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生活和務農?《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寫盡其艱辛

2020-12-17 三順說名著

作為我國古代的第一步詩歌總集,《詩經》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描寫戰爭的,諸如《破斧》、《東山》、《擊鼓》、《伯兮》等;有描寫愛情的,諸如《關雎》、《靜女》、《子衿》、《出其東門》等;也有很多反映當時百姓生活狀態的,諸如《臣工》、《芣苢》、《豐年》、《十畝之間》等。

《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寫的也是當時百姓的生活和勞作的場景,這首詩從從七月寫起,按照農事活動的順序,以平鋪直敘的手法,逐月展開各個生活畫面,涉及到了古代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這首最長的詩,就是收錄與《國風·豳風》中的《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這是《七月》的第一段。

「流火」中的火,其實是星名,也就是心宿。流,流動。每年夏曆五月,黃昏時候,心宿在正南方,過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所以為「流」。授衣,既開始準備冬天的衣服了。因為古代的衣服全靠手工,製作非常費時,所以要提前準備。「一之日」指的是十月以後第一個月的日子,「觱發」,指的是大風碰觸物體的聲音,「慄烈」,形容天氣非常寒冷。

這段詩的整體內容,就是說七月的時候,心宿開始向西流動,九月的時候,女子們開始縫製冬衣。十一月開始刮北風了,十二月的天氣寒冷無比。但是我們還沒有衣服,該怎麼度過這個年?正月開始整理農具,二月下田去耕種,我的妻子和兒子,將飯給我送到田間去,監管農田的官員看到了非常高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採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這是《七月》的第二段。

這一段文字開頭,就描繪出一幅美麗的春景。春天的太陽暖洋洋的,天空中有鳥兒在鳴唱。女子背著筐子,沿著田間的小路,去採桑葉。春天的白天也變長了,採蘩的人絡繹不絕。女子一邊勞作,心中一邊浮出淡淡的憂傷,她們怕被公子帶回家去。這裡的「公子」,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男性的公子,即女子被公子們搶回去做女奴;一種認為是女性的公子,即採桑女成為女公子們的陪嫁。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這是《七月》的第三段。

「蠶月」指的是三月。七月心宿向西移動,八月就要把蘆葦割。三月要修建桑樹枝,取來鋒利的斧頭,砍掉高高的枝條,攀摘下細嫩的桑葉。七月伯勞鳥聲聲鳴叫,八月又開始織布紡麻。將織好的布染成黃色和黑色,染成的紅色的布更鮮亮,要送給公子們做衣裳。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蘀。一之日於貉,取彼狐狸。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於公。」這是《七月》的第四段。

每一個月,每一天,農人們都在不停地忙碌,四月遠志結了穗子,五月知了嘰嘰喳喳地叫不停。八月忙于田間的收穫,十月樹上的葉子落了。十一月上山打獵,將打來的狐狸皮毛,送給公子做裘。十二月獵人們會合在一起,繼續打獵,打到小豬歸自己,獵到大豬要獻給王公貴族們。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燻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這是《七月》的第五段。

這一段描寫的是田野間的小生物,隨著時間的改變,也在改變著自己的生活方式。五月蚱蜢彈腿叫,六月紡織娘震動著翅膀,七月蟋蟀在田野中,八月就來到房簷下,九月進入房門口,十月鑽到了床底下。塞住老鼠洞燻老鼠,將窗戶縫也都封號了。替我的妻子兒女嘆息不已,馬上就是新的一年了,咱們暫且在這間房內安身吧。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這是《七月》的第六段。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這是《七月》的第七段。

這兩段文字,繼續描寫農夫們辛苦的勞作,一年到頭,幾乎沒有歇息的時候。要收穫田裡的農作物,要製酒,要採苦菜,要砍柴,要修築打穀場,要將莊稼放進穀倉。剛剛忙完了農活,又要為官宦人家修築宮室。白天要去割茅草,晚上要趕著搓麻繩,要修好房屋,等一切都忙完了,又該開始春天的播種了。

一年忙到頭的農夫們,什麼時候才能歇一歇,享受一下自己的生活呢?只有第八段中的一小節內容,「二之日鑿冰衝衝,三之日納於凌陰。三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這最後一段文字,依然是以忙碌為主,嚴寒的冬日,要為貴族們鑿冰,藏冰。要服侍貴族們祭祀,九月開始降霜的時候,要趕緊打掃穀場。直到最後,這些忙碌操勞了一整年的農夫們,才有機會約上幾個親朋,喝上幾杯美酒,登上主人的廟堂,舉杯祝願主人們萬壽無疆。

一首《七月》,是《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也寫盡了古代農人們一年到頭,不停的勞作和辛苦,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最真實的生活描述,讓我們穿越數千年的時光,窺知了古人們的生活方式。

