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人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人事行政中心的王建芳,2017年3月份來到濱河這個大家庭,現主要負責新員工培訓、員工考試、勞動合同的得籤訂等工作,很高興站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近期學習《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加入講師團一年多的時間,對《道德經》的理解還不是那麼深刻,有什麼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道德經》第54章學習感悟。
一、《道德經》第54章解讀
二、修身的重要性
三、現實中的應用
第一部分《道德經》第54章解讀
下面我們來看原文: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
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
以鄉觀鄉
以邦觀邦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善於建樹就不會拔除
善於抱住就不會脫落
子孫就會長久祭祀而不會中斷
用這樣的道理去修身,他的德就能純真
用這樣的道理去修家,他的德就能蔭餘
用這樣的道理去修鄉,他的德就能綿長
用這樣的道理去修邦,他的德就能豐饒
用這樣的道理去修天下,他的德就能普照
所以:
用我的身體來觀察別人的身體
用我的家庭來觀察別人的家庭
用我的鄉村來觀察別人的鄉村
用我的邦國來觀察別人的邦國
用我的天下來觀察別人的天下
我為什麼知道這樣達到天下大治呢?
就是用了以上的辦法
善於建樹「德」的人就不會輕易搖動,善於保持「道」的人不會輕易脫落,如果子子孫孫能夠按照這個原則行事,那麼後代的香火就不會斷絕。以「善建」「善報」為原則來修養自身,這個人的「德」就可以保持純粹真樸;把這個原則貫徹落實到自家,這個人的「德」就是充盈富裕的;把這個原則貫徹到自鄉,這人的「德」就會得到弘揚;把這個原則貫徹到自邦,這個人的「德」就回豐盛博大;把這個原則貫徹落實到天下,這個人的「德」就會無限普及。
通過自己的修治來觀察他人,通過自家的修治來觀察他家,通過自鄉的修治來觀察他鄉,通過本國的修治來觀察其他的國家,通過天下的修治來觀察天下。我們怎麼知道天下的情況呢?就是根據以上所說的方法。
本章主要指出修身的次第,也就是修之於身、家、鄉、邦、天下等5個層次,也就是告訴我們修行要有明確的逐步上升的次第,不是一下子就能到達修之於天下的聖人境界的。而修身是修行的最基礎。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我的第二部分。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最牛的家族,此家族從古至今已經存在了2500多年的歷史,歷朝歷代都是興盛不衰,期間從未中斷過。不僅如此,歷代的皇帝還要主動前來祭祀,並且擴建其祖宅,現如今,這個家庭的祖宅規模堪比故宮,壯麗宏大,這便是山東曲阜(fù)的孔氏家族。孔氏家族最著名的先祖便是孔子,從春秋戰國時期及之後的歷朝歷代也都是把孔子的儒家學說作為正統思想,而且科舉考試也是以孔孟之道作為基礎,孔子也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孔聖人。之後的各個王朝基本上也都為孔子維護宅邸擴建廟堂,並且代代帝王也會到廟堂祭祀孔子。
那麼孔門為什麼會成為歷史上最牛的家族呢?論語中記載,子曰:「志於道,據於徳,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範圍之中。」一個人的學習與修養,應當有一定的志向,有正確的目標與恰當的措施、方法。孔子在這裡提出了以六藝為手段,以仁、德為綱領,追求人生之道的學習模式,從而最終成就完善的人生。從這句話我可以看出孔子是主張從道、術來修身的他也是這麼做的。修身,既是一種態度、一種自覺。
修身不應是外在的壓力、被迫的要求,而應是一種內在的表現和自覺的行動,應該作為一種生活習慣變成為常態。要勇於進行自我批評,就像我們平時照鏡穿衣一樣及時的糾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上偏差,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標準,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繼承,還是做人為官的基本遵循。
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9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參加審議時,關於推進作風建設的講話中,提到的「三嚴三實」,三嚴:「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三實: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稱為「三嚴三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三嚴中為什麼把嚴以修身擺在首位?因為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認為,做人必須立德修身,做人沒有德行修養,做官就沒有基礎和威信,這些足以證明修身重要性。就像我們濱河做人警句是:我學習,我受益;我意正心正,我修身正行;每一個不曾奮鬥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修身是指個人對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進行主動的鍛鍊和修正,按照社會道德標準要求,不斷消除、克制自己內心非道德的欲望,努力將自己的品德修養提高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修身為修之於天下的最基礎,沒有修身,就沒有德,更談不上真德。
剛才原文中講到: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這句話意思是:用這樣的道理去修身,他的德就能純真。這個德是對自己的。有修身才有真、才有德,那修身究竟是一個什麼過程呢?最簡單的理解就是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去除私慾,等把私慾完全去掉,也就到達真正的境界了,雖然這很難,但是我們不要因為難就不去做,因為在逐漸去除私慾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慢慢體會到真誠給自己帶來的益處,這些益處會激勵我們繼續朝著無私的方向邁進。
①個人的,自己的,與「公」相對;
②不公開的,秘密而又不合法的;
第二種「私」因為有法律的約束,我們大家接觸的肯定很少,但第一種「私」是我們很多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覺當中多少都會有。
我給大家舉幾個小例子,來檢驗一下我們的修身在工作中的體現,分為兩個方面給大家闡述:
請各位同事跟我一起回想我們作為一個普通員工乎每天都會面臨幾件事情:
1、我辦公室衛生都是誰在打掃,是靠自覺還是有順序?如果沒有順序,是大家靠自覺和主動來打掃,那是我打掃的次數多,還是別人打掃的次數多?如果是排順序依次打掃,那麼輪到我的時候,我有沒有盡力的去打掃的乾乾淨淨,就像在打掃自己的家一樣?
