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寫女子回娘家的歌謠,如何被解釋成了「后妃之德」

2020-12-20 老張侃詩詞

就單純內容上來講,《詩經》所講述的非常簡單。比如說第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實就是講的愛情追逐的主題。

愛情是人類生活的主題之一,而在《詩經》當中,這樣一首古詩更是被賦予了很多社會倫理價值。包括弘揚夫婦之德,包括對於愛情的那種含蓄而真摯的表達,體現了古代先民們社會文化心理,一直影響到今天。

今天我們談到的《詩經》這首詩歌,和《關雎》齊名。就內容上來講也很簡單,說的是一個女子回娘家的故事。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這首詩詞就是《詩經》當中的《國風·周南·葛覃》,「葛」,指的是一種草本植物,經過加工後可以做繩子,還可以織布。「葛覃」就是葛草的藤蔓。詩歌的一開始盡力的在描繪這種草的生長茂盛。「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山谷之中到處都是。

植物的茂盛生長也吸引動物來到此地生活,此地「黃鳥於飛」,紛紛聚體在灌木群上「集於灌木」,發出非常婉轉清麗的鳴叫。詩歌的第一行就如同一首歌謠一般,描繪的是先民們生活的環境,謳歌了大自然的美麗,謳歌了大自然的和諧。

第二行詩句的一開始在極力地描繪這種草的漫天遍野的生長,(「施於中谷,維葉莫莫」)。不過詩歌重點放在了對於這種草的使用上,「是刈是濩,為絺為綌」,這是大自然的恩賜,人們就把這種草割藤蒸煮織麻,為了準備能夠做衣服,而且穿到身上非常舒適。

在這個女子忙碌的背後,第三行顯現出了她內心所思想的事情。「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表述的非常直白:她想回娘家。古代社會對女子歸寧有很多的要求,畢竟長期以來,女子的地位相對低下,即便是表露出了想回娘家的想法,也要忙完手中的事情。「薄汙我私,薄浣我衣」,把穿過的髒衣服清洗乾淨,還要「害浣害否」,把洗乾淨的和沒有洗乾淨的分門別類,這樣才能夠回娘家去看望父母。

這樣的一首古詩,對比《關雎》,在普通人的印象當中流傳度要低了很多。但是我們在事中可以看得出古代一個賢惠的女子。古代社會對女子的要求很高,雖然她們長期處於附屬的地位,但是整個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卻很高。

就如同這首詩中的女子這樣,看到漫山遍野的葛草,她們要忙著採摘,要忙著蒸煮,要忙著搓麻繩,要忙著做衣服,做好了衣服還需要清洗。在古代社會當中,女子的這些工作斷言是少不了的,而且要比這個要多很多。

正是因為女子如此的忙碌,對於各項工作非常熟悉,而且對家人真正做到了賢妻良母的角色。所以這樣一首古詩才會被後世的解讀者,認為是為了弘揚「后妃之德」。也就是以詩中的這個女子作為榜樣,來衡量現實生活中的女子。

《詩經》當中的詩歌有文學價值,有社會學價值。他們的內容承載著價值是非常複雜的。在文學之外,我們可以看得出一整套的社會價值規範。這首古詩當中的女子,就是規範的化身。

