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寫盡了佳人的脫俗和清雅,杜甫《佳人》深度翻譯和賞析

2020-12-15 可可詩詞

【題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遺降為華州司功參軍。第二年七月,他毅然棄官,拖家帶口,客居秦州,在那裡負薪採橡慄,自給度日,《佳人》就寫於這一年的秋季。詩中寫一個亂世佳人被丈夫遺棄,幽居空谷,艱難度日。

全詩詩人一以佳人自寓,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將女子的美,品味的高與幽居環境點出。襯出佳人的孤寂,點出佳人命運之悲,處境之苦,隱含著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

第二部分開頭說出自當女子家中落寞後,男人便另尋新歡。講出女子孤獨的原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既指女子不願再出山沾染世俗,新人舊人為清濁,前華後憔為清濁,在家棄外為清濁,也表明作者不與渾世沾染,自是早出晚歸,採菊籬下,悠然的。

末兩句以寫景作結,畫出佳人的孤高和絕世而立,畫外有意,象外有情。詩句暗示讀者,這位時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經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勁節的綠竹,有著高潔的情操。

《佳人》正是杜甫借高調來訴情,闡明隱居之志。

【原文】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譯文】

有位舉世無雙的美好女子,幽靜地居住在空曠的山谷。

自己說本是朱門大家閨秀,竟淪落到荒山和草木共處。

過去關中曾經發生過兵亂,她的親兄弟都被亂軍殺戮。

高官厚祿又能有什麼用處,親人死後屍骨都不能葬收。

世上的人情多是嫌貧愛富,萬事變遷像燭光隨風起伏。

可恨丈夫是個輕薄浮浪子,遺棄我重新娶個美麗新婦。

合歡花還能知道晨開夜合,鴛鴦鳥雙飛雙棲從不獨宿。

丈夫只看新夫人歡歡笑笑,哪聽得見下堂妻失聲痛哭。 

要像在山的泉水清澈純潔,不像出山的泉水渾雜汙濁。

等待著侍女賣掉珠飾回來,扯把青蘿枝修補破漏茅屋。

摘下來山花不願插在發上,獨喜愛柏枝經常滿捧採折。

【賞析一】

杜甫的詩歌是以一種描寫社會底層百姓的寫實風格進入我們的視野。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沉鬱頓挫」,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面貌,被稱為一代「詩史」。

杜甫的詩我背過許多,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竟是「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一句。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這首詩名為《佳人》,是杜甫詩集中我最為欣賞的。雖不及「三吏」、「三別」那麼有名,但好像總有極大的魅力吸引著我,令我不斷吟誦著它。

它描述了一個在戰亂時期被遺棄的上層社會婦女所遭的不幸,並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一開頭寫的是一位蓋世無雙的絕代佳人在述說自己的苦境。她說:「我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兒,如今卻淪落山野,與草木相依。當年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兄弟們慘遭殺戮。娘家中落之後,輕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個美貌如玉的婦人。為買口糧,丫環替我變賣了首飾回來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牽引藤蘿,修補茅屋。」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令我一直不能忘懷的詩句,以比喻的手法,體現了負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眼前。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這一句引發了許多爭議。有人認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另一種解釋是佳人怨其夫之辭。人之同處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無所撓其清。佳人之夫出山,乃隨物流蕩,遂為山下之濁泉。而她則寧肯受饑寒,也不願再嫁,成為那濁泉。我也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

我覺得這首詩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結尾。別的詩人一般都會拿一個結局去遷就讀者的胃口,但杜甫沒有。他是用一個懸念故意吊著讀者的胃口,讓讀者一閉上眼睛,就會在腦海裡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位絕世美貌卻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風中,在黃昏裡,衣裳單薄,孤零零地站在那裡,背靠著一叢竹,眼裡流露著哀愁

結尾也沒對佳人的容貌用一個字形容,僅憑「翠袖」「修竹」這一對色澤清新而寓有興寄的意象,與天寒日暮的山中環境相融合,便傳神地刻畫出佳人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優雅姿態。