2、洗手間門口,公司為我們準備的免費紙巾,我們是用多少拿多少,還是帶著「反正不用我花錢」的 潛意識儘可能的多拿而導致了浪費?
3、公司年終評優投票,我是站在一個理性的角度儘量公平公正的進行投票,還是依據我個人喜好,我喜歡誰就投誰?甚至我只投我自己?
這些工作中面臨的小事還有很多,我們對待這些小事的「起心動念」都在檢驗著我們的私心到底有多重,那些做事積極主動又能經常考慮別人感受的人一定擁有良好的同事關係、和諧的辦公環境、高效的工作效率,相反,那些凡事都憐惜自己的體力,對於靠集體共同完成的事情不到最後堅決不出手的人,在公司找人幫忙一定比較困難,因為你替別人分擔多少,別人才會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來替你分擔。
我現在的工作是集團人事培訓科,主要負責新入職員工培訓、和下屬公司溝通確定培訓計劃、籤訂勞動合同等工作;因為工作的原因,難免需要與各公司溝通,在最開始做這個工作的時候,我很發怵,怕溝通不下來、怕自己沒能力做不好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剛開始接觸工作時,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段時間我的態度就是「這個同事或部門需要配合我完成工作的,我沒有站到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就覺得你應該必須配合我完成這個工作,因為這是工作制度的要求」,這種態度和溝通方式也許無可厚非,但時間長了會讓本身繁忙的同事感到反感、不舒服,也是在透支我與同事的情感帳戶,長此以往就成了惡性循環,也就降低了工作效率。但是現在我會儘可能的根據同事的實際情況提供合理的時間安排。
在這件事情當中,「急於完成工作」是我的「私心」,這個「私心」很不容易被發覺,我也曾認為我按制度完成工作還有錯了嗎?工作肯定是要按要求來,但溝通的方式和態度很重要,尤其是人力的工作,如果我們把制度當權威,在與人溝通時就會不自覺的帶有強勢和居高臨下的感覺,這樣會使對方在接受制度的同時產生對立和不滿,無形之中就在破壞雙方的中和之氣,甚至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如果我們都能夠去認真反思、檢查自己的私心,然後一點一點的有意識的去剔除,相信我們無論是在工作效率還是在人際關係上都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那種既沒有與人不和的煩心事,也沒有因溝通不暢導致的不快和氣憤的工作氛圍,在我看來這就是咱們公司的共產主義。
之前和家人遇到觀點不一致,溝通問題時候,自己總覺得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他們是錯的,抱怨他們不理解自己,從不考慮我的感受,越想越憋屈,經常會因為這些瑣碎的小事兒和家人發生爭執,嚴重時還會將自己不滿的情緒牽扯到孩子身上;通過在公司不斷地學習,自己潛移默化之中也發生了改變,現在的我,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問題,都會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因才有果,肯定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才有這樣的結果。遇到問題不再是一味地指責、抱怨家人,而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首先調整自己的心態,凡事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儘量往好的方面去想,即便真的是遇到困難,就像習主席說的「遇到困難,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責他人,不要放棄信心,不要逃避責任,而是要一起來戰勝困難。現在我們遇到問題一家人就會齊心協力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更好的處理事情。通過學習讓自己的心性、為人處事的風格無形之中發生了改變,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指數、家庭更和睦。
在教育孩子方面,之前由於自己的脾氣不太好,對孩子缺乏耐心,每當發現孩子做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時,不會耐心地給孩子解釋、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試著理解孩子的想法,總是帶著情緒去和孩子溝通,給孩子說不通時,就會很強勢,仗著自己是家長,你必須聽我的,我是你媽媽,難道會害你不成?等等各種這樣的理由去說服孩子,甚至會大聲訓斥孩子,孩子看見我生氣後,也不敢說什麼了,只能口服心不服,默默地無聲的反抗。
記得王曉曼老師曾分享過,父母分為三等:三等父母是打罵式或說教式,會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希望和寄託,就是他沒有做到的,會希望他的孩子能做到;二等父母是朋友式,會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孩子遇到問題會去指引講道理,談心;一等父母是榜樣式,會去做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自從開始學習傳統文化,我就學會了反思自己、沉澱自己。通過學習讓我明白,需要顧及孩子的感受、用心聆聽、學會尊重孩子,孩子不懂的或做的不對的,需要給孩子講清楚、說明白,讓她知道怎麼回事兒,給她講明白道理、指明方向的同時,允許孩子提出問題、發出不同的聲音,顧及她的感受、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己陳述事情的客觀事實,讓她去選擇做決定,並不再是一味地強勢打壓孩子。
我也懂得了身教勝過言傳、以身作則的意義。所以我一定要躬身力行去實踐先修好自身做孩子的榜樣。
以上所有內容以及大大小小的例子都是在強調「去私心」也就是本章所講的修身的重要性,當我們邁出第一步,就會體會到去私慾後的真誠給自己帶來的益處,而這些益處會激勵我們繼續朝著無私的方向邁進。
最終達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最後回顧一下本章要旨:修行的次第,也就是修之於身、家、鄉、邦、天下等5個層次,告訴我們修行要有明確的逐步上升的次第,不是一下子就到達修之於天下的聖人境界的。而修身是修行的最基礎。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通過學習逐漸明白,只有修身是修行的根本,同樣只有不斷修身才能有不斷學習的動力,讓我們在人生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王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