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這首送別詩,寫得意氣風發、格調昂揚,意不止送別

2020-12-20 騰訊網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維

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

萬裡鳴刁鬥,三軍出井陘。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注】得青字:古人相約賦詩,分拈韻字,依韻而賦,「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韻。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與人間的官員一樣,有大有小,因此稱天官。將星:古人認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將,外邊的小星是吏士;大將星搖晃是出兵的預兆。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點題,"天官""將星"點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緣起,"柳條青"則表明了季節特徵和特定場景,可謂言簡意賅。

B.頷聯緊承首聯,把軍中用具"刁鬥"寫進詩中,富於實感地表現了軍營中的生活情景,"出"寫點明了行軍的方向。

C."鳳闕"指宮廷,"龍庭"借指敵虜。頸聯中兩句互文,詩人以雄大筆力寫趙都督出發後"一鼓作氣,雄勁無前"。

D.尾聯"豈學"二字表達了強烈的悽楚之情,與詩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遠、自然、清新、脫俗的風格有很大不同。

2).有人評此詩「意不止送別」,你在詩中讀出了詩人哪些思想情感?請結合全詩分析。

答案:

1).D; 不是悽楚之情,這一聯從反面議論,加以強調。「豈學」表示不應學、不想學乃至不學。抒寫王維希望建功立業而又壯志難酬的隱衷。

2).對友人的不舍、惜別之情。首聯以「柳」字略點折柳送別的特定場景,表現了送別的情誼。

對趙都督戍邊報國的讚美之情。頸聯「忘身」「報國」及尾聯的反問,表達了詩人對即將出徵的趙都督甘願馳騁沙場、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的高度讚嘆。

詩人自己渴望建功立業、濟世報國。尾聯寄寓了詩人不願做皓首窮經的書生,而想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心志。

【注釋】

都督:唐時在全國部分州置大、中、下都督府,府各設都督一人,掌督諸州軍事,併兼任所駐在之州刺史。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得青字:古人相約賦詩,規定一些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而賦,「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韻。

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與人間的官員一樣,有大有小,因此稱天官。將星:《隋書·天文志》說,天上有十二個天將軍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將,外邊的小星是吏士;大將星搖晃是戰爭的預兆,大將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預兆。

漢地:一作「漢上」。

刁鬥:古代行軍用具。鬥形有柄,銅質;白天用作炊具,晚上擊以巡更。《史記·李將軍列傳》:「及出擊 胡 ,而 廣 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鬥以自衛。」

三軍:軍隊的通稱。《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井陘:古關名,即井陘口,又名井陘關,唐時要塞,在今河北井陘縣境內,井隘北井隆山上。秦漢時為軍事要地。《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大汾、冥阸、荊阮、方城、餚、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鳳闕:漢代宮闕名,在建章宮東,因為其上有銅鳳凰而得名。《史記·孝武本紀》:「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此處借漢說唐,用以泛指宮廷。

取龍庭:借指誓殲敵虜。龍庭:原指匈奴單于祭天的地方。《後漢書·竇憲傳》:「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李賢註:「匈奴五月大會龍庭,祭其先、天地、鬼神。」

書生:讀書人。古時多指儒生。《東觀漢記·趙孝傳》:「(孝)常白衣步擔,嘗從長安來過直,上郵亭,但稱書生,寄止於亭門塾。」

間:一作「中」。老:一作「住」。

【翻譯】

天上星宿的將星動了,漢家營地上的柳條青青。萬裡徵途刁鬥聲聲鳴響,三軍將士迅速越過井陘。辭別帝宮全忘了身家,立功報國定要奪取龍庭。哪裡肯學那些書生之輩,終老窗前死啃一經。

【鑑賞】

這是一首作於離筵之上的送別詩。一位姓趙的都督即將帶兵開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縣),王維等人為趙都督餞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議分韻作詩,王維抓鬮得「青」字,於是以「青」字為韻寫了上面這首詩。

全詩從出徵寫起,寫到為求勝利,不惜犧牲。其時趙都督還沒有動身,因此詩中採用的是虛擬的語氣,描寫的是想像中的情景。

首聯「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寫啟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認為,天上的星星與人間的官員一樣,有大有小,因此稱天官。「將星」,《隋書·天文志》說,天上有十二個天將軍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將,外邊的小星是吏士;大將星搖晃是戰爭的預兆,大將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預兆。首句介紹趙都督動身,以天上的將星喻指趙的出發。這一巧妙的聯想、比喻,同時還拓展了詩作開闊的空間,令人想到趙都督或許就是在這樣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出發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徵時節是柳條發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點折柳送別的特定場景,惜別之情,深蘊其中。

