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之做九如之身,成九思之德

2020-12-17 談文說理

這首詩歌比較長,故不再上下整齊堆砌,而是以段落劃分,顯得結構清晰。同時加粗了部分句子,以引得讀者注意。

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天保定爾,俾爾戩(jiǎn)穀。罄無不宜,受天百祿。降爾遐福,維日不足。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吉蠲(juān)為饎,是用孝享。禴(yuè)祠烝嘗,於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神之吊矣,詒爾多福。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遍為爾德。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經小雅天保

譯文:

上天保佑你安定,江山穩固又太平。給你待遇確寬厚,一切福分都賜盡。使你得益多又多,沒有東西不豐盛。

上天保佑你安定,降你福祿與太平。一切稱心又如願,接受天賜數不清。給你遠處的福分,唯恐每天缺零星。

上天保佑你安定,沒有事業不振興。上天恩情如山嶺,上天恩情如丘陵,恩情如潮忽然至,一切增多真幸運。吉日沐浴備酒食,用它將那上天祭。四季祭祀祖廟裡,先公先王在一起。神屍說要給你福,江山萬代無盡時。神靈受祭降下土,送給君王多福慶。人民純樸又善良,有吃有穿真高興。天下所有老百姓,受你感化有德行。你像上弦月漸滿,又像太陽正東升,你像南山壽無窮,江山萬年不虧崩。你像松柏長茂盛,子子孫孫相傳承。

九如圖(魚與如諧音)

本詩出自《小雅》,「雅」是西周王朝京畿地區的音樂,多為貴族之作。因此,讀起來很正式,有一種莊嚴肅穆、戰戰兢兢的感覺,是一種理性的召喚。全然不似《國風》中抒發個人情感的美好、幽怨的基調。

的確,這首詩是大臣祝頌君主的詩,表達的是周宣王的撫養人、老師兼臣子的召伯虎對新王的熱情鼓勵及殷切期望,即期望周宣王登位後能勵精圖治,完成中興大業,重振先祖榮耀。

周的統治者認為,周代商是順應天命,並「畏天之威」、「敬天之命」,只有奉行德政,才能使百姓安居,國家安定。所以有「天保九如」之說。

詩中加粗的七個句子,共九個「如」,即九個比喻,想像新奇,有渲染力,而「九如之身」則用來對某人充滿期待。由此,作者對新王的深切期望與美好祝願得到了細緻入微的體現,極盡想像之力,顯得熱情奔放,粗獷超邁,但又不同於低俗的逢迎拍馬,阿諛奉承,所以又不失含蓄蘊藉之質,皆為肺腑之言,殷殷之盼,使得一個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形象躍然紙上。

今天,我們看到的皇家古蹟中,有不少的匾額上的文字皆出自此詩,錢幣箱櫃玉石等也刻有九如內容。而且,「萬壽無疆」、「壽比南山」等祝壽詞也都來源於此。

最後,願我們都能不負任何人的期待,做「九如之身」,成「九思之德」!