了解了這麼多,想必大家都認為《佳人》是來形容一名女子的不幸遭遇,體現當代婦女的可悲。實際上,詩人最主要是想以此來抒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此詩作於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之前,詩人曾向唐玄宗獻賦,但即因直言以及賀蘭進明等人的讒言,被貶官華州,從此離開京城,再也沒有能夠回到皇帝身邊。詩人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忠心耿耿,最後竟落到棄官漂泊的窘境。這令詩人不由得一陣感慨世事無常,但詩人不管在何種艱難的情況下,從來沒有改變自己對國家的忠心。他對君王的忠心,正如一絕代佳人對夫婿的痴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因此,杜甫的《佳人》也不難看出詩人對困難的不屈與不甘墮落。

雖然杜甫的一生窮困潦倒、身無分文,還曾經做過乞丐。但是他所留下的詩文卻流傳千年,影響了中國文學,乃至日本文學。

背完了《佳人》,我被佳人的堅強所深深感動,我要學習她的高尚品格,遇到困難敢於去克服它,不要像現在的某些人,因一點小小的挫折而對生活失去信心。

【賞析二】

詩一開始,是「幽」,詩到結束,是「寒」。從詩的開始到詩的結束,我們感到的,是同一個東西:同情!憐愛!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那麼,《佳人》24行,一言以蔽之,也是三個字:思無邪!

不知到杜甫以後有沒有再來過這個美麗的山谷,我想他一定是來過的。

杜甫在秦州,認識的女子肯定不只佳人一個,比如他常去喝酒的店裡,要是有一個女老闆或者有一個漂亮的老闆娘呢?比如秋後秦州農人給他著送除架的瓠瓜的時候,要是正好是那個農夫的俊俏媳婦送的呢?再比如《搗衣》一詩,顯然也是杜甫與一個浣衣的婦女河邊交談的記錄,那個婦女顯然也有讓詩人感動不已的地方,比如她對自己遠去丈夫的牽掛,她給自己的丈夫做棉衣的痴情(有些牽強的學問家可能又要說這其實暗示著杜甫的忠君思想了)。但是,杜甫去並沒有以《搗衣婦》來命名自己的那一首詩,而是名之為《搗衣》,好像是「對事而不對人」的,而在《佳人》這一首詩裡,杜甫卻直接寫了這一個美貌的女子,而且直接以《佳人》為題,顯然又是「對人而不對事」的。因為這個人太像作者自己了:都是從關中來的;都身懷寶珠潔玉之節操;都零落而依草木;都曾遭棄;都懷念舊情而不忘;都飽經桑亂……於是詩人對這個太像自己的女子,自然傾瀉了更多的筆墨與感情,現在我們看上去,句句是寫佳人,句句也都是寫作者自己

《佳人》所寫,肯定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真實的故事,要是讓現在那些專一演繹名人的愛情故事的人知道了,自然會編出一本《戲說杜甫在秦州》來,把我們的老好人杜甫也拉下水去,以現代小人之腹,度古代君子之心,讓他和佳人之間,生出無數風流韻事來。那樣的話,公元759年的秦州秋天,可就真的成了一個「多事之秋」了。然而,杜甫和佳人之間,肯定是什麼讓現在無聊者感興趣的事也不會發生,首先,杜甫不是風流才子唐伯虎;佳人也非浪漫多情的秋香,你只要聽一聽佳人的訴說,就知道她的「封建思想」是多麼的嚴重:「夫婿輕薄兒,美人新如玉。合婚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佳人對自己的丈夫是如此,杜甫對自己的皇帝其實也是如此,在這樣的思想之下,即使在這樣的空山野谷風清月白之中,詩人與佳人猝然而遇,即使杜甫心裡是動動動動動動……,然而,發乎情而止乎禮義者,真儒大儒也,他們固然是會「向前看,齊步走」的,然而他們也一定會「立定」,「向後轉」。

一首詩寫盡舊友久別重逢的喜悅,杜甫《贈衛八處士》翻譯賞析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一首詩寫盡了詩人的孤獨豪放,李白《月下獨酌》深度翻譯和賞析

