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五月鳴蜩"辨正
《詩經 豳風 七月》全文、注釋並翻譯如下: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採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七)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蘀.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於公。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燻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題解]
這詩敘述農人全年的勞動。絕大部分的勞動是為公家的,小部分是為自己的。詩共分為八章。第一章從歲寒寫到春耕開始。第二章寫婦女蠶桑。第三章寫布帛衣料的製作。第四章寫獵取野獸。第五章寫一年將盡,為自己收拾屋子過冬。第六章寫採藏果蔬和造酒,這都是為公家的。為自己採藏的食物是瓜瓠(戶hù)麻子苦菜之類。第七章寫收成完畢後為公家做修屋或室內工作,然後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寫鑿冰的勞動和一年一次的年終燕飲。
[注釋]
1、七月流火:火(古讀如毀),或稱大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曆五月,黃昏時候,這星當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過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這就叫做"流"。
2、授衣:將裁製冬衣的工作交給女工。九月絲麻等事結束,所以在這時開始做冬衣。
3、一之日:十月以後第一個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為豳曆紀日法。
4、觱(畢bì)發:大風觸物聲。
5、慄烈:或作"凜冽",形容氣寒。
6、褐:粗布衣。
7、於:猶"為"。為耜(似sì)是說修理耒(磊lěi)耜(耕田起土之具)。
8、趾(止zhǐ):足。 "舉趾"是說去耕田。
9、饁(葉yè):饋送食物。畝:指田身。田耕成若干壟,高處為畝,低處為畎(犬quǎn)。田壟東西向的叫做"東畝",南北向的叫做"南畝"。這兩句是說婦人童子往田裡送飯給耕者。
10、田畯(俊jùn):農官名,又稱農正或田大夫。
11、春日:指二月。載:始。陽:溫暖。
12、倉庚:鳥名,就是黃鶯。
13、懿:深。
14、微行:小徑(桑間道)。
15、爰:語詞,猶"曰"。柔桑:初生的桑葉。
16、遲遲:天長的意思。
17、蘩(繁fán):菊科職務,即白蒿。古人用於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說用蘩"沃"蠶子,則蠶易出,所以養蠶者需要它。其法未詳。祁祁:眾多(指採蘩者)。
18、公子:指國君之子。殆及公子同歸:是說怕被公子強迫帶回家去。一說指怕被女公子帶去陪嫁。
19、萑(環huán)葦:蘆葦。八月萑葦長成,收割下來,可以做箔。
20、蠶月:指三月。條桑:修剪桑樹。
21、斨(槍qiāng):方孔的斧頭。
22、遠揚:指長得太長而高揚的枝條。
23、猗(依yī):《說文》、《廣雅》作"掎(濟jǐ)",牽引。"掎桑"是用手拉著桑枝來採葉。南朝樂府詩《採桑度》云:"系條採春桑,採葉何紛紛",似先用繩系桑然後拉著繩子採。女桑:小桑。
24、郹(局jú):鳥名,即伯勞。
25、玄:是黑而赤的顏色。玄、黃指絲織品與麻織品的染色。
26、朱:赤色。陽:鮮明。以上二句言染色有玄有黃有朱,而朱色尤為鮮明。
27、葽(腰yāo):植物名,今名遠志。秀葽:言遠志結實。
28、蜩(條tiáo):蟬。
29、隕蘀(拓tuò):落葉。
30、貉(罵mà):通"禡"。田獵者演習武事的禮叫禡祭或貉祭。於貉:言舉行貉祭。《鄭箋》:"於貉(褐hè),往博貉以自為裘也。"
31、同:聚合,言狩獵之前聚合眾人。
32、纘:繼續。武功:指田獵。
33、豵(宗zōng):一歲小豬,這裡用來代表比較小的獸。私其豵:言小獸歸獵者私有。
34、豜(肩jiān):三歲的豬,代表大獸。大獸獻給公家。
35、斯螽(終zhōng):蟲名,蝗類,即蚱蜢、螞蚱。舊說斯螽以兩股相切發聲,"動股"言其發出鳴聲。
36、莎(蓑suō)雞:蟲名,今名紡織娘。振羽:言鼓翅發聲。