相關焦點

  • 家奴還是后妃?詩經這首詩的女主人公到底是何身份?
    接下來要說的這首詩經中的《葛覃》,千百年來人們對於詩中的女主人公是家奴還是后妃就爭論不休,難下定論。一句「服之無斁」可以說是非常貼切地表達了女主人公這種自豪、欣喜的心情了。最末一段詩中出現了一個新人物「師氏」,關於這個「師氏」的定義也是有諸多爭議,末幾句詩看上去像是兩人的對話。女主人公欣喜的告訴「師氏」自己將要回娘家看望父母,要把貼身衣物都洗乾淨,外衣也泡上,哪些要洗哪些不洗都要規整好。一個勤勞、可愛、孝順的的女子形象便活現在讀者眼前。
  • 《詩經》中的這首詩,採用倒敘手法,把回娘家這件事寫出了新意
    《葛覃》是《詩經·風》中的一首詩,原文如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的內容很簡單:一個女子準備回娘家探望父母,即古代所說的「歸寧」。回娘家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這首詩卻用倒敘的手法寫出了不同的味道。從詩句來看,先談山谷中蔓生的葛藤,然後寫群集於灌木上的黃鶯,寫用葛來織布,寫洗衣服,最後才提出回家探望父母之意。
  • 《葛覃》:一首讚頌生活之美的頌歌,詩中之美讓人嘆為觀止
    ——《詩經·國風·周南·葛覃》主題之美《葛覃》作為《詩經》國風《周南》的第二篇,僅排在《關雎》之後,可卻遠遠不及《關雎》的名氣之大,也不及《關雎》的讓人朗朗上口。對於《葛覃》的主題之說,在文學界一直都有各種說法。
  • 讀文學經典《詩經》之國風篇-螽斯
    毛詩續 《螽斯》,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周公相之,製作禮樂,乃採文王之世風化所及民俗之詩,被之筦弦,以為房中之樂,而又推之以及於鄉黨邦國,所以註明先王風俗之盛,而使天下後世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皆得以取法焉。蓋其得之國中者,雜以南國之詩,而謂之《周南》,言自天子之國而被於諸侯,不但國中而已也。其得之南國者,則直謂之《召南》,言自方伯之國被於南方,而不敢以繫於天子也。岐周,在今鳳翔府岐山縣。豐,在近京兆府鄠縣終南山北。
  • 成語「鳩佔鵲巢」來源於《詩經》,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它的寓意
    成語「鳩佔鵲巢」來源於《詩經》《鵲巢》篇中的「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一句。單從字面上的解釋來看,講的是一隻喜鵲壘了個窩,卻被布穀鳥強佔。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要真正的理解「鳩佔鵲巢」的寓意,則需要結合原文做出客觀的判斷。
  • 《詩經》中一首寫女子思念愛人的詩,唐詩爭相模仿,卻無法超越
    《詩經》中有一篇名為「卷耳」的詩歌,古來對於此詩的具體題材頗有爭議,有人說這是一篇思婦詩。詩中男子有僕馬、兕觥、金罍,就算不是大夫,也應該是貴族。但總覽全詩,這種解釋似乎並不合理,這更像是一個女子在山上採卷耳的時候想起自己的愛人的畫面,那種心不在焉,心系愛人的感人場景。
  • 《詩經.關雎》——孔子眼中的大美愛情
    1)男女之情——人倫之始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是經過孔子整理修訂而成。《關雎》作為開篇,可見這篇在孔子心中的分量。從字面意義來看,《關雎》寫了一個男子愛慕一個女子的故事。經過追求,詩中未交代男子是否追到了女子,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管結果如何,詩中呈現了男子對心儀的姑娘以禮相待的態度。有學者說,《關雎》展現了英雄之謀,美人之志,這個依據「詩言志」的特徵解說,還有說這首詩體現「后妃之德」。說一個後宮的妃子為君王的選妃之事夙興夜寐操勞著,想親自為君王挑選賢良淑德的女子,「納賢」。
  • 《詩經》:把生活吟詠成詩,在詩中生活
    《詩》和《書》《禮》《易》《樂》《春秋》一道,成為中華民族的儒學經典、六經之一,並以其為首,專稱《詩經》。《詩經》是人們發自內心的歌唱,歌唱生活,身邊的美好,生命裡值得記住的人或事,感動的瞬間,最真最美的我和你。它存在於過往,存在於現在,也將永存於我們的內心,人類之將來。
  • 《詩經》論衡
    由此,將二南的解釋帶入混亂。主要證據是關於《小雅·鼓鍾》第四章中兩句詩「以雅以南,以籥不僭」的解釋。有人認為「南」與雅、風、頌一樣,皆屬於一種獨立的詩樂。因此認為二南不應屬於國之「風」,應獨立成一種體例。這種解釋牽強附會。南之本義是方位詞,南音之南,仍然是方位詞,是指南方的樂曲,當然有時候有可能省略,以南指代南音之類,但並不能改變該詞的本義。
  • 《詩經》裡描寫女子「回娘家」的詩,極富生活情趣,讓人心情喜悅
    《詩經》中名篇頗多,第二首《葛覃》同樣被人們津津樂道。此詩詩意,《詩序》認為是「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比較牽強。今人或認為是「一個貴族女子準備歸寧的事」,或以為是「女僕工作完畢,告假回家探望父母」。
  • 一首傳承千年的民間歌謠,道盡古代女子七夕節的心願,令人感慨
