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把生活吟詠成詩,在詩中生活

2020-12-11 大道知行知行堂

翻開《詩經》,讀到一派天真爛漫。

那麼好的山川草木,那麼多的鳥獸蟲魚,那麼清明清朗的天空、大地、江河、湖海:「鳳凰于飛」「蠶月條桑」「野有蔓草」……《詩三百》,中華民族詩情的濫觴,在這裡,混沌初開,萬物始發,人們天真無邪,自由自在歌唱,隨性隨心,無掛無礙。歌兒,口口相傳,母親唱給孩子,爺爺唱給孫兒。某一天,來了採詩官,這個文質彬彬的君子,他說,唱得真好,我記下來吧。

於是歌兒分了類,根據所來地,有了齊風,有了衛風,有了豳風……有了十五國風。某年某天,即時即景,他又記下了雅詩與頌歌。來自於原原本本不加味精的生活:民間、朝廷與宗廟,加上採詩官的一點點修正改造,詩歌,就這樣流傳下來了。風,來自民間的天籟;雅,大雅小雅,「雅奏」「雅樂」,屬於陽春白雪。

歷史就是鏡子,詩歌也是鏡子。

五百年滄桑悠悠。到了春秋時期的某一天,據說孔夫子靈犀一點,把前人採集的詩,增刪修訂,壞的不要,好的字斟句酌,順結構,理文意,正音律——因為是詩歌,當然是可以唱的,集在一起,不多不少305篇,定名為《詩》,又稱《詩三百》。

因為它的天籟無匹,《詩》成為後世的經典。《詩》和《書》《禮》《易》《樂》《春秋》一道,成為中華民族的儒學經典、六經之一,並以其為首,專稱《詩經》。

《詩經》是人們發自內心的歌唱,歌唱生活,身邊的美好,生命裡值得記住的人或事,感動的瞬間,最真最美的我和你。它存在於過往,存在於現在,也將永存於我們的內心,人類之將來。

把生活吟詠成詩,又在詩中生活:聽花兒說話,向落葉輕嘆,看白雲流淚,觀青山展顏。時序經由任性星星的眨眼,春秋更於頑皮草蟲的鳴唱,高高矮矮的樹木笑語歡歌……為每一條道路尋找一個出口,為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知道我和你,人世的相逢不是偶然,每一刻都值得彼此好好珍惜。仿佛初來乍到,睜著我們天真無邪的眼。這就是《詩經》帶給我們的美麗。

不管漢時的《毛詩序》、宋代理學家朱熹如何理解,說「關雎」讚揚「后妃之德」,美教化,頌功績,我們耳畔,總會想起韓愈擲地有聲的話語:「《詩》,正而葩。」正而葩。一朵坦坦蕩蕩、正正大大、豔麗美好的牡丹花。

《詩》的時代不再,而《詩》卻一點一滴地浸潤著百姓的生活,切近而彌遠,源遠而流長。在尋常生活的某一瞬間,我們不經意就和《詩》相遇。

母親,給自家女孩取名「姝」,來自於《詩經》:靜女其姝。母親,是希望女兒做一個既安靜又美好的女子,知書達理,溫柔清純。

某天,我們遇到了一個男子,腦子裡冒出那句:「赳赳武夫,公侯幹城。」我們知道,我們心裡是在讚美這個男子的雄渾氣象,什麼樣的形容,能比得上這《詩經》句子的妥帖周到呢?

我們不怎麼讀《詩經》了麼?不是的。《詩》已經在我們的生命和血液中了,從遠古來,從祖先來。

而生活,依著《詩》裡的秩序、依著自有的秩序有條不紊:譬如生之慶典與喜悅,紅白喜事,感情的得到與失去、快樂與憂傷……我們在其中,享受著農曆的年節,遵循著民間的習俗,懂得長幼有序,明了世態人情。