37、以上四句都指蟋蟀,先在野地,後移宇下(即簷下),再移到戶內,最**床下。言其鳴聲由遠而近。
38、穹:窮盡,清除。窒(至zhì):堵塞。穹窒:言將室內滿塞的角落搬空,搬空了才便於燻鼠。
39、向:朝北的窗戶。墐:用泥塗抹。貧家門扇用柴竹編成,塗泥使它不通風。
40、曰:《漢書》引作"聿(玉yù)",語詞。改歲:是說舊年將盡,新年快到。
41、鬱:植物名,唐棣之類。樹高五六尺,果實像李子,赤色。薁(鬱yù):植物名,果實大如桂圓。一說為野葡萄。
42、菽:豆的總名。
43、剝:讀為"撲",打。
44、春酒:冬天釀酒經春始成,叫做"春酒"。棗和稻都是釀酒的原料。
45、介:祈求。眉壽:長壽,人老眉間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長壽稱眉壽。
46、壺:葫蘆。
47、叔:拾。苴(鞠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48、樗(出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採樗木為薪。
49、場:是打穀的場地。圃:是菜園。春夏做菜園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場地,所以場圃連成一詞。
50、納:收進穀倉。稼:古讀如"故"。禾稼:穀類通稱。
51、重(zhǒng):即"種",是先種後熟的谷。穋(路lù):即稑(路lù),稑是後種先熟的谷。
52、禾麻菽麥:這句的"禾"是專指一種穀,即今之小米。
53、功:事。宮功:指建築宮室,或指室內的事。
54、索:動詞,指制繩。綯(陶táo):繩。索綯:是說打繩子。上兩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繩子。
55、亟:急。乘屋:蓋屋。茅和繩都是蓋屋需用的東西。以上三句言宮功完畢後,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為播谷的工作又要開始了,不得不急。
56、衝衝:古讀如"沉",鑿冰之聲。
57、凌:是聚集的水。陰:指藏冰之處。
58、蚤:讀為"爪",取。這句是說取冰。
59、獻羔祭韭:這句是說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禮記·月令》說仲春獻羔開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60、肅霜:猶"肅爽",雙聲連語。這句是說九月天高氣爽。
61、滌場:清掃場地。這句是說十月農事完全結束,將場地打掃乾淨。一說"滌場"即"滌蕩","十月滌蕩"是說到了十月草木搖落無餘。
62、朋酒:兩樽酒。這句連下句是說年終燕樂。
63、躋:登。公堂:或指公共場所,不一定是國君的朝堂。
64、稱:舉。兕觥(似工sì gōng):角爵。古代用獸角做的酒器。
65、萬:大。無疆:無窮。以上三句言升堂舉觴,祝君長壽。
[今譯]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冬月北風叫得尖,臘月寒氣添,粗布衣裳無一件,怎樣挨過年!正月裡修耒頭,二月裡忙下田,女人孩子一起幹,送湯送飯上壟邊。田官老爺露笑臉。
七月火星向西沉,九月人家寒衣分。春天裡好太陽,黃鶯兒叫得忙。姑娘們拿起高筐筐,走在小路上,去採養蠶桑。春天裡太陽慢悠悠,白蒿子採得夠。姑娘們心裡正發愁,怕被公子帶了走。
七月火星向西沉,八月葦稈好收成。三月裡修桑條,拿起斧和斨,太長的枝兒都砍掉,拉著枝條採嫩桑。七月裡伯勞還在嚷,八月裡績麻更要忙。染出絲來有黑也有黃,朱紅色兒更漂亮,得給那公子做衣裳。
四月裡遠志把子結,五月裡知了叫不歇。八月裡收谷,十月落樹葉。冬月裡打貉子,還得捉狐狸,要給公子做皮衣。臘月裡大夥又聚齊,打獵習武藝。小個兒野豬給自己,大個兒野豬獻公爺。
五月斯螽彈腿響,六月紡織娘抖翅膀。七月蛐蛐兒在野底,八月裡在屋簷底,九月門口叫,十月床下移。火煙燻耗子,窟窿盡堵起,塞起北窗戶,柴門塗上泥。叫喚兒子和老妻,如今快過年,且來搬屋裡。
六月裡吃山楂櫻桃,七月裡煮葵菜豆角。八月裡打棗,十月裡煮稻,做成甜酒叫凍醪,老人家喝了精神飽。七月裡把瓜兒採,八月裡把葫蘆摘。九月裡收麻子,掐些苦菜打些柴,咱農夫把嘴糊起來。(糊:音胡hú,餬口。)
九月墊好打穀場,十月谷上倉。早谷晚谷黃米高粱,芝麻豆麥滿滿裝。咱們這些泥腿郎!地裡莊稼才收起,城裡差事又要當。白天割得茅草多,夜裡打得草索長,趕緊蓋好房,耕田撒種又要忙。
十二月打冰衝衝響,正月抬冰窖裡藏,二月取冰來上祭,獻上韭菜和羔羊。九月裡下霜,十月裡掃場。捧上兩樽酒,殺上一隻羊。齊上公爺堂,牛角杯兒舉頭上,祝一聲"長壽無疆"!