頷聯「萬裡鳴刁鬥,三軍出井陘」,描寫軍隊行進中的氣勢。刁鬥,軍中用具,白天用來燒飯,夜間用於打更報警,把它寫進詩中,富於實感地表現了軍營的生活情景。中間又以一個「鳴」字突出聽覺,使人如聞一路軍聲震天,外加「萬裡」二字修飾,更顯得聲勢浩大,軍威顯赫。「萬裡」句由物見人,藉助聽覺渲染出徵的氣勢,「三軍」句則正面寫人,詩人仿佛親眼目睹這位將軍率領三軍正浩浩蕩蕩奔赴邊陲。「井陘」,即井陘口,又名井陘關,唐時要塞,在今河北井陘縣境內。一個「出」字,點出了此次進軍的方位路線,與首句的「動將星」前後呼應。

以上兩聯,從啟程寫到行軍,重在勾劃趙都督英勇赴邊的非凡氣勢;後兩聯表現趙都督的內心世界以及他戍邊衛國的耿耿忠心。頸聯「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正面寫他立功報國的思想。「鳳闕」,漢代宮闕名,在建章宮東,因為其上有銅鳳凰而得名,此處借漢說唐,用以泛指宮廷。「龍庭」,原指匈奴單于祭天的地方。「取龍庭」,借指誓殲敵虜。這兩句互文見義,意思是無論「辭鳳闕」或「取龍庭」,都下定「忘身」、「報國」的決心。「辭鳳闕」在出徵之前,「取龍庭」是在鏖戰之後,可見決心始終如一。

尾聯「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以議論結束全詩。上一聯作正面抒情,這一聯從反面議論,加以強調。「豈學」表示不應該學、不想學乃至決不學的意思。書生皓首窮經,不能為世所用,難免會有許多牢騷不平甚至生出棄文就武的想法。王維也有希望建功立業而又壯志難酬的隱衷,因此借題發揮,作為對於趙都督的讚揚之詞說了出來。