    如果時光倒流回古代,七夕這個日子對於女子來說可謂是一年之中重要的,在民間還有很多有關七夕乞巧的習俗和歌謠,歌謠唱著,習俗過著,這才算過了一個七夕。七夕的民間歌謠有很多,我選取了一首比較有代表意義的來品讀,這首歌謠在古代家喻戶曉,讀起來朗朗上口,用詞上很像詩經以及漢樂府詩歌,這是怎樣的一首七夕歌謠呢?
  • 《詩經》中最大氣的一首詩:我要選一位淑女,與我一同輔佐君王
    在愛情婚姻中,另一半的忠誠跟獨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全感,大概是所有女子都想要的。而今天要說的,則恰恰是與之相反的一首詩,也是《詩經》中最讓女子糾結的一首詩,因為她必須要給丈夫再找一個老婆,不僅要與她人分享丈夫,而且還要自己親自尋找,有什麼比這讓人更加揪心的呢?那這又是一首什麼詩呢?
  • 筱青讀詩經(2)桃之夭夭---詠婚歌
    之子:這位姑娘。於歸: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歸宿,故稱「歸」。於:去,往。宜:和順、親善。蕡:草木結實很多的樣子。此處指桃樹果實很多的樣子。筱青解經: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使沒讀過《詩經》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況且去年剛剛播完火得一塌糊塗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按照詩經的編排順序,這應該是第六首,第二首是《葛覃》,是寫新婚後織布洗衣準備回娘家探望父母的,而這一首則是桃花一樣美麗的姑娘為出嫁做準備。
  • 是時候學習詩經啦!《關雎》排在首篇的原因你知道嗎?
    詩經女孩帶你來看看,在三千多年前,人口很少的時候,孔老夫子如何教化人們結婚呢?2、《關雎》真的是一首愛情詩嗎?《關雎》相信大家都會背誦,詩經女孩不多做解釋了,這首詩的意思我們都知道,現代人們普遍把它理解為一首愛情詩。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們今天也常用它來形容男歡女愛。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或者直言為「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通過歷代學者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的研究得出了大致有「王官採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一,王官採詩說:《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官採歌謠,以觀民風。」。
  • 《詩經》中那些陌生名字的漂亮花兒,原來是它們,看看你認識幾種
    不過還有一部詩歌總集,裡面寫進了一百多種植物,穀物瓜果、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藤蔓植物應有盡有。它就是《詩經》。如果說《楚辭》是香草和美人的意象集,那麼《詩經》就是包羅萬物的實物照。詩中用形形色色的花,體現了當時人們不同的情感生活。
  • 筱青讀詩經之汝墳—再也不要離開我
    可憐的妻子剛剛還在欣喜中,很快就跌落到絕望之谷。當然,絕望中妻子知道自己留恐怕也無濟於事,但是她不想放棄最後的掙扎:「雖則如毀,父母孔邇!」這便是她萬般無奈中向丈夫發出的悽悽質問:好吧!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一首香豔的情詩,而且舉出聞一多先生《詩經通義》對此詩的考證,他認為古時稱「性的行為曰食」,性慾未滿足的狀態就是「飢」,所謂「調飢」指的是性慾的不滿。而提到的魚,聞一多先生考證,野蠻民族往往以魚作為性的象徵,《國風》中的魚,多是兩性間互相稱對方的暗語,並非實指魚。
  • 《詩經》中國最早的詩集,不讀這些注釋版本,無法領略它真正的美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中記載吳公子季札在魯觀樂,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當時孔子才9歲,編選《詩經》顯然沒有可能。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極有可能也參與過整理音樂的過程。無論如何,孔子以《詩經》為課本,對詩經重要性的肯定無庸置疑。
  • 英文講不明白的意境,聊聊《詩經》中獨特的女子之美
    《詩經》 作為我國古代第一部集體創作性質的詩歌總集, 反映了先秦人民豐富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是中外詩歌史上璀璨奪目的瑰寶。 《詩經》 中有不少對於女子形象地描繪,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從女子形態、性格以及女子意境角度探究《詩經》英譯本中的女子形象,想來也是一件極有趣的事。下面我們來看一看《詩經》中的女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