相關焦點

  • 一首詩寫盡了田園村落的安寧和靜謐,王維《渭川田家》翻譯賞析
    首句交代背景,中間寫「歸」的各種情景,最後兩句點明主旨,使得整首詩意境完整,首尾照應,讀來分外親切。【賞析二】夕陽西下、夜幕降臨之際,詩人面對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油然而生羨慕之情。讀完這最後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麼多的「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後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如果以為詩人的本意就在於完成那幅田家晚歸圖,這就失之於膚淺了。全詩不事雕繪,純用白描,自然清新,詩意盎然。
  • 唐詩《佳人》賞析,杜甫少有專詠美人的詩,而這一首感人至深
    唐詩《佳人》賞析近讀《唐詩三百首》,翻開《佳人》一篇我頗感意外,沒想到杜甫會寫出如此纏綿悱惻的詩句。詩聖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由於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加上戰亂流離,他的詩作具有沉鬱的特點。
  • 一首詩寫盡了泰山的雄偉壯觀,杜甫《望嶽》深度翻譯和賞析
    全詩遣詞峻刻,雄奇偉岸;篇末用典,由望嶽而生登臨之想,表現青年杜甫不因文戰失利而氣餒,高自期許,壯志凌雲的大氣。登泰山而曉天下「的格言廣為人知,而杜甫更能進一步的知道其出自《孟子。盡心》篇,而這恰恰是讀透這首詩的關鍵。所謂」盡心「意思是盡其心而與天道相通。
  • 杜甫《佳人》賞析 寫實與寫意的結合
    杜甫《佳人》這首詩作於乾元二年(759年),詩人從洛陽回華州,不久之後棄官移家。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①,零落依草木。賞析詩中描寫的絕世佳人是虛構的形象,用以比喻安史之亂中詩人自己不幸的境況與堅貞的心志。詩人儘管生不逢時,遭遇離亂,貶官之後窮困艱難,前途渺茫,但並不向命運屈服,而是如詩中佳人那般,立志守節,絕世獨立,清貧自持。
  • 一首詩寫盡舊友久別重逢的喜悅,杜甫《贈衛八處士》翻譯賞析
    【賞析一】近日,看了杜甫《贈衛八處士》一詩,筆者甚為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感到由衷佩服。故寫以下拙文,在和眾人共賞一番詩聖的大作。據說,杜甫每次寫好詩後,往往多次徵求老農婦的意見,以此決定修改取捨。這不能不說明作者為了寫好一首詩,自始至終有著一個嚴謹的態度。另外,我為作者以其樸素的語言,說明深刻的道理和哲理,感到值得稱道。他完全不像有的詩人那樣,只求詩的華麗,辭藻的堆砌,很有一張譁眾取寵的面孔。誠然,文章應該講究色彩,但是應該以達意為要。
  • 一首詩寫盡詩人高雅清高,張九齡《感遇·其一》深度翻譯和賞析
    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徵。 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
  •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精讀《唐詩三百首》之杜甫《佳人》
    通釋這首詩,寫於乾元二年(759),此時已是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杜甫不得已辭掉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為生計所迫,來到了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竭忠盡力,然竟淪落到棄官漂泊的窘境。這首詩正寫於這樣的情境之下,因此,對於此詩的作意,清人黃生認為:「偶有此人,有此事,適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
  • 杜甫的《佳人》,高潔又堅韌,堪稱大唐亂世佳人,遭遇令人惋惜
    杜甫的詩以「沉鬱頓挫」而著名,他擅長記錄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面貌,被稱為一代「詩史」。每首詩就是一個故事,每首詩都有鮮活的人物形象,正是如此,杜甫才受到了後世的尊敬和喜愛。
  • 一首詩寫盡了詩人的孤獨豪放,李白《月下獨酌》深度翻譯和賞析
    這首詩整篇突出一個「獨」字。愛喝酒的人一般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願意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裡積鬱已久的話傾吐出來。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恰恰就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無處可說,只好與明月和自己的身影為伴。
  • 讀杜甫《佳人》「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學寫作
