佛之意。說無量壽者,乃是漢語發音。說南無阿彌陀佛者,又是梵語正音。
  • 帛書老子德道經原文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芮,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刑,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十八章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蝲猥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憂,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聖人之道,吾性自如。」悟到人的本質「良知」,精神面貌會蛻變。那如何修習心靜和良知呢? 靜心、致良知是王陽明心學的精髓之一。讀懂王陽明心學,修習人生哲學,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內心世界而立於不敗之地。
  • 【人乃天地之縮圖,天地乃人之父母】每日《菜根譚》上卷之:一二八
    上卷,一二八: 【原文】 人乃天地之縮圖,天地乃人之父母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變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無怨諮,物無氛疹,亦是敦睦的氣象儒家通俗讀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簡煉明雋,兼採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餘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菜根譚》文辭優美,對仗工整,含義深遠,耐人尋味。
  • 讀《詩經》之做九如之身,成九思之德
    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吉蠲(juān)為饎,是用孝享。禴(yuè)祠烝嘗,於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神之吊矣,詒爾多福。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遍為爾德。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 《道德經中的修持法》
    談到德,一定要有功德和功行,這樣,才能把德落實在行為上,並因行為而有功德。不能落實之行動上的德,很難說就是真正的德。經的目的就是致用,學以致用,經世致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如果是題《道德經真義》,前三字一樣,後面兩字,我會寫:真在實修;義在弘化。佛道真理,需要通過實修來體悟、證驗。而弘化指弘法與度化、教化。
  • 圍繞「四個正確對待」 常修為政之德
    圍繞「四個正確對待」 常修為政之德   前不久,一位中央領導同志指出,要切實解決領導幹部在對待是與非、公與私、真與假、實與虛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經受住「四大考驗」、防止「四大危險」。
  • 心中心的修法是定慧雙修之法
    心中心法簡介心中心法屬上上乘密法,為密宗最高之第四真如門,其修法以明心見性為首要目的,成就無相悉地。其時即有諸菩薩、金剛密跡、一切世界大自在天等依次上前,分別欲以慈悲、神力、自在變化攝伏眾生,世尊俱告之言,非其所攝。乃應會中實德菩薩之請,開示救護之方:「唯有如來心中心,餘不能及。何以故?
  • 悟後起修是真修
    開悟以前你修的主體是什麼?開悟以前修的主體只能夠是意識心,不管你理論說得多麼高妙,都沒有超過意識心的範疇。
  • 俗語:「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
    中國有句古話叫「有才無德是小人,有德無才是君子,德才兼備乃聖人也」。有才無德是小人如果一個人,很有才華,但是沒有道德約束,很容易行小人之事。這樣的人越有才華,就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有德無才是君子就是說有德無才的人,他們雖然不是才華橫溢,但他們為人正直,可為謙謙君子,能促進社會道德風氣的提升。
  • 德之不修,行之不遠,努力改掉有失身份的俗氣行為
    每個人身上,總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瑕疵和不足之處。若不改正,就會因為修養不好,而行為不檢點。言行不雅,而掉價失身份。被他人所鄙夷、嫌棄,瞧不上、看不起,甚至恥與為伍,疏而遠之。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都在人的心裡。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心之不修,行必不檢;心若凡俗,行無大雅;德之不修,行之不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 進德 修業 悟道|藍海集團董事長張春良啟迪大學生如何立志
    一、藍海之志藍海人的夢想是創建民族酒店知名品牌,藍海集團致力於成長為一家偉大的企業。作為企業,我們要立大志;作為個人,我們要志存高遠,把各自的奮鬥目標與集團目標融為一體。三、進德、修業、悟道(一)進德(1)進德要「體仁」「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易經·乾卦》),我們要有仁愛之心,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作為管理人員,要讓人「近者悅,遠者來」(《論語》),只有這樣才能聚人。
  • 大偷修日、小偷修日、偷修日
    乙木長生在子,從子到臨官為卯,乙卯日乃偷修日。   丙火長生在寅,從寅到帝旺為午,丙午日乃偷修日。   丁火長生在卯,從卯到帝旺為未,丁未日乃偷修日。   庚戊長生在巳,從己到臨官為申,庚申日乃偷修日。   己辛長生在午,從午到臨官為酉,辛酉日乃偷修日。   壬水長生在申,從申到帝旺為子,壬子日乃偷修日。
  • 燕閒之樂,雅食乃真味
    食之用取,因人而別,因心而異。此中高下,意境不一。饕餮虎食,不過庸者所為。糕點據說是唐朝才開始盛行,因為當時流行喝茶,士大夫在琴棋書畫詩酒茶之餘,講究佐茶的點心餅餌, 叫做「茶食」,形小量少, 有點含蓄節制的意思,但傳統港式糕點,帶點原始樸實無華的風格,點點滴滴的味蕾回憶。明禮傳心,不陳雜味,乃清心者所求。雅懷能靜慮,清心偏幽神。
  • 身心合一,形神兼養,性命雙修,深度長文!
    例如,孔子的理解是落實在其「仁」的思想理論框架之中的。何謂「仁」?孔子說「克已復禮為仁。」《論語·顏淵》以下引文只注篇名)又說:「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不難看出,孔子的仁的理論主要是強調人的修養問題。這種修養既包括人的德的修養,亦包括人的性的修養。從德的修養來看,孔子強調的是「以禮制心」。這種「禮」乃是一處客觀規範,與「仁」互為表裡、相互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