(註:《論語》中有「君子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相關焦點

  • 筱青讀詩經之雄雉
    注釋雉:野雞,雄者有冠,長尾,身有文採,善鬥。一說雉為耿介之鳥,交有時,別有倫。於:往。一說語助詞。洩洩:鼓翅飛翔的樣子。朱熹《詩集傳》:「洩洩,飛之緩也。」懷:因思念而憂傷。筱青解詩經:關於此詩的背景,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思夫詩。《毛詩序》說:「《雄雉》,刺衛宣公也。淫亂不恤國事,軍旅數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曠,國人患之,而作是詩。」
  • 《詩經》中寫女子回娘家的歌謠,如何被解釋成了「后妃之德」
    就單純內容上來講,《詩經》所講述的非常簡單。比如說第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實就是講的愛情追逐的主題。愛情是人類生活的主題之一,而在《詩經》當中,這樣一首古詩更是被賦予了很多社會倫理價值。
  • 讀文學經典《詩經》之國風篇-螽斯
    周國本在《禹貢》雍州境內岐山之陽,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始居其地。傳子王季歷,至孫文王昌,闢國寖廣。於是徙都於豐,而分岐周故地以為周公旦、召工奭之採邑,且使周公為政於國中,而召工宣布於諸侯。於是德化大成於內,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焉。至子武王發又遷於鎬,遂克商而有天下。武王崩,子成王誦立。
  • 修之於身 其德乃真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道德經》第54章學習感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本章主要指出修身的次第,也就是修之於身、家、鄉、邦、天下等5個層次,也就是告訴我們修行要有明確的逐步上升的次第,不是一下子就能到達修之於天下的聖人境界的。而修身是修行的最基礎。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我的第二部分。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最牛的家族,此家族從古至今已經存在了2500多年的歷史,歷朝歷代都是興盛不衰,期間從未中斷過。
  • 筱青讀詩經之鄘風柏舟
    詩經 柏舟筱青解經:此詩是鄘風第一首,題目也叫《柏舟》,就提前到這裡講了。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那時候的男女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智慧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幾個關鍵,當我們把學習之心磨鍊的越來越細時候,心就越來越細,這個真誠之道、中庸之道在我們心中漸漸的明晰。五經分別是《詩經》、《尚書》也稱為《書經》、《禮記》也稱為《禮經》、《春秋》、《易經》,這五經在講規律的同時也講歷史。《詩經》是詩歌的總集,各個朝代民間傳唱的經典名篇,先師孔子把它匯集在一起,稱之為《詩經》。這些詩篇既講了歷史興衰的規律,同時又記載了歷史的民風、民俗,既是經,又是史。《尚書》被稱為中國的第一步史書,這是史家的源頭,同時又深入闡釋者歷史發展的規律,所以稱之為《書經》。
  • 讀《陌上花開:和慕清一起讀詩經》之八月篇
    《詩經》是唱了三千年的歌謠。很多篇目廣為傳播,婦孺皆知,比如《關雎》。也有一些篇目並不為人熟知,關於題旨要義也是聚訟紛紛,爭論不休,就像是這首《簡兮》。在我看來,讀詩和讀人一樣,「人生若只如初見」。初始的印象很重要,最初打動自己的意境和感受,對於鑑賞詩歌來說也很重要。
  • 古詩詞文賞析之典籍《詩經·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這章最關鍵的一句話是「履帝武敏歆」,對這句話的解釋眾說紛紜,歷來是箋注《詩經》的學者最感興趣的問題之一。毛傳把這句話納入古代的高禖(古代帝王為求子所祀的禖神)祭祀儀式中去解釋,云:「后稷之母(姜嫄)配高辛氏帝(帝嚳)焉。……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鳥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郊禖,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韣(dú),授以弓矢於郊禖之前。」
  • 筱青讀詩經之匏有苦葉
    筱青讀詩經: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匏有苦葉》一詩與以往所學詩經有所不同。聞一多說:這詩近唐人後的古詩,平鋪直敘,散的,與以前往復沓踏之歌謠體不同。而且,這詩又是特殊的、個人的,慢慢變成近代的歌之形。因此有人據此猜測這是一首唐後詩歌,誤入詩經裡,但無任何其它證據。這首詩除卻生字,字面意思很明了。一個秋天的早晨,紅彤彤的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燦爛陽光照在濟水上,水面上波光粼粼,一個妙齡女子在岸邊徘徊,惦記著住在河對岸的心上人。
  • 新作發表:《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新作:《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在《中學時代》雜誌發表,持續品讀漢字,希望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助力。俯仰字裡乾坤,參悟人生智慧。品讀漢字,品讀人生。《品讀漢字》之「德」:厚德載物 文:劉繼銳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一個「德」字,蘊含著太多的人生智慧和治國方略。不僅關乎個體的修身養性,還關乎國家的興衰存亡。
  • 《詩經·甘棠》,先人感念召穆公召伯賢德之作
    在古代稱「唐棣」,如「何彼穠[nóng]矣,唐棣之華。」也寫作「常棣」,如「常棣之華,鄂不韡韡[wěi]。」果實有紅白兩種,果實白者為白棠,味甜,即甘棠;紅者為紅棠,味酸,又叫赤棠。召伯,召伯虎,曾輔助周宣王平定淮夷,封地在召。諡號穆公。
  • 詩經之草蟲:等了三年又三年
    【我讀草蟲】聽那草蟲在喓喓的鳴叫,看那蚱蜢跳來蹦去。沒有見到我的夫君,我的心真是憂愁啊。如果我見到我的夫君,如果我依偎在他的懷裡,那我心裡的憂愁就全部都消失了。登上那高高的南山,採摘那鮮嫩的蕨菜葉。沒有見到我的夫君,我的心真是悽切啊。
  • 第五十八日 執競 詩經_頌_清廟之什
    3、不(pī):通「丕」,大的意思;成:周成王,周武王子;康:周康王,周成王子。4、上帝:指上天,與西方所言的上帝不同;皇:美好;通句的解釋是上天也對其,指周成王,周康王,非常認可。5、奄:覆蓋;斤斤:明察的樣子,讚美成康是英明的君王。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更為遺憾的是引發世界政治的喧囂紛嚷。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詩經》之《蒹葭》譯註
    《蒹葭》出自《詩經·國風·秦風》,是《詩經》中運用起興手法的典型詩作代表。《蒹葭》結構完整、音律流暢、意境蘊藉,是《詩經》中廣為傳誦的名篇。
  • 《詩經》之《清廟》,為頌詩之始,寫人對祖先的祭祀與懷念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從整個《詩經》來看,則是把人的生前死後各種情況都寫到了。也就是寫人又寫神靈,人與人、人與神的關係都描寫到了,的確是很全面的。《清廟》「濟濟多士,秉文之德」,譯文即:「執事的人們整整齊齊,把高尚的品德來保持。」是又寫參加祭祀的人們都是品德端莊。
  • 第九十八日 既醉 詩經_大雅_生民之什
    祭祀典禮學習記錄:1、既:已經;德:恩惠;「既醉以酒」,表明神主已享受了祭品;「既飽以德」,表明神主已感受到主祭者周王的一片誠心;介:借為「4、俶(chù):始;公屍:古代祭祀時以人裝扮成祖先接受祭祀,這人就稱「屍」,祖先為君主諸侯,則稱「公屍」;嘉告:好話,指祭祀時祝官代表屍為主祭者致嘏(gǔ)辭(賜福之辭,古代祭祀時,執事人代表受祭者(屍)致福於主人)。5、籩(biān)豆:兩種古代食器、禮器,籩竹製,豆陶製或青銅製;靜:善;攸攝:所助,所輔;攝,輔助。
  • 筱青讀詩經之汝墳—再也不要離開我
    詩經 汝墳對於我們當代人來說也就是擺正家庭和事業的關係問題。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一首香豔的情詩,而且舉出聞一多先生《詩經通義》對此詩的考證,他認為古時稱「性的行為曰食」,性慾未滿足的狀態就是「飢」,所謂「調飢」指的是性慾的不滿。而提到的魚,聞一多先生考證,野蠻民族往往以魚作為性的象徵,《國風》中的魚,多是兩性間互相稱對方的暗語,並非實指魚。
  • 中英雙語探尋《詩經》之美,這樣品讀更有味道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提高級詩經村裡話《詩經》「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是那樣純正無邪,陶冶情操,陪伴著中國人的童年乃至一生,繪就中國人對世界最本真的認知與最深沉的精神底色。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