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奴還是后妃?詩經這首詩的女主人公到底是何身份?

2020-12-17 閒花詩話

詩人在創作時,往往會對作品傾注自己的情感抒情詠志,這種情感通常是純粹的、單一的,並不存在多義性,而後人在欣賞這些作品時由於時間相隔太久且所處的文化環境與前人大不相同,對詩的理解就會產生很大的分歧,想要正確表述詩意也就更加困難了。接下來要說的這首詩經中的《葛覃》,千百年來人們對於詩中的女主人公是家奴還是后妃就爭論不休,難下定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葛覃-佚名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譯文:葛藤多柔長,蔓延山谷中,葉兒真茂盛。黃雀輕輕飛,棲息灌木上,喈喈囀歡聲。葛藤多柔長,蔓延山谷中,葉兒真清鮮。割來煮泡後,織成粗細布,穿試百不厭。輕聲告保姆,思歸情纏牽,洗罷貼身衣。又忙洗外衫。何 洗何不洗?早歸父母安。

在討論關於這首詩的幾個爭論之前,先從文字層面對這首詩做一個簡單的賞析。詩的開篇未見其人,但見其景,清幽的山谷中,繁茂的葛藤綿長蔓延在山谷裡,綠意盎然,時有黃鳥翻飛期間,復又棲於灌木叢,嘰嘰啾啾把歌唱。一幅自然和諧的畫面躍然紙面,帶給人無盡遐想。詩經中多用「比」的手法,因而這裡也並非單純寫景,而是以黃鳥自由自在的飛鳴嬉戲喻尚未離開父母時的孩提生活之快樂無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這幾句話雖無直接的關於人物外貌心態的描寫,但卻頗具畫面感,仿佛看見女主人公在山谷間正彎著腰割著葛藤,背簍裝滿葛藤後又開心的背回家將葛藤浸泡燒煮,抽出葛絲,先隨意的織成粗布洗布,然後又將布織成衣服,女主人公穿著自己辛勤的勞動成果,心中歡喜不已。一句「服之無斁」可以說是非常貼切地表達了女主人公這種自豪、欣喜的心情了。

最末一段詩中出現了一個新人物「師氏」,關於這個「師氏」的定義也是有諸多爭議,末幾句詩看上去像是兩人的對話。女主人公欣喜的告訴「師氏」自己將要回娘家看望父母,要把貼身衣物都洗乾淨,外衣也泡上,哪些要洗哪些不洗都要規整好。一個勤勞、可愛、孝順的的女子形象便活現在讀者眼前。詩中的葛藤其實並不是一個時期的葛藤,而是包含了葛藤初生到可以收割用以織布的整個生命周期,也暗示了女主人公想要回娘家的心情由來已久,從未斷絕,現在終於可以回娘家了,女主人公的心情也就可以想像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關於這首詩的爭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女主人公嫁還是未嫁,二是女主人公的身份是后妃、卿大夫等貴族女子還是一名普通家奴。孔子著人編《詩經》目的是授人以教化,所以定然會賦予這些作品一些明顯的教化意義,故而《毛詩序》認為這是一篇描寫后妃出嫁前在女師的指導下志在女紅,尊敬師父、勤儉持家、以期教習天下婦道的詩歌,然而深宮后妃怎麼會去割葛藤呢,做些針線活、茶藝之類還說的通,拋頭露面於山谷割葛藤卻有點牽強了,但是一個剛嫁的家奴從主人家回父母家算得上歸寧麼?

潘嘯龍先生說:「這首詩的主旨,全在末章點示的『歸寧父母』一句。」而這個歸寧卻是既可以指代女子待嫁,又可以指代女子嫁後回娘家省親。毛傳說:「女子未嫁曰歸,」但對於歸寧的解釋卻是:「寧,安也。父母在則有時歸寧耳。」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歸寧不是隨時的還附加了一個條件「父母在」,這麼看來歸寧並不適用於未嫁女子,未嫁必然一直在家怎麼能說是「有時」呢。《左傳》中關於歸寧也有女子回娘家之意,但是對於不同身份有不同的說法「凡諸侯子女歸寧曰來」「夫人歸寧曰如某」,先秦確有女兒回娘家的習俗,但是顯然后妃稱「歸寧」不符合先秦禮制,所以詩中女子不是后妃且已經出嫁。

上文的割葛藤這一事件或許還不能完全確定女主人公的身份,在那個年代對於天子、諸侯的妻子而言,女子要歸寧須得父母在,父母終則不得歸,且歸寧虛得父母家有大事才可,不得無故回去,但是從詩中卻並未提到任何關於娘家大事的信息,而對於卿大夫之妻則沒有這些限制。