相關焦點

  • 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豳風·七月》
    《豳風·七月》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這首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是一首傑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古人的智慧都是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比如二十四節氣等。這首詩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 詩經中的這些詩,寫盡了愛情中所有的悸動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中豐富的愛情詩,幾乎寫盡了愛情中的所有悸動。這是一首君子思慕淑女並設法追求的詩。詩中的君子日思夜想、輾轉反側,並以琴瑟、鐘鼓來取悅她、親近她,把愛情中的心動寫得淋漓盡致。單相思《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詩經》中生僻字最多的一首詩,鏗鏘有力,剛柔並濟,不可不讀
    提起《詩經》,大家在讚嘆其言語精煉,意境優美,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卓越非凡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一絲感嘆——《詩經》中的生僻字太多了,讓我們這些現代人往往很難順順噹噹的讀下去,隨便哪首詩中,都難免有幾個生僻字,這些生僻字就像攔路虎,阻擋了很多小夥伴讀《詩經》的興致。
  • 《詩經》中一首詩,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最早記載,卻和愛情沒有關係
    不過最早關於牛郎織女的記載,要追溯到《詩經》裡的一首詩《小雅·大東》,雖然記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但卻和愛情沒有關係。這首詩主要描寫的是西周中晚期,東方各個諸侯國的百姓,對西周統治者的不滿情緒,諷刺西周王室誅求無已,勞役不息的狀況。
  • 《詩經》中的一首母愛詩,被朱熹評為「惡母詩」,哪一種理解對?
    比如在《詩經》中就有一首寫母親的詩歌: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這段詩歌出自《國風·邶風·凱風》。其實這兩種說法是一脈相承的,早在漢代時,《毛詩序》中就評《凱風》是「美孝子也」,同時還指出了詩歌創作背景:「衛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
  • 《詩經·日月》‖一首怨婦詩,道盡了女人心中的幽怨與無可奈何
    日月,古人多用日月比喻丈夫。此處也可解為其本來之意。照臨下土,照耀大地。乃,可是。乃如,亦可理解為發語詞。之人,這個人。乃如之人兮,這個人啊!逝不古處,不以舊故之情與人相處。逝,助詞,無實意。古處,一說舊處,和原來一樣相處;一說以古道相處。胡,何,怎麼。定,止。指心定、心安。寧,一說乃,曾;一說豈,竟然,難道。
  • 《詩經》裡這四句詩,寫出了愛情的悲歡,也寫盡了人生的甘苦……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份思念和期盼絕對不僅限於情侶之間。入冬了,一年將盡,尋到空了就回家看看吧。看看愛人,看看父母,看看孩子……3、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譯:不論生死離別,都跟你說定了,我要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白頭到老。感悟:這句話出自《詩經·邶風·擊鼓》,是一位久在疆場的戰士出徵前與妻子作別時所說的話。當他回憶起那天的場景時,他心裡是甜蜜的。他想:戰場雖險惡,但我一定會活著回去。答應過你的一輩子,我一定不會失信。
  • 人為歌聲以助哀:《詩經》中的悼亡詩,體現周代的喪葬禮俗
    (一)《詩經》中的悼亡詩,與喪禮和孝道1,《小雅·蓼莪》體現喪禮中的悼亡詩演唱喪禮風俗首先,《小雅·蓼莪》體現喪禮中的悼亡詩演唱喪禮風俗。古人講"禮失求諸野",《詩經》中的《小雅·蓼莪》是一首詩經仍會以演唱的方式存在的悼亡詩,多發生在我國內地和邊境上的少數民族和部分漢族中。比如,雲南滇東北漢族 地區和元江 白族地區,以及湖北宜昌、大冶等地,在舉辦喪事的時候仍會使用"輓歌"的形式,而《詩經》中的《小雅·蓼莪》仍會被人們演唱,所謂"歌《蓼莪》三章"。
  • 《詩經》:把生活吟詠成詩,在詩中生活
    到了春秋時期的某一天,據說孔夫子靈犀一點,把前人採集的詩,增刪修訂,壞的不要,好的字斟句酌,順結構,理文意,正音律——因為是詩歌,當然是可以唱的,集在一起,不多不少305篇,定名為《詩》,又稱《詩三百》。因為它的天籟無匹,《詩》成為後世的經典。《詩》和《書》《禮》《易》《樂》《春秋》一道,成為中華民族的儒學經典、六經之一,並以其為首,專稱《詩經》。
  • 《詩經》中耳熟能詳的詩句,寥寥數字,卻訴盡人生幾多道理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孔子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他曾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詩經》中的社會生活
    》編訂中,「採詩」是重要的一環,其目的是讓統治者「以觀民風」,而經濟生活則是民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詩歌中不可能不反映經濟意識和經濟現象。詩中的行舟人「亦泛亦流」,他雖然有萬般思緒,卻只能隨波逐流,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因為這些憂愁得夜不能眠,輾轉反側,就想借酒消愁,可是酒也不能給他解脫。這或許就是他夜晚泛舟的原因吧?詩既實寫了詩人的行蹤,描繪了泛舟水上的情景,也隱喻了身不由己的處境。《詩經》中寫舟船的句子還有很多。經過多年的經營和努力,到春秋中後期,各國間的水陸交通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商業經濟較之周初有了更大發展。