    自古以來,吟詠美人的詩作就有很多,而杜甫的《佳人》卻因其格調高雅,成為名篇!《佳人》作於759年秋季,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詩人刻畫了一個貴族夫人因戰亂而命運悲慘,卻終不改其志的美人形象。可以用這樣的語言來形容她的一生: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佳人身居華樓,享無事之憂;無奈戰亂之下,華樓轟塌。家族四裂,兄弟身死,夫婿再得新人,無奈被棄。
  • 佳人
    佳人賞析  這首詩作於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辭掉華州司功參軍職務,為生計所迫,攜帶妻子,翻山來到邊遠的秦州。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最後卻落得棄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關山難越、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仍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
  • 一首詩寫盡入獄的悲哀和憤懣!駱賓王《在獄詠蟬》深度翻譯和賞析
    按律詩格律,除中間兩聯必須對偶外,首聯並不要求對仗,但本詩不但出以對偶,而且「西陸」與「南冠」同用方位詞,用典貼切;「蟬聲」、「客思」,主與客互寫,人與蟬對照,這就形成精闢巧妙的工對,這也正是駱賓王詩的藝術特色之一。
  • 杜甫的《佳人》告訴我們:別人的老婆都是好的!
    」這是一首故事詩,杜甫寫的是一個「幽居空谷」的「佳人」身世以及她晚景悽涼的生活。全詩沒有一個「美」字,但卻讓人處處感到主角的美:佳人、摘花、翠袖、日暮倚修竹……「佳人」,大概有四種釋義,兩種對女性,兩種可男可女。後者不用說了,單說前者。
  • 唐詩閒讀:「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這是漢代宮廷音樂家李延年創作的一首小詩,讚頌的是一位舉世無雙的絕色美女。一位絕世獨立的,與外界不產生聯繫的美女總是讓人浮想聯翩的,她從哪兒來,她的家人是誰,她成親了沒有,她在這裡做什麼……;2、《天龍八部》裡大理鎮南王段正淳的情人,木婉清的師父(母親),她給自己起了一個名號叫「幽谷客」(實際上她的江湖名號叫修羅刀秦紅棉),她同樣也是美人遺世而獨立的,「幽谷客」這個名字,金庸先生在書中告訴我們有典故的,出自杜甫的一首詩《佳人》,今天我們就來讀這首詩,全詩如下:
  • 一首詩寫盡了邊關的雄壯和苦寒,王之渙《涼州詞》深度翻譯和賞析
    詩寫徵人出塞,途經涼州,西出玉門關,看到遼闊的山河,荒寒的塞外,怨春風不到玉門關以西。楊慎《升庵詩話》說:「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裡也。」這裡提供了另一種理解。此詩蒼涼悲壯,委婉深刻,為久負盛名的佳作。【全詩】《涼州詞》.
  • 品讀《佳人》,安史之亂中,漂泊中的杜甫給自己的畫像
    一首詩,寫出了自己的心境,寫出了時代的真相,有這樣能力的作者中,杜甫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讀他的《佳人》,便感觸頗深,讓我在閉上眼睛後,仿佛可以看到安史之亂時期,站在無助的百姓面前的,那個無助的杜甫。
  • 一首詩寫盡了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王維《送別》深度翻譯和賞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畫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 一首詩寫盡對舊友的望眼欲穿,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翻譯賞析
    一切小恩小怨,小愁小悲在神秘的自然和紛繁蕪雜的社會面前又何足掛齒呢?【賞析二】「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於沙灘,有的坐歇於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閒。
  • 南方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用這些詩來形容李子柒,詩美景美人更美
    或許都不是,我們喜歡她是因為她照亮了我們的初心,曾經的我們都長于田園,都有著滿滿的求生本能,但最後大多數都湧入了名和利的車水馬龍。今日筆者以這些美麗的詩句,來描述這位勤勞美麗的女子,詩美景美人也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 杜甫的一首詩殘缺不全,四位宋人各擬一字,卻都不如原作
    古人寫詩非常講究鍊字,語言的精煉程度不僅可以影響整首詩,而且很容易感染讀者。一首詩裡關鍵的字又被稱為詩眼,就像畫龍點睛,可以體現其精神和藝術性。比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再如,陶淵明的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若將其中的「見」字改為「望」字,就顯不出那種忙碌中無意抬頭的意境,更無法體現這份境與意會的感覺。杜甫的一首詩殘缺不全,四位宋人各擬一字,卻都不如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