文中的「師氏」不能簡單理解為奴才頭子,周代貴族子女都會被安排師、慈、保三母專門負責孩子的教養指導,換言之這不是一個給奴才講規矩的奴才頭子,而是給貴族女子教導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女師。文中的女師極有可能便是隨著女主人公陪嫁到夫家的。綜合來看,女主人公更傾向於是一個已嫁的貴族女子。

相關焦點

  • 《詩經》裡描寫女子「回娘家」的詩,極富生活情趣,讓人心情喜悅
    《詩經》中名篇頗多,第二首《葛覃》同樣被人們津津樂道。此詩詩意,《詩序》認為是「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比較牽強。今人或認為是「一個貴族女子準備歸寧的事」,或以為是「女僕工作完畢,告假回家探望父母」。
  • 《詩經》裡描寫愛情的這首詩,流傳千年至今仍在用
    《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耳熟能詳的詩,直譯過來的意思即:雎鳩在河中的沙洲上叫著,美麗賢惠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詩中的「君子」,含義比後世所指的要寬泛很多,純粹指代年輕男子。君子愛美人自古就是人之常情,美麗的姑娘自然容易得到男子的青睞。
  • 《詩經》中的這首詩,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還是荒涼一世的滄桑
    文學家聞一多說「這詩又是特殊的、個人的,慢慢變成近代的歌之形式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說這首詩中的「濟渡之車,求偶之雉,深厲淺揭涉水之人,生活中的平常,是人生也是天地自然中的平常。」這就是《詩經》中赫赫有名的那首《匏有苦葉》。
  • 《詩經》:這首詩的主題爭論了千百年,到底是什麼,你怎麼理解?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311首詩。《詩經》的文化意義是難以估計的,到了現代,我們每每談論到《詩經》還是會非常激動。仿佛回到那個時代,看到了詩中的人們的身影。《詩經》中,不僅有「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還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情感,好像是不變的主題。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書影《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也稱為「國風」,包括15個諸侯地區的詩,共160首,佔《詩經》篇數的一大部分,這些詩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105首,這些詩都是周王都直接統治地區(京畿)的詩歌,這些詩是出自於朝廷官吏的作品。頌分為「魯頌」、「周頌」、「商頌」,一共40首,主要是周王朝,魯國和商代的統治者用於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禮活動的樂歌。《詩經》以其豐富的思想內容,迷人的藝術魅力以及寫實的精神,成為了我國詩歌史的開山之作,集大成之作。開創了我國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
  • 《詩經》中寫女子回娘家的歌謠,如何被解釋成了「后妃之德」
    就單純內容上來講,《詩經》所講述的非常簡單。比如說第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實就是講的愛情追逐的主題。愛情是人類生活的主題之一,而在《詩經》當中,這樣一首古詩更是被賦予了很多社會倫理價值。
  • 《詩經》中最大氣的一首詩:我要選一位淑女,與我一同輔佐君王
    而今天要說的,則恰恰是與之相反的一首詩,也是《詩經》中最讓女子糾結的一首詩,因為她必須要給丈夫再找一個老婆,不僅要與她人分享丈夫,而且還要自己親自尋找,有什麼比這讓人更加揪心的呢?那這又是一首什麼詩呢?
  • 著名的《關雎》詩,到底說的是愛情還是德行?應該如何理解?
    《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篇,而大家普遍認為,這個第一的位置,並不是孔子隨便放的,所以歷來受到關注。那麼,《關雎》這首詩到底講的是什麼?是國家大事,還是普通的愛情?其實,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從《關雎》的「解讀史」說起。
  • 我們要怎樣才能讀懂《詩經》?以《羔羊》這首小詩為例聊一聊
    上期連結:聊聊那些年,我讀《詩經》的糗事與趣事《羔羊》究竟是頌詩還是刺詩呢?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我贊同這兩句詩的語序變化很巧妙,但絕不贊同這種變化是「隨意」的。在首章中,詩人之所以把「退食自公」擺在「委蛇委蛇」之前,我推斷是為了首先亮明主人翁的身份——他是一個剛剛散朝、準備回家的官員。至於「委蛇委蛇」則是補充形容他當時的神色氣度。
  • 《詩經》這首詩成為形容美女的標準答案,你肯定知道
