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課堂|《詩經》中的社會生活(六):「七月流火」的農業生活

2020-12-17 央廣網

著名文學家聞一多先生曾對《詩經》有一個評價,說《詩經》是一部百科全書。這是一個非常中肯,也非常恰當的評價。《詩經》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寫戰爭的,有寫打獵的,有寫國家大典的,有寫男婚女嫁的等等,確實是先秦時期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多有記錄。

《詩經》時代,也就是周朝,是以農業立國的,那這本百科全書式的詩集自然對當時的農業生活有很多詩意敘述,反應了我國農業的發達。我們從多首農事詩看,當時周人是大規模的耕作方式。

終三十裡。亦服爾耕,十千維耦。(《周頌·噫嘻》)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頌·載芟》)

其中詩裡的「耦」即耦田,就是二人為一組,一人用腳踩耒入土,另一人用手拉耜拔土,二人合力而耕。正是這樣相對先進的耕作方法省力省時,提高了墾殖效率,加快了墾田速度,大量荒地被闢為良田。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耕耘的範圍有多大,在方圓三十裡的土地上,二萬人在耕種,這種景象確實稱得上宏大。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農業的發展使中國人很早就擺脫了依賴自然採集和漁獵的謀生生活,促進了文明的進步,從而也很早就培養了中國人那種植根於農業生產的務實精神、中庸之道、安土樂天、勤勞守成的鄉土情結,都反映在《詩經》的農事詩中。《詩經》是植根於中國農業文明的藝術,是充分體現了中國農業文化精神的一本詩集。

本期嘉賓:劉冬穎教授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古詩詞吟唱的傳播與推廣,出版《詩經八堂課》等22部著作;主持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古典詩詞吟唱的新媒體傳播」。

