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學家聞一多先生曾對《詩經》有一個評價,說《詩經》是一部百科全書。這是一個非常中肯,也非常恰當的評價。《詩經》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寫戰爭的,有寫打獵的,有寫國家大典的,有寫男婚女嫁的等等,確實是先秦時期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對當時的社會生活多有記錄。
《詩經》時代,也就是周朝,是以農業立國的,那這本百科全書式的詩集自然對當時的農業生活有很多詩意敘述,反應了我國農業的發達。我們從多首農事詩看,當時周人是大規模的耕作方式。
終三十裡。亦服爾耕,十千維耦。(《周頌·噫嘻》)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頌·載芟》)
其中詩裡的「耦」即耦田,就是二人為一組,一人用腳踩耒入土,另一人用手拉耜拔土,二人合力而耕。正是這樣相對先進的耕作方法省力省時,提高了墾殖效率,加快了墾田速度,大量荒地被闢為良田。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耕耘的範圍有多大,在方圓三十裡的土地上,二萬人在耕種,這種景象確實稱得上宏大。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農業的發展使中國人很早就擺脫了依賴自然採集和漁獵的謀生生活,促進了文明的進步,從而也很早就培養了中國人那種植根於農業生產的務實精神、中庸之道、安土樂天、勤勞守成的鄉土情結,都反映在《詩經》的農事詩中。《詩經》是植根於中國農業文明的藝術,是充分體現了中國農業文化精神的一本詩集。
本期嘉賓:劉冬穎教授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古詩詞吟唱的傳播與推廣,出版《詩經八堂課》等22部著作;主持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古典詩詞吟唱的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