    下面就一起看看《詩經》中的這首詩,它可謂是誇讚美女的標準答案了。碩人碩人其頎(qí),衣錦褧(jiǒng)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這首詩是《詩經》中很有名的一篇了,而它所誇讚的美女就是衛莊公的夫人莊姜。古籍中記載女子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以丈夫的封號和娘家的姓氏命名,莊姜是齊國人,娘家姓姜,丈夫是衛莊公,所以叫莊姜。
  • 詳解詩經中的怨刺詩,以及在詩篇中修辭的運用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一些關於詩經中的怨刺詩。厭戰思歸這是為連續不斷的戰事使那些遠離家鄉和親人的徵人產生了厭戰思歸情緒,這在徵成詩中佔很大比重。《邶風·擊鼓》《王風·揚之水》《檜風·匪風》等都表達了常年在外當兵的丈夫思念家中妻子的憂思之情。《魏風·陟岵》《小雅·四牡》兩首詩描寫了徵人思念家中的父母兄弟。
  • 哪條河被稱作「詩河」——淇河:《詩經》305首詩歌1/6採自該河流域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被稱為「華夏文化元典」。《詩經》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間的詩歌311篇,由於《小雅》中的6篇有目無辭,因此實際為305篇。《詩經》裡的詩歌來源地主要是今天的河南省和陝西省,所以說《詩經》的故鄉在黃河流域。
  • 《詩經》裡的這首詩,說的是人,老鼠卻無辜躺槍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真實地記錄了我國西周至春秋中葉的社會現實。在這些詩裡,又以「風」最天真爛漫,貼近生活。「風」這部分裡,又分為「十五國風」,共計160篇。
  • 「詩經」南有樛木,葛藟縈之
    ——《詩經·周南·樛木》朱熹云:「興者起也,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樛木》就是如此。《詩經》中的「興」語往往兼有「比」義,根據朱熹的說法,首章所詠之本體乃是「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二句;而引起所詠之詞的「興」體則是「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
  • 《葛覃》:一首讚頌生活之美的頌歌,詩中之美讓人嘆為觀止
    ——《詩經·國風·周南·葛覃》主題之美《葛覃》作為《詩經》國風《周南》的第二篇,僅排在《關雎》之後,可卻遠遠不及《關雎》的名氣之大,也不及《關雎》的讓人朗朗上口。對於《葛覃》的主題之說,在文學界一直都有各種說法。
  • 《詩經》這首詩,不但給了瓊瑤筆名的靈感,更帶來了一個絕妙成語
    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給後世帶來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不管是它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還是它的創作手法技巧,都深深影響到了後世的詩詞創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詩經》中有很多的精妙詞語,一直到今天依然得到廣泛使用。
  • 《詩經》:把生活吟詠成詩,在詩中生活
    到了春秋時期的某一天,據說孔夫子靈犀一點,把前人採集的詩,增刪修訂,壞的不要,好的字斟句酌,順結構,理文意,正音律——因為是詩歌,當然是可以唱的,集在一起,不多不少305篇,定名為《詩》,又稱《詩三百》。因為它的天籟無匹,《詩》成為後世的經典。《詩》和《書》《禮》《易》《樂》《春秋》一道,成為中華民族的儒學經典、六經之一,並以其為首,專稱《詩經》。
  • 詩經中的這首詩為什麼生僻,它又為什麼驚豔,走進《淇奧》看一看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不少字義生僻但詩意很驚豔的詩歌,我今天介紹的就是《淇奧》,它是出自於《詩經·國風·衛風》中的一首詩歌。《淇奧》為什麼是一首生僻的詩歌首先說一下《淇奧》這首詩為什麼生僻呢?
  • 詩經《泉水》:情真意切的思鄉詩
    可這嘆息似乎也不能阻止我思念衛國,還是會想起那泉水、想起那須城、想起那漕邑,這無盡的憂傷、愁緒,或許可以借著駕馬出遊來緩解吧……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文。《泉水》這首詩是寫一位嫁到異國他邦的女子,思念家鄉的泉水,「毖彼泉水」,「毖」通泌,泉水噴湧而出。懷想自己來時路上經過的兩個地方,「出宿於泲,飲餞於禰」,又幻想自己回去必經的兩個地方「出宿於幹,飲餞於言」。由於根本無法回去,思念轉為「永嘆」,轉為「悠悠」,只好借駕車出遊以緩解其憂。
  • 是時候學習詩經啦!《關雎》排在首篇的原因你知道嗎?
    詩經女孩最近讀了一則新聞,說中國結婚率創近10年來新低,大傢伙都不願意結婚了,但是這跟孔老夫子把《關雎》放在詩經的首篇有什麼必然聯繫呢?詩經女孩帶你解讀更深層次的原因,給你一個答案。我覺得是時候拿出我們老祖宗教化世民的本事了,噔噔噔噔——上《詩經》!看詩經女孩的前兩篇文章大家都應該知道,詩經作為先民教化之根本,孔老夫子說它「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那麼,孔老夫子為何會把《關雎》放在詩經的首篇?放在首篇又有何深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