從詩三百篇到楚辭、樂府民歌、漢賦,然後是唐詩、宋詞與元曲,一點點地,從民間濫觴的抒情文學,草木本心,葳蕤蓬勃——「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人們以美的詩詞歌賦吟詠生活,也把生活寫成了詩。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詩經】《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
    點擊標題下的詩經情話一鍵快速關注❤美文怡心,美圖怡情,詩經情話,不見不散  《詩經》戰爭詩所表現的思想情感:(1)周民族作為核心文明  《詩經》戰爭詩代表作品:《小雅•六月》、《採薇》、《秦風•無衣》、《豳風•東山》  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詩經》徭役詩所表現的情感內容。《詩經》中反映徭役的詩很多,這些詩的內容紛繁複雜,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現的感情卻有共同性,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深切的思鄉、念親之情。
  • 怎麼看待《詩經》裡描寫戀愛生活的詩?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古代將《詩經》列為淫詩的聲稱是以孔子的話為依據,因為孔子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證篇》),這是他對《詩經》的總的評價。那麼,怎麼看待《詩經》裡描寫戀愛生活的詩?我們以《詩經?邶風?靜女》為例。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邶風?靜女》太陽還未落山,黃昏的晚霞中,他就呆在東門的城腳邊等她,那個女孩子怎麼還不來呢?
  • 《詩經》愛情詩中最苦戀的一首,這樣的感情或許更動人
    提起《詩經》裡的愛情詩,最先撞入我們腦海的恐怕要算《關雎》和《蒹葭》了,千百年的傳唱,億萬人的吟詠,這兩首怕早已成了《詩經》中最富盛名的愛情詩了吧?是啊,濃濃的愛意在關雎鳥的聲聲脆啼中發酵,飄蕩在空氣中的愛情因為水邊的那個女子而和蒹葭一同溼潤起來,這的確要算是美妙的愛情了。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或者直言為「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通過歷代學者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的研究得出了大致有「王官採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一,王官採詩說:《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官採歌謠,以觀民風。」。
  • 詠物賦、詠物詩、詠物詞中吟詠對象的流變,隱含之義不可不知
    這裡可能有一個誇張的說法:在蕭統的時代,幾乎沒有留下任何一種自然界的事物在賦裡不被吟詠的。我想說,關於賦體詠物,它的範圍幾乎成了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在賦這種以綺麗華美為特徵的文體裡出現自然事物是一點不令人驚奇的。賦本來著重於「體物」。所謂體物就是描寫、再現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感情而客觀存在的事物。
  • 每天讀首詩||《詩經·擊鼓》
    如果你把諾言深深地記在了心裡,並且每天都想方設法地去完成,但因為一些特殊原因無法做到,你的內心該會有多麼煎熬呢。今天我們就來翻開《詩經》,讀這樣的一首詩《擊鼓》。你肯定發現了,那句著名的愛的誓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出自這首詩,那這句話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說出來的呢,這句話最終有沒有實現呢?接下來我們就細細讀一下這首詩《擊鼓》。這裡的鏜,是擬聲詞,擊鼓時發出的聲音。
  • 人文課堂|《詩經》中的社會生活(五):《詩經》中的勞動生活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不少關於勞動的詩。《詩經·周南·芣芑》就描述了一群女子在田野間採摘芣苢時的歡快心情:採採芣芑,薄言採之。採採芣芑,薄言有之。採採芣芑,薄言掇之。短短一首詩不但寫出採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韻律,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透過這些歡笑著忙碌的婦人們,我們仿佛看到我們的媽媽、我們的奶奶,在田間地頭忙碌的場景。正是這些人,建設著我們的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也在這種勞動之中,感受著生活的樂趣。
  • 《詩經》中的社會生活
    》編訂中,「採詩」是重要的一環,其目的是讓統治者「以觀民風」,而經濟生活則是民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詩歌中不可能不反映經濟意識和經濟現象。詩既實寫了詩人的行蹤,描繪了泛舟水上的情景,也隱喻了身不由己的處境。《詩經》中寫舟船的句子還有很多。經過多年的經營和努力,到春秋中後期,各國間的水陸交通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商業經濟較之周初有了更大發展。各地商賈往來,不絕於途,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衛風·氓》產生於衛國,衛國地處中原交通的要衝,陸路四通八達,水路亦很暢通。
  • 古人如何生活和務農?《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寫盡其艱辛
    作為我國古代的第一步詩歌總集,《詩經》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戰爭的,諸如《破斧》、《東山》、《擊鼓》、《伯兮》等;有描寫愛情的,諸如《關雎》、《靜女》、《子衿》、《出其東門》等;也有很多反映當時百姓生活狀態的,諸如《臣工》、《芣苢》、《豐年》、《十畝之間》等。
  • 人文課堂|《詩經》中的社會生活(六):「七月流火」的農業生活