  • 一首詩寫盡了田園村落的安寧和靜謐,王維《渭川田家》翻譯賞析
    農村的生活是美好而充實的,農夫的心底是善良而淳樸的,他們之間的關係是誠摯而純真的。詩人目睹這一切,聯想到自己坎坷不平的政治生涯,聯繫到當朝之間爾虞我詐而感慨萬分,心中不免頓生羨慕與惆悵之情。詩人寫此詩時,正是自己官場不得志、希望破滅之時。當眼前看到田園山川這一幅幅美景與自己身處在險惡官場生活一對比,不免發出了「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的感慨。
  • 《詩經》中有趣的新婚詩,活靈活現地展示了洞房中新娘的歡愉之情
    古人認為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其中的「洞房花燭夜」,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人生中最大的喜事。人們從這一天開始,身份也就發生了轉變。對於愛作詩的中國古人來說,自然也少不了寫上一些關於新婚的詩作。
  • 《詩經》裡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古人的婚禮進行曲!
    《詩經》是一部古老的詩歌總集,產生與大約兩千六百年前。打開《詩經》,映入眼帘的第一首詩就是「關雎」。這兩句詩直接說明了男女主角是白富美和高富帥。如果把它理解為一首愛情詩的話,就覺得有點怪怪的。因為一般愛情詩都會是第一人稱的視角來表達感情,很少有用第三人稱的。比如說某個男生愛上了某個女生,想給這個女生寫一封情書。他肯定是以「我」的口吻來寫。
  • 人文課堂|《詩經》中的社會生活(五):《詩經》中的勞動生活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不少關於勞動的詩。《詩經·周南·芣芑》就描述了一群女子在田野間採摘芣苢時的歡快心情:採採芣芑,薄言採之。採採芣芑,薄言有之。採採芣芑,薄言掇之。短短一首詩不但寫出採摘的過程,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韻律,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氣氛。透過這些歡笑著忙碌的婦人們,我們仿佛看到我們的媽媽、我們的奶奶,在田間地頭忙碌的場景。正是這些人,建設著我們的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也在這種勞動之中,感受著生活的樂趣。
  • 從晉朝第一才女對《詩經》最美句子的選擇,看詩在古代的作用
    那麼古人為什麼會去寫詩,又為什麼會如此重視詩歌的傳統,詩究竟又在生活中扮演者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先從晉朝第一才女謝道韞的一次問答開始。(1)詩經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話說有一天東晉名臣謝安問侄女謝道韞《詩經》裡面她最喜歡哪一句,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問的,《晉書》裡是個謝道韞立傳的人,中國古代女性能見於史書的本來就是鳳毛麟角,看來這位謝道韞一定很了不起,那麼她會如何回答自己叔叔謝安的這個看似不經心的問題呢?
  • 讀詩經《採蘩》知祭祀時,採蘩者的艱辛勞作
    《國風·召南·採蘩》是召南中的第二首詩。是一首反映人們為祭祀而勞作的詩,詩中描繪出採蘩者們,怱怱往來於池沼、山澗之間採集祭祀所需的白蒿,後又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宮」,再後又日夜辛勞地從事洗滌祭器等等祭祀事務,直至祭祀結束。其間更是不可輕言歸家。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或者直言為「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通過歷代學者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的研究得出了大致有「王官採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一,王官採詩說:《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官採歌謠,以觀民風。」。
  • 《詩經》中一首寫女子思念愛人的詩,唐詩爭相模仿,卻無法超越
    《詩經》中有一篇名為「卷耳」的詩歌,古來對於此詩的具體題材頗有爭議,有人說這是一篇思婦詩。詩中男子有僕馬、兕觥、金罍,就算不是大夫,也應該是貴族。但總覽全詩,這種解釋似乎並不合理,這更像是一個女子在山上採卷耳的時候想起自己的愛人的畫面,那種心不在焉,心系愛人的感人場景。
  • 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人之同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無所撓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隨物流蕩,遂為山下之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饑寒,也不願再嫁,成為那濁泉。我也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我覺得這首詩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結尾。別的詩人一般都會拿一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但杜甫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