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平凡生活細節,專注文化領域解說,從文化視角剖析社會現象。敬請關注宜人小站。
唐詩《佳人》賞析
近讀《唐詩三百首》,翻開《佳人》一篇我頗感意外,沒想到杜甫會寫出如此纏綿悱惻的詩句。
詩聖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由於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加上戰亂流離,他的詩作具有沉鬱的特點。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他的傳世之作包括三吏、三別等,大都是關懷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這篇《佳人》是一首什麼樣的作品呢?
1. 美人之作
開門見山第一句:絕代有佳人。《佳人》的主角是一位貌美的女子,一位冠蓋當代、舉世無雙的美女。
隋唐時期,雍容富態、健康自然、雍容富態、健康自然是當時社會公認的美女標準。
這首詩作由於篇幅所限,關於佳人容貌的描寫是最後四句: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這是一幅動人的畫面:這位佳人在深山幽谷之中,沒有沉迷於採摘鮮花裝束她的鬢髮,而是盡情採摘代表忠貞的翠柏枝葉。天色已近黃昏,她孤苦伶仃地斜倚在青竹上休息,晚風乍起,她那翠綠色的薄衣衫已經抵禦不了陣陣寒意。
這幾句不僅細緻刻畫了佳人體態美中透漏著的儀態美,而且以翠袖、修竹比喻佳人高潔的情操。那種不勝清寒、孤寂無依的幽姿高致使佳人的形象更加豐滿了。
2. 情愛之作
佳人是一位棄婦。負心人無義絕情,佳人被無情拋棄。詩中描寫道: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唐代婚姻已經有了開放風氣,男女擇偶相對自由,子女未徵得家長同意,已經建立婚姻關係的法律予以認可,只有未成年而不從尊長者才算違律。
唐代同時也是一個一夫多妻制的社會,姬妾人數眾多,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文武百官,多則數百人,少者數十人,連一般士人百姓也有三妻四妾。
既然唐朝實行的一夫多妻制,何以佳人殘被遺棄呢?通篇詩作下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答案,佳人是一位孤高而貞潔的女子。唐朝時期婦人為夫所愛,世人便認為她是清的;而為夫所棄,世人便認為她是濁的。
這是一個唐朝版的小三鬥敗原配的故事,原配容不下小三,殘被遺棄。
3. 哲理之作
詩中名句多為世人引用,皆因其中飽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一: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這兩句詩因為臺灣歌手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一歌而被世人所傳唱,歌詞改編成了:「由來只為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後來臺灣歌手庾澄慶也在他的《新人笑》歌曲中引用:只見新人笑,哪聽舊人哭,愛恨嗔痴一瞬間,仿佛才發現。
其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泉水在山間石上流,水是清的;一流出山,泥沙混雜,水就濁了。在舊時比喻仕子,未到官場還是一派正氣;一入官場便利令智昏同流合汙。現在也比喻學生在校時,還很單純,進入社會以後就會沾染很多不良習氣。前年看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劇中的紀檢高官田國富在對白中引用了這句詩,也是十分貼切的。
4. 現實之作
該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亂發生後的第五年。當時杜甫棄官,為生計所迫,攜帶妻子,翻山來到邊遠的秦州,在那裡負薪採橡慄,自給度日。
詩聖杜甫對大唐朝廷竭忠盡力、丹心耿耿,最後卻落得棄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關山難越、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仍始終不忘國家民族的命運。
詩中的佳人: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戰火連天的年代,自己的兄弟慘遭殺戮,連連骸骨都沒能收進墳墓,再加上被丈夫遺棄,在社會上流落無依。然而,她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無奈堅強地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與草木為鄰,立志守節,宛若山泉。
佳人的經歷,引發了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隨即寫下了這首《佳人》。
杜甫很少寫專詠美人的詩歌,《佳人》卻以其格調之高而成為詠美人的名篇。
杜甫的主要情懷是憂國憂民,而以一位佳人的悲慘經歷反襯當時社會的黑暗,其藝術感更為強烈,當時的大唐社會居然連一位才貌俱全的絕代美女都容納不下。
在現在的文壇,我們見慣了長篇宏論的文章,讀來其實寡然無味。而從小處著眼,從點滴小事寫起,往往能起到滴水見陽光效果,而這類文章更加感人至深。
《佳人》原作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