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2020-12-12 光明日報

漢代流傳的魯、齊、韓、毛四家詩學,以及近年陸續發現的阜陽漢簡、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海昏侯墓簡等出土資料,都顯示先秦《詩經》與後世所見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但這些差異並沒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獻體系,這又說明《詩經》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骨幹」或者「核心」。一般認為,《詩經》的產生及流傳與周代的禮樂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謂「核心」必然與禮樂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關聯。可以想見,當周初禮制建立之時,與禮樂配合的「詩」便成為一種需求,當時被納入禮樂系統的那些作品,便可視為《詩經》最早的核心,它們的功用與分類也就構成了《詩經》的「早期形態」。但今本《詩經》的風、雅、頌三分顯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類,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周初禮制存在與風、雅、頌對應的三分,這三者本身的時代差距也很大,比如國風、小雅中僅有部分詩作可能產生於西周。另外,傳世文獻對風、雅、頌的稱述也存在一些矛盾之處。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探討,在《詩經》形成的最初階段,它應該由哪些部分組成。

古代學者對這一問題也有過討論,顧炎武《日知錄·四詩》中提出的「四詩」說即具有啟發性。他認為:「《周南》《召南》,南也,非風也。《豳》謂之《豳詩》,亦謂之《雅》,亦謂之《頌》,而非《風》也。《南》《豳》《雅》《頌》為四詩,而列國之《風》附焉,此《詩》之本序也。」顧炎武所謂「詩之本序」,其實就是在探討《詩經》的早期形態問題。因為《邶風》以下十二國風產生時代較晚,只有《周南》《召南》和《豳風》有可能產生於周初。所以以情理論,周初建立禮樂體系時,《詩經》只可能有南、豳、雅、頌四類。

顧炎武的說法是有道理的。雅、頌先不論,二南與《豳風》除時代較早外,同其餘國風相比還有許多特殊之處。先說《豳風》,其中《七月》篇最為特別,它被認為是周民族還生活於豳地之時便流傳的歌謠,可能在周公時被整理寫定。而《豳風》其他篇目也與周公有關,產生時代應該比較早。《周禮·籥章》記載周人祭祀詩樂中有「豳詩」「豳雅」「豳頌」的說法,傳統觀點認為就是用三種不同的方式表演《七月》一詩。因此,將《七月》或者「豳」歸入「風」就很不合理。此外,《七月》文本有很強的「拼貼」痕跡,比如詩中混用夏曆、周曆,大部分詩章又缺少前後承接等,它很可能是基於多首詩作或謠諺的再創作。筆者認為,《七月》反映了周初曾根據「舊材料」創製「新詩樂」的事實。周民族在先周時期就擁有豐富的詩樂,不過尚未形成穩定的文本與文獻,姑且可稱其為「先周詩樂群」。這一詩樂群可能採用了「詩」「雅」「頌」的大致分類,這也是「豳詩」「豳雅」「豳頌」的來源。而據《周禮》記載,豳詩用於迎寒暑祭祀,豳雅用於祭祀田祖、田畯,而豳頌用於蜡祭,其禮樂功用與今本風、雅、頌明顯不同,應該不屬於同一體系。如果說《詩經》早期形態中保有「豳」的位置,應是周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繼承或追憶。

至於《周南》《召南》,其特殊性更加顯著。首先,《小雅·鼓鍾》有「以雅以南」,南與雅並列,學者據此將「南」解釋為樂器、樂調、詩體等。其次,二南的禮樂地位比較特殊,《儀禮》載鄉禮、燕禮、射禮等皆要演奏二南曲目,稱為「鄉樂」,同時二南又被認為是「房中之樂」。再次,孔子對二南特別看重,《論語·陽貨》謂:「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上博簡《孔子詩論》中也大量論及二南,其比例遠超其餘國風及雅、頌。最後,目前所見各種文獻,凡能體現國風順序的,二南皆在最先,無一例外。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斷,「南」最初應是一個獨立且重要的類目,後來才歸屬於國風。此外筆者認為,二南的來源應與文王之妻太姒有關。太姒出於有莘氏,據《詩經·大明》等記載為殷商王族。文獻所見與「莘」相關地名九處以上,皆在黃河以南,可知有莘氏當主要活動於黃河以南一帶,故其樂歌被稱為「南」。「南」因太姒入嫁而傳至周,太姒作為文王之妻、武王之母,又在商末周初發揮了重要作用,故極受周室子孫敬重,其美德也成為一種典範。而被認為主導周初禮制建設的周公旦,便是太姒之子。所以,二南最終以表現「文王之化」「后妃之德」及規範夫婦關係的「房中之樂」的形態被納入禮樂體系。另外,《詩經》早期形態中「南」類的存在,可以反映周王室中妻族或母族文化的重要地位。當然,二南最初的篇目當有限,今本應是其陸續演化的結果。