這首送別詩,寫得意氣風發、格調昂揚,不作悽楚之音,表現了青年王維希望有所作為,濟世報國的思想。

相關焦點

  • 李白《渡荊門送別》,寫得如此壯美雄健,卻無送別對象?
    今天小編想給大家分享一首「詩仙」李白的一首送別詩。但這首詩有一些特殊,因為我們都知道,送別詩一般都應該有有兩方人,一方是「送」,一方要「離」。但李白的這首詩呢,題目中有「送別」二字,但縱觀全詩卻無送別對象,甚至《唐詩別裁》中載,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那這首詩到底是不是一首送別詩呢?如果不是,何以題目中有送別二字;如果是,這送別對象又是何人?詩中為何沒有體現?
  • 王維很經典的一首送別詩,最後14字想像奇妙,令人拍案叫絕
    一首首流傳至今的送別名篇,無一不具有扣人心弦的藝術力量。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送沈子福歸江東》,便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筆下很經典的一首送別詩。顧名思義,王維這首詩是他為送別好友沈子福歸江東之作。與其他送別詩一樣,這首詩的內容主要也是寫好友離去後,詩人目送的情景及當時的感受。全詩集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感情真摯,扣人心弦,是送別詩中的一首名篇。
  • 高適豪邁豁達的兩首送別詩,一般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唐代產生了大量的送別詩,所有的詩人無一例外全部都寫過送別這一內容。由於送別的時候產生的是真情實感,再加上詩人們的惺惺相惜,所以送別詩容易出精品。初唐、盛唐、晚唐均有大量的精品送別詩,比如初唐時期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盛唐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晚唐鄭谷的「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均膾炙人口。
  • 共賞唐詩之美,王維《山中送別》
    繼欣賞過了王維的《相思》、《雜詩三首·其二》、《鹿柴》、《竹裡館》後,今天,我們再來欣賞王維被收錄於唐詩三百首中的最後一首五言絕句《山中送別》。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
  • 我愛記詩歌|王維《送別》
    一、說文解字在記憶王維《送別》時,第一步是理解《送別》全文的意思。王維寫了多首《送別》這是其中一首,如果不了解王維的基本情況、詩歌字詞等意義,那麼想要記憶《送別》就無從談起了。1.作者介紹2.背景介紹從題目可以看出首送別詩,全詩不寫離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離別後重聚,這是王摩詰《送別》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
  • 駱賓王的一首詩送別詩,寫得盪氣迴腸,慷慨悲壯
    送別總是讓人悲傷,中國古代有許多有名的送別詩,送別詩大都充滿依依不捨的離情,風格大都壓抑、沉鬱、悲傷。有的離別詩歌卻寫的昂揚向上,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等。今天我們來分享一首盪氣迴腸的離別詩---《於易水送人》。
  • 送別詩鑑賞
    第四,綜合型的,既含離別之情,又有身世命運之感,或兼勸慰警示之意。這類送別詩內涵豐富,表意的側重點也不明顯。如謝眺的《新亭渚別範零陵雲》把離別之情、勸慰之情和內心的希冀巧妙地融為一體:「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 一個岸邊立馬,悵然若失;一個江中輟棹,猶豫不舍。形象含蓄地表達出了深沉的依依惜別之情。「廣平聽方籍,茂陵將見求。」
  • 唐詩經典之《王維·送別》賞析
    鑑賞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裡,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詩人在把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 每日背詩 397|送別(山中相送罷)——唐·王維
    全詩含蓄深厚,曲折別致,獨具匠心,耐人尋味。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 十首送別詩: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但唐朝人的送別詩寫得情景交融, 感情真摯,動人心懷。 今天,我們來欣賞十首唐代送別詩, 感受唐人送別的依依情緒。
  • 王維這首送別詩真有趣,自問自答,看完竟然不知道送的是誰?
    盛唐大詩人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許他是唐代詩人中最能了解詩人和畫家微妙心裡的人,他的詩洋溢著詩情畫意,在唐代別具一格,有許多傳世的名篇佳作讓後人經久難忘。王維有一首送別詩很有趣,自問自答,看完竟然不知道送的是誰?
  • 每日一詩|《送別》王維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王維筆下是一個隱士,有自己的影子,至於為什麼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裡一定有許多牢騷,可在這裡只是一語帶過,更見人物的飄逸性情,對俗世的厭棄以及對隱居生活的嚮往。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 劉長卿的這首送別詩,綺麗唯美,不輸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在之前的很多詩詞中,小赫赫最喜歡用「寥寥數語」、「短短七個字」等來展示詩詞的這一魅力。比如王維的那首經典的田園詩《田園樂七首·其六》中就只用了幾個字即勾勒出了一派盎然恬靜的田園生活: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 十首送別詩: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送別詩 學生版+教師版
    詩歌專題——送別詩  教師版送別詩是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詩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於離別總是歌吟不絕。在這濃濃的感傷之外,往往還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抒發友情,或用於寄託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
  • 王維十首送別詩,更盡一杯酒,長望淚沾襟
    王維的詩很多都非常短小,有時只有二十個字,但是細細讀來卻味道濃厚,所以他的詩深受讀者歡迎。也許是閱歷多,也許是感受深,王維總能在詩中表達出一種不同的味道,這就是禪意,即使我們不參禪,也還是願意悟禪。所以王維創作的作品中無論是田園詩,還是邊塞詩,或者告別詩,都有些相似的風格,語言精美,音節舒緩,恬靜而淡遠。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等等。
  • 王勃的這首送別詩,南北朝以來第一首,雖是送別卻全無悲傷
    但是到了唐代以後,送別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些詩人就是喜歡和前人唱反調,將本來很銷魂愁苦的送別寫出了寬慰豪邁之情,比如王昌齡有詩云:「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再比如高適也有詩說道:「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將本來充滿憂愁的送別之情,變成了樂觀向上,心胸寬廣的基調。
  • 唐詩三百首 |《渡荊門送別》李白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李太白的五律名作《渡荊門送別》。詩云:「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一般說到送別,總會給人以離愁的印象,而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李白的這首詩卻並非如此。
  • 盤點10首李白、王維、溫庭筠……經典「送別詩」
    無數文人墨客在武漢迎來送往,流連於三楚腹地、放歌於江漢之濱,留下大量「送別詩」。盤點10首李白、王維、溫庭筠……經典「送別詩」,送走疫情,迎來新生。02、送康太守作者:王維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朱闌將粉堞,江水映悠悠。
  • 兩首送別詩,對友人未來的祝願卻截然相反,你更喜歡哪首?
    詩人的送別詩所寫的過多是對友人離去的不舍,要不就是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樣對友情的高歌,再或者就是對友人未來的祝願。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適的《別董大》就是送別詩的代表之作,然而兩人最後對友人的祈願又千差萬別。
  • 一首詩寫盡了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王維《送別》深度翻譯和賞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畫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