相關焦點

  • 李大奎:「七月流火」中的「七月」相當於現在公曆的幾月?
    先來了解一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出處。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這首出自《詩經.國風》的歌謠,描寫了什麼場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啥意思?
  • 七月流火指酷暑難耐? 讓人望文生義的成語還有哪些
    中新網北京7月13日電(記者 宋宇晟)近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句出自《詩經》的詩文又因一些文章的錯用而受到關注。在不少文章中,「七月流火」被用來形容七月天氣酷熱難耐。但事實上,這四個字的本意並非如此。資料圖:7月11日,成都氣溫突破35℃。
  • 人文課堂|《詩經》中的社會生活(五):《詩經》中的勞動生活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不少關於勞動的詩。《詩經·周南·芣芑》就描述了一群女子在田野間採摘芣苢時的歡快心情:採採芣芑,薄言採之。採採芣芑,薄言有之。採採芣芑,薄言掇之。正是這些人,建設著我們的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也在這種勞動之中,感受著生活的樂趣。《詩經》裡展示的的勞動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充滿著對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嚮往,讓我們在詩句中感受著古人勞動的快樂、收穫的幸福和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可以說,勞動創造了中國燦爛悠久的文明,勞動最光榮!
  • 七月流火|七月是現在的幾月,火是什麼,你用錯詞了嗎?
    這些經典中蘊藏的立身處世的學問,天文地理知識,都反映了人們改造自然、探索自然的偉大智慧,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借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七月流火」這個成語中蘊含的智慧就不少,一起來學習學習吧!①「七月流火」出自哪裡?
  • 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豳風·七月》
    《豳風·七月》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這首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是一首傑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古人的智慧都是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比如二十四節氣等。這首詩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 「七月流火」是形容天氣酷熱嗎?錯!
    「七月流火」是形容天氣酷熱嗎?錯!古人所說的「七月流火」並不是指天熱,而是這個意思。漢語表義非常豐富,有時短短的幾個字,就能說明一個大道理,比如人們所常用的成語。但是,由於成語在形成過程中,都是有其出處的,隨著時光的流逝,有些人會忽視其原本意義,往往會造成誤用。有個成語叫「七月流火」,有人會想當然地以為,這個詞是用來形容盛夏七月的天氣十分炎熱的,其實,這是犯瞭望文生義的錯誤。「七月流火」絕不是指天熱的。
  • 人文課堂|《詩經》中的社會生活(四):「零雨其濛」的戰爭生活
    《詩經》包羅萬象,記錄了周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政權興衰、勞動生產、婚戀嫁娶等社會現象在《詩經》中都有描述和反映,而對於戰爭這一社會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亦有不少詩篇加以記錄和描寫,這些詩篇不僅成為後世研究先秦戰爭的寶貴材料,更以其極高的思想價值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而傳唱千古。
  • 七月流火 鑠石流金
    文/胡楓《東方文化周刊》月末版周年記2018年第22期卷首語詩經云:投我以木瓜託爾斯泰說:「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人生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總要留下點什麼吧?鴻爪雪泥無非是眷戀俗世凡塵的跡象。迷惘的遠方,看不見光亮。混沌初開際,萬物之靈的人類和猛獸一樣殘忍、野蠻。從茹毛飲血到鑽木取火,文化是人類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進化過程中蛻變、衍生出來的精神財富。
  • 「七月流火」到底是啥意思?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流火,這裡的「火」,代表大火星,即是西方星座天蠍座的主星——心宿二;「流」,水流之下也,就是說「大火」星開始向西下墜。《詩經》所編撰的西周時期,五六月份的黃昏,「大火」星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天氣也開始轉涼了。「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天氣轉涼的現象稱作「七月流火」。但這個成語卻常被中國的官方媒體表示天氣炎熱,還是多次誤用:2006年7月10日,《市場報》一篇《夏季市場被世界盃攪火了?攪慘了?》
  • 古人如何生活和務農?《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寫盡其艱辛
    作為我國古代的第一步詩歌總集,《詩經》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戰爭的,諸如《破斧》、《東山》、《擊鼓》、《伯兮》等;有描寫愛情的,諸如《關雎》、《靜女》、《子衿》、《出其東門》等;也有很多反映當時百姓生活狀態的,諸如《臣工》、《芣苢》、《豐年》、《十畝之間》等。
  • 「七月流火」、「五月鳴蜩」,你真的讀懂詩意了嗎?
    "七月流火"、"五月鳴蜩"辨正《詩經 豳風 七月》全文、注釋並翻譯如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 《詩經》中的社會生活
    》編訂中,「採詩」是重要的一環,其目的是讓統治者「以觀民風」,而經濟生活則是民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詩歌中不可能不反映經濟意識和經濟現象。這裡所說的「市」,即市場,說明由於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進行商品交換的固定的市場了。《邶風·谷風》談到男子喜新厭舊,怨婦控訴丈夫時,以「賈用不售」形容自己如同一個商品,雖是好東西卻無法售出去,說明當時商品交換觀念已逐步滲透到政治領域和家庭生活中去了。經濟的發展是以交通的發達為前提的,周代統治者花費了大量的物力、人力來改善交通狀況。《小雅·大東》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首描寫農事活動的古詩詞賞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尤其是整個封建時代都是以農業經濟為主體。但因為農民多不是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無法自己記錄農事活動,所有關於農事活動的古詩詞並不多。本文賞析九首農事活動的古詩詞,感受古代的農業生產。《國風·豳風·七月》節選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周頌·噫嘻》 噫嘻成王,既昭假爾。
  • 如果有一個人跟你說「七月流火」,你猜是什麼意思?
    以前跟別人討論「七月流火」這個成語的時候,作為看過《詩經·國風·豳風·七月》的人,總會帶著些小得意,告訴別人這並不是指天氣炎熱的意思,而是指天氣逐漸變涼,然後說出什麼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解釋,「七月流火」除了可以形容天氣逐漸變涼,也可以形容天氣炎熱。換言之,如果有人跟你說「七月流火」,你將完全不知道,他說的到底是天氣要變涼了,還是天氣很熱。……高手的操作,看不透。
  • 「七月流火」真是熱得不行?這成語被曲解千年,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第一個,七月流火,如果我們從沒看過這個成語的出處,很容易就理解為,夏天很熱的意思,七月,還流火,多形象,七月本來就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南方的城市不說,要知道南方許多城市即便是冬天,氣溫都在零度往上,單說北方的城市,在七月的時候依舊是很熱的,像濟南,北京這些地方,一直到九月人們還是能夠穿比較少的衣服,所以其實在字面上,很容易引起誤會。
  • 成語系列之冷門成語,「七月流火」不是炎熱的意思,而是天氣轉涼
    白雲蒼狗「白雲蒼狗」這個成語最早是在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可嘆詩》中出現的,詩中第一句就說到:「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句詩中而來,這首詩是杜甫為他的好朋友王季友抱不平而寫的,事情是這樣的,王季友的家裡太窮了,他媳婦不想繼續這樣貧窮的生活,就選擇了離家出走,把王季友給甩了,但是外界不知真相,輿論指責王季友的不對。杜甫看到哥們受到了欺負,就寫了這首詩陳述事實,為好友鳴不平。所以後人就用白雲蒼狗來比喻世事的變化無常,就像一些網絡出現的事情,上一秒還受害者,可能下一秒就會大反轉。
  • 這三個成語,經常在生活中出現,往往容易讓大家理解錯誤
    這三個成語,經常在生活中出現,往往容易讓大家理解錯誤。中國的成語博大精深,淵源流傳,已經成為我們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語多為四個字,也有三個字,五個字,乃至於七個字以上。這些成語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如果加以運用,不僅能提升自己的才華,而且還能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但是有時候,我們經常也對一些成語望文生義,用了之後,錯誤百出,同時讓人貽笑大方。現在我就簡單舉例幾個成語來說明這個問題,旨在讓我們今後的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
  • 儒家經典《詩經》中的科技知識
    《詩經》的《豳風七月》被認為是一首物候詩[ ]。其中一些詩句反映了各個月份的物候現象和農事活動。比如:二月份,「春日載陽,有鳴倉庚」,「春日遲遲,採繁祁祁」;三月份,「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四月份,「四月秀葽」;五月份,「五月鳴蜩」,「五月斯螽動股」;六月份,「六月莎雞振羽」,「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份,「七月流火」,「七月鳴鵙」,「七月亨葵及菽」,「七月食瓜」;八月份,「八月萑葦」,「八月載績,載玄載黃」,「八月其獲」,「八月剝棗」,「八月斷壺」;九月份,「九月授衣」,「九月叔苴,採荼薪樗
  • 聽說過《詩經》,但這些《詩經》名句你真的知道嗎?
    《詩經》,別名《詩》、《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成書於周代,是我國詩歌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的標誌。《詩經》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305首,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的社會現實。內容涉及政治、戰爭、農事、愛情、民俗等方面;從體例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各地方民歌;雅大多為周朝官吏和士大夫所著;頌是朝廷祭祀宗廟所用的樂歌。
  • 倒楣咋就變成了倒黴,七月流火不是說天熱……漢語冷知識裡竟藏著滿滿的文化!|學習乾貨
    有一天,小博竟然聽見一位家長說,天真熱,真是七月流火啊!別說,這個詞聽起來還真是挺符合小博的感受的。眼下正是7月,天氣也確實熱得跟著火了似的。但是,小博還是不得不鄭重指出這位家長的錯誤——七月流火,並不是說天氣熱,甚至,它都不是指七月啊!這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起打開那些語文的冷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