最後再簡單討論一下雅和頌。《大雅》中部分篇目時代較早,如《文王》《大明》等祭祀詩,這應是「雅」類得以確立的核心。也就是說,最初的雅應是祭祀祖先的歌樂。而《大雅》的其餘篇目則依託此種禮樂功用陸續產生,並伴隨周代的禮制變革,其內容也發生偏移。比如《行葦》《既醉》等篇由祭祀而主寫宴享,《民勞》《桑柔》等則歸於諷諫,這可能與周代宴享中「以詩抒懷」有關,如清華簡《耆夜》篇便載有宴飲場合以詩抒懷之例。《小雅》則更是禮制演變及宴享詩樂進一步獨立的產物,所以《儀禮》所載士階層的禮制,大量使用了《小雅》中的篇章。至於頌,因為《商頌》《魯頌》比較特殊,這裡只討論《周頌》。一般認為,《周頌》是西周陸續產生的宗廟祭祀樂。但實際上,南、豳、雅未嘗不用於宗廟祭祀,比如雅之祭文王、武王,豳之祭田祖、田畯,而二南作為鄉樂之「正歌」,當然也用於宗廟祭饗。《周頌》之不同應在於其等級、規模及舞容方面,它顯然體現了另外一套祭祀系統,故《周頌》中早期詩多單章而不押韻。

這就帶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同一套禮樂系統中會有這樣功用重複的部分?一種解釋是,它們所用的祭祀場合各不相同,故其歌樂便有區別。但另一種解釋或許更加合理,即:西周禮樂體系本身就是對已有的多種體系的吸納與調和,因而難免會有功用的重複。結合前文所論,西周禮樂至少吸納、調和了以下四種詩樂文化:體現周民族傳統文化的「豳」;體現周母族有莘氏文化的「南」;體現周人所建構的夏文化的「雅」;體現周人所繼承的殷商文化的「頌」。之所以說「雅」體現夏文化,因為「雅」就是「夏」,《荀子·榮辱》有「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安雅即安夏。據學者研究,周人為了戰勝商人,在滅商前後有意建構夏文化,並把自己打造成夏的繼承者。而關於頌,《逸周書·世俘》篇有「古朕聞文考修商人典」,謂周文王曾繼承、應用商之禮制,而《周頌·振鷺》《魯頌·有駜》等都寫到了周人對商代鷺舞的吸納。因此,將《周頌》理解為對殷商禮樂的繼承或模仿,應該不無道理。

那麼,最終我們就看到,在西周初年為配合禮樂制度而產生的「詩經」,當由南、豳、雅、頌四部分組成,這便是顧炎武所謂「詩之本序」的「四詩」。它們分別代表了構成新的周文化的四種子文化,或許也代表了當時四種無法被忽略的政治勢力,即周王母族、周之舊貴族、滅商過程中誕生的新貴族、殷遺民貴族。周初的禮樂制度建設,正是為了調和這幾種文化或政治勢力,建立並維持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因而,隨之產生的《詩經》,也就毫無疑問地體現了這種文化、政治生態。當然,周代禮制並非一蹴而就、一成不變的。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周初禮樂制度的成熟可能要晚到康王時期,且此後仍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比如有學者即提出,在周穆王、宣王等時期皆存在較大規模的禮制變革。而隨著周代禮制的變化,《詩經》也隨之發生擴充、調整或刪汰。《詩經》中包含有明顯屬於不同時代禮樂儀式的詩作,以及文獻所見內容相似而文本差異較大的詩歌,比如清華簡所見《蟋蟀》《周公之琴舞》等詩,便是這種演化的證據。

探討《詩經》的早期形態有其意義,它可為《詩經》的後續演變與定型提供比較的基礎。而在此基礎上,我們便可以進一步研究「雅」詩主題如何從祭祀向宴享、諷諫偏移,以及《小雅》緣何能夠獨立;也可以討論最初並不存在的「國風」為何產生,以及最終南和豳也被歸入「風」的原因等。這些顯然都與周代禮制的變化有關,新的禮樂需求便會催生新的詩類,此處限於篇幅暫不展開。另外,由此節點再往前追溯,還可探討更古老詩歌的形態,比如前文提到的「先周詩樂群」,這便有待後續研究。