對於此詩"七月流火"的解釋,自古及今早成定論。句中"火"指"大火",星宿名,即心宿。"流"指西偏。"流火"的意思是指心宿西偏。時至今日,我們的文化中仍舊遵循這一解釋。但是,經這篇文章辨正之後,筆者不得不同先賢分道揚鑣,當然更希望朋友們認識並傳播本人的觀點。雖然艱難,但能夠為中華文化添一塊磚、加一片瓦,於願足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其中"一之日"指周曆一月,相當於現在陰曆的十一月,"二之日"指周曆的二月,當現在陰曆的十二月,"三之日"指周曆三月,當現在陰曆的一月。"四之日"指周曆四月,當現在陰曆的二月。可見,此章明顯是在描寫時序季節的變化。換句話說,是在寫地球上發生的事情,而解釋者硬說"七月流火"是指星宿的視運動。如此一來,可真是天上一句,地下一句了。
"七月流火"的的確確是在描寫夏季天氣的炎熱,"九月授衣"分明是在描寫秋季來臨,天氣漸涼,需要添加衣物。哪裡是什麼奴隸主將裁製冬衣的任務交付女工去做的意思。為什麼此詩的作者開篇第一句要寫"七月流火",其根本原因就是要同下文作一個有力的對比。且看下文,天氣由涼變寒,由"觱發"漸至"慄烈",並且"無衣無褐",何況此時正是一年的開頭啊。詩人不禁感嘆"何以卒歲"。夏天雖熱猶可過,冬季嚴寒卻難熬,正是作者此時的心理寫照。冬去春來,隨著天氣的變暖,農事又將開始,作者的心情亦隨之開朗。
再看第二章,隨著天氣的變暖,草長鶯飛,少女們手提"懿筐",沿著桑間小道,去採摘春天新發的嫩葉,為的是飼養今年的第一茬春蠶。
第五章"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幾句是最能夠體現物候變化的描寫,是說夏季五月蟋蟀在田野中,到了六月,蟋蟀便來到了庭院中,秋季七月天氣漸涼,蟋蟀已經在室內活動了,中秋時節,蟋蟀便躲到了我的床底下。如果僅僅從字面來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立秋後的七月,試問有哪位朋友還在田野裡見過蟋蟀滿地跑的情況。在十月初冬,又有哪位朋友還見過蟋蟀的影兒。作者的思路極清晰,接下來十一月(現在農曆九月)、十二月(現在農曆十月)正是農閒時節,"穹窒燻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快要過年了,打掃一下屋子,冬天就要來臨,修補一下房子。由此可見,詩經時代的人們過年是在現代的十月底而不是十二月底。
《詩經 豳風 七月》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篇章,原因就在於此篇中的物候現象有矛盾的地方。"五月鳴蜩"同"七月流火"、"七月食瓜"、"十月獲稻"相矛盾。
根據我們的常識,蟬這種昆蟲在農曆五月夏至前後出現,如果我們以"五月鳴蜩"這一物候現象為基點來推論,那麼"七月食瓜"是不可能出現的物候現象,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立秋後的七月不可能再吃到,十月初冬,地裡怎麼可能還有稻子呢?又有誰見過農曆十月收穫莊稼的?那麼是不是詩經時代的物候不同於現代的物候?這怎麼可能呢。物候是不可變的,而曆法是可變的。所以要想真正讀懂《七月》,首先必須了解《詩經》時代的曆法。
可見,詩經時代的秋季,根本就不是現代農曆的七月、八月、九月,而是九月、十月、十一月,那麼"七月流火"這句話又怎麼可能是指天象而言呢。執此表來讀《詩經 豳風 七月》,順理成章,一點也不矛盾。同時我們會發現。"五月鳴蜩"句是有問題的,此句必定被《詩經》時代的後人也即我們的前人篡改過。這一句的原文必定是"七月鳴蜩",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全篇矛盾重重,此篇也就不成為文章了。在篡改者看來,"七月鳴蜩"顯然是違背常識的,所以要改成"五月鳴蜩"。篡改者認為:物候是不可變的,曆法更是亙古不變的。篡改者不懂得,《詩經》時代的夏至是七月的節氣而不是五月的節氣。當然,就現在農曆來說,夏至是五月的節氣而不是七月的節氣。
就天象而言,在《詩經》時代的整個秋季的傍晚,(周曆九月、十月、十一月)的確可以看到"大火"(即心宿)逐日西偏的現象。在現代,初秋時節(七月)的傍晚,只能看到心宿居於正南方,只有在中秋(八月)、深秋(九月)、初冬(十月)時節的傍晚,才能看到心宿西偏的景象。可見,"七月流火"一句,不是在描寫天象而是在描寫天氣的炎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因為周曆的七月根本不可能出現心宿西偏的天象。
補記:關於「八月剝棗」的說明,「八月(即現在的陰曆六月)剝棗」句中的棗是指酸棗而不是指大棗。陰曆六月將酸棗打落下來曬乾,目的就是要在十月(即現在的八月)裡釀造「春酒」時使用。後來此釀酒法中的酸棗逐漸被酸味更加濃烈的青梅取代。下面是現代釀造青梅酒的方法之一。
材料:青梅1kg 蒸餾酒1.8升 冰糖400g製作步驟:1、用竹籤剔除青梅蒂。2、青梅洗後,擦淨晾乾。3、將青梅和冰糖層層放入罐中。4、倒入蒸餾酒。5、封罐,註明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