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寫盡了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王維《送別》深度翻譯和賞析

2020-12-19 可可詩詞

【題解】

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卻是詞淺情深,蘊意深刻。

從全篇看,詩人以問答的方式,即使送者和行人雙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還使得詩意空靈跳脫,語調親切。

【原文】

王維《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譯文】

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雲正無邊飄蕩。

【賞析一】

詩人雖仕途得意,開元中進士,政治上也有抱負。但社會現實又使他無法施展才幹。這次友人仕途受挫歸隱南山,相送餞別時,詩人在抒發感慨的同時,對友人的歸隱產生羨慕嚮往之情。語句簡練而意味無窮。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畫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

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聯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像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

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裡,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賞析二】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飲君酒」即勸君飲酒。詩歌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在表達方式上,詩人運用了敘述,並在敘述中點題。第二句「問君何所之」是設句,「之」即往、往。其意思是說,問君到哪裡往?這一聯中敘述語言樸實無華,特別是運用設問,不但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感,而且引起讀者留意,引出下文,從而自然過渡到寫回隱。

「君言不自得,回臥南山陲。」接著詩人的朋友回答了詩人的問話。朋友說自己為官受到排擠點擊而不自得,只好回隱到南山下。「不自得」三字,不僅交待友人回隱的原因,也表現了朋友失意後不滿的情緒。實在,我們只要留意一下,在這不平的情緒中,也暗示了詩人藉助朋友的遭遇表達了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回臥南山陲。」「南山陲」指終南山邊。這是朋友告訴詩人自己回隱的往處。這裡的「南山」不由得使讀者想起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來,實在,這也藉此暗示著朋友高潔的品質。詩人在得知友人「不自得」而回隱「南山陲」,因而勸慰道:「但往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但」即只。「往」即離開。這一聯的表層意是說,你只管往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而天上的白雲沒有完結的時候。但我們從這些話語中,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詩人勸慰朋友說,山中的白雲沒有窮盡之時,時時刻刻陪伴著你,表面看來,在告訴朋友,你不會孤獨的。

實則是說,你何必以失意而憂愁,那塵世的功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不會像天上的白雲沒有完結的時候。從這話語中,既表現出對人世榮華富貴的否定,也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同時,詩人以景結尾,借景抒懷。就「白雲」一詞來說,其蘊含的情韻義就是那無憂無慮、自由安閒的回隱生活。也許這源於晉代詩人陶淵明筆下是「雲無心以出岫」的詩句。這樣,不但表意蘊藉,而且進步了詩歌的審美境界,吸引著讀者,給讀者以想像空間。所以,謝榛說過,這兩句結尾給人以「清音有餘」的感覺。總之,這首詩歌失意而回隱,情感豐富,意蘊深厚。在平淡無奇的語言中,詩人藉助很富有情韻化的意象暗示了自己淡化功名利祿的思想情感。