(作者:姚蘇傑,系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詩經》的意義和開篇詩——讀《詩經》有感
    《詩經》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一共有305篇。在先秦時期人們習慣上把《詩經》叫《詩》或者直言為「詩三百」,《詩經》中大部分詩歌寫成於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通過歷代學者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的研究得出了大致有「王官採詩」,「孔子刪詩」和「獻詩說」三種說法。一,王官採詩說:《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官採歌謠,以觀民風。」。
  • 許建峰:三光日月星 四詩風雅頌|閱讀《詩經》
    》」主題徵文活動舉辦以來,我們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許多讀者的投稿,今天我們擇優發表的是陝西讀者許建峰的文章:《三光日月星 四詩風雅頌》。三光日月星 四詩風雅頌我對《詩經》的初步感知是從標題這副對聯開始的。
  • 【詩經】《詩經》中的戰爭徭役詩
    點擊標題下的詩經情話一鍵快速關注❤美文怡心,美圖怡情,詩經情話,不見不散  《詩經》戰爭詩所表現的思想情感:(1)周民族作為核心文明  《詩經》戰爭詩代表作品:《小雅•六月》、《採薇》、《秦風•無衣》、《豳風•東山》  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詩經》徭役詩所表現的情感內容。《詩經》中反映徭役的詩很多,這些詩的內容紛繁複雜,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現的感情卻有共同性,概括起來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深切的思鄉、念親之情。
  • 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豳風·七月》
    《豳風·七月》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這首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業生產情況和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是一首傑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古人的智慧都是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比如二十四節氣等。這首詩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 曲黎敏:《詩經》比《弟子規》更適合孩子早期教育
    因此,《詩經》會比《弟子規》、《三字經》更適合用於孩子的早期教育。」日前,在文化學者曲黎敏新作《情到深處是中庸》一書首發式上,她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國學研究人摩羅也表示,無論孩子接受能力如何,都應當優先閱讀「一手經典」。《弟子規》、《三字經》雖經典,卻是古人將經典進行整編之後的「二手」產物,其含義和內容遠不及「一手經典」的內容豐富。
  • 《詩經》:把生活吟詠成詩,在詩中生活
    到了春秋時期的某一天,據說孔夫子靈犀一點,把前人採集的詩,增刪修訂,壞的不要,好的字斟句酌,順結構,理文意,正音律——因為是詩歌,當然是可以唱的,集在一起,不多不少305篇,定名為《詩》,又稱《詩三百》。因為它的天籟無匹,《詩》成為後世的經典。《詩》和《書》《禮》《易》《樂》《春秋》一道,成為中華民族的儒學經典、六經之一,並以其為首,專稱《詩經》。
  • 詩經
    《詩經》中用比的地方很多,運用亦很靈活、廣泛。如《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前者用以比喻形體,後者用以比喻感情之變化。《邶風·簡兮》:「執轡如組,兩驂如舞。」以形態比形態;《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以某種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王風·黍慄》:「中心如醉」,「中心如咽」。
  • 《詩經》中生僻字最多的一首詩,鏗鏘有力,剛柔並濟,不可不讀
    提起《詩經》,大家在讚嘆其言語精煉,意境優美,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卓越非凡的同時,也難免會有一絲感嘆——《詩經》中的生僻字太多了,讓我們這些現代人往往很難順順噹噹的讀下去,隨便哪首詩中,都難免有幾個生僻字,這些生僻字就像攔路虎,阻擋了很多小夥伴讀《詩經》的興致。
  • 每日背詩 | 詩經·木瓜
    因此詩主旨說法多不同,而「木瓜」作為文學意象也就被賦予了多種不同的象徵意義。其中「臣子思報忠於君主」「愛人定情堅於金玉」「友人饋贈禮輕情重」三種意象逐漸成為「木瓜」意象的主流內涵。《木瓜》一詩,從章句結構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沒有《詩經》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而是作者有意無意地用這種句式造成一種跌宕有致的韻味,在歌唱時易於取得聲情並茂的效果。
  • 詳解詩經中的怨刺詩,以及在詩篇中修辭的運用