    著名文學家聞一多先生曾對《詩經》有一個評價,說《詩經》是一部百科全書。這是一個非常中肯,也非常恰當的評價。《詩經》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寫戰爭的,有寫打獵的,有寫國家大典的,有寫男婚女嫁的等等,確實是先秦時期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多有記錄。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古代學者對這一問題也有過討論,顧炎武《日知錄·四詩》中提出的「四詩」說即具有啟發性。他認為:「《周南》《召南》,南也,非風也。《豳》謂之《豳詩》,亦謂之《雅》,亦謂之《頌》,而非《風》也。《南》《豳》《雅》《頌》為四詩,而列國之《風》附焉,此《詩》之本序也。」顧炎武所謂「詩之本序」,其實就是在探討《詩經》的早期形態問題。
  • 《詩經》裡描寫女子「回娘家」的詩,極富生活情趣,讓人心情喜悅
    《詩經》中名篇頗多,第二首《葛覃》同樣被人們津津樂道。此詩詩意,《詩序》認為是「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比較牽強。今人或認為是「一個貴族女子準備歸寧的事」,或以為是「女僕工作完畢,告假回家探望父母」。
  • 詩經中的一首詩,道出先秦男子擇偶標準:碩大無朋
    詩,可以讓你與眾不同,有用之知識,是讓你活著,而無用之詩,是讓你活得美。中國人的詩性是存在於骨子裡的。從先秦時期起,就有那麼一群人在近觀蒹葭,遠瞻星空。在用詩來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而有了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我想詩性就是從《詩經》開始注入我們的基因中吧!《詩經》,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起飛點,也是我們遠古先民的瑰麗展現。通過《詩經》我們可以獲悉祖先的價值觀、生活觀、審美觀等等。由此產生一個問題,先秦時期男子選擇妻子的標準是什麼?由於年代的久遠,我們不得而知,只能通過那時流傳下來的文字或詩詞歌謠,側面來佐證。
  • 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豳風·七月》
    《豳風·七月》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這首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是一首傑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古人的智慧都是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比如二十四節氣等。這首詩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 詳解詩經中的怨刺詩,以及在詩篇中修辭的運用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說說一些關於詩經中的怨刺詩。厭戰思歸這是為連續不斷的戰事使那些遠離家鄉和親人的徵人產生了厭戰思歸情緒,這在徵成詩中佔很大比重。《邶風·擊鼓》《王風·揚之水》《檜風·匪風》等都表達了常年在外當兵的丈夫思念家中妻子的憂思之情。《魏風·陟岵》《小雅·四牡》兩首詩描寫了徵人思念家中的父母兄弟。
  • 《詩經》中一首詩,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最早記載,卻和愛情沒有關係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討厭了天上的生活偷偷跑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抓回天空,強迫兩人分離,只能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鵲橋上見一次面。這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引起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感慨,也出現了很多非常經典的關於牛郎織女的詩作。
  • 《詩經》中生僻字最多的一首詩,鏗鏘有力,剛柔並濟,不可不讀
    提起《詩經》,大家在讚嘆其言語精煉,意境優美,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卓越非凡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一絲感嘆——《詩經》中的生僻字太多了,讓我們這些現代人往往很難順順噹噹的讀下去,隨便哪首詩中,都難免有幾個生僻字,這些生僻字就像攔路虎,阻擋了很多小夥伴讀《詩經》的興致。
  • 《詩經》中的一首母愛詩,被朱熹評為「惡母詩」,哪一種理解對?
    在詩歌中,「凱風」常被理解為「和風」,也有人說是「南風」;「棘」是指「酸棗樹」,「棘心」意為酸棗樹嫩芽,而「棘薪」則是指「能當柴燒的酸棗樹」;「夭夭」常被理解成「樹木茁壯成長的樣子」;「劬勞」是形容母親「操勞辛苦」;「令」有「善、好」之意;「爰」意為「哪裡,何處」;「浚」是衛國地名;「睍(xiàn)睆(huǎn)」用作鳥兒叫聲的擬聲詞;「載」有「載送」之意;
  • 人文課堂|《詩經》中的社會生活(四):「零雨其濛」的戰爭生活
    《詩經》包羅萬象,記錄了周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政權興衰、勞動生產、婚戀嫁娶等社會現象在《詩經》中都有描述和反映,而對於戰爭這一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亦有不少詩篇加以記錄和描寫,這些詩篇不僅成為後世研究先秦戰爭的寶貴材料,更以其極高的思想價值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而傳唱千古。
  • 由詩讀史—先秦《詩經》——千載流傳的詩歌鼻祖
    子曰:詩三百,思無邪詩歌是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自古以來,談及詩歌,《詩經》都是一座繞不開的擎天之峰,《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大量詩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