一首詩寫盡了宮女悲慘和朝代交替,元稹《行宮》深度翻譯和賞析

天地悠悠,愴然淚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深度翻譯和賞析

一首詩寫盡隱者的灑脫和風骨,賈島《尋隱者不遇》深度翻譯和賞析

相關焦點

  • 一首詩寫盡詩人高雅清高,張九齡《感遇·其一》深度翻譯和賞析
    【賞析一】《感遇·其一》是一首佳妙、以象寓意的詠物詩。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但凡詩歌,都應該具備和體現詩歌的上述基本特點,但真正優秀的詩歌,不僅充分體現著詩歌的一般特點,而且特具一種耐人尋味、引人遐思的東西,這便是意境。
  • 唐詩經典之《王維·送別》賞析
    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送別(又名《山中送別》或《送友》)朝代:唐代作者:王維原文: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明年 一作:年年)鑑賞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 一首詩寫盡對舊友的望眼欲穿,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翻譯賞析
    王維的心相當寧靜,見到雪總是純潔的,見到水總是碧綠的,見到天總是蔚藍的。即使偶遇狂風暴雨,也總是在睡夢中,完全不受影響;孟浩然卻能感覺到,模模糊糊地感覺到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一言概之,王維眼中的世界總是美好的,孟浩然卻覺得美中還有不足。這一首詩也是如此。
  • 每日背詩 397|送別(山中相送罷)——唐·王維
    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 共賞唐詩之美,王維《山中送別》
    山中送別 唐·王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繼欣賞過了王維的《相思》、《雜詩三首·其二》、《鹿柴》、《竹裡館》後,今天,我們再來欣賞王維被收錄於唐詩三百首中的最後一首五言絕句《山中送別》。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
  • 王維很經典的一首送別詩,最後14字想像奇妙,令人拍案叫絕
    一首首流傳至今的送別名篇,無一不具有扣人心弦的藝術力量。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送沈子福歸江東》,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筆下很經典的一首送別詩。顧名思義,王維這首詩是他為送別好友沈子福歸江東之作。與其他送別詩一樣,這首詩的內容主要也是寫好友離去後,詩人目送的情景及當時的感受。全詩集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感情真摯,扣人心弦,是送別詩中的一首名篇。
  • 【跟我學古詩】之《山中送別》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
  • 【唐詩三百首】王維《送別》
    《送別》作者:王維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翻譯】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我想問問你要去哪裡?你說因為生活不得志,想要歸隱在終南山旁。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白雲無窮盡足以自娛。【賞析】這是一首送友人歸隱的詩,表面看來語句平淡無奇,卻是詞淺情深,蘊意深刻。
  • ——王維《送別》賞析
    ‍‍送別‍唐·王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 一首詩寫盡了田園村落的安寧和靜謐,王維《渭川田家》翻譯賞析
    整首詩不僅描繪了一幅優美、怡靜、安寧、閒逸的山村農家晚歸圖,而且藉此抒發了內心的惆悵之情與擺脫官場,歸隱田園的願望。王維此首《渭川人家》在寫法上有獨到之處。詩人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情與願望,以農村斜陽西下做背景,描繪出農夫(牲畜)們「歸」的情形和「歸」後的「語依依」情景,來反襯自己的痛苦、苦悶和孤單的心情與歸隱田園的願望。整首詩結構層次分明,環環相扣。
  • 一首王維的《齊州送祖三》,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離別的依依不捨之情
    王維善於用樸素曉暢的語言表達幽深的意蘊和深摯的感情,這首送別詩尤是。祖三即祖詠,因排行第三,故稱之。開元十二年(724年)進士及第,入仕後多次遭遷謫,後歸隱,與王維友善,也是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祖詠曾到齊州以東任地方官,當時王維在齊州附近的濟州任參軍,兩人在濟州小聚後,王維陪祖詠至齊州送祖詠東行上任。
  • 一首詩寫盡入獄的悲哀和憤懣!駱賓王《在獄詠蟬》深度翻譯和賞析
    這和屈原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 以及與駱賓王同時而稍早的初唐另一詩人王績 「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過酒家》) 等名句有同慨,構思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四聯八句,總共不過四十個字,通過巧妙的構思,詠物託志,借寫蟬曲傳詩人無辜縶獄時複雜的心態:其中既有直諫遭黜、誣贓下獄的悲憤,也有雄心壯志、百無一酬的感慨,還有歲月流逝、時不我待的憂慮……駱賓王的 《在獄詠蟬》詩不光是一首與 「採麗競繁」、「興寄都絕」 的 「齊梁間詩」大異其旨趣、具有鮮明獨特思想藝術特色的詠物託志之作
  • 十首王維最美的五言絕句,驚豔了千年,收藏!
    王維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宋代蘇軾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的詩,每首裡都有畫的意境,最明顯的就體現在他的五言絕句中。01 《鹿柴》《鹿柴》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於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 一首詩寫盡了邊關的雄壯和苦寒,王之渙《涼州詞》深度翻譯和賞析
    此詩題又名《出塞》。唐天寶樂曲,常以邊地名,若《涼 州》《伊州》《甘州》之類。(《新唐書·禮樂志》)②羌笛:古羌族管樂器,長二尺四寸,《說 文》以為三孔,馬融《長笛賦》以為四孔。怨楊柳:古代有折柳送別的風俗,《樂府詩集》 收有六朝至唐的《折楊柳》曲二十餘首,多為傷離別之辭,多懷念徵人之作。
  • 每日一詩|《送別》王維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於為什麼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裡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裡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 我愛記詩歌|王維《送別》
    今天和大家一起記憶王維的《送別》,一起欣賞詩人王維送別友人的真摯情感。
  • 王維 《相思》 賞析
    詩名《相思》,這是一首絕句,譜上曲後被廣為傳唱。「相思」是詩句中的最後兩字,也是本詩精髓。據說本詩還有其他的詩名,比如《相思子》,還有《江上贈李龜年》等。很顯然,《相思》的詩名應該是王維自己起的,而其他所謂詩名,很可能是傳唱的人自己加上去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起名《相思子》呢?因為本詩其實是一首詠物詩,吟詠的物體是「紅豆」。
  • 王昌齡送辛漸,寫了兩首詩,只有一首成為佳作流傳千古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的送別詩,由兩首詩歌組成的組詩,作者採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送別的時刻寫的一首收錄在部編教材中,其實,在頭天晚上他就寫了一首,但沒有出名,主要寫了頭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辛漸餞行時的情景。
  • 王維這首送別詩,寫得意氣風發、格調昂揚,意不止送別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點題,"天官""將星"點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緣起,"柳條青"則表明了季節特徵和特定場景,可謂言簡意賅。 B.頷聯緊承首聯,把軍中用具"刁鬥"寫進詩中,富於實感地表現了軍營中的生活情景,"出"寫點明了行軍的方向。
  • 王維的這一首送別詩,結尾的問話令人動容,不舍離別之情到達極致
    王維的這一首送別詩,結尾的問話令人動容,不舍離別之情到達極致詩詞曲賦往往是最為能夠直達人心靈的話語,他們用最少的言語,最精準的描述,情感的表達卻能夠體現的那般的淋漓盡致。我們的社會當中,已經是被所謂的白話文所覆蓋,在任何的一些表達上面,白話的描述可能就沒有那樣的強烈,白話是有著他的簡潔和易懂這樣的特性的的,但是他表達的濃度就會下降很多,而這樣的不足在詩詞上面是很容易就體現出來的。對於詩詞的喜愛,恐怕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多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追求的,自己就是自己的詩人,向全世界訴說自己的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