    《陟岵》描寫了徵人爬上山懷思父母、哥哥的心情,詩中假設「父曰」「母曰」「兄曰」,回想家中的親情之愛。《幽風·東山》《小雅·採薇》是兩首廣為傳誦的返鄉思親之作,創作年代約在西周早期。《東山》寫士兵在歸家途中複雜的感情,其心理描寫生動真實,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懷念和嚮往。《小雅·何草不黃》描寫了士兵的厭戰悲嘆之情,發出了「哀我徵夫,獨為匪心」的慨嘆。
  • 《詩經·椒聊》:古時讚美男子的詩
    作者:袁老師來源:星陪伴(xinghuivip)歷代學者對此詩主旨的理解有較多分歧,有的認為是讚美男子的詩,有的認為是讚美婦女多子的詩,有的認為是女子採椒之歌。全詩二章,每章六句。此詩運用比興以及復沓的手法,含蓄地表現主題內涵,並收到一唱三嘆、情意深致的藝術效果。此詩為《詩經·唐風》第四篇,其創作背景歷來說法不一。《毛詩序 》和三家詩都以為是諷諫晉昭公,讚美曲沃桓叔勢力盛大子孫眾多的詩作;漢人應劭、第五倫則以為是讚美后妃多子的詩作。
  • 《詩經》論衡
    經過秦焚之後,漢代傳詩者共有四家,漢初有三家,以《魯詩》名義傳詩者有魯申公,《齊詩》傳自齊轅固生,《韓詩》傳自燕太傅韓嬰,他們所傳詩文都用漢代流行的隸書寫成,所以稱「今文」,而西漢晚年又有魯人毛亨所傳《毛詩》是以先秦古文寫就,後又傳之於趙人毛萇(今人考證是毛亨侄子),盛行於東漢,經鄭玄箋釋,發揚光大,而最初三家今文詩,從此衰微滅絕,至今只有《毛詩》古文流行於世。
  • 《詩經》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當初我們都背過
    雖然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以唐詩和宋詞為主,但是像《詩經》、《楚辭》、漢樂府詩等,當中的一些比較經典的詩歌作品,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像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便在《詩經》中,甚至是在我國古典詩歌史上也佔據著特殊的位置。因為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第一首詩。其特殊意義可想而知。那麼,當初在課堂上我們都背過的《詩經》中的第一首詩,你還記得是哪一首嗎?
  • 唱出《詩經》之美(四): 《子衿》詠唱女人心事
    唱出《詩經》之美(四): 《子衿》詠唱女人心事 這也是一首寫相思的詩,這首詩中的主角應該是一位春意滿懷的妙齡少女。
  • 《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看重詩教,一方面是美妙的樂曲能讓他產生精神共鳴外,另一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源於《詩經》本身所具有這份社會功用,有一次在談到《詩經》的社會意義時,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這是對《詩經》社會作用的具體概括,被孔子凝練總結為「興觀群怨」四個字。「 興觀群怨」,是孔子的美學觀點,這四條《詩經》都具備。
  • 怎麼看待《詩經》裡描寫戀愛生活的詩?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古代將《詩經》列為淫詩的聲稱是以孔子的話為依據,因為孔子曾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證篇》),這是他對《詩經》的總的評價。那麼,怎麼看待《詩經》裡描寫戀愛生活的詩?我們以《詩經?邶風?靜女》為例。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邶風?靜女》太陽還未落山,黃昏的晚霞中,他就呆在東門的城腳邊等她,那個女孩子怎麼還不來呢?
  • 《詩經》中極為經典的三首詩,少有人知卻美的出奇
    說起《詩經》來可以說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這部作品能給我們帶來的感受可以說是沒有任何別的作品能夠比的了的。《詩經》中寫到了太多的早期人們的生活習性還有生活作風,現在讀起來還是朗朗上口而且能夠為我們探尋古人生活提供充足的證據,說它是一部國人文化發展詞典也並不為過,本期筆者就為大家獻上《詩經》中極為經典同時卻少有人知的三首詩歌。
  • 由詩讀史—先秦《詩經》——千載流傳的詩歌鼻祖
    反觀詩歌,同樣是傳承千載的文明精髓,卻一直盛行於世,不曾沒落,終究是更於吾等凡夫俗子親近一些,且聽張公子由詩讀史,與諸位共讀錦繡華章,笑看古今風雲。中國詩起源於先秦,鼎盛於唐代。中國詞起源於隋唐,流行於宋代。千古以來,有無數詩詞大家留下了一篇篇傳世之作。
  • 詩經中的一首詩,道出先秦男子擇偶標準:碩大無朋
    詩,可以讓你與眾不同,有用之知識,是讓你活著,而無用之詩,是讓你活得美。中國人的詩性是存在於骨子裡的。從先秦時期起,就有那麼一群人在近觀蒹葭,遠瞻星空。在用詩來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而有了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我想詩性就是從《詩經》開始注入我們的基因中吧!《詩經》,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起飛點,也是我們遠古先民的瑰麗展現。通過《詩經》我們可以獲悉祖先的價值觀、生活觀、審美觀等等。由此產生一個問題,先秦時期男子選擇妻子的標準是什麼?由於年代的久遠,我們不得而知,只能通過那時流傳下來的文字或詩詞歌謠,側面來佐證。
  • 【溯源甘肅】《詩經》裡的甘肅(組圖)
    甘肅隴南的禮縣、西和與天水之間是秦人發祥地,隴東慶陽一帶是周人發祥地,這些在《詩經》中都得到或多或少的反映。  1  《詩經·秦風》收詩十首,有幾首反映了秦人早期在今天水、隴南一帶的狀況。第一篇《車鄰》,《詩序》說:「《車鄰》,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秦仲為秦人早期首領,時值周厲王